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對TSA背後的更多思考(黃綺妮)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7-3-20 14:34 標題: 對TSA背後的更多思考(黃綺妮)
【明報文章】政府設立TSA(全港性系統評估)的初衷是為學校作「體檢」,但現卻成為操練的代名詞。而坊間、學者在爭論TSA/BCA (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的過程中所關注的其中一點是TSA有沒有對學生造成壓力,或者有沒有評估的需要。他們的論述焦點多數集中於個人層面,例如TSA對學生造成壓力,歸因於個別學校操練學生,或個別家長抱着「望子成龍」的心態強迫兒女操練,又或者是個別學生的競爭能力弱、抗壓能力弱、心理質素弱等等。簡言之,這些討論都是以十分狹窄的個人角度框架來演繹TSA對學生造成嚴重壓力這一問題。即使運用大量數據,學者仍是停留在「這個學生心理質素如何如何」的論述層面。一旦以這樣的論述框架去解釋TSA問題,結構層面、社會層面對TSA問題的理解都會被忽略。
個人行為與社會現象不可分割
個人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s)固然存在。的確有些人天生的抗壓能力強,有些則較弱;而部分家長抱有「望子成龍」的心態,強迫兒女操練;又或者個別校長因為各種原因操練學生。但純粹指摘個別學生、個別家長、個別學校並無助於我們理解現象的社會性/結構性。個人行為與社會現象是不可分割的。要問的是,為什麼在現今教育制度下,愈來愈多學生厭學、抑鬱乃至輕生呢?這是否某種教育制度所造成的趨勢呢?
當教育變得普及,美國學者認為「教育」肩負三大目的——第一,培育公民:希望學生將來受教育後成為有能力監測政府的公民;第二,有效的社會分工:希望篩選學生擔任社會上不同的工作崗位;第三,向上流動:希望學生透過接受教育能夠以學歷晉身更高的社會階層。前兩點以社會角度探討教育角色,第三點則以個人目的或「教育消費者」角度出發。然而,此3個目的之間充滿矛盾。要問的是教育在香港究竟承擔着怎樣的角色呢?
如何理解在巨大競爭制度下的行為?
眾所周知,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考試主導、強調競爭。這個教育制度似乎主要用作社會篩選,製造了少數的勝利者和大量的失敗者。用坊間流行的論述,進入大學被視為「勝利者」的話,這個教育制度只有五分之一的「勝利者」能夠進入大學。換句話說,我們製造了五分之四的「失敗者」。我們該如何理解學生、家長、學校在競爭巨大的制度下的行為呢?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結構性的宏觀視野幫助我們理解:究竟學校為何操練學生?家長為何明明知道操練會影響兒女的心理健康仍強迫兒女操練?個別學生為何有那麼強烈的競爭心態?
以TSA評估學校表現最大的盲點就是,學生的成績是否只受學校教師教學表現影響呢?組別一(band 1)的學生比組別三(band 3)的學生學術能力高,可以想像,即使組別三的老師的教學比組別一的老師出色有效,也未必會收窄兩個組別之間的學生成績的差距。只以TSA所評估的學生成績作標準去評價學校的優劣並不是太公道的做法。即使教育局為組別三的學生投放了增潤資源,然而學校的環境實實在在影響着學生表現。所以,為了不被評為「差劣」,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學校還是強迫學生操練TSA是可以理解的。學校畢業生的分數對於家長而言是一個「參考信號」:就讀此校將為他們子女獲得高學歷的可能性,也就是他們子女將來晉身較高社經地位的可能性。歸根究柢,正是教育制度以學生成績作為評核學校的唯一準則,學校才會有此誘因強迫學生操練。故此,社會指摘學校「催谷」學生是個別學校的做法,並非公道之說。
諉過於個人 漠視問題癥結
同樣地,我們可以責怪家長是「怪獸」。但是,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家長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某些家長要求醫生開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的藥物讓學生服用以期提高他們成績的行為當然值得反對。但我們要理解為什麼家長會有這種做法呢?當教育制度不獎勵學生成為有品德有責任心的人,而是純粹獎勵好成績的學生,在這個制度下,家長緊張子女的表現、擔心自己的子女吃虧而強迫他們操練追求高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身為父母,愛子/女深切,希望「幫助」兒女的這種心態,最終造成兒女沉重的負擔。而父母的這種心態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就更加顯著。
同理,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學生也是在追求分數。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香港學生在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中取得高分,但他們的學習動機卻差不多被摧毁呢?高分數的背後反映的不是學生有強烈的求知心態。如此一來,我們要思考,這不是一兩個個別學生的傾向,而是整個教育制度在塑造他們,「引領」他們走上了不是為了學習、只是追求分數的「不歸路」。操練TSA的問題只歸結為個別學校、家長、學生的問題,無異於將制度造成的問題諉過於個人,不但對受影響的人不公,也漠視問題癥結。
作者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作者: palmchristy 時間: 17-3-20 15:32
"只以TSA所評估的學生成績作標準去評價學校的優劣並不是太公道的做法。"
雖然以往或有說法以TSA評價學校,但在2014年後,教育局已修正做法,TSA數據不會用作評價學校,學校只能見到學生在個別題型的弱點,改善教與學。作者似乎對TSA的功能有所誤解,又或者並無留意TSA近年的改變。
文章比較有意義的地方,是抨擊以分數為本的教育制度,以及點出這是摧毀學習動機。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7-3-20 21:09
palmchristy 發表於 17-3-20 15:32 
"只以TSA所評估的學生成績作標準去評價學校的優劣並不是太公道的做法。"
雖然以往或有說法以TSA評價學校, ...
抨擊以分數為本的教育制度, 很好。即係取消TSA一項不是治本方法。教育制度不会一下子變得開明, 不再分數為本。
取消TSA便是落錯藥, 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進坑渠。

作者: palmchristy 時間: 17-3-21 02:24
已在另文提及, 分數(成績)為本, 是一個跨界別並難以改變的社會現象, 影響僱主選畢業生, 大學選DSE生, 中三升中四選科, 小六升中一等等.
除非成績在上述人生必經階段的影響力下降甚至被其他評核標準取代, 否則在香港讀書的學生暫時見不到曙光.
至於應對方法, 有人選擇要求取消有關評核但相信會曠日持久; 有能力的可以選擇脫離制度, 但普羅大眾可能要幫助孩子變得更強大, 包括心靈和能力.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