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直資學校增兩倍 貧富起跑線拉開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7-6-20 13:52 標題: 直資學校增兩倍 貧富起跑線拉開




【明報專訊】香港自上世紀70年代推行普及教育,令市民可在較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不少人憑努力得到向上流的機會。回歸後政府推動教改,多間資助名校轉為年收數萬元學費的直資學校,更有愈來愈多家長願意大灑金錢讓子女到學費不菲的國際學校就讀。回歸20年,香港的貧與富仍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嗎?
教育改革後,學校朝多元化發展,衍生大量直資、一條龍等學校。以小學為例,2015年學生人數33.7萬,較2001年減少近32%,但直資校學生則升9.3倍;直資學校(包括中小學)數目在此期間增加近兩倍至82間,資助及官立學校就大減。中學方面也有類近情况,傳統英中及名校紛紛轉直資,直資中學由2001年27間大增至2015年61間(見圖),而近期再有名校計劃轉為直資。
中產家長:將惡化貧富懸殊
「讀不同學校,視野分別很大。」張艷璿去年因女兒功課壓力太大,一筆過付8萬元為她轉讀國際學校,現時女兒每月學費和課外活動支出逾2萬元。她指不是每個家庭能負擔,認為現時「基層學生向上流機會將更小,未來貧富懸殊情况將惡化」。
「很多人沒選擇,是很無奈的事。」湯頌儀的兒子3個月前由津貼小學轉讀國際學校,開支每月驟增逾萬元,她要考慮再次投身全職工作幫補家計,但為了給兒子更好的教育,她認為值得。
國際校本地生3年升三成
近年香港國際學校出現「本地化」現象,教育局數字顯示,國際學校本地生人數由2013/14學年的5650,持續上升至本學年超過7550,本地生佔國際學校整體學生人數比例,也由當年15.9%逐年上升至本學年20%。資料顯示,現時香港共有52間國際學校,全年學費介乎4.32萬至21.82萬元(除了元朗橫洲國際學校全年學費5800元)。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近年愈來愈多家長對本地教育制度出現「離心」,國際學校原是給在港外國人子女就讀,現時部分國際學校「本地化」,有的甚至七至八成都是本地生。
劏房家長:名校見住址叫回家
中產家長為子女尋找理想學習環境,對基層家長卻是不可能。與女兒居於大角嘴劏房的張超源說,女兒在區內一津貼小學就讀,因為直資名校要交學費,根本不用考慮,「看你住址已經叫你回家等消息了,你住在奧海城就有機會」。
政府01年容許直資加學費
教育局數字顯示,2001至2015年間,學生人數由95萬降至69萬,中小學總數減少233間,惟直資學校由29間增至82間,增幅近兩倍。政府2001年起容許直資校大幅加學費,以「吸引現有資助學校參加直資計劃」,翌年起多間傳統名校相繼轉為直資。1998年批准的116間英中有10間已轉直資,包括聖保羅男女中學、拔萃男書院、拔萃女書院、英華書院、聖士提反書院、協恩中學等,本學年學費介乎1.53萬至6.45萬元。教育局規定,直資校要為有需要學童提供資助。
張艷璿批評這是倒退:「從前一級名校仍然免費,可以憑實力考進去,近年不少名校轉直資,基層如何負擔?」葉建源分析,過去政府透過教育促進貧富流動,惟現時高收費學校卻反而會鞏固甚至促成跨代貧窮的問題,對低下階層不利。


作者: elbar 時間: 17-6-20 13:53
入讀大學比率 富家庭高逾倍
【明報專訊】教育大學社會政策講座教授周基利分析,名校轉直資的趨勢,變相使基層家庭接受較高質素教育機會減少,連帶影響他們入大學的機會。他說,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以20至22歲青少年計算,若生於最富有10%的家庭,有54%在本地或外地讀大學;入息低於中位數一半的基層家庭,下一代讀大學比率只有22%,相差超過一倍。他認為,近年補習風氣盛行,中、小學入學重視課外活動,兩者都需要金錢支出,令基層家庭更「蝕底」。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從前很多名校都是官立或資助學校,學生可憑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貧富學生較多在同一學校讀書,惟2002年開始政府有意識地推動資助傳統名校轉直資,校方可收取較高學費,使基層學生入名校的機會大減,出現貧富學生分隔的趨勢,客觀效果就是「學校階層化」。
議員:學生背景接近不利社會
葉建源表示,政府政策催生高收費的直資和國際學校,來自較富裕家庭的學生較易入讀,入讀官立或資助學校則減少,使學校的學生階層趨於接近。他認為社會上的不同階層應學習一起相處,學校內的學生階層背景接近,會使學校生活經驗變得狹隘,長遠對社會發展不利。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6-21 07:42 標題: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17-6-21 07:42 編輯
點解題目唔可以係:
直資學校增兩倍,反映教育多元化成果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6-21 08:17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6-21 07:42 
點解題目唔可以係:
直資學校增兩倍,反映教育多元化成果
你的命題較合理!
香港是自由社會,每人都可以享受為自己子女選擇多元化教育的機會及權利,亦可以用不同教育模式,互相作借鏡,才可以有更隹的教育制度!如果制度不彰,起跑先,可能是中招先!

作者: ABC-DAD 時間: 17-6-21 08:32
可解議員學者一直唔倡導官津校課程升級改革?教學內容?導師教學能力?課程目標調整等等?議員經費用左去邊?做實事先係照顧基層,無直資國際學校,競爭就唔存在?講都要實事求事,低收入讀唔到書係歪論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6-21 08:44
ANChan59 發表於 17-6-21 08:17 
你的命題較合理!
香港是自由社會,每人都可以享受為自己子女選擇多元化教育的機會及權利,亦可以用不同 ...
你說出其中一重點,係「互相借鏡」為官津的改善做先行部隊。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6-21 08:56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6-21 08:44 
你說出其中一重點,係「互相借鏡」為官津的改善做先行部隊。
我所見反而是背道而馳。
例如幾間較有歷史的直資,雙軌並行,由於 lB 較受歡迎,因應家長及學生要求增加 lB學位,由25%増加到49%,一直都唔批,理由層出不窮,我只可以說用行政手段令班教育官員更樣衰!擁抱A貨 IB (NSS) 而自我安慰!但他們子女大多數讀什麼學制呢!?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6-21 09:00
ABC-DAD 發表於 17-6-21 08:32 
可解議員學者一直唔倡導官津校課程升級改革?教學內容?導師教學能力?課程目標調整等等?議員經費用左去邊 ...
你的問題很好,我都好有感觸,遲些在日誌先回你!
現在又整個左派教聯敗將做教育局副局長,香港教育又再泛政治化了!瓜得!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6-21 09:11
ANChan59 發表於 17-6-21 08:56 
我所見反而是背道而馳。
例如幾間較有歷史的直資,雙軌並行,由於 lB 較受歡迎,因應家長及學生要求增加 ...
批lB學額的政治風險好高。

作者: ABC-DAD 時間: 17-6-21 10:45
保持有效溝通最實際,人有左手有右手,配合就做到嘢
IB如可以係教育改革嘅參考範例,何不聚焦把NSS/DSE不足處去蕪存菁呢?畢竟IB增學額會影響到NSS學生學額。
其實,增加類似聯合世界書院只辦IBDP嘅學校,會否迎合到學生同家長對教育要求?還是潛台詞是只求高IB分數取得好的大學入場券?
似乎公共教育欠缺了對社會大眾推廣教育發展的多元選擇如何實際可行,一味發酵貧富差距、向上流動、資源不公平分配,集中某類課程,莫視社會上鼓吹補習風氣/特異工能/升學面試專家等等名目趨勢,引起盲從,甚至盲目消費。教育界的自身使命感在那?
作者: nintendo 時間: 17-6-21 11:11
選擇 IS,IB ,私校,甚至細細個去外國 boarding,是家長自己的錢。即係好似,有人唔去政府排街政症睇醫生,選擇自己比錢去睇私家醫生。
如果全香港冇晒私校,會點?
今日的香港,真係容不下中產。
作者: judy 時間: 17-6-21 11:26
個圖好有誤導性。
香港幾年前被選為最佳教育地區,教育都唔知幾好。香港教育資源己極豐富,香港教育分嘢不在直資津校,不在主流支流。而在出身貧與富、在於父母之素質。建議看一看信報6月17日忽然文化,對香港教育教育貧富問題當有更深之了解。
如欲增加教育投資,不如投放在怎樣幫助窮人教育配套上,如房屋、學前、課後托兒上。
作者: skkeung 時間: 17-6-22 08:45
elbar 發表於 17-6-20 13:52 
【明報專訊】香港自上世紀70年代推行普及教育,令市民可在較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不少人憑努力 ...
什麼是好?國際,直資就好!

作者: beastiebistro 時間: 17-6-22 10:00
本帖最後由 beastiebistro 於 17-6-22 13:42 編輯
官津校教學方式仍然停留喺上世紀後期,根本係工業革命的產物,旨在盡快倒模製造大量適合進入職場嘅勞動力。廿一世紀工種甚至工作模式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方式不變實在講唔過去。個人覺得而家嘅官津學校簡直係斷送學生嘅競爭力同前途。
作者: SimplyVoice 時間: 17-6-22 10: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6-22 13:12 標題: 回覆樓主:
問題係,直資明明令香港教育多元化,引入新概念令教育變得有生氣,不用說可給官津借鏡,做先行部隊,點睇都係德政。偏偏有心人不斷公攻擊直資,私心相當可怕。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6-22 16:07
SimplyVoice 發表於 17-6-22 10:34 
我認為直資真的無問題
搞得好的學校收好貴,請好多好有質素的先生
你指的可能是助學金制度,而非奬學金!
我的理解不少直資學校,學費減免最多去到七成學生受惠!
不要太過份相信當年的審計報告,教育局刻意唔解畫,有些項目是讓公眾誤會了!
例如:EDB一直唔講小學有剩餘的助學金可以用在中學。到審計報告出嚟,直資學校嘩然,跟著又話可以。現在再審計,可能有不同結果。如果審計官津,可能另有一番境象!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6-22 16:13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6-22 13:12 
問題係,直資明明令香港教育多元化,引入新概念令教育變得有生氣,不用說可給官津借鏡,做先行部隊,點睇都 ...
我認同呀,特別是個別從事官津教育的家長,好明顯的!
例如:同 lBDP有仇,NJ的不是香港人子女,香港教育最好,官津好過其他學校,BCA,NSS,DSE是全世界最好的(emoji).......

作者: ABC-DAD 時間: 17-6-22 16:18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6-22 16:49 編輯
如果連官津校師資要求都向IBteacher 傾斜,最感擔心焦慮係那個板塊?實質是代表業界嘅團體無共識,等到連本地IB都質變,依賴補習,學子家長繼樓奴後加多個教育癆為止,都唔會正面反影教育改革已經不經不覺進入收益期,到有明顯改善,就有面皮厚嘅出嚟話係自己鬧正苦嘅功勞。
空口講白話指自資學費減免及獎學金形同虛設嘅,除左2010審計報告外,有咩實質資料指出學生因經濟條件被自資拒於門外呢?連係咩階層負擔緊直資教育嘅額外部分都避而不談,一味靠吹,話會有身份地位歧視,有無公報過官津小家長每月投放幾多資源畀小朋友學野?話人Hea做係憑咩咁講?好懷疑啲代表有幾多從業員認同?
作者: SimplyVoice 時間: 17-6-24 12: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6-24 13:04
SimplyVoice 發表於 17-6-24 12:06 
直資係無問題,只是觀感上不好因為獎學金有等於無
窮人望門興嘆
為何直資獎學金/助學金形同虛設?

作者: SimplyVoice 時間: 17-6-24 13: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6-24 14:53
SimplyVoice 發表於 17-6-24 13:11 
回覆 shadeslayer 的帖子
我是之前看報紙說的http://paper.hket.com/article/124755/%E7%9B%B4%E8%B3%87%E ...
太長,看不到為何獎學金形同虛設,你知的話可否分享?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6-25 02:14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6-24 14:53 
太長,看不到為何獎學金形同虛設,你知的話可否分享?
I explained in #17, many EK pals too relied on Audit report and not really to listen the wrong interpretation of EDB. Also many pals mis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holarships and financial subsidiaries.
E.g. in DBS, originally EDB said the financial support come from primary section couldn't used in secondary section, therefore secondary used all 100%, but primary had the surplus.
After the Audit Report released, DSS schools seeked clarification from Audit Commission and EDB, now, if there is surplus in primary or secondary, can be used in other sections. Therefore, now all financial supports are fully utilised.
It's not the problem of the DSS schools,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EDB and not clarify the issue in the closing meetings of the Audit and the draft reports.
作者: ABC-DAD 時間: 17-6-25 07:27
如果只睇一頁,就正正係以偏蓋全。
用多十五分鐘,睇全面啲先。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6-25 08:33
ABC-DAD 發表於 17-6-25 07:27 
如果只睇一頁,就正正係以偏蓋全。
用多十五分鐘,睇全面啲先。
I read the whole report 6 years ago.

作者: ABC-DAD 時間: 17-6-25 22:49
每次睇都笑左…
作者: MC1128 時間: 17-6-26 08:03
elbar 發表於 17-6-20 13:52 
【明報專訊】香港自上世紀70年代推行普及教育,令市民可在較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不少人憑努力 ...
本人算看了不少有關直資的資料,當然包括審計報告。從來沒有否定直資帶來的好處,雖然無幸親身體驗。
但歷年來覺得制度衍生問題的,不只是幾個EK網友,不是幾個無睇晒報告的人,發表過評論、做過研究的人有幾多,自稱了解直資的人應該不會嫌長而沒有看過吧?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