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轉載:語言是文化 文化多元 創造價值(一位教師的話) [打印本頁]

作者: ahker    時間: 14-7-17 01:51     標題: 轉載:語言是文化 文化多元 創造價值(一位教師的話)

本帖最後由 ahker 於 14-7-17 12:05 編輯

http://www.ptt.cc/bbs/historia/M.1231645256.A.F7F.html

作者 Adlay ()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英語變成世界語是在什麼時候?
時間 Sun Jan 11 11:40:55 2009
───────────────────────────────────────

推 chenglap:我的看法不同, 我認為英語有助保存某些弱勢語言.
→ chenglap:英語作為共通語本身使某些母語不被鄰近強勢語言吞食.
推 kenco:chenglap 的看法很棒阿....前提是強鄰和落勢都是母語非英語

→ rainmaker2:我讚成全世界的語言都消失, 全地球說同一種語言
→ rainmaker2:至於那是什麼語言只要是拼音就可以(中文不是所以不行)
→ YouthSouth:不知道樓上贊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 方便溝通 ?
推 nakadachi:在討論之前 請先把語言和文字分開 可以嗎

→ rainmaker2:YS大 方便溝通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好處吧 這可以減低社會
→ rainmaker2:需要提供多種文字說明而產生的費用
→ rainmaker2:歐盟現在有二十三種官方語言,只是把不同語言的文件互譯
→ rainmaker2:所花的費用已經是以億歐元計的天文數字
→ XXZDX:天啊樓上你真的這樣想?全球化太悲哀了…
→ chupan:r大的看法只能是經濟上的考量吧,語言難以被如此輕易地化約
推 chupan:我也很喜歡c大獨樹一格的思維,可惜有點理想化了

推 chenglap:共通語是「工具」, 母語是「文化」, 兩者各取其一.
→ chenglap:工具保障的是溝通, 文化保障的是多元性.
→ rainmaker2:不過多元性很貴就是了
推 YouthSouth:議會制也很貴 獨裁好了..這東西不能用成本來考量的啊
推 penheart:想請教 可以用韋伯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來看這討論嗎

→ chenglap:多元性本身就在創造利益價值, 壓制文化多元反而成本重吧.
→ chenglap:語言的劃一是需要成本維持, 不然語言會自然的分支.
→ chenglap:本來很多語言都是同源, 隨著隔絕而分流成多種不同語言.

→ rainmaker2:和古代相比,現代不同地方之間的交流比以住多很多
→ rainmaker2:交流會令人們傾向使用多數人能夠溝通的語言
→ rainmaker2:而使用人數過低的語言在乏人學習的情況下就會消亡
推 chenglap:我覺得上述的說法跟認為人類語言應該統一是沒有關係的.
→ chenglap:語言會消亡, 跟讚成消滅語言把語言統一是兩回事.

推 languat:語言會影響文化的發展 人民的思考模式吧!?
推 languat:就這樣直接統合 像會減少思考的多樣性 和某些發展的傾向吧
→ languat:是不是等不同形式的語言對思考的傾向性 較瞭解後再統合
作者: ahker    時間: 14-7-17 01:53

http://chenglap-ptt.blogspot.hk/2009/10/re_2450.html

Re: [請益] 濱危動物和濱危語言
文章代碼(AID): #17qhttrt (ask-why)

作者 chenglap (無想流流星拳) 看板 ask-why
標題 Re: [請益] 濱危動物和濱危語言
時間 Sun Mar 9 00:25:25 2008
───────────────────────────────────────

※ 引述《bingoking (賓果王)》之銘言:
: 濱危動物需要保育,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
: 因為生物多樣性不僅對地球生態系(食物練)有好處,也對人類有好處
: 很多新的藥物,以及關於某地的生態狀況,甚至是預測未來生態系的發展
: 濱危動物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 如果照這種情形,語言需不需要同等的「保育」?
: 現在世界上有幾千種語言,泰半都是濱危的,如果強勢語言取代它們
: 除了無法了解那個種族或地區的歷史沿革,以及喪失某些研究對象之外
: 還會有什麼影響?
: 有人說語言是交流的鴻溝,這樣說來,保存一定數量的語言
: 淘汰極少數人語言,能否得到好處?

雖然沒有研究證實, 但我們可以憑觀察, 看到一件事.

使用不同語言的人, 對於美的觀感, 每件事的態度, 每種事情
的處理方式, 都有不同. 語言, 作為文化的重要部份, 對於思
想方式有著很深的影響
. 使用接近語言的人類, 不同的文化將
會漸漸磨平, 變得同化. 而使用不同語言的人類, 比較能保存
不同的文化.

也就是說, 保存語言, 是在增加文化的多元性.

而這文化的多元性, 有甚麼作用? 我們無法下一個簡單確實的
結論,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 沒有一個文化是完美的, 任何文
化都會在某些事情上發展有瓶頸
. 我們常認為, 技術是一條線
上的比較, 有一方較先進, 自然就會擊敗並取代另一方.

但, 舉一個例子, 動畫.

美國比日本要先發展動畫, 迪士尼的動畫質素很高, 使用大量
的膠片, 有很系統的動態美的教學. 而日本動畫則相反
, 初期
的日本動畫是建基於低成本製作之上, 而一如我們所知, 征服
世界的動畫市場的, 並非迪士尼和美國, 而是日本
.

不論是動漫的文化, 不論是動漫的題材, 不論是各種風格的建
立, 都是只發生在日本, 沒有發生在美國. 美國在技術, 資金
, 人才和市場的條件原本都不比日本差, 但是, 在美國的文化
土壤下, 卻就是產生不了和日本動畫相似的東西. 這是否意味
著美國人不能接受日本動畫? 實際上日本動畫最終也攻陷了美
國, 也就是說, 美國人也喜歡的東西, 卻不會在美國自己的文
化下產生出來.

如果日本文化並不存在, 或者明治維新沒成功, 日本文化被邊
緣化, 事情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發展過來.

也就是, 多種的語言, 多種的文化, 給了我們對於同一個問題
多種的答案
. 保存人類的多元化, 不僅就每件事增加了更多的
選擇, 也給予了不同文化之間互動的生命力.

相對而言, 歸一, 同化的結果, 不一定單純只是有助於溝通.
這也可能會令獨特性消失, 使文化變得呆滯, 如果一百個人想
的東西差不多, 雖然他們實行自己的想法時有百人之力, 但不
等於是對事情的最佳解.

人類的文化本身就很像遺傳基因, 當基因變得單一化, 反而有
. 把所有人變成同一種思想方式, 可能反而是滅亡之路.

--

我寫的文章, 如需要轉載, 不必詢問, 請任意轉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作者: ahker    時間: 14-7-17 01:55

http://about-chinese.blogspot.hk/2008/10/blog-post.html

作者 chenglap (無想流流星拳)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有沒有中天一直說這次金融風暴後中國將 …
時間 Mon Oct 13 00:01:10 2008
───────────────────────────────────────

照顧一下我們, 我們香港人.

我們的母語是粵語, 我們既要學英語, 也要學國語. 我們自幼的教育
是用粵語的, 我不清楚你的母語是哪一個, 但是國粵的文法和每一個
字的發音都是不一樣的, 雖然都是中文, 但我們有很多國語不同的規
則, 例如這句, 「你好食飯啦囉播」, 這是國語沒有的句型.

我們要學的, 實際上是三種語言.

學語言當然痛苦, 對於香港人而言, 英語也不見得特別容易, 在別人
大聲說我手寫我口的時候, 我們絕對不是我手寫我口. 我們是依照國
語的語體文文法去寫文章的, 對於香港人而言, 看中文, 其實和你們
看文言文的感受一樣.

但, 我們還是接受了學習, 而且很多時都會學第四種語言, 比較熱門
的是日語, 德語, 法語.

所以, 我們不能贊成你的說法, 你可能會覺得這很痛苦, 但我們這個
城市的建立與繁榮, 不是單純基於運氣, 我們香港人是克服了這樣的
痛苦, 才能夠成為一個這個城市認可的人才. 有人說, 我們香港人的
中文水平不佳, 英語說得難聽, 沒有文化等, 不過, 我現在就在這裡
以我認為不丟人的中文書寫, 寫文章給你看.

我的母語是粵語, 我一樣能寫出好的中文, 我也沒有因為要學習多種
語言, 而令我在別的知識上有特別的缺憾, 我雖然不是特別優秀, 但
我相信比我更優秀的人, 懂的語言也會比我多.

走筆至此, 你可能覺得我是跟你抬槓. 但這不是我的意思, 我是想來
推銷一個觀念, 我想你接受. 我指出我是粵語使用者, 並不是說我很
優秀, 而是想說, 我自己便是用不是母語寫作也能夠寫出來的人其中
一個活例子.

你們之所以覺得學英語是虛耗了時間, 而我們覺得學英語不僅沒有虛
耗時間. 是我們對語言觀念的分別.

你覺得語言是工具, 也就是說, 知識本身是固定的, 語言只是用來傳
達資訊的工具
, 用英語或者用中文來表達, 也在表達相同的東西.
會覺得, 一個懂英文的人看「理論甲」的英文版, 跟一個懂中文的人
看「理論甲」的中文版, 得到的資訊也是一樣的
.

說浪費時間, 老實說, 學英語大不了浪費你三五年, 但誤解浪費了的
時間是多少? 我告訴你, 不只一百年, 還超過一百年, 因為我們用翻
譯書去理解世界, 結果, 我們其實浪費了很多時間去討論一些根本完
全源自誤讀或誤譯的事情.

語言是障礙你學習嗎? 如果你把語言當成文化, 其實語言只會加深你
學習的興趣, 因為透過了語言的屏障後, 開放在你眼前的, 是更多以
前想也沒想過的最新資訊, 知識, 文化, 以及背後的一切來源和理由
, 這些東西可能離你甚遠, 你不學那些語言之前, 你根本就沒有機會
知道他們存在.

試問又怎可能提起興趣. 一個譯者會翻譯一本書, 有三個條件, 第一
, 他要懂兩國的語言, 第二, 他對該題目有興趣, 第三, 他對事情有
興趣之餘, 還有足夠空閒時間去翻譯.

也就是說, 那些資訊要透過翻譯去到你手中, 要通過極狹的門檻, 要
先有一個人有興趣, 懂雙語, 有時間, 才能把資訊轉達給你. 也許深
度不受影響, 但肯定廣度就大受限制.

更不要說翻譯經常會導致扭曲原意的問題.

去到這裡, 正好有空間去讓我補一個八卦, 免得與版旨不符. 據說美
軍在冷戰時期, 有一個叫「紅旗」的訓練
(而現在似乎還有, 但已不
是針對消失了的蘇聯) , 紅旗就是安排一個部隊扮演蘇聯空軍的角色
, 跟美軍的其他部隊進行模擬戰.

要模仿蘇聯空軍, 不僅要用性能和米格相約的戰機, 參考蘇聯的戰術
, 而且, 連基地裡的軍人, 都要穿著蘇聯的制服, 吃蘇聯的食物, 喝
蘇聯的伏特加, 把戰機塗裝成跟蘇聯一樣. 他們可不是為了 cosplay
, 而是要「盡量模仿蘇聯文化使飛行員培養出蘇聯軍人的行為模式」
, 使「訓練盡可能能反映真實的戰鬥情況」
.

文化的影響力影響一整個思考方式的建立, 經過了越戰殘酷的驗證後
, 美軍正是這麼認真地看待文化對軍事思想的影響.

中世紀時, 穆斯林在面對猶太人擴張的威脅時, 第一時間的反應, 就
是先學習猶太的語言, 了解對方的文化和想法, 在二戰中戰敗的日本
, 卻是因為英文是敵國語言而抗拒學習, 錯估了西方的反應.

多一種語言, 你的思想就可能去到以前達不到的空間, 因為你能容納
多一套思考的哲學在你靈魂裡生存.

況且, 退一百步說, 各位看日本的色情網站時, 不就是因為懂漢字多
了很多便利? 洋人要看那些網站可痛苦得多了. 他們連「人妻」是甚
麼都看不懂吧?

更不要說, 看各國影視時, 各種微妙的語帶相關了, 看翻譯的完全看
不出味道來.

學習科學, 知識, 原本就不是時間的問題, 而是你的眼界去到哪裡,
願意思考多少的問題. 同樣是二十餘歲, 同樣花了六年去讀, 有人能
夠解出長期解不到的數學問題, 有人卻在研究在哪裡找人家的論文來
抄, 用浪費時間為理由去抗拒學習一種語言------特別是一種離自己
思想很遠的語言, 那是南轅北轍, 搞錯了重點.

讓懶惰征服自己, 只會使思想的限制更狹窄, 你多出來的時間並不會
令你得到更多的知識, 而只會令你再一次被懶惰征服, 因為你已放棄
過一次, 你就不會在那些本來很有趣的事情變得痛苦時, 放棄第二次
, 所有知識精進下去, 都一定會遇到自己不喜歡的部份.

很多人學寫軟件, 卻不願意學數學, 結果編程的才能也被限制. 有人
對政治有興趣, 卻不願意好好學歷史, 花耐心去接觸和說服人, 就變
成了憤青. 當演員一炮而紅, 卻沒有充實自己的演技和藝術修養, 最
後變成了脫星. 學武術卻不願意做基礎訓練跑那沉悶的步, 最後輸在
體力.

如果真的有興趣, 該做的不是切除沒興趣的部份, 而是讓興趣去讓你
把沒興趣的部份都全部給學了下來, 我學英語, 當初也不過是為了玩
電腦遊戲而已... 那願望很卑微吧? 但如果你願意認真地實現卑微的
願望, 你最終會得到你當初想像不到的寶物.

時間是沒有浪費的, 你學了對方的東西, 然後再加上你本來懂的東西
, 你懂的就已經比對方多了. 對方的變化也不會及你大, 這樣才能夠
開創過往沒有的新世界.


--

chenglap 補充:

學外語, 本身有助我們保存中文.

這很諷刺, 可是這是事實, 人類既需要一套「工具性的語文」和「文化性的語文」,
把兩者混和的話, 後者就會被毀滅, 簡體中文就是忽略了文化性, 只注重工具性的結果.

作者: ahker    時間: 14-7-17 01:57

http://www.ptt.cc/bbs/historia/M.1231686785.A.CC6.html

作者 chenglap (無想流流星拳)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英語變成世界語是在什麼時候?
時間 Sun Jan 11 23:13:03 2009
───────────────────────────────────────

※ 引述《Adlay ()》之銘言:
: ※ 引述《chrischiu (mini)》之銘言:
:   中文譯本名為《英語帝國》....
:   當然,英文還沒有真正的成為世界語言,只是正在朝這個方向邁進,
:   而且比其他具有類似資格的語言(法文、西班牙文和中文等)跑得更前面,
:   在世界上大部分的角落,除了英語系國家外,很多時候英文是無用的,
:   在台北街頭待上一天,數數看到底有多少台灣人用英語溝通就可以知道....
:   就如Crystal在書中提醒的,
:   英文越是興盛,伴隨的是更多弱勢的文化和語言的消失,
:   為了追求與外國人溝通,放棄了自我特色,這不一定全然是好的.....

其實說到語言多樣性的問題, 我想我還是發文寫一寫最近讀書
所得.

最近我在看的殺人凶器是 Jacques Barzun 的「從黎明到衰頹
」, 本身的主題是西方文化生活. 不論是裡面的導論, 還是閱
後的感想, 都展現出某個結論傾向, 那就是, 西方之所以興盛
, 並不是源於一個強大統一的主導意識所帶導. 相反, 是機緣
巧合之下他們脫離了某個強大的主導意識
.

書的第一章的標題是「西方的分裂」, 說的正是西方文化生活
光榮期的伊始, 因為印刷術產生了資訊的急速流通, 而這種流
通把西方的思想從一神教強力的統制底下. 引致了分裂, 產生
了宗教革命和宗教戰爭.

從宗教的角度看, 歐洲是弱化了, 過去被一神教所統合的歐洲
, 自此不再統合. 新教和舊教, 教徒之間是相互戰爭的對象,
結束了基督教一千年統合歐洲的歷史.

歐洲曾經有統合的語言. 那就是拉丁語, 羅馬帝國的擴張, 從
拉丁語成為了歐洲的共通語, 拉丁語亦成為了後來大部份歐洲
國家的官方語言. 然而, 在九世紀左右, 隨著時間久了, 拉丁
語漸漸分裂成各種「方言」也就是「拉丁語系語言」. 南歐的
語言不少都是拉丁語系演化出來的.

即使如此, 拉丁語還是保存其共通語言一段頗長的時間, 而各
國的方言也被視為次等的, 粗俗的語言. 然則, 這一段統合的
時間, 歐洲是否一個強盛的年代? 相反, 這一個統合的年代,
卻是歐洲所謂的黑暗時期. (先不論黑暗時期是否真的黑暗)

即使英語也很受拉丁語影響.

後來宗教戰爭導致的分裂, 間接引致的是本地語言的興起, 各
地開始正面認同其地域性的不同, 而不再單以「基督徒與異教
徒」的心態去區分自己, 使本土語言被提升了地位, 也使各地
語言文學興起.

由一個傾向相同的一神教文化, 去到日後多種不同文化的興起
, 是歐洲文化史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 在此之後並不是沒有國際
語言, 之後西班牙, 法語都曾經越過他們的國界, 但不曾再像
拉丁語那麼強勢. 擁有眾多語言, 分裂的歐洲, 開始了他們文
化史的黃金時期
, 歐洲沒有了強力的統合, 各國的人口和東亞
(即使是日本) 比較都不算大國
, 文化, 知識和技術, 制度都
急速的成長替換. 最後進入了殖民時代和工業革命
.

東方人常覺得歐洲領先的只是懂得先向外殖民或者先發展工業
, 可是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才是歐洲興起的開始, 而宗教改革
和文藝復興, 都是對已經統合的語言文化的一種對抗
.

宗教改革之前的歐洲, 是能夠發動十字軍, 一把遲鈍的基督教
巨鎚, 宗教改革之後的歐洲再也不能發動十字軍, 卻變成多把
靈活尖刀, 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時而衝突, 然後得到更多,
變得更多元化. 最終證明的是, 基督教不僅沒有因為這樣而變
得衰弱, 反而變成了世界一種強勢的宗教.

相對而言, 世界其他較為統合的國家和地區, 卻消卻了活力,
發展和社會變革相當的緩慢, 甚至越見閉塞僵化. 集合起來的
力量反而變得痴肥, 越見衰弱
.

站在拜占庭陷落的時代看, 被攻陷君士坦丁堡, 入侵巴爾幹的
基督教陣營, 看來敗象已臨. 日後更面臨內部的分裂, 如果站
在當時的角度看, 其力量應該繼續衰退下去.

雖然說, 如果把這跟多元性拉上必然的關係, 那是犯了輕率的
謬誤, 但我想不應該把多元性當成一種純粹的道德或者興趣,
我相信多元性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狀態, 而且這種自然狀態和人
類發展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或多或少的相關性
. 不同的文化
產生不同的想法, 能夠解決不同的問題
. 也許是歐洲誤打誤撞
的碰到了真理也說不定
, 我想不該這樣否定多元化.

--

基於飲水思源的理念, 還是該打的廣告,
hkday.net --- 碩果僅存還願意和其他地區轉信的香港 BB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
※ 編輯: chenglap        來自: ...        (01/11 23:26)
推 Geigemachen:推多元性與強大的那段,猛然提醒了我
推 madaniel:從黎明到衰頹..這本中譯本992頁的磚頭書..當初我也嗑了
→ madaniel:很久才嗑完..不過內容很有趣..推薦!
推 Nanagami:推
推 qilai: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和對外殖民應該沒有因果關係......
→ chenglap:難說. 至少很多人外遷跟追求宗教自由有關係.
推 qilai:西班牙葡萄牙這兩個最早的殖民國家可是反宗教改革的先驅呢
→ qilai:文藝復興中心的幾個義大利城市也都沒有進行海外殖民
推 Geigemachen:清教徒與英國國教之爭使清教徒移民到美國
→ chenglap:像海外華人的增加也和太平天國有關.
推 qilai:我知道,但我覺得這不是根本的原因.中世紀的西方其實已經很多
推 Geigemachen:美國獨立也是由跟英國國教有仇的長老會努力推動的
→ qilai:元了,沒有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樣會有大航海時代
→ chenglap:其實是多元促進了文藝復興的爆發, 這點我倒接受.
→ chenglap:大航海是難說的, 像明朝這樣反高潮也有可能發生.
作者: ahker    時間: 14-7-17 02:00

http://kcshao.blogspot.hk/2011_12_01_archive.html

作者 chenglap (無想流流星拳)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爆卦] 原來台語早有文字了!
時間 Sat Dec 3 10:52:00 2011
───────────────────────────────────────

※ 引述《mquare (爹卡路恰)》之銘言:
: ※ 引述《adst513 (午安)》之銘言:
: 以這個理論
: 那漢語文字的存在 到底是哪種語言為主的 ???
: 應該不可能是北京話 但是如果說以閩南語 或客家話....等中國各地方言來看
: 幾乎沒有任何語言 可以完整匹配漢語文字 北京話也只是看來好像很匹配
: 而漢語文字卻是一直流傳的 當然也許也因為各地方言 又創造出許多文字
: 看起來台羅文 只是捨棄原本的東西不用 想另外走出一條路
: 選擇的是西方體系的語言文字創造 而徹地切割東方
: 也並非創造出新的東西(如:韓 日 ...等語言)
: 不知其當初創造者的想法 以西方語言當基礎創造東方文字??

我們要從本源去看這問題, 在早古時代, 人類是先有了語言, 然後才有
文字. 在人類有文字初期, 紀錄工具並不怎樣好用, 就是用刀刻的石板
, 木板, 竹簡. 刻字相當的費力也費時間, 而且傳播文字也同樣的痛苦
, 因此文字的數量會盡量減少, 盡量簡短.

雖然後來開始進化成拼寫文字的字母, 但是打從一開始, 文字並非「將
語言完全投射成紀錄」, 文字只是盡可能地試圖表達相近的意思. 原始
的文字是否有「讀音」也成問題, 初期的文字很可能就只是一幅簡化的
圖案, 沒有讀音, 只是透過圖畫表達一個意思.

隨著文明興起, 文字不足以使用, 產生了兩個方向, 第一個就是「將文
字變成沒字義的字母, 拼寫出有字義的文字」, 像拉丁文. 另一個則是
依循本來的「一個字代表一個或多個意思」擴展下去, 即是漢字.

因此雖然文字是想要表達語言的意思, 但文字和語言沒有任何必然的關
係, 更不是說, 某個文字就一定是根據某語言產生的. 自然地, 除非像
韓國諺文那種刻意的發明, 否則不會有「對某個文字最匹配的語言」這
種東西存在.

我們使用的漢字並不是諺文這麼近代的東西, 而是遠古時代的產物, 漢
字比「日本」還要古老, 是一個東亞的共通工具集, 當有實用需要時,
漢字就會被拿來紀錄自己的語言.

文字是為了使用需要而存在, 為了使用需要而被擴張的. 如果一個文字
在任何地方都沒有人需要用到, 或者大家已經在使用代替品, 那麼, 在
「使用需要」已被滿足下, 那個文字就沒有空間
.

香港之所以能推行香港字或者粵語漢字, 也是「使用需要」.

那個使用需要是甚麼. 那的確是源自「西方人」的「創造」, 可是跟大
家想的不一樣, 並不是西方人想要為粵語創造一個文字, 而是因為另一
件事, 那就是: 香港是一個法治的地方.

香港在警局進行筆錄的時候, 為了法治上的公正, 要求的是「證人或者
任何筆錄紀錄, 都必須完整重現當事人說的話」, 這代表的是, 你不能
將他的粵語白話, 因為你使用的同樣是中文, 就在腦裡翻譯成書面語.
寫成書面語, 我不清楚臺灣是否這樣, 但香港的話, 那個說「點解我老
豆唔係李嘉誠」, 你當警察是不可以自己翻譯成「為何我老爸不是李嘉
誠? 」

原因是任何的翻譯都可以導致了曲解或者誤解, 甚至有些意思, 根本無
法準確翻譯, 基本上, 每個語言都會有一些其他語言難以表達的觀念.
因此, 粵語文字的實用需要, 是源自法律的需要, 使香港不僅要發展粵
語字, 也必須進行電腦化.

這裡投入的人力和錢, 其實源自我們為法律付出的成本. 「粵語文字」
是香港嚴守法治的副作用, 是一個原則下的產物. 產生粵語文字並不單
單的滿足任何民族主義的思想, 而是強化了我們的法治原則, 而法治原
則就是香港在這地區營商上的優勢. 粵語文字也創造了香港自身的品牌
, 這些就是實用價值
.

所以,

不論是臺語漢字, 或者臺羅文, 我想要發展的時候, 該討論的並非像「
臺灣人該用臺灣字, 臺灣字應該是甚麼」這種意識形態的問題. 而是找
尋文字的實用價值, 一種外於意識形態外, 對經濟, 制度或者社會的積
極價值. 而不是創造了出來東西, 然後疑惑為何大家不欣賞, 不使用.

舉個例子吧, 今天你看到 Xi Quan Zhuang 這些拼音的東西, 立即就認
出是大陸出身的人, 大陸的品牌, 沒記錯的話, 漢拼中刻意使用這些在
英文中比較少用的字母, 本來就是為了突出自己的存在. 比方說, 你在
食品包裝中, 一個只看到簡體字, 另一個只看到日文, 同樣價錢你會買
哪一個呢?


從實用角度去想這些問題, 才有答案, 意識形態是無限的迴圈, 不會有
任何結果的. 我們是為了使用需要才創造文字的, 並不能為了創造而創
造文字, 除非你想寫 Lord of the Rings 吧..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