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家長本月初在網上撰文《幼稚園生也補習?》指放假帶子女到屋苑遊樂場的路上,遇上女兒的幼稚園同學,剛補習公文數,吃過午飯又要去補習國語,女兒同學的家長問「你女兒有沒有補習?」,她「口啞啞」說沒有。文中她質疑,3歲人兒既沒測驗考試要應付,不過是唱兒歌、玩玩具,何來補習必要?
荃灣及葵青區幼稚園校長會主席林翠玲表示,不時勸告家長不要為子女安排太多補習,幼稚園以培養學習興趣為主,邊遊戲邊學習已足夠,但家長總擔心子女輸在起跑綫,人有我也要有,補習班、興趣課將子女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總好過玩。她慨歎,「大人工作忙也要休息,為何就不能讓孩子在放學後多玩耍、看看電視?」
孩子本來是愛玩,每日忙於學習,沒得玩也無力反抗。家長一心想子女打好基礎,別在升學上蝕底,以致日後人生也輸掉了,但相比起來,失去玩樂的童年,人生就沒損失嗎?
教育追逐分數 催谷太早太多
童年的玩樂,不只是長大後的寶貴回憶,也是建立美好人生的重要基礎,近年不少專家,目睹教育制度追逐分數,認為催谷幼兒太早太多,疾呼現今兒童玩得太少,刻下需要的是多玩,並非多功課。哺乳類動物在年幼階段,大部分時間都是玩,並從中學習生存的技能。至於人類,則也透過年幼時的玩樂階段,發展一些終身受用的技能如社交能力,玩的過程中要學習與他人談判、作出妥協,孩子有機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面對恐懼與控制憤怒,以及緊急時如何反應。
作家倡多遊戲 學習社交解難
現實生活中,孩童周邊很多事情由成年人決定,惟有在遊戲中,孩童是話事人,從中有判斷及解決問題的機會,成年人把遊戲視為幼稚,但遊戲則是把孩童導向學習大人的工具。他又引述科學研究指,欠缺玩耍的老鼠與猴子,在控制情緒與面對劣境時的表現往往較差。
事實上,美國精神科醫生Stuart Brown(布朗)曾以6,000人為研究對象,調查他們童年與現時情況,發現年幼時欠缺自由玩樂機會,長大後往往較有玩樂者不快樂。學者的分析,便指遊戲有助建立面對壓力的能力與學懂解難。如今做父母一點不容易,既不愛被稱為怪獸父母,但另一方面又抵不住怕輸心理,寧願拖着孩子參加一場「起跑綫上」的比拼,但這場人生比賽,鬥早就可穩操勝算嗎?不讓子女在年幼時好好享受玩樂,猶如偷走了他們的快樂童年,或許在未來的人生,他們失去的會更多!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