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深校收雙非 准來港升中 港式課程增200學額 雙非家長稱次選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3-11-26 16:54 標題: 深校收雙非 准來港升中 港式課程增200學額 雙非家長稱次選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3-11-26 16:55 編輯
【明報專訊】雙非兒童湧港讀書「迫爆」北區,港府昨日與深圳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擴大深圳民辦小學(即私校)的「港人子弟班」可取錄雙非童,並改名為「港籍學生班」,又准許入讀的雙非童參與香港升中派位。當局同時宣布下學年深圳新增一校開辦港籍學生班(增至共7間),提供100至200個學額,每年學費介乎8000至3萬元人民幣(部分學校已包括宿費),政府不會提供資助。
港府承認新增的200個學額,對比上學年(2012/13年)1.6萬名跨境學生,數目有很大差距,但會視乎情調節。
辦「港籍學生班」 6校變7校
服務跨境童的國際社會服務社,發言人對新政策表示歡迎,但認為學額不足。有雙非家長分別表示,擔心深圳學校的師資和學生質素不及本港小學,故不會考慮報讀;或除非子女被派往上水以外的香港小學,為免上學交通不便,才考慮返深圳入學。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在政府總部與深圳市長許勤主持深港合作會議,會上港深簽署了3份合作協議,包括增進科技園與前海合作、加強港深兩地旅遊聯繫,及落實雙非學童在深圳讀港式課程的安排(見表)。
深圳原有6間學校辦港人子弟班,包括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深圳東方香港人子弟學校、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深圳清華實驗學校、深圳市耀華實驗學校及深圳市福田區麗中小學,共提供1400個學額。連同下學年增設的學校,令開辦港籍學生班學校增至7間。
近4年160人獲派港中一
有關學校原意是取錄港人子女,課程內容續可銜接本港中學,兩地政府昨簽署協議後,明文規定這些學校可取錄雙非童,並改名為港籍學生班,即時生效。以往雙非童不能參與香港升中派位,新協議則列明,雙非童若報讀上述課程,將可參與本港派位。教育局補充,自2010至2013年,共有約160名深圳學生(前港人子弟班學生)獲派香港中一學位。
林太﹕與1.6萬跨境生仍有距離
教育局昨並宣布,深圳市福田區南開學校已獲准於下學年開設港籍學生班,預料提供100至200個學額,但未公布分佈於什麼年級。林鄭月娥說,新增的200學額對比上學年有1.6萬名跨境生來港讀書,數字上仍有很大差距。
教局:深負責運作 港專業支援
教育局發言人補充,深圳市教育局會負責港籍學生班的日常運作和監察,香港教育局則會在課程規劃及與本港課程銜接方面提供專業支援,並安排有關學校與香港學校配對為姊妹學校,在教學和師資培訓上交流。
就這些港籍學生班會否進一步增加學額,教育局稱,學校會按實及學額需求調節。年學費1.2萬元人民幣的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港方校長廖翔顯說,該校現有24班港籍學生班,每班約有40名學童,料校方仍可容納多3、4班,但受地方所限,未必可加開至30班,若要短期內增設新校舍有一定困難。他續稱,該校目前逾60名教職員均為內地教師,難以聘請薪金高近1倍的港人教師,但強調課程與香港課程無異,建議教育局可為該校教師提供英語及上課技巧培訓。

作者: elbar 時間: 13-11-26 16:56
新策杯水車薪 政府為試水溫
【明報專訊】港深兩地政府下學年在深圳最多增加200個港式課程學額,供單非、雙非及居於深圳港人子女入讀,可謂杯水車薪。政府消息強調,新措施並非為解決雙非童「迫爆」北區學校的問題,而是作「起步」作用,探索在內地進一步發展港式學校是否可行。事實上,去年「零雙非」政策實施,意味數年後雙非對本港學額需求將持續下跌,內地的港式學校,長遠將改為照顧北上工作港人的教育需要。
在內地辦港式學校會否受歡迎仍屬未知數,現階段不少雙非童家長欣賞香港的師資、文化和語言環境,故仍首選讓子女來港讀書,而在內地工作的港人,亦可選擇當地國際學校。兩地政府現時在內地增辦港式課程只是一試市場反應,將來是否要大規模發展,將交由家長決定。
跨境用公帑罕有 表明暫不資助
港府亦曾一度探討資助雙非童在內地讀港式課程,吸引他們留在深圳讀書,勿來港「爭學額」;不過,港府昨宣布雙非童留深圳讀書的政策時,表明不會為這些學童提供資助,原因之一是「跨境動用公帑」的例子罕有,教育局未必可輕易獲立法會通過撥款,二來港府一旦花公帑營辦這些學校,就有責任監管其財政和質素,而假若將來在內地各城市都設立港式學校,均由公帑資助,將涉巨額公帑,故當局決定提供資助前必須審慎考慮。
作者: elbar 時間: 13-11-26 16:56
深港同心同德 加強教育合作
教育局局長 吳克儉
香港及深圳兩地政府剛舉行了「2013深港合作會議」,進一步加強多個領域的合作,在教育方面,包括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等範疇,繼續深化合作的成效。
支持民辦學校 開港籍學生班
自2008年起,深港兩地教育局推出港人子弟班計劃,以協助在內地的港人子女及早銜接香港的教育制度;而部分學校已有學生透過「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獲派中一學位,在香港升讀中學。在過去幾年,港人子弟班計劃推行順利,進展良好。
鑑於跨境學童數目近年持續增加,當中不少為雙非兒童,深港兩地同意進一步拓展基礎教育合作的範圍及內容,在會議上共同簽署了《深圳學校開設“港籍學生班”合作協議》。扼要而言,協議的三個重點如下:
一、支持符合條件的深圳民辦學校開設“港籍學生班”(原“港人子弟班”);
二、同意深圳港人子弟學校和已開設“港人子弟班”的學校把收生範圍擴展至包括雙非兒童;及
三、收生範圍擴展後,在深圳港人子弟學校及“港籍學生班”就讀、符合資格的港籍小六畢業生,可繼續依照現有程序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獲派香港中學學位。
我很高興,經兩地政府的審批後,最近有一所民辦學校獲准於2014/15學年開辦“港籍學生班”,令有關學校的數目由六所增加至七所。這所學校計劃開設多個“港籍學生班”,新增學額預計在100至200個之間。現時已有三所學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其餘四所學校亦會陸續加入。
更多民辦學校開辦“港籍學生班”,可以給予內地港籍學生的家長有多一個選擇,省卻他們安排年幼子女每天跨境到香港上學。我相信在兩地政府支持下,民辦學校可因應需要繼續發展有關服務。
在跨境學童上學安排方面,港深雙方經多次協商,在學童通關專用通道及跨境校巴配額等事宜上達成共識。跨境校巴特別配額數量由2012/13學年110個增至2013/14學年140個,整體增幅達27%。深圳亦在深圳灣口岸試行跨境學童電子標籤快速通關,正陸續在其他口岸推廣。
高等教育 優勢互補
在高等教育合作方面,香港教育局在「優勢互補,共創雙贏」的大前提下,以尊重院校自主為原則,支持港、深兩地的專上院校探討不同模式的合作,包括合作辦學、學術和研究交流等。
現時,本港高校在深圳展開的合作項目不少,模式也非常多元化。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大學將按照合作辦學形式,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而有關的規劃籌備工作進展順利。
在學生交流方面,自2012年起,內地部分高等院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深圳大學在過去兩年亦有參與免試收生計劃,共錄取了60名香港學生。
深化合作 培育人才
深港雙方在教育合作的領域上,已建立良好的基礎。雙方未來會繼續保持緊密聯繫,在高等教育及其他方面推進更深層次及更多元化的發展,共同為香港、為深圳,並為國家培育人才作出貢獻。
作者: elbar 時間: 13-11-26 16:57
港深新協議 難解北區學額荒(星島社論)
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競爭激烈,成功率創下十六年新低之際,香港和深圳達成協議,改變深圳港人子弟班的性質,把生源擴及雙非童這些非港人子弟。這一措施對本港學位需求的紓緩程度,視乎其質和量能夠吸引到多少雙非家長「棄港擇深」。
今年小一自行分配學位,有五萬二千多名學童申請,當中只有四成二獲得取錄,是十六年來最低,最近六年,成功率是一年比一年低。
這個現象的原因,是本港婦女生育率近年有所改善,加上雙非童熱潮,導致競爭加劇,不僅申請傳統官津名校向隅者眾,連以前是殺校重災區的北區,部分學校都只能夠取錄到兩、三成報讀學生,成功率遠比全港平均為低,有特別受跨境學童家長歡迎的北區著名小學,成功率竟低至一成八。
撤雙非童留深讀書關卡
雙非童身為港人,應該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他們自幼在港讀書,有助融入本港社會,培養對本港的歸屬感。不少雙非童的家長,希望子女早點來港接受教育,覺得本港教育比內地好,而且學費有政府津貼,及早適應本港學制和學好英語,有利日後升讀本港和海外大學。
另一方面,則有部分雙非童家長,不欲子女年紀尚輕,便要天天長途跋涉跨境上學,覺得留在深圳照顧比較方便,奈何現在深圳的教育制度,向他們設下難以踰越的關卡,他們逼不得已送子女來港讀書。
雙非父母來港產子,除了為子女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分外,不少人是為了逃避內地的一孩政策,來港生第二胎。這些在港出生的嬰孩,並沒有內地戶籍,不符合入讀當地公營小學的資格。
至於深圳兩所民辦港人子弟學校,以及另外幾所小學附設的港人子弟班,可以銜接本港中學教育制度,學生可以參加中一派位,但是要父母至少一方是港人者才能夠報讀,就算破格收取雙非學童,如果是超生者,父母要向當局繳交巨額罰款後,學校才獲准收錄。這些民營學校的學費,水平與新界西北區一些直資小學相若。
贏家長信心尚要靠質素
昨日港深教育部門簽署的協議,把「港人子弟班」改為「港籍學生班」,為雙非童名正言順打開大門,而且在內地打算放寬一孩政策的背景下,毋須家長繳付超生罰款後才准學校取錄,雙非童家長因此多了選擇。
這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但是深圳當地所提供的學額仍然相當有限,而且不少家長對港籍學生班的質素存疑,擔心未能夠好好銜接本港學業水平需求,部分港籍學生班至今收生未滿額。除非學校贏得家長信心,否則當地大部分雙非家長,仍然會選擇安排子女來港就讀。
今年的本港幼稚園學額恐慌,預示了日後對小學學額的龐大需求。教育當局仍然需要理順跨境學童和本地生家長的訴求,而家長為子女報讀直資小學作為後備「保險」,趨勢不會怎樣改變。
作者: elbar 時間: 13-11-27 08:41
阮紀宏﹕資助深圳港人子弟班
【明報專訊】擁有香港身分的孩子從內地到香港上學,成為特區政府頭痛的事情,這又是一樁官員長期不作為所造成的典型事例,他們不敢作為主要是一個「心魔」作祟,就是香港公帑不能離開香港。
在說資助問題前,先提供一個事例,香港中文大學到深圳設立分校,深圳市政府免費給地皮,免費建築校舍,招生開課後,每個學生每年可得到學費資助。深圳需要大量人才,但只有兩間大學(新辦的南科大規模尚小),看中中文大學培養人才的方式與內地傳統不一樣,以及質量很高,所以提供豐厚條件吸引到深圳辦校。
在內地擁有香港身分的孩子,無論是港人子弟,單非或者雙非,他們完全有資格來香港享受教育資源,但需要忍受通宵排隊領申請表,以及孩子每天花幾個小時在路上和過關手續。在深圳開辦符合香港標準的學校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對家長、孩子和香港政府與社會都是最好。然而,一直以來,只有民辦自資學校,香港教育局只審定他們的資格,讓畢業生可以參與香港的考試與派位。
少一個孩子來香港讀書,香港就少一分壓力。先不從大道理角度看,光是提高效率就是多贏。目前這些學校收取8000元到3萬元的學費,而香港是免費,家長權衡利弊,到香港來搶學位就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但為什麼不能資助這些深圳的民辦學校呢?唯一的解釋是資助不能越過深圳河,這跟殖民地政府官員辦公室的地圖,深圳河以北是空白的心態是一樣的。但殖民地政府資助公務員子弟到英國讀書,公帑已經離開香港,回歸後把錢放到能夠有效解決香港問題的地方卻不可以,這是什麼邏輯?
作者: elbar 時間: 13-11-27 08:41
田北辰:雙非家長不信內地師資
【明報專訊】深圳政府及港府前日簽定協議,明文規定准許雙非童入讀深圳提供港式課程的民辦(即私立)小學,及可參與本港升中派位,又會於下學年增加100至200個相關學額。立法會議員田北辰稱,據他了解,雙非家長或居於深圳的港人不信任內地師資、又擔心子女小學畢業後來港升中會追不上進度,故在新政策下仍會堅持來港讀書。
田建議由港府在深圳辦學,監管有關學校的質素,及聘請本港教師北上教學;他又說,港府可向這些學生收取「成本價」學費,免卻在本港境外提供資助引發的爭議。
另外,教育局透露今年有3900名跨境童申請本港小一自行分配學位,較去年大增28%;局方稱,自行收生只是首階段,有關數字不代表最終於明年入讀小一的跨境童數目。
作者: elbar 時間: 13-11-27 16:03
錢隨學生走 解雙非學額荒(小冰)
學位供求失衡,深圳的港人子弟班取錄雙非學童,可暫緩解「學位荒」的問題。
撰文:三十會 小冰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在日前舉行的深港合作會議上,特區政府與深圳有關當局達成協議,讓深圳民辦學校的港籍學生班,即現時的港人子弟班,可取錄雙非學童。雖然所能夠提供的學額不多,但此舉對於近期鬧得熱烘烘的「學位荒」問題,總算是一個折衷的解決辦法。
深圳民辦學校 取錄雙非學童
根據有關當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現時在深圳有7間民辦學校可提供約200個港籍學生班學額,原本只收取在深圳居住的港人子弟、又或是單非學童,在新協議安排下,這7間學校將可擴大收生範圍至雙非學童,讓雙非兒童多一個選擇留在深圳求學。港籍學生班的課程會銜接本港的中學課程;而學童在畢業後亦可以參與本港的中一派位。
這個安排對於現時每日長途跋涉往返港深兩地的家長和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喜訊,正所講「孟母三遷」,「就近入學」基本上是最有利小朋友學習的其中一個方法,既安全、又方便,小朋友和家長亦毋須為過關和接駁交通大費周章,可以用更多時間參與其他與教學相關的活動。
另一方面,深圳民辦學校的港人子弟班,若可以擴大收生範圍至雙非學童,亦可讓現時「一表難求」的北區家長、又或「順得哥情失嫂意」的北區學校鬆一口氣。當然,從數字上看來,數百個收生名額對於現有16,000多個跨境學童而言,能夠幫到的着實不多;但總算起了一個緩衝作用。
港府不供資助 恐礙分流成效
值得留意的是,特區政府在公布有關協議的同時,亦提到由於收錄雙非學童的深圳學校是當地的民辦學校,特區政府不會向入讀的港籍學童提供任何資助,這便引伸出「福利不可攜」的死結。然而,筆者相信事在人為,套用特區政府早前落實推出的「廣東計劃」——即讓長住廣東省養老的長者可在內地領取生果金,相信要為入讀深圳港人子弟班的學童提供資助,亦絕非天方夜譚。
筆者絕對無意在此區分本地學童或跨境/雙非學童;反之,刻下的問題是如何令錢隨學生走,這才是解決學位供求失衡的最有效途徑。
|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