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從小建立「執行功能」 抑制欲望學懂抗壓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6-11-24 08:52 標題: 從小建立「執行功能」 抑制欲望學懂抗壓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6-11-24 08:53 編輯

家長除了用指示式語言,也可以用建議式,例如使用「不如」、「或者」等詞語,向孩子提出要求。
子女成長過程中,不時會出現頑皮或叛逆行為,家長可能只會以指令式要求他們停止,但原來子女出現這類行為,或許是因情緒轉變。Elsie最近聽了一個有關兒童壓力和辨識他們情緒變化的講座,知道通過L.E.A.P.四個技巧,可以幫助孩子對抗壓力,加強「執行功能」。
講座由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舉辦,請來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林俊彬博士,以及前線工作的教育心理學家張溢明(Ryan),與家長和老師分享怎樣辨識,兒童及青少年如何因壓力而導致不同情緒轉變,然後在日常生活幫他們加強「執行功能」。
林俊彬博士提到,「執行功能」即是「工作記憶」、「衝動抑制」和「認知靈活」,「好似家長帶小朋友乘港鐵,小朋友很想吹響手上的哨子,但家長告訴他不可以、否則會影響別人——小朋友記住規則,就是『工作記憶』;若小朋友忍住不吹,就是『衝動抑制』;但出了港鐵站,小朋友還需不需要遵守這個指令,就是『認知靈活』了。」
美國史丹福大學曾進行過一項名為「棉花糖測試」,將四歲的孩子單獨留在房間內,給他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如果在大人離開的期間內沒有把棉花糖吃掉,就會再獎勵他多一塊;實驗持續追蹤那群受測試的孩子,結果發現當初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二十年後,無論在學業、健康或人際關係方面的成就比較高,所以忍得住欲望、有自制力的孩子說不定會更能取得成功。
可是,棉花糖的誘惑對四歲孩子而言終歸是很大,要忍住想要吃掉的欲望相當不容易,林俊彬博士也指出,兒童年紀愈小,愈會在抑制欲望方面感受到壓力,出現情緒轉變,令「執行功能」做得差,「所以家長應該注意,幫子女改善壓力問題。」
Elsie聽到不少家長提到,發現子女在日常生活、社交、學業等遇到不少壓力,有時出現情緒低落,希望有方法幫他們面對壓力。在保良局社會服務部工作的教育心理學家Ryan提到,其實適當的壓力對兒童成長是有利,相反,完全沒有壓力或者太大壓力,會令他們的表現變差。「壓力和情緒,以及情感交流是息息相關,家長一方面既要察覺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套策略幫他們面對壓力。」比如說,情緒能在行為表現上體現,「例如孩子本來很喜歡打電子遊戲,經常不聽話,玩很久也不願停,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完全不碰,身為家長也先別高興,而是要了解他為甚麼有這個轉變。」
Ryan提出L.E.A.P.四個技巧,家長可以在日常相處中,通過這些技巧幫助孩子對抗壓力,加強「執行功能」。首先L代表「語言管理」(Language Management),家長除了用指示式,也可以用建議式語言向孩子提出要求。「好似與孩子說話時多使用『不如』、『或者』等詞語,讓他們知道可以作出選擇,或者一些較複雜的行為轉移。」
E代表「環境設計」(Environment Design),用圖像和文字作為視覺標貼,提示孩子不同規矩,「例如在固定地方存放自己東西、獎勵紀錄、時間表和情緒穩定方法,『生氣時深呼吸十下!』這種標貼,都有助培養控制衝動的能力。」
至於A是指「活動」(Activities),Ryan表示通過與子女一起玩一些假想遊戲、紙牌、棋類和體育活動,「一來能夠加強親子間溝通,二來遊戲本身有利培養孩子運用各種能力,如短期記憶、策略思考、快速反應和耐心等。」
最後,P是「解難」(Problem Solving),「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要保持愉快心情和語調鼓勵他們嘗試,運用語言傳達關心的訊息,千萬不要責怪,然後在他們面前適度示範怎樣解決困難,在示範的同時,用語言同步描述自己的計畫和步驟,最後提醒他們回顧過往經驗。」
除了以上四個技巧,Ryan也提供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握拳和呼吸法來調整情緒,這個方法無論是家長或是小朋友都適合,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也能在教大兒童及家庭科學中心的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duhkfsac/找到,Elsie覺得各位家長不妨一看,引導孩子想做些甚麼來讓自己情緒變好,面對壓力。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