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輸入海外醫生(張慧慈)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7-10-30 13:38     標題: 輸入海外醫生(張慧慈)

  一宗公立醫院的換肝手術,竟爆出有換肝專家在病人開肚後,中途離開到私家醫院做手術,讓有關手術白白拖延了三個小時的事件。當中無論是主刀醫生判斷不理想,還是涉事名醫出現專業倫理及病人權益衝突,都影響市民對公立醫院及港大醫學院的信心。政府必須防止同類事情再發生,輸入外地醫生解救百病叢生的醫療制度,亦是無可避免的方法。

  如果不是公立醫院醫療人員流失率高,醫院和醫學院就毋須聘用兼職醫生,亦不會出現當值兼職醫生分身照顧私家醫院病人的不合理情況。其實醫生組織已多番反映公立醫院醫生工時太長,壓力過大,公立醫療系統不足以應付市民的龐大需要。縱使政府早有引入海外醫生的計劃,然而在醫學會和西醫工會等業界團體的反對下,當局又缺乏解決問題的魄力,導致醫生短缺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香港每一千人只有一點七名醫生,較澳洲的三點七和美國的三點二落後外,亦差過新加坡的二點八。單靠本地醫學院培訓醫生數量上顯然不足夠,而審批海外醫生資格的相關考核制度又過於嚴格,窒礙他們來港執業的興趣和動力。政府若有決心解決醫生荒的問題,可以把握今次時機,運用社會和輿論的壓力,積極落實引入海外醫生的政策,打破本地「醫醫相衞」的不良局面。



張慧慈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0-30 17:43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0-30 18:01 編輯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Medical Error in Hospitals Using Incident-Reporting Systems, Patient Complaints and Chart Review of Inpatient Deaths

轉貼文章
。。。。Abstract[size=18.6667px]Background

Incident reporting systems (IRS) are used to identify medical errors in order to learn from mistakes and improve patient safety in hospitals. However, IRS contain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occurring incidents.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medical error in hospitals may be obtained by combining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sources. The WHO has developed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Patient Safety (ICPS) in order to enable comparison of incident report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institutions.


Methods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medical error in hospital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information sources. Incident reports collected from IRS, patient complaints and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in an academic acute care hospital were classified using the ICPS.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distribution of incidents over the thirteen categories of the ICPS classifier “Incident type”, described as odds ratios (OR) and proportional similarity indices (PSI).


Results

A total of 1012 incidents resulted in 1282 classified items.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data from IRS and patient complaints (PSI = 0.32) and from IRS and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PSI = 0.31) were mainly attributable to behaviour (OR = 6.08), clinical administration (OR = 5.14), clinical process (OR = 6.73) and resources (OR = 2.06).


。。。

Article information[size=0.9375em]PLoS One. 2012; 7(2): e31125.
Published online 2012 Feb 16. doi:  10.1371/journal.pone.0031125

PMCID: PMC3281055




Jeantine M. de Feijter,[size=13.125px]1,
[size=13.125px]*
Willem S. de Grave,[size=13.125px]1
Arno M. Muijtjens,[size=13.125px]1 Albert J. J. A. Scherpbier,[size=13.125px]2 andRichard P. Koopmans[size=13.125px]3

Daniel Morgan, Editor

[size=13.125px]1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Faculty of Health Medicine and Life Sciences, Maastricht University, Maastricht, The Netherlands
[size=13.125px]2Faculty of Health Medicine and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for Medical Education, Maastricht University, Maastricht, The Netherlands
[size=13.125px]3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Maastrich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 Maastricht,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E-mail: [email protected]

Conceived and designed the experiments: JMF WSG AJJAS RPK. Performed the experiments: JMF RPK. Analyzed the data: JMF AMM. Contributed reagents/materials/analysis tools: JMF AMM. Wrote the paper: JMF WSG AMM AJJAS RPK.



Received 2011 Sep 2; Accepted 2012 Jan 2.

Copyright de Feijter et al. This is an open-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source are credi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cited by other articles in PMC.

Articles from PLoS ONE are provided here courtesy of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睇完上面轉貼文章,更加唔明張小姐單單強調輸入海外醫生就可以針對性去解決到醫療事故問題係咩logic。





作者: tkinwong    時間: 17-10-31 08:01     標題: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tkinwong 於 17-10-31 08:10 編輯

一來本地醫生會極力返對,二來從哪些地方輸入?

97年前承認英聯邦理所當然,但九七回歸超過廿年,特區政府敢唔敢將西方醫生和內地醫生分開處理,將內地排除在外?

街上的私家診所或家庭醫生數目我覺得是有增加的,問題在於某些專科醫生唔夠。啲專科醫生,在公共醫療系統拿到專業資格和儲到一定經驗,就出去搵真銀,這個問題要諗諗計處理。


作者: jessimm    時間: 17-10-31 10:31

審批海外醫生資格的相關考核制度又過於嚴格,窒礙他們來港執業的興趣和動力?

原來編者想求其審核醫生資格, 好讓來港執業.

作者: MC1128    時間: 17-10-31 16:23

另一角度看醫生人手短缺, 短的只是公營機構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030/s00005/1509300397268

另外, 大家會不會混淆了非本地畢業醫生在港執業, 與有限度註冊的分別?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1 05:46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1-1 08:45 編輯

有無研究過每年培訓醫生與人口增長的比例?

特別是經常使用公營醫療的人口變化?

要知道,每年兩大235個學額,每年增加470個是什麼增長速度?
離開公營醫院的醫生是那個職級?大部份是專科醫生轉私人執業吧?是床位不足還是醫院管理要有改善?
兩年後,中大會有自己的私家醫院,能為公營醫療機構減壓嗎?畢業生會積極選擇流入公營醫院嗎?會為醫療系統發展出更新更有效嘅管理制度嗎?會提供更多專科醫生培訓機會嗎? 會出現住院分流效應嗎?普羅大眾能受惠嗎?從某角度去睇我會抱樂觀嘅態度去懷疑。

保充一點,非本地醫科生要執業註冊嘅難度要求,在某些醫療先進國家亦一樣嚴謹。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1 06:18

醫療團隊嘅整體配合,編制,提高效率是否比(輸入)海外醫生實際得多呢?
作者: mother904    時間: 17-11-1 07:26

現時政府醫院短層的是有經驗的資深醫生,醫管局應該要諗下點先可以留住呢班資深醫護人員,否則再增加醫科生、輸入專才,都只會替私家醫療體系揀卒。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1 08:58

公院的團隊壓力,來自那方面呢?要檢討下。

濫用? 護理住院方面比例佔據醫護人手的工作量有多大?有無其他公共衛生政策可長遠改善現況?

問左責就解決到問題? 不一定,個個怕揹黑鍋,問題無人願處理,一爛到底嘅機會最大。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11-1 10:45

ABC-DAD 發表於 17-11-1 08:58
公院的團隊壓力,來自那方面呢?要檢討下。

濫用? 護理住院方面比例佔據醫護人手的工作量有多大?有無其他公 ...

這個真是老大爛的問題!

濫用是必然,當幾年爸爸入院做手術,見到老人科床位爆滿的情況,好嚴重。到出院搵老人院,知道市價,我才明白為何有人放老人家在醫院,一日三餐,照顧好,不計手術費,一個月三四千元,最差的老人院都要八九千,最好的過二萬五,不過要等好長時間。

我見不少醫生朋友轉去私人執業,不全是為人工,星球人,月球人只是絕少數。出去掛牌都不會個個掂。不約而同的解釋是有了孩子,想多些時間陪伴他們,及有真正的家庭生活。

工時過長是老生常談,個別人同高層反映,答案是他們以前都是這樣捱過來!

海外招聘的有限制執業的專科醫生,專科多數是崛頭進仕,或者又辛苦又冇乜前途居多!

聽說香港市民用政府醫療服務是大約15%政府門診,80%入政府醫院,~100%政府善終服務。餘額是私家診所及醫院!加上~80%HA的開支是員工薪資,要拆局,都唔容易!

作者: MC1128    時間: 17-11-1 16:02

ABC-DAD 發表於 17-11-1 08:58
公院的團隊壓力,來自那方面呢?要檢討下。

濫用? 護理住院方面比例佔據醫護人手的工作量有多大?有無其他公 ...
檢討咗幾十年了

一字記之曰:錢

公立與私營醫療的收費太太太太懸殊, 醫療融資解決不了, 公私營失衡自然持續

倒不用悲觀, 香港以這樣的資源投入, 得到這樣的醫療服務, 相當不錯

在框框內盡量做好

中大私院, 港大私院都是杯水車薪, 對整體不會有大幫助, 有好過無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1 16:44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1-1 16:48 編輯

所以我一向樂觀,積極攪自己健康。皆因無錢。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1 16:52

ANChan59 發表於 17-11-1 10:45
這個真是老大爛的問題!

濫用是必然,當幾年爸爸入院做手術,見到老人科床位爆滿的情況,好嚴重。到出院 ...
前途好,梗係MNC,ibank,金融才雋,白手興家攪生意,AI 開發啦。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1 16:54

MC1128 發表於 17-11-1 16:02
檢討咗幾十年了

一字記之曰:錢
同錢有關嘅自然會有叻人去費心嘅啦,包裝成咩,天曉得。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2 08:28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1-2 08:43 編輯

人口老化全世界都面對緊,把安老問題擱一傍,去招呼青年置業就係奇,安老院交私人院舍主導已見證到質與量問題,我唔求強積金有多高回報,只要及早投放係有規管有質量嘅安老計劃,如住宿/護理/食物康樂有保障就夠,咪成日聽的投資機構靠嚇分析,食左啲安老嘅資金。
大形嘅安老園社區有無諗過? 大量新界地要嚟放貨櫃?

解決到長者安老服務,公屋可否騰出來?

醫院佔用醫療床位,團隊工作壓力可會舒緩?

醫,藥,護,基建工程等等嘅就業基會係咪有增長?

唔係只有金融IT,先可以帶動經濟增長。。。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11-2 08:51     標題: 回覆樓主

醫生和人囗比例低於其他發達地區,使唔使理的呢?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11-2 10:14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11-2 08:51
醫生和人囗比例低於其他發達地區,使唔使理的呢?

當然唔駛理,香港咁多人有外國護照,搵夠退休,就會走人,享受更好的退休福利!

如果N無,一係排隊,跟公屋輪候差不多長。再唔係,搬到大灣區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11-2 11:15

ANChan59 發表於 17-11-2 10:14
當然唔駛理,香港咁多人有外國護照,搵夠退休,就會走人,享受更好的退休福利!

如果N無,一係排隊,跟公 ...

未退休前呢,N無呢,不用理,由佢排?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11-2 11:20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11-2 11:15
未退休前呢,N無呢,不用理,由佢排?
Current mindset of CE, yes.

The current order - target youth and property market.  


作者: nhi    時間: 17-11-2 18:00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11-2 08:51
醫生和人囗比例低於其他發達地區,使唔使理的呢?
If the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re included, the doctor to patient ratio is not LOW.
quite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patients consult TCM practitioner when in need.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2 19:54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1-2 19:58 編輯

增加本地醫科畢業生學額是否較輸入海外人才(當然,海外招聘亦係可行亦持續有進行中)更實際值得考慮呢?

另設學額容許大學畢業生由non-jupars進入醫科學院接受培訓又是否一個方向呢?
可惜係要考慮財政預算,會否為長遠公共醫療開支增加作出實際承擔?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11-2 22:28

nhi 發表於 17-11-2 18:00
If the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re included, the doctor to patient ratio is not LOW.
quite a  ...

But what HK lacks is not TCM practitioners.

作者: judy    時間: 17-11-3 13:01

如果将中醫計埋,咁香港啲醫生真係唔少。但中醫水準參齊,真唔知點計先好。有朋友同我講,退休時到大陸是但讀個中醫返來,就是個老中醫了。

除了醫生比例外,最大的問題是老人問題,人的一生中,如果要花一百萬醫療費,可能90萬花在老人期。一個老人睇病次數,花去醫生時間、心力,足足有後生4,5倍。

除了醫生少外,病床也是大問題。現任立法局議員Pierre Chan統計過,呢十年來病床冇增加到。

看來,醫療問題是人和錢和地方的問題。
作者: judy    時間: 17-11-3 13:05

97年前承認英聯邦理所當然,但九七回歸超過廿年,特區政府敢唔敢將西方醫生和內地醫生分開處理,將內地排除在外?


蕭若元有一提議:引入比中大排名高的醫學院畢業生。

作者: nintendo    時間: 17-11-3 13:15

ABC-DAD 發表於 17-11-2 19:54
增加本地醫科畢業生學額是否較輸入海外人才(當然,海外招聘亦係可行亦持續有進行中)更實際值得考慮呢?

...

你係唔係想話增加醫學院學位?
增加學位一件事,其實過去幾年有好幾個醫科生做空中飛人,加多咗位,收唔對人也冇用。
香港宜向美國取經,甚至英國醫科,都不是成績 only 。
英國有 UKCAT ,美國 MCAT ,香港乜都冇,齋看成績,好多人 drop out,白白浪費一個位。
再,而家改乜都好,都要等六年先有效,最快是輸入醫生,這是事實。
另,non-jupas 收醫科生一直有。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3 13:30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1-4 15:38 編輯

輸入?
有家庭嘅會考慮香港生活同教育及工作環境。
我咪講左香港一直有海外招聘囉?
我指出嘅係為鼓勵大學畢業生入醫科,算唔算postgraduate?我估方向係人都知,等有關決策嘅持分者同錢啫,再者我唔會不知就裏就拿空中飞人出嚟當例子。
英美亦有醫療事故及醫生不足嘅情況,不單純以成績去考慮係對,唔代表要降低要求,事實只係傳播媒體把焦點集中在尖子呀狀元呀,又有大量獎學金去吸引學子入讀,另人錯覺以為成績同獎學金好重要,事實係有入學前嘅面談係請同學認真考慮自己是否要選擇入醫學院,要行呢條路。我覺得年輕人要問下,所謂諸如此類嘅所謂(神科)畀到你工作滿足感嗎?

作者: nintendo    時間: 17-11-3 13:47

ABC-DAD 發表於 17-11-3 13:30
輸入?
有家庭嘅會考慮香港生活同教育及工作環境。
我咪講左香港一直有海外招聘囉?
"輸入?
有家庭嘅會考慮香港生活同教育及工作環境。"


錢作怪,香港大把 expat。


"我指出嘅係為鼓勵大學畢業生入醫科,算唔算postgraduate?"

年年有不同背景的人由 non-jupas 入醫科,有些是已大學畢業的,亦有是大學 ( 本地或海外 ) 一二年級生申請。
鼓勵?一直有鼓勵。鼓勵咗又點?而家唔係冇人肯讀,而係到畢業時少咗人 ( drop out 都唔少 ) 。
admission process 不合時宜,開多一倍位,都唔代表 6 年後會有多而家一倍畢業生。
更不能保證佢地肯留在公院體制。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3 14:33

nintendo 發表於 17-11-3 13:47
"輸入?
有家庭嘅會考慮香港生活同教育及工作環境。"
一直以來,醫療專才海外招聘有停過咩,解決左問題咩?
保證,你有保證得嘅方法咪攞出嚟,全世界都感激你。

算啦

作者: ABC-DAD    時間: 17-11-3 14:56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1-4 15:58 編輯

至於admission process,兩大都在演化中,並非視而不見,視若無睹。
我不反對輸入人材,我只覺標題帖指輸入就解決到文中問題,有點不撘調。再者設若管理人材主任醫官都輸入,新入職嘅都要等人退休或離開香港才有機會,會否更意興闌珊呢一離職理由總各有說法,成熟啲去睇下哩。舉個例子,以前嘅香港運動代表,多由內地(輸入),直到注重本地培訓,經歷近二十年發展,才有今日嘅局面。
我同意,醫科生有drop out嘅情況,但錯配是双方事前都預料唔到嘅,你同意嗎?



作者: nhi    時間: 17-11-3 19:44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11-2 22:28
But what HK lacks is not TCM practitioners.
TCM take care of many patients.So the simple ratio of doctor ( western) to patients does not reflect the genuene workload of doctors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11-3 19:57

nhi 發表於 17-11-3 19:44
TCM take care of many patients.So the simple ratio of doctor ( western) to patients does not reflect ...

look at the queues.  the TCM queue is not long.  Government inpatients and outpatient queue is long.  the specialist queue is really long.   

how is TCM help reducing the these queues?

作者: Vanadium    時間: 17-11-4 10:20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7-11-4 10:27 編輯

香港醫療同教育一樣,只係出現一個心態問題。中小學教育只係同一個課程,要學生同一個目標同出路,結果走到去此政策最後目標既,只係少數,大部份陪跑,唔知為咩。

引入外地醫生本來就係邏輯古怪,究竟想慳錢定為咩? 因為當引入1萬個醫生,就要洗多1萬個醫生既錢,咁錢既然一定要洗,點解唔自己訓練醫生出黎呢? 醫學院即使學額擴大三倍,一樣大把人爭住讀。

可能有人覺得咁樣醫生質素會下降。呢個個人覺得返翻去同教育問題一樣: 究竟醫生係咪最後個個都要做到最高層次果D,外科或內科聖手?

一個DSE考試,基本上絕對做唔到100%準確分到人既能力。當現收400個學生,最後能力又係一個bell shape distribution,top 50%可能成為病人生死存亡既專科醫生,下面50%,其實可以係較第一線既門診醫生,睇下傷風感冒、照下超聲波檢查、做下基本治療,未必下下要最top果批去個。

科學上,就算收1000個醫科生,呢個bell shape distribution都會出現,但實際專科醫生人數就會多了(200 vs 500)。有人可能argue,咁收多果600個可能唔掂喎? 呢個論點就要睇DSE係咪真係咁絕對,而人係咪隨時間不會有能力改變。有無人咁擔保,一個DSE 6科5既醫科生(依家咁成績當然無可能入到醫學院),畢業成績/能力一定差過一個DSE 6科5**既? 平均數或成立,但個別人能力絕對無人可以保證無變化。

而事實,最後亦有專業試把關,保證就算最後畢業只能分配去第一線做門診既,都有一定既專業能力。

依家醫管局搞到連護士都要做埋第一線醫生工作,去判斷病人是否要再進一步跟進,証明第一線既醫生,可能稍稍無處理生死存亡既專科醫生要求咁高。

星加坡每1千人有2.7個醫生,香港只有1.7,醫生數目明顯要增加,但與其要輸入外地醫生,不人道咁搶人地救命既人才,不如正正經經自己培訓。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11-4 14:17

Vanadium 發表於 17-11-4 10:20
香港醫療同教育一樣,只係出現一個心態問題。中小學教育只係同一個課程,要學生同一個目標同出路,結果走到 ...

教育量化寬鬆,是甚麽金融,經濟學位,最多出來的畢業生有很多水分,不請就是了。但專業科目例如教育醫科,教育量化寬鬆的結果係誤人子弟,害人身體。

作者: Vanadium    時間: 17-11-4 14:50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11-4 14:17
教育量化寬鬆,是甚麽金融,經濟學位,最多出來的畢業生有很多水分,不請就是了。但專業科目例如教育醫科 ...
醫學院如何量化寬鬆,收既學生都一定仍是香港最好成績一批,就當真係收1000人,都好大機會係6萬個考生,最好成績果5%至10%。

不過香港人好怪,下下要讀西醫果批係要top到最好果1%至2%,但對讀中醫要求,就無想像要咁高,咁中醫唔會開藥? 做得唔好唔會害死人? 依家好多中醫藥資訊,都係香港訓練出黎既中醫發表,有無人覺得佢地當日公開試唔夠好,講既野就唔掂呢?

我覺得人既mindset真係好怪,亦好難改變。

醫學院若擴大收生無問題,實際如一開首講相信佢點擴大,收既學生質素都會相當高,已係全港最好果批。但若然擔心香港最好果批學生都唔掂,只要畢業批牌果時把關做得好就得,如1000個入只比800個出,臨床試畢唔到業比個health science既degree佢。而真係再擔心,就可能稍規定最前線之醫生,若未有專科訓練,限制多少少可能有危險、高技術之手術或治療就得。

無論如何,香港醫生唔夠,搶人地訓練左出黎既精英,呢種諗法好自私,人地國家既人民條命唔係命?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