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少修數理(曾鈺成)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7-5-25 11:36     標題: 少修數理(曾鈺成)

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教育學院最近發表一份研究部告指出,為提高學生對科技的興趣而辦的補充活動如參觀實驗室、上特別實習課等,並不能令更多學生選修高級程度(A-level)的STEM科目。報告建議,有關當局應檢討各種補充活動的成效,避免浪費資源。

有這樣一項研究,說明英國的學校為了吸引更多學生選修STEM科目,在提高學生對科技興趣的活動上投放了不少資源。這反映了英國和美國一樣,正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學習數理,以培養更多STEM人才。研究報告針對的補充活動可能效果不彰;不過有報道說,近年英國學生選修高級程度STEM科目的人數已略見回升,或許學校已採取了其他較有效的辦法鼓勵數理學習。

如果香港未來發展同樣需要更多STEM人才的話,今天中學生選修數理科目的人數便很令人擔憂。數學是高中「核心科目」之一,所有學生都要學習;但大部分學生只修讀數學科的「必修部分」(M),那是「為數學能力較低,或認為將來進修不會選擇某些對數學有要求的學系的學生而設」。為需要多一點數學知識的學生而設的「延伸部分」,有兩個單元:單元一(M1,微積分與統計)適合只對數學的應用有興趣的學生;單元二(M2,代數與微積分)則適合喜歡學習數學理論的學生。

今年應考中學文憑考試數學科的學校考生共51,900人,其中逾八成半選修了為數學能力較低學生而設的課程M;選M1和M2的分別只有約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八。這些比例,過去幾年都差不多。

至於物理科,應考人數只佔全部考生約20%。生物和化學兩科的考生人數略多一點,分別是26%和25%左右。這些比例,同樣跟過去幾年相若。由此可見,香港的中學畢業生升讀大學,選修STEM課程的比例不可能高到哪裡。香港的學生是不是沒有學好數理的能力呢?當然不是;只是我們的課程設計限制了學生學習數理的機會。課程不改,「推動STEM教育」只是空話。

決定砍掉STEM課程的港大理學院院長,是從英國來的。掌管英國教育的人,顯然跟這位院長先生不一樣;否則數理科目少人選修,自會被砍掉,還用想辦法吸引學生對這些科目的興趣嗎?


作者: Stillgood2    時間: 17-5-25 13:43

elbar 發表於 17-5-25 11:36
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教育學院最近發表一份研究部告指出,為提高學生對科技的興趣而辦的補 ...
细囝中五DSE 修物理,企會財。自修M2。M2由補習老師教。
經過快兩年,自修,单打独鬥。個多月前,問亜囝M2如何下去。亜囝話,不太起勁。 無測驗、考試,未知自已能力。不如放棄。
一個月後,再問亜囝,佢聽補習老師講,六十幾分便拿到5。比其它科容易得多。
況且,修M2上大学也有幫助。

作者: Cheeselover    時間: 17-5-25 22:11

香港政府創科思維落後,眼光淺窄,急功近利,以為在學校搞幾個STEM課程,弄個委員會贊助下幾個項目就想成果,簡直妙想天開,即使把數理化列為必收科也無用,學無所用,誰會犯險。我不知道政府官員聽過"產業化"三個字沒有?實驗研究院成果不能產業化,再多的STEM也枉然。

作者: Covenant2017    時間: 17-5-25 23: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eeselover    時間: 17-5-26 06:39

Covenant2017 發表於 17-5-25 23:13
香港也有許多人每天從事科研產業化,成果也不錯。

本帖最後由 Cheeselover 於 17-5-26 06:41 編輯

請分享有什麼成果值大書特書?遊戲軟件、影視娛樂、炒賣文化、中醫醫術⋯⋯不要閙玩,政府眼光淺窄,辨不出優勢弱點,沒有整套計算,只會搞什麼局什麼委員會,寫一堆報告就了事,HKPC多年來促進了什麼生產力?工展會不就是特賣場。當然,地產炒賣如此吸引,誰(工商界)不一窩瘋湧去,政府也要靠地產來維持漂亮的財政數字。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5-26 09:48     標題: 回覆樓主

講開創科政策,有些想法真的頗落後,原因只得一個,政府怕人鬧,船頭驚鬼,船尾驚賊!

例如,有創新性的產品及服務,你攞得政府錢就不能賺錢 non profit making,賺錢要俾返政府。專利權誰屬及使用亦十分離地,若果大學擁有專利權,你見到有幾多%會商品化?因為最初教授們的目的只為出 paper 及考評,被逼應酬政府才扮推商品化,離市場還很遠!

香港本身有不少科技產品,可能市場是海外而非香港,因為香港市場太細,不值得推廣,是有不少市場考量而非技術!例如班馬魚胚胎檢測,無創檢測唐氏綜合症等等!

說到生產力局,要看它的成立宗旨及歷史,他們重點不完全在科技上。現在製造業在香港是規模很少,要服務珠三角港商,就要靠近生產重鎮,但辦不了收費服務的註冊,擦邊球又被核數暑挑戰,只好捲蓆回香港,你要唔怕貴才可以請他們顧問上廠。唯有留在香港做服務業!

以前PC不少做帶街的角色,因為老一輩廠商,言語不通,技術知識較落後,PC角色十分重要。到第二代及新一代企業家,不少教育程度高,視野廣闊,人胍網絡關係強大,依賴他們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若果做一些較便宜及更好的服務給企業,又會被競爭對手投訴為「與民爭利」,有時都替他們感到可憐及氣餒!

作者: Covenant2017    時間: 17-5-26 10: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tillgood2    時間: 17-5-26 17:41

Stillgood2 發表於 17-5-25 13:43
细囝中五DSE 修物理,企會財。自修M2。M2由補習老師教。
經過快兩年,自修,单打独鬥。個多月前,問亜囝M2 ...

這一些都是我們不能進步的原因嗎?


話說幾個月前到過蘇州一家小工廠.

除了五金工業特殊刀具, 卻有研制機械人.

當然, 水平很低. , 去了兩趟, 發現主管經理的熱忱很大.

偶爾, 要去上海跟國外回來的同行/業者/同學交流.

工程/科研/數據, 我是外行.

但對產品認知, 設計等, 有一定程度的水平.

回說機械人設計, 見了小工廠后, 有點興起.

老實說, 目前未有任何外觀是高水平和創意的. (世界各國,不外是白色機械人. 有對眼, 有個monitor, 動作, 講話交流…)


其實, 我們小學時, 日本已經有小露寶紅色智能機械人:  又賣力, 又肯做, 仲有鋼鐵老師小賓女

今日, 日本不如三十年前. 可悲.  那香港呢!?!


我想講: 香港人有一定的能力. 只是願不願意做. 如果, 我們習慣批評, 而忘了進步.

那我們年青一代會如何?


一如我上面寫, 學校唔比亞囝讀M2. 那便自修吧.

抱怨解決不了問題.


去年,哈蘇相機快要倒了(因數碼攝影年代, 傳統消失), 被大彊無人機注資拯救了.

這星期, 見新消息, 哈蘇配大彊無人機. 拍一億像素相片.

生存與進步!?!


作者: Stillgood2    時間: 17-5-26 17:58

Stillgood2 發表於 17-5-26 17:41
這一些都是我們不能進步的原因嗎?
話說幾個月前到過蘇州一家小工廠. 除了五金工業特殊刀具, 卻有研制機械人 ...

抱殘守缺為何因

目標不明兩頭騰

前路理應合力創

誰叫領導是中國人?


陶才子心態.


作者: Cheeselover    時間: 17-5-26 22:53

Covenant2017 發表於 17-5-26 10:28
是你完全不在行及沒有認識而已,要數太多了,許多講了出來你也不懂。

只舉一個例子,你知不知道香港是全 ...

我當然不能知道所有最先進技術,不過我還沒有看到一個成功例子,相信部份在產業化和市場化過程就出現種種問題,其實香港不缺科技成果,但就是欠了再進一步能力,例如你指的漂染技術,不知商家(姓唐姓田的)願意再投資建廠嗎?染布前布何來?染布後布何去?產業化是指一條鏈由原料到成品(還要活下來),一項技術成果是值得驕傲,但產業化是另一回事。
香港資源有限,新技術成果只能應用於短鏈產品,不妨想想紡織包括紡紗,織布,印染,成衣,開拓市場,還有一大堆硬件(廠房,設備,耗材,勞工)支持,你教香港如何滿足?短鏈產品佔資源少,快速應對市場。政府不老是只資助有潛質項目,應該提供其它誘因讓市場資金投入科技產業,例如稅務優惠,公私混營,成果紅利,產品優先等。資金其實不缺,不過都跑到房地產,你猜香港政府有"吉士"搞房產增值稅?

作者: Covenant2017    時間: 17-5-26 23: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eeselover    時間: 17-5-27 08:15     標題: 回覆樓主

拙文並無貶低香港科技成果,但數據和現實沒有告訴我們多少公司利用香港科技成果而產出數十億出口額,並聘請數佰工理科本科生?可否説説分享一下,讓有孩子在工理科就讀的父母安心一下?

作者: Covenant2017    時間: 17-5-27 09: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5-27 10:30     標題: 回覆樓主

我又講講網友提到沒有數字及資訉顯示香港科技產業的產值及規模,我認同的,我又分享吓我的經驗及觀察。

政府之下的工業貿易署(TlD)及統計署,在香港出口分類是較保守及粗疏。例如十五年前,香港已經有六百多家香港公司在美國FDA註冊成為establishment, 即是它們會生產或銷售醫療器械產品到美國,但在統計署是沒有這個分類,所以一般人以為香港沒有醫療器械生產。

一些有心人士向TDC,TlD反映,幾年後就有醫療及保健器材出口分類,於是就有數字出來,到2016,全年按TDC的數據是127億港幣,按年增長8.1%!

但這個數字都是低估了,因為有四個原因:

1。分類多以公司主體產品為基礎,如果醫療器械是少於50%,所以可能歸類機械、電器或者電子分類!部分不想歸入醫療,反而留在電子或者機械,是因為方便進出口,因為海關檢查有不同的。到現正撥亂反正亦有壓力,一些傳統產業的出口值會下降,政府是有擔心的。如果是初創公司的創新科技產品就會去了笫二點。

2。新產品類別出現,Trade officer or statistician 會先看現行類別,可能「機械人」按功能,可能歸類於電子或者機械產品,因為沒有機械人類別,所以大家看不到,以為香港沒有這樣產品。

3。香港幾個大型傳統產業的出口數字,嚴格來說是萎縮中,他們亦樂見一些新產品/創新產品撥入傳統產業,何樂而不為,不費吹灰之力,數字靚咗,又多咗籌碼跟政府及公營機構爭取資源。如果沒有業界爭取,亦很難加入新的分類!

4。部分產品目標市場在國內,所以生產及分銷都在國內,所以不會反映在香港出口數據中。

數據是十分複雜的,不可以看太表面就作批評,見深入些了解,可能跟表靣是南轅北轍!

利申:參與一些公營機構的行業顧問委員會,所以了解相關數據來龍去脈,作些分享,請勿見笑!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7-5-27 10:44

Cheeselover 發表於 17-5-27 08:15
拙文並無貶低香港科技成果,但數據和現實沒有告訴我們多少公司利用香港科技成果而產出數十億出口額,並聘請 ...

我的了解出口額比你想像中高,在上文解釋了。

工科及理科學生願意入科技及工業不是主流,他們傾向留在香港工作,因為不顾意上國內工作,原因是有三個,父母唔想,男女朋友反對,朋友的影響,我都請到怕,撞到埋嚟才會考慮一下!

我見你是有心人,上網搜尋多些資料,可以幫助到孩子選科及就業!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