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高級醫生李嘉瑩引述一項本地的研究指出,父母鼓勵喝酒的行為和中學生喝酒的習慣與傾向有顯著的關係,當中以鼓勵子女喝酒和教子女喝酒練酒量的行為,最影響中學生每月喝酒和未來12個月可能喝酒的傾向。本港不少家長有着錯誤的觀念,以為既然子女長大後交際應酬都難免要喝酒,倒不如早些「訓練」他們的酒量,減低將來被人灌醉或醉酒失儀的機會。然而,父母經常在子女面前不抗拒甚至鼓勵的態度,例如在子女面前喝酒甚至喝醉、要求子女買酒、開瓶、直接地鼓勵喝酒、教子女喝酒練酒量等,都會影響子女對酒的態度和行為,不知不覺地損害他們的健康。
15歲前喝酒更易釀車禍
事實上,有數據明確指出,年輕人在青少年時期養成大量喝酒的習慣,與他們日後對酒精產生依賴有莫大關係。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15歲前開始喝酒的人士,與那些延至20歲或以後才首次喝酒的人士相比,日後出現酒精依賴的機會是後者的約四倍。此外,在15歲前開始喝酒的人士,與那些在21歲或以後才開始喝酒的人士相比,酒後發生車禍、打架和出現非故意損傷的機會是後者的7至12倍。
影響腦部發育及記憶力
李嘉瑩醫生表示,由於人體大腦到20多歲後才發育完成,年幼時接觸酒精可能會影響正常的腦部發育,影響集中能力、大腦思維,以及記憶力等等。此外,酒精與食物不同,它並不需要被消化就可以快速和直接地被身體吸收。同時,它能夠即時產生一種鎮靜的效應,繼而影響大腦功能和自制力。過量攝取酒精會壓抑大腦功能,急性酒精中毒更會有致命的可能。酒精大大降低個人的自制能力,增加出現意外、打架、自殘、曠課和曠工,以及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的風險。
儘管兒童和青少年可因個人、家庭、朋輩、學校和社會等眾多因素影響其喝酒分量和模式,但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父母對青少年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因此,家長和監護人對於塑造年輕人對喝酒的態度和行為,以及保護他們免受酒精相關危害方面,擔當着重要的角色。
為支援兒童和青少年過健康的無酒生活,李醫生建議家長和監護人把上述錯誤觀念改正過來,堅決採用「三個不」的良方,包括不准許兒童和青少年喝酒;不向兒童和青少年提供酒精;以及不強迫兒童和青少年喝酒。
以下還有一些建議行動給家長和監護人參考: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提供有效的情緒支援;以身作則不喝酒;向兒童和青少年說明喝酒的危害;不要在家中存儲酒精飲品;在選擇飲料時候,要留意成分標籤,提防包裝與汽水和果汁酷似的酒類飲品。
教導兒童拒絕邀酒技巧
另外,還要確立清晰有關喝酒的家規和期望;教導兒童和青少年如何處理朋輩壓力,讓他們掌握拒絕的技巧,遇有朋友邀請喝酒時懂得說「不」;教育兒童和青少年如何應付壓力,例如以運動減壓;鼓勵兒童和青少年參加不涉及喝酒的而有益身心的活動;認識顯示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有喝酒或酗酒問題的警兆;問題出現時,尋求專業協助。此文章來自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