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多招提升道路安全 免兒童墮「虎口」(沈帥青)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7-11-14 15:43 標題: 多招提升道路安全 免兒童墮「虎口」(沈帥青)

世衞曾發表專題報告探討兒童受傷,提及交通意外是他們受傷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圖為內地幼稚園教導學生安全過馬路。
兒童交通意外廣受全球關注,本港去年的年幼路人喪命數字更為近年最多。以成功令死亡率銳減的南韓為借鏡,學校須重視教育道路安全,家長宜看護年幼兒童,政府亦應推出措施,加強保障兒童。
星洲研藉VR 教兒童使用道路
新加坡教育部昨日發表報告,上半年交通意外受傷的12歲以下兒童,按年上升逾3%,表示將加強教育,如強調注意交通黑點與路面情況,又冀藉虛擬實境(VR)技術讓兒童學習安全使用道路。
世衞(WHO)早年曾發專題報告探討兒童受傷,提及交通意外是他們受傷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本地年幼行人傷亡數字近年大致穩定,但去年卻有多達5名19歲以下路人喪命,一反前年零死亡紀錄之餘,亦是近8年最高。港大4月時亦曾發表調查,質疑大埔區多了兒童交通意外受傷。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導師黃慶生表示,大埔區兒童交通意外受傷率高企,或因該區交通黑點缺乏改善。港府雖有立例嘗試改善交通黑點,惟往往不夠徹底,如長沙灣道十字路口9月發生奪命車禍,便有傳媒及議員質疑當時未有黑點警告牌。
南韓1988至2012年間成功將兒童交通意外死亡率降低95%,成績冠絕全球。據當地專家分析,其成功主因有二:立法成立減速區,以及加強教育。
南韓設學校馬路區 限司機減速
當地政府1995年立法成立學校馬路區(school zone),在學校、公園等兒童常聚地段,加設警告牌等道路安全設施,又規定司機駛近時減速。無獨有偶,英國衞生部研究顯示,兒童早上8至9點上學,以及下午3至7點放學時,最易於道路傷亡,故亦設校園減速區,規定汽車時速不可高於20英里(約32公里)。
本港設交通安全隊保障學童安全過馬路,但安全隊人數畢竟有限,且難保障校園外的兒童。港府實應參考南韓做法,在校外的兒童常聚地點加設減速區,又或仿效當地教育部,強制小學每年用23個小時教導安全使用道路,幼稚園需30小時。
台灣研究顯示,交通意外受傷的兒童中,逾半在馬路邊出事。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指,簡單措施已足以減少意外率,例如兒童較矮,司機難以察覺,故幼童過馬路時可舉高手或揮動旗子。小孩等候紅綠燈時,亦應避免站得太近車路,亦不應在車旁、車後等司機盲點嬉戲。
不過,歸根究底,防止兒童遇上交通意外的主要責任還是落在家長。林月琴建議,家長應捉實孩童手腕、非手掌,以免孩子掙脫,衝出馬路。
但兒童行為難以預測,家長難全程看實幼兒。歐美為免年幼或殘障兒童衝出行人路,推出了所謂「兒童栓帶」(child harness),讓家長可拉住他們。兒童栓帶因限制行動自由,難免惹來爭議,讓部分家長望而卻步,故長遠仍需靠官方交通及教育政策配合,兒童方能於虎口路路平安。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