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鄭植之學生美化校園 儲物櫃變身藝術品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6-9-29 08:49     標題: 鄭植之學生美化校園 儲物櫃變身藝術品


新界西貢坑口區鄭植之中學視藝科學生參加「創藝@校園」,在藝術家高便蓮(前排左一)帶領下為廢棄儲物櫃帶來新生命。


  不少學校都鼓勵學生美化校園,一班參與第三屆「創藝@校園」的師生,就更進一步利用藝術創作,為校園中被忽略的空間注入新生命。好像十五位來自新界西貢坑口區鄭植之中學的視藝科同學,留意到校內一批被棄置的儲物櫃,於是在老師及藝術家帶領下大膽嘗試混合飲管、鏡子、樹葉等不同媒介,不但讓舊物重獲新生,亦擴闊了對藝術創作的想像。

  「創藝@校園」由香港教育學院及保良局共同舉辦的社區藝術教育計畫,Elsie知道今年已經踏入第三屆,共有二十所本地中、小學參加,特地問過有份籌劃的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助理教授都佩儀博士。她表示,學校需要先提交計畫書,評審再按藝術性、創意及實用性等挑選出入圍學校,並安排藝術家入校指導學生實踐藝術計畫。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習慣跟隨老師指示,而牽涉到校園設施的藝術創作,還須經過校長或管理層批准。都教授同Elsie講,藉安排藝術家到學校,而非單由視藝老師帶領創作,有助學生更大膽創新。「創意就是超越限制,但學生能真正提出自己的想法,加上藝術家有創作經驗,可協助學生將看似不可能的構思落實,如向學校管理層提出一些較天馬行空的想法時,亦更有說服力。」

  她更認為,計畫不止鼓勵學生美化校園,或單純創作一件藝術品,「從第一屆開始,我們便希望學生可跨出課室,思考如何在校園中運用藝術,甚至考慮周邊環境的需要,創作如何解決或配合這些需要,從而增加他們對校園的歸屬感。」

  好像新界西貢坑口區鄭植之中學的作品「愛的傳承」,就是十五位修讀視覺藝術科的中五生,留意到校園有一批被棄置的儲物櫃而萌生的構思。中五的李綺諾表示,源自視藝科一份以校園回憶為主題的攝影功課,讓她開始留意校園環境,「我當時的作品《小人國》就是為同學拍照,然後剪成一個個小人形,貼在校園不同角落。」

  過程中,她發現新翼大樓一排儲物櫃,滿是鏽迹,正準備棄置,「雖然課室已換上的塑膠櫃,但看着舊的櫃子覺得很可惜,便構思如何重新使用。最後決定用『校園生活』為大主題重新設計及美化儲物櫃,重新讓同學使用。」

  計畫入選後,大會在今年二月左右,安排藝術家高便蓮(Koko)到校協助,而同學則分為三組,各自負責一部分儲物櫃的設計。Elsie早前就獲邀到校參觀,同學與藝術家亦即場示範及講解製作手法。

  第一組儲物櫃以校園生活為主題,「如喜歡打籃球的同學就貼上立體的籃球,愛畫畫的則有畫筆,還有校園生活照。」

  而另外兩組儲物櫃則分別畫有樹幹及蒲公英圖案,充滿大自然氣息。「學校被山包圍,故想重現大自然的環境。而蒲公英代表學校與我們,我們在學校生活,但直到畢業就像它的種子一樣飛散到各處。」

  同學純熟地將飲管剪短,再沿着圓邊剪出細絲模擬花瓣,又混合玻璃膠與啡色塑膠彩,塗出厚薄不一的層次,模仿樹幹質感。但李綺諾及吳凱茵坦言,過程須不斷嘗試各種物料,參考藝術家的意見,才找到合適方法實踐意念。「像以前沒想過可混入玻璃膠,增強質感,更能令顏料變得防水。」

  除了增加美感,他們更希望設計可與其他同學互動,胡洛汶於是建議在樹幹貼上樹葉形鏡子。「當有同學走過便可看到自己,像是有份參與在這個創作中,互動性較高,更可方便愛美的同學隨時照鏡,保持整齊儀容。」

  負責指導的藝術家Koko就認為,同學已有完整創作概念,故她只擔任輔助角色,「我有時知道怎樣才可行,但有時間的話都盡量先讓同學嘗試。如做得不夠好,為了作品質素,即使捨不得亦要重頭再做。」

  視藝科老師曹海茹則覺得,摸索過程令同學更大膽,「以前他們多跟從老師指示,怕出錯,現在則會願意表達想法,嘗試用新的物料和方式創作,作品水平亦有進步對校本評核也很有幫助。」

  Elsie相信,通過創作藝術來美化校園,不但擴闊同學對藝術的想像,有份參與校園環境設計,更可增加他們對學校歸屬感。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