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新特首須兼聽 定前瞻性青年政策(宋陳寶蓮、黃裕舜)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7-3-25 15:46     標題: 新特首須兼聽 定前瞻性青年政策(宋陳寶蓮、黃裕舜)

特首選舉正進行得如火如荼;3位候選人在政制、民生、法治等議題上不分軒輊,但可惜政綱對年輕人方面的政策,似乎落墨甚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


相信不少市民對未來特首的期望,也包括了制定齊全而具前瞻性的青年政策——疏導今時今日年輕人所面對的種種難關與困局。


訴求與現實落差 青年感被剝奪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自主(Agency)指的是一個個體在政治結構裏所獲得的機會、能力以至資源。擁有自主的人必須感到自己在體制下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偏好(preferences)及身份(identities),並對體制感到一定的歸屬感。當制度不能成功地吸納及包容他們的聲音時,年輕人的自主不足(Agency Deficit)便會形成。訴求與現實的落差,正正是年輕人感到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的癥結。


從教育層面來說,有不少年輕人在高壓考試及欠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下,感到自己缺乏在文憑試及大學教育下生存的機會、能力及資源。撇除過去3年多宗學童自殺案不計,今時今日香港學生所面對的考試、學業等問題相信眾所周知。在欠缺彈性的教育制度下,學童缺乏充分表達自己表現的機會;過分依賴公式化的補習班及所謂「雞精班」補習,令不少中學生入到強調獨立自修的大學後仍感到難以適應;不少本地學生畢業後,欠缺海外學生的國際視野,在資源短缺的激烈鬥爭下,不免吃虧。


經濟失衡嚴峻 非青年不能捱


須知道,年輕人的自主不足是由一系列的因素所構成的,而這個現象的責任不應由年輕人獨力承擔:政府有責任去協調家長、學校、教育制度與年輕人的偏好衝突(mediating conflicting preferences)——而今時今日的政府,正正是忽略了協調責任:公式化的諮詢委員會將學童變成被動的「研究品」,忽略了他們的自主、輕視他們的意見,令問題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從社會層面來說,年輕人畢業後的經濟困局,往往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前途渺茫。居住劏房人數在過去兩年內急增3成,而劏房的住戶傾向年輕化,正正反映出年輕人不單是欠缺安居置業的機會,更是連最基本有一個安穩落腳點的能力也沒有。須知道劏房生活環境惡劣,對於住戶的心理的創傷不容忽視;長久下去,當一個經濟體系的生力軍,愈來愈多的是住在剝奪尊嚴的環境裏,生產力及競爭力必然會下降。


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表示,「我們(80/70年代)當時也是這樣捱過來,為甚麼現在的年輕人就不行?」但須了解到,今時的香港不同往日。社會流動在過去20年間持續下降:70年代至80年代期間,港人累積收入增長為139%,但自90年代後期起,增長放緩到只有14%。與此同時,小型單位的售價在2006至2013期間飈升了188%。今時今日的年輕人,並不是不能捱,而實在是抵不過嚴峻的社會經濟失衡(disequilibrium)。


政府須對症下藥 增青年自主


增加就業機會、進行教育改革等固然是必然而好的方案,但並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自主不足。政府必須對症下藥,進行政制吸納及引進群眾倡議,讓年輕人感到可以充分而有實際效用地表達自己的訴求。


一、政府必須進行政制吸納。新任特首首先應參考新加玻的優才政策,大幅增加現有政府所提供的獎學金,為更多的高質學生提供獎學金去海外頂尖學府留學。但單單獎學金並不足夠:政府可考慮開設一系列的中期(兼職及全職皆有)的職位(與現有的行政主任架構同時並行但獨立處理),讓對長遠留在政府架構未必抱有太大興趣的專才,可以在低成本高效率的情況下參與管治。對於修讀專科而欲進入私營機構的畢業生,兼職的顧問身份方便他們在保留正職的同時,也能在諮詢及政策制定過程中出一分力。在房屋、教育、產業轉型等政策範疇,政府可考慮設立諮詢平台,讓未畢業但具潛質及抱負的大學生能夠參與政策研討,將公式化的公眾諮詢過程細分成靈活而具實際成果的多階段小組諮詢,讓年輕人的意見可以充分地反映出來。


二、政府大可參考外國如美國等地所進行的群眾倡議(crowd advocacy),設立為年輕人而設的倡議平台。現時大專界裏面舉行着不少政策研究機會,但欠缺系統性的監管及協調。政府應設置網上及現實平台,讓年輕研究生可以提出及實行研究項目;透過獎金、公開發表以至實業機會等的獎勵,促進年輕人將對社會訴求轉化成規模化及高質素的政策報告。出色的研究項目應有機會在政府最高級的領導層(局長、司長、特首)面前表述成果及分享政策建議;具備能力的研究生更應能吸納入政制的一部分,直接參與政策釐定。在更廣泛的層面來說,政府應大幅提升官員與擁有管治理念的年輕人的接觸機會。須知道現時各個政黨裏面有不少的「生力軍」對政策倡議都感到一定的興趣:下任特首必須兼聽納諫,不應「選擇性聆聽」附和的聲音。


自主是政治參與所帶來的成果,與政治參與相輔相成。香港今時今日的深層次矛盾,有不少都是出於市民對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所引起的相對剝奪感。下任特首須了解到:年輕人不單是社會的未來,更是社會現今的縮影。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撰文:
宋陳寶蓮 前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
黃裕舜 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哲學政治經濟專業二年級生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