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多語能力趁早學 建構孩子成長路(沈帥青)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7-12-14 15:17 標題: 多語能力趁早學 建構孩子成長路(沈帥青)

研究發現學會多種語言其實非常可取,家長宜及早培養子女,但前提是需注意學習語言類別及方式。
常有本地家長以為若要提高孩子英語水平,必須犧牲母語。中大最新研究發現,兩者並無衝突,多學一兩門語言裨益眾多,宜及早培養,僅須注意學習種類及方法。
中大兒童雙語研究中心的案例顯示,海外華人家長只要常以中文跟子女溝通,幼童仍能發展良好雙語、三語能力。有份參與研究的家長表示,即使身居美國,亦與孩子自小講粵語,透過語言傳承文化及傳統。
粵語雖為88%港人的母語,地位卻似見下降。言語治療師朱嘉麗曾指,家長重視英語,嘗試製造英語環境,但因自己能力有限變相中英混雜,嚴重影響兒童學習語言。衞生署單在2014年已收到2,400個學童患上言語障礙的個案,直指家長難逃其責。
教育機構EF公布的《英語能力指標》近年屢指港生英語變差,人力資源專家周綺萍認為,這或反映內地高速發展下,令普通話在港比英語更受重視,三語無法均衡發展。
更具同理心 邏輯能力佳
而且,坊間有傳幼兒處於多語環境會遲遲不開口,令部分家長只用單一語言與孩子溝通。學術研究卻指,操多種語言的人(polyglot)對每種語言的掌握都有力媲美單語人士,且享有其他優勢,比如懂得審度情勢轉用不同語言,更能同時間處理多種任務等。
美國實驗心理學會(Psychonomic Society)指出,粵語與普通話同屬聲調語言(tonal language),靠改變聲調來改變意思。操中英雙語的兒童因此比只講英語的兒童對語音更敏感,而語音敏感度直接掛鈎英語閱讀能力,故雙語兒童英語讀寫能力亦往往好過單語兒童。
新加坡國立大學表示,中英雙語兒童的邏輯、數學等能力,均優勝過單語同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皆發現,學多一門語言能提高個人競爭力,終身可多賺逾10萬美元。
查理曼大帝曾說「學多一門語言等同擁有多一個靈魂」,因不同語言的發音、語法等均改變人的態度及行為,語言學家稱之為「沃爾夫假說」(Whorfianism)。是故多語人士較單語人士更具備同理心,及更能理解不同文化。
中英語序相同 更易掌握
培養多語能力宜趁早,惟切忌一次過學習多門文法迥異的語種。例如,中英語法均屬主動賓(SVO)語序,若要幼兒同時學習日文、法文等多用主賓動(SOV)語序的語言,難免邯鄲學步,弄巧成拙。聖雅各福群會言語治療師吳珏琳指,本港近年常見兒童因太早接觸多種語言而語言能力混亂,連一句完整句子都無法表達,宜先學好母語,完成低班再學第二語言。
香港兒童擁有集粵語、普通話及英語於一身的語言環境,多語教學如新加坡,極適宜在港盛行。須知學一門語言,不代表犧牲另一門,家長若能避免偏重,則最理想。

按圖放大
作者: Cheeselover 時間: 17-12-15 07:42 標題: 回覆樓主
孩子愈早接觸多語環境對發展愈有幫助,這是一條比較靠譜的起跑線,因為小孩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是六歲前,後逐漸減退,無怪家長全力(財力與精力)以赴,全情投入。
不過文章誤點不得不說,過份投入英語訓練而犧牲母語並非家長預料,輕視中文才是問題;
另以為通過語言就可以讓身處異鄉的下一代作文化承傳只是一廂情願想法,沒有讀和寫能力何來承傳,看看第三代移民,部份連自己的根子也管不好,莫説老爺子的根子在哪?
語言障礙多少是先天問題,以往沒有調查並非表示沒有,誰敢説古人受骨質疏鬆困擾,筆者的邏輯思維有些謬誤;教育機構的調查不足信,常在EK月旦朋友,清楚下一代的英文水平絕不比我們當年差(差者需自我檢討)。
最後,有説新加坡語言教育值得借鏡,香港生活環境文化都不同,必須接受人家英文比我們好,但不要誤認能説一口流利華語,中文水平就是高,中文水平兼具語丶讀和寫能力,更遠是古文國學認識,大家心知當地中文發展的困局。
香港的語言教育還算可以,孩子的中英水平高低,父母責無旁貸。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