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創堵塞法治胃出血 中大學者奪裘槎獎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4-4-4 09:25     標題: 創堵塞法治胃出血 中大學者奪裘槎獎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4-4-4 09:26 編輯

【明報專訊】高齡、長期服用止痛藥物等均是患胃潰瘍的高危因素。現行療法是以內視鏡手術斷症及止血,術後服用中和胃酸藥,減低再出血風險,但仍有11%病人會再出血,死亡率達4.5%。中大醫學院外科講座教授劉潤皇研究血管介入治療,在穿了洞的血管導入線圈堵塞出血洞口,令再出血率減至4.4%,死亡率更減至少於1%。

裘槎基金會昨日舉行頒獎典禮,表揚7名港大及中大學者的卓越科研成就,當中3人獲2014至2015年度「優秀科研者獎」,兩人獲「優秀醫學科研者獎」,兩間大學將利用每名得獎人所獲的90萬元資助另聘講師,暫代得獎者教學一年,令他們可專心研究工作,而每名得獎者可獲6萬元的研究補助金。另有兩人獲頒2013年度「前瞻科研大獎」,各可獲500萬元研究經費。



死亡率銳減至少於1%


香港每10萬人就有約60至110人曾患急性上消化系統出血,當中六成屬胃潰瘍,死亡率約10%,若持續出血,死亡率更升至30%。獲「優秀醫學科研者獎」的劉潤皇表示,90年代的胃潰瘍主流治療法是開刀,在胃部縫針止血,較後期的內視鏡治療可令75%再出血病人免再做手術,他成功透過讓病人在接受內視鏡治療前後,服用高劑量抑酸藥物,令血小板聚集,減低再出血風險。


為進一步減低再出血風險,劉自2006年起為約250名來自荷蘭、泰國及香港的嚴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做血管介入手術,當中香港約佔100人,成功令再出血的風險由11%減至4.4%,至今未有病人死亡。但他指出,血管介入治療的材料費用高昂,例如線圈動輒逾萬元,當中未包括診費。


另一學者研運動分泌獲獎


至於獲「優秀科研者獎」的中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黃聿,則研究運動時脂肪細胞分泌的蛋白質「脂聯素」,對改善肥胖及糖尿病

引起的血管病變的效用,或可證實脂肪組織有助紓緩糖尿病血管病變。




作者: Yanamami    時間: 14-4-4 15:52

造福人群~~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