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及早防範不良App毒害學生(星島社論)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5-10-8 09:24 標題: 及早防範不良App毒害學生(星島社論)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5-10-8 09:28 編輯
手機的應用程式五花八門,性質愈來愈多樣化,近期更有部分內容帶不良意識,並在學生中流行。手機是很「私人」的用品,學生下載甚麼應用程式,玩那些遊戲,家長與學校都難以知悉,即使含有「毒素」,也無從干預,實在令人憂慮。為免學生進一步受到荼毒,家長與學校都必須及早防範。
昨天一所學校向家長發出通告,說一些鼓吹跳樓的應用程式遊戲正在流行,傳遞跳樓「刺激好玩」的極錯誤觀念。更甚者,部分學生將上述程式的元素和動作,用於日常遊戲中,例如包剪「猜樓梯」,輸者要模擬跳樓動作。該校表示非常擔心學生受耳濡目染,遇到困難時誤以為可用這方式「解決」,或把跳樓當成是一種遊戲。該校已明令嚴禁學生玩上述遊戲,並希望家長正視。
不知不覺灌輸危險意識
該校對學生平日行為的觀察敏銳,並迅速採取行動,避免學生進一步受這類程式影響,做法十分正確,也值得教育界參考。因為學生墮入不良意識陷阱,學校與家長往往都不知不覺,到造成惡劣後果時,已後悔莫及。如果能在初期發現,只要處理得宜,做好輔導,悲劇往往可避免。
對於網上遊戲與應用程式的影響力,絕對不應低估。本報記者看過該校提及的其中一個應用程式,內容是一個人墮樓後,模擬撞倒不同物品而繼續下跌的「過程」,性質就像玩凌空躍跳的遊戲,令人容易將模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混而為一。這種似真似假的錯象,在某種處境下,可能對個別人造成影響。
外國也有類似的個案,一些青少年沉迷於充滿暴力的戰場槍擊遊戲,經過長年累月薰陶,當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會突然拿槍向人射擊,而以為自己只是在玩網上殺人遊戲。
青年易墮遊戲錯象
除了上述應用程式外,最近也有一些社交App,玩的人愈玩愈瘋狂,竟然上載一些十分越軌的男女行為,但一直未受監管,直至引起廣泛關注與聲討後,到近日才被下架。由此可見,這類不良應用程式此起彼落,已防不勝防。
由於手機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大部分家長都會讓子女擁有手機,在上課期間,學校還可以限制學生使用,但下課後或休息時,就不容易管制。在課餘時間,家長亦難以干涉子女如何使用手機。所以,要防止學生受不良程式影響,難度不小。
雖然困難,但學校與家長也要努力時刻留意學生有沒有下載鼓吹不良意識、過度暴力與色情的程式,如果有所發現,立即加以阻止和勸導。平日交談時,也應給學生打「防疫針」,解釋有關程式中的錯誤觀念,協助他們建立正確思維,及早抗拒「毒素」入侵。
作者: elbar 時間: 15-10-8 09:34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5-10-8 09:35 編輯
模擬墮下 當自殺是遊戲 小學禁玩 跳樓App
【短片】「跳樓」game鼓吹自殺?小學發通告禁玩
■青山天主教小學發通訊提醒家長勿忽視跳樓App的影響力。
血腥跳樓App入侵小學。一款以跳樓為題材的手機遊戲,模擬玩家從高處墮下,遭障礙物割頭斷臂,血花四濺,儼如一場死亡體驗。有小學校方擔心App誤導學童自殺只是遊戲,甚至錯覺跳樓只流血不會死,近日下令禁玩,並提醒家長切勿掉以輕心,忽視嚴重後果。
屯門青山天主教小學本周一向家長發出通訊,指近年網上流行模擬跳樓、自殺的手機應用程式;有低年級學生更把相關的手機遊戲內容,包括鼓吹自殺口號等元素,套落現實中,玩一種名為跳樓自殺的遊戲。其中一個玩法是把跳樓當作猜包剪揼、猜樓梯輸掉的後果等,甚至用一些手勢或動作來模擬跳樓。
主角不會墮斃 可復活再玩
該校謝副校長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上周有家長向校方反映,有手機遊戲程式涉及跳樓、自殺,「覺得唔係好安心」,該校訓導組及社工隨即跟進。他說暫未見有學生玩這類手機遊戲,但擔心學生在耳濡目染下,接收錯誤訊息,以為遇到困難就以死解決,「覺得跳樓、自殺好似好簡單,當係遊戲」,或甚至錯覺以為跳樓只會受傷,「爬番起身會冇事」。
謝副校長強調任何人都要珍惜生命,故嚴禁學生玩這類遊戲,並發通訊提醒家長切勿忽視,「唔好畀佢哋(小朋友)接觸呢類遊戲。如果佢真係有玩過,都要解釋畀佢聽,遊戲還遊戲,網絡虛擬,現實還現實」。在該校念三年級的區同學則表示,不會玩跳樓遊戲,因為危險。
該款跳樓手機遊戲由一間阿根廷公司開發,於2011年初上架,被評為中度暴力,只適合12歲或以上人士使用,至今有100萬次下載,並先後推出多個版本。該遊戲初版的背景設於大廈天井,由玩家操控的主角從天井墮下,閃避障礙物,若撞到會遭割頭斷臂,血花四濺,最後「呯嘭」重擊在地,頭爆眼凸,狀甚恐怖。
玩家輸掉後,畫面會出現一篇模擬的新聞報道,列出遊戲主角從多少米的高處墮下、身體哪些部位受傷、輸血量及醫療費等;主角則全身綁上繃帶卧在病床。玩家只需按下Play Again(再玩),主角便會「復活」又再跳多次。
專家倡用以灌輸正確訊息
本身是「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執行委員的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表示,不少手機遊戲都涉及兒童不宜的訊息,最重要是家長妥善管理子女使用手機及平板電腦,不應讓他們隨意下載任何遊戲。他指有關遊戲發行多年,並不熱門,擔心經報道後反而本末倒置,吸引更多學童下載。
教育心理學家鄧澔明博士指,越禁止越吸引更多兒童好奇下載,「唔係禁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係教導番學生,玩呢啲game(遊戲)要留意邊啲地方,有乜真實,有乜係假」,或利用作生命教育,灌輸正確訊息,「有啲問題唔係單靠自殺可解決」。
學生及家長心聲
【蔡同學】
「有玩網上跳樓遊戲,覺得幾刺激,撞倒嘢會死,刺激後覺得冇乜嘢。只要識得分辨,邊個係遊戲世界,邊個係真實世界,唔好真係去跳樓。」
【何太】
「我哋(夫妻)完全唔打機,所以佢哋(子女)都唔打機。畀佢哋知道有其他嘢更好玩,好似睇書、跑步,唔需要注重喺呢啲地方。」
作者: elbar 時間: 15-10-8 09:37
令有自殺傾向者更負面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
「可能會產生模仿效應,同埋一個錯誤感覺,係令人擔心。」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近期發生多宗跳樓自殺悲劇,擔心有關的手機遊戲鼓吹歪風,帶出錯誤訊息,「真係好怕有啲人會覺得,跌落樓係可以翻生」,但現實是身首異處。他指學童年紀太輕,不了解死亡意思,「以為熄咗機就可以開番」。
外國遊戲開發商須負刑責
葉兆輝憂慮,若學童覺得遊戲有趣,會作模仿,「試吓跳落去係咪真係咁,邊個去承擔呢個後果?生命係冇take2,呢種遊戲有不良效應,係需要禁止」。他指英國等地已修例,若證明有遊戲或網站會令人傷害自己或結束生命,涉事開發商或網主須負刑責,但本港仍未立法。他又透露,中心正研發新手機應用程式,灌輸正面人生觀。
社署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陳耀基指出,若有自殺傾向的人士接觸自殺或負面資訊,會令其情緒更低落,甚至加強自殺傾向。但他強調,「冇自殺傾向嘅人一定遠遠多過有自殺傾向嘅人」。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按死因庭數據推算,本港去年每10萬人就約有12.3人死於自殺,雖然整體自殺率下降,但15至24歲的青少年的自殺率微升1至2%。
作者: elbar 時間: 15-10-8 09:38
兩成手機Apps意識不良

多個熱門手機應用程式曾因意識不良被下架,例如去年上架的Weed Firm曾名列iOS免費榜下載首位,玩家角色種植並出售大麻,被批鼓吹從事非法行業,不足1個月就下架。近日手機社交直播軟件「17」,因直播功能被濫用發放不雅照片亦被下架。去年11月上架的Ass Hunter,以射殺赤裸同性戀者獲得分數,被網民狠批變態。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估計,約兩成手機遊戲涉及意識不良,例如有些Apps以車禍為題,角色會腰斬、爆頭等。方認為,家長應陪同子女選擇遊戲。
從事手機程式開發的黃先生指,家長雖可設定限制子女下載甚麼程式,但或會令子女覺得不被信任產生反效果。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發言人指,《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管制本地發佈的電子應用程式。過去兩年沒有檢控個案,只收到兩宗市民投訴,調查後均不成立。
|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