教育王國

標題: 青年灰心迷惘 職涯規劃助前行(敖恆宇)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8-2-5 12:42     標題: 青年灰心迷惘 職涯規劃助前行(敖恆宇)


有調查指,本港不少中學生對日後工作持觀望的態度,尚未立定志向,這可能容易導致未來人才錯配。


多數人在年少時都會寫過一篇題為「我的志願」的作文,很少人會交白卷。然而,若果今天我們問高中學生未來的職業是甚麼,相信有不少青少年會答不出來。


為何如此呢?是他們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欠缺自信,失掉尋夢的熱誠?還是他們變得世故,明知理想與現實有着很大的距離,恐怕直言出來會成為別人的笑柄?


人人讀「神科」 人人都想讀?


眾所周知,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學生的學業成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談及將來的升學及職業路向時,成績優異的高中生,很快便說出他們的心儀學科,包括一些所謂「神科」,例如醫科、法律、環球商業及金融等,彷彿他們看通學科與個人事業之間的連繫。對他們來說,出色的學業表現等同為他們提供了職業選擇權。


另有一些高中生,學業成績平平無奇,既無把握取得本地大學的入學資格,認定自己日後成為高薪專業人士的機會渺茫,而對低下層職業又不感興趣。因此,他們往往處於一個迷惘的狀況,覺得選職擇業頗為困難,甚至無從入手。


為了探討本地高中生對職業選擇的看法,筆者採用一套名為「香港年輕人生活狀況調查」的數據去進行統計分析。該大型研究項目由中文大學社會系蔡玉萍教授主持,透過問卷調查在2017年向9間本地中學內的1,200名高中生收集他們日常生活的資料及對不同事物的看法。


筆者的研究興趣集中在中學生職涯發展方面,而此跟香港未來人力資源的質素關係密切。當年輕人對自己將來的事業感到迷惘或灰心,又或是單以金錢去規劃終身事業,結果可能導致人才錯配(Mismatch),即由不適合的人擔任重要的職位,而同時有大量崗位無法找到適合的人才去填滿,亦有不少人在事業上感到鬱鬱不得志。


在上述的問卷調查內,有一部分詢問被訪同學對職業路向的看法,包括附表內所列出的6題說法,讓他們以一量表(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去回答。從他們所提供的答案可以看出傾向同意的同學比傾向不同意的同學為多,但約有三分一的被訪者對各項說法沒有一個既定的立場。


港生未定志向 擇業戰戰兢兢


事實上,這6題說法可分為兩大部分,同意前3題的被訪同學反映他們對自己的職業路向有較明確的看法,而同意後3題者代表他們仍處於摸索階段,未能立定志向。若將此6題合起來,可以量度高中生的「職業路向確立」(Career Decidedness)程度。簡言之,確立程度愈高,表示個人對未來的職業路向清晰,肯定自己已找出適合的工作類型。較早確定個人的職業路向,不但可以減少煩惱不安,亦可以為長遠的職涯發展作出部署,向着人生目標進發。


在研究內千多名的高中生的「職業路向確立」程度究竟有多高呢?以1分為最低,及5分為最高,他們的平均數值為2.98,與其他地區相比可算是偏低,例如在美國2005年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初中生及高中生所得的平均分數是3.39及3.34。反映香港不少同學對日後工作持觀望的態度,尚未立定志向。


筆者相信,複雜多變的就業環境,以及競爭劇烈的考試制度,容易令本地初中、高中學生心存顧慮,在選職擇業時戰戰兢兢。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真正興趣和能力的認識不足,加上欠缺正確的和全面的資訊,亦會令他們難於取捨,裹足不前。


男生移民英語佳 志向更清晰

哪些同學的「職業路向確立」程度較高呢?筆者首先比較個人特徵和家庭背景,看看是否存有差別。有趣的是,男學生比女學生的確立程度較高,相信由於性別角色(Sex Role)不同,男學生預期將來要承擔較重的經濟責任,因此他們較多及較早考慮個人職業路向。



此外,外地出生的移民學生比本地土生土長的一代有更高的確立程度,這可能跟他們自己及父母的期望有關,尤其是當期望愈高時,對職業選擇反而造成壓力,令學生拿不定主意。筆者亦發現,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跟學生的確立程度並沒有明顯的關係,社會階級在此所發揮的影響有限。


筆者也分析個人的英語能力會否產生作用,結果顯示其作用是正面的。換言之,英語能力較強,確立程度較高。在高中階段,英語能力跟整體學業表現有一定的關係,因此英語好預示有較佳的升學和就業出路。


除此之外,筆者在研究中發現若干重要的因素,比上述的個人特徵更能影響高中學生的「職業路向確立」程度。首先是他們所得到的支援(Support),這些支援包括從學校、家庭、社福機構和社區而來的相關資訊、資源、輔導及他人認同,讓他們覺得自己並非孤立無助,並有更大的空間去思考前路。其次是他們所認知的障礙(Barriers),當中包括家庭的財政壓力、學額競爭及就業市場狀況等。若他們覺得障礙太多,形勢比人強時,他們的確立程度便會偏低。


提升自我效能感 助規劃未來


至於最重要的因素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若高中學生在選職擇業上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明瞭個人的能力興趣及目標何在,因而覺得可以駕馭各項升學及職業抉擇,並有信心為自己打開一片天地,他們便會擁有較高的確立程度,努力地為個人的志願向前邁進。


近年來,特區政府大力提倡推行「生涯規劃」,特別是透過學校,舉辦不同的講座、參觀和輔導工作,以加深中學生對升學途徑及就業市場的了解,並且安排一些跟職業相關的評估,令他們對自己的能力、興趣和性格有更深入的了解。筆者相信這些工作對中學生有一定的幫助,但不是萬靈藥,可以輕易地改變一些同學的心態、偏見及顧慮。


要做好「生涯規劃」工作,筆者認為需要採用一個更闊的角度,讓更多的持份者參與其中,以不同方法去增加中學生在職涯方面的支援,鼓勵他們正面地處理眼前的障礙,並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創造未來。


此外,政府及機構亦可增撥資源,聘用專業人士幫助學生進行「生涯規劃」,而非單靠學校,令老師們在工作百上加斤。這些人士包括得到認可資格的「全球職涯發展師」(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以專門知識和技巧提供服務,針對個別學生處境和需要,有效幫助他們找出適合自己的事業途徑,加添能量向前行。







撰文:敖恆宇 中文大學管理學系教授及全球職涯發展師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