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網上論壇】富二代讀大學捷徑 (自由撰稿人 一津校老師) [打印本頁]
作者: summ200 時間: 13-11-7 18:07 標題: 【網上論壇】富二代讀大學捷徑 (自由撰稿人 一津校老師)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31107/51880784
我讀書的年代,無論富人或基層人士的子弟,同樣憑着優異的成績,便可公平的跨進本地大學的門檻。當時本地大學取錄與否主要是根據高考和會考成績。所以,許多窮家子弟獲得高等教育的學歷後,投身社會工作,能攀上更高的社會階層,大大改善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相信這類香港故事大家也知道不少。
但是近十年,香港本地大學取錄主流中學的學生之餘,亦撥出不少學額(註1)給予外國回流、本地的國際學校及直資中學的香港本地學生,他們不是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或香港中學文憑試,而是考IB、IGCSE、GCSE或GCE A Level等公開試。就一些公開資料得知,其實公開資料十分少或無從比較(註2),例如IB考到36分(滿分是45分),便可穩得香港著名大學,千萬學子趨之若鶩的學位課程的入場券(註3)。
香港最近有一間直資中學,便以此為標榜。去年該校有33人讀IB課程,當中有20人考獲38分或以上,符合入讀本地或外國名牌大學的門檻。其實,這一間中學也有開辦文憑試課程,成績如何?頗為肯定的是:香港沒有一間名校包括這一間直資中學能有超過六成人符合入讀港大經濟及金融之類學系吧!難道同一所學校,程度差距如斯巨大?所以,不少聰明的香港中產家長選擇子女選讀該等課程,考IB或GCE A Level這類公開試,一方面逃離新學制的試驗場;另一方面又可以較易入讀心儀的本地資助的大學學位課程(註4)。
本來,取錄這些學生也無可厚非,因為他們也是香港人,可是,以同等能力和努力的話,通過這類考試能夠入讀香港名牌大學的學位課程往往容易得多。如果你是家長,經濟條件許可的話,你會怎樣為子女選擇?
可能會有人說,近年大學排名常會考慮「國際化」的一項,所以增加國際學校學生的比例也是理所當然。還有,如以外國人身份進入本地大學,理論上,不會佔去本地學生的學額,這也可說是公道的。然而,取錄外國回流、國際學校及直資中學的香港學生,怎可理解為國際化?他們大部份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華人。另外,取錄外國回流、本地的國際學校及直資中學的香港本地學生,和取錄考高考和文憑試的學生的準則是否公平?再者,他們透過非聯招報讀本地大學難道沒有佔去本地學生的學額?最近,根據《明報》報道2012年中大醫科竟撥出50%學額予考IB等公開試的學生,至於三大的熱門科系收生情況也大致相若。香港各院校曾回覆立法會質詢,表明他們在收生方面有自主權,他們沒有就聯招及非聯招途徑入讀的本地學生預設比例。院校也沒有採用任何公式,換算和比較不同學歷和非學術成就。
我們預料到有人會說,讀IB課程,考獲36分或以上的學生已相當優異,世界各地的名校也會取錄,這個也是事實。這就正正是他們入讀這類學校的優勢,經濟條件極之充裕的既可選讀花費二百萬之外國名牌大學;也可選擇本地受資助的非常受歡迎的學位課程,費用不超過三十萬。這種結果真是最完美不過。
近日調查報告得知,過去20年本港大學入學學額增加約六成,但貧富家庭青年升讀大學的機會未有均等上升,兩者差距反而越擴越大。香港教育學院研究發現,富青年於2011年的入讀大學比例,較窮青年入讀大學多近三倍,比20年前兩者僅約兩成差距顯着擴大!當然,我們明白有此現象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但其中一些原因會否和大學收生政策有關?
如果你有子女在基層主流中學就讀,又或者是他們的老師的話,一定不願意見到《動物農莊》名句:「所有動物都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臨在自己的子弟身上。
註:
1.參考2012年2月20日立法會質詢回覆附件A,大約得知2012-13年三年制課程取錄本地學生的人數:11,601(香港高考:聯招),1,370(IB,GCE A Level: 非聯招),還未計算四年制:(非聯招614人)。
2.根據2012年2月20日立法會質詢回覆附件B,大學提供的資料有限。由於各院校公佈高考、文憑試、IB、GCE A Level考試的成績,科目數目不同,故未能公平比較。例如高考只公佈兩科A Level的成績,文憑試只公佈四科核心科的成績,IB 卻公佈六科總分的成績。
3.值得留意的是,此等學生透過非聯招入讀的大學及其學位課程,絕大部份都是香港學生的夢寐已求的學位課程,次選的院校及學位課程不會獲得他們的青睞。
4.除了葉建源議員在2012年2月20日立法會質詢中,引述一些家長的投訴外,其他相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一名明年才考DSE的學生,詢問《星島日報》一位升學顧問,指出他今年自修三科GCE AL考得三個A*,預計在今年五、六月再考一科A*,機會很大。可見,不問各種公開試獲取優異成績的難易度是否相若,至少,GCE容許分時段進行考試;可考不止一次。至於GCE中文科及數學科,眾所周知,香港學生大都可輕易取得優異的成績。
作者: webeheld 時間: 13-11-7 18:39
Hmm...why would IB be for the rich only? Generalization without evidence~
作者: friendlyguy 時間: 13-11-7 18:46
咁啦,取消DSE,全港考IB!
作者: summ200 時間: 13-11-7 19:19
我識有個同學仔小5過英國讀書,跳左一級,升F1跟手係英國考左個中文試拎A,當年佢同我講返香港讀都唔使再擔心中文科,因香港係承應呢個A既!
咁另一角度睇,點解DSE中文一定要拎3先!其實真係有點唔公平!
作者: webeheld 時間: 13-11-7 19:31
本帖最後由 webeheld 於 13-11-7 19:31 編輯
回復 webeheld 的帖子
Re 73662710: Not necessarily, as far as I know LPCUWC and all other UWCs operate under a need-blind admission basis.
作者: Ceci333 時間: 13-11-7 19:49
不可以說是捷徑,只可以說選擇.富人永遠是多些選擇,例如讀私校等等.但不代表不需用功或次等能力.這文章太偏激了.
作者: Ceci333 時間: 13-11-7 20:07
總要將學生分貧富是沒必要的.如果要說下去,大可以說在DSE的制度下,富學生可以請名師補習,那是否要做到所有學生都不可以補習?因為要公平?又或者政府要津貼所有學生補習?又或者大學收生要顧及沒有錢補習的學生?不補習的就加分?或者補習的要扣分?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3-11-7 20:20
webeheld 發表於 13-11-7 19:31 
回復 webeheld 的帖子
Re 73662710: Not necessarily, as far as I know LPCUWC and all other UWCs opera ...
Same for other DSS schools, but local parents only believe Conspiracy Theory and or Social Class Discrimination and not trust need-blind basis.
作者: samsam123321 時間: 13-11-7 20:27
本帖最後由 samsam123321 於 14-4-4 12:15 編輯
Del.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3-11-7 20:33
Ceci333 發表於 13-11-7 20:07 
總要將學生分貧富是沒必要的.如果要說下去,大可以說在DSE的制度下,富學生可以請名師補習,那是否要做 ...
在 EK 講道理好難。
作者不少數據及資料都是錯或被誤導,結論自然各取所需。非聯招最多申請及就讀是HD & AD,他刻意迴避。他亦刻意不提葉建源在立法會向教育局都問過這些問題了,最後收聲的結果,只引用部份數據。
作者: zooweemama 時間: 13-11-7 21:13
近日調查報告得知,過去20年本港大學入學學額增加約六成,但貧富家庭青年升讀大學的機會未有均等上升,兩者差距反而越擴越大。香港教育學院研究發現,富青年於2011年的入讀大學比例,較窮青年入讀大學多近三倍,比20年前兩者僅約兩成差距顯着擴大!當然,我們明白有此現象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但其中一些原因會否和大學收生政策有關?
香港教育學院研究發現,富青年於2011年的入讀大學比例,較窮青年入讀大學多近三倍,比20年前兩者僅約兩成差距顯着擴大!
****************
沒有太留意這現象。
大學學位現在多了不少。在不同時段裡,窮、富的標準又是怎樣介定?(現在有五千萬一億以上才叫富?綜援戶定作窮?)(廿年前五百萬叫富?住公屋叫窮?)(如果這樣定義差距真的可以很大!)
不過以不同標準定界線,結果會很不同吧。三倍的確很大差距,只是不知水份如何?
作者: zooweemama 時間: 13-11-7 21:21
回復 webeheld 的帖子
一個貧窮的家庭不會考慮李寶吧,即使李寶給三年全期助學金讀ib。如果一個窮家庭還有這個心機時間、這份聰明去找李寶或類同的ib學校及申請資助,他的貧窮應該是很短暫的。
作者: zooweemama 時間: 13-11-7 21:33
本帖最後由 zooweemama 於 13-11-8 17:55 編輯
回復 Ceci333 的帖子
作者隱喻富人多選擇(如讀國際IB),而他又相信讀ib更易入神校神科,所以才有感而發吧。不過窮富界線不太清楚吧。
另外,他引述的直資(是指spcc或db吧)而說明ib易入神校神科是又點偏頗。據這兩間一些校內生所說,差不多(近8成)成績最好的份子(如全級50到80名),大都挑選讀ib。而他們內部把讀IB 和考DSE入大學比較一下,不會令人驚訝吧。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3-11-7 21:49
回復 zooweemama 的帖子
那個比較是打矛波,基層只計香港升大學,15% 跟 JUPAS 吻合,所謂中產以上就計埋開外升學兼研究所!
作者: zooweemama 時間: 13-11-7 21:58
不少人對窮富、直資國際等等,有不少情意結或看法。所以會代表他們略舒意見。作者也是我們也是。十多年前,美國(甚至歐洲)已經有不少類似的報告,指出向上層社會階層攀升的機會少了。即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除了社會結構穩定機會就越少外。
藉得分享一下,現在在西方窮人的知識也增加了不少,社會福利也十分好,不像以前那麼有鬥心向上爬。而且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窮、富跟開心快樂(不丹國這種窮但很快樂的心態,在不少國家也有報導或討論),沒有必然關係。與現在比較,一心始志向上爬的人,肯定沒30、40年前的人多。就算父母很想往上爬,你們的子女也很難聽進耳吧。
作者: HKTHK 時間: 13-11-8 12:40
回復 ANChan59 的帖子
The author can certainly benefit from an IB education!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3-11-8 14:36
HKTHK 發表於 13-11-8 12:40 
回復 ANChan59 的帖子
The author can certainly benefit from an IB education!
Education can't help prejudice.
作者: HKTHK 時間: 13-11-8 15:02
回復 ANChan59 的帖子
Maybe not for adults but I certainly hope education helps our children to guard against prejudice!
作者: HKTHK 時間: 13-11-8 15:02
回復 ANChan59 的帖子
Or maybe I am being too idealistic!
作者: judy 時間: 13-11-8 15:35
咩邏輯呢?
如到海洋公園,見有人打尖。排隊的人投訴。打尖的人大大聲:咁啦,取消排隊,大家一起尖過。你點睇呢?
作者: JuiceMum 時間: 13-11-8 16: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riendlyguy 時間: 13-11-8 17:12
本帖最後由 friendlyguy 於 13-11-8 17:13 編輯
judy 發表於 13-11-8 15:35 
咩邏輯呢?
如到海洋公園,見有人打尖。排隊的人投訴。打尖的人大大聲:咁啦,取消排隊,大家一起尖過。 ...
咩邏輯呢?IB=打尖?至多咪係另外一條隊!咁唔排兩條隊,排返一條啫!至於排邊一條就要睇睇邊條嘅環境,如有冇瓦遮頭,有冇汵氣等等。
作者: annie40 時間: 13-11-8 21:58
回復 friendlyguy 的帖子
Friendlyguy,
我是看多了教育王國,才明白社會上的仇恨如此嚴重,正如anchan說是有理說不清,又或不需明理,只要發洩!
孩子無罪,何苦!今天最流行的,原來是各類形形式式的歧視,是自殘式的傷害,真的累透了,惟望各人自求多福,更用心的做好本份!
annie
作者: annie40 時間: 13-11-8 22:24
回復 zooweemama 的帖子
十分同意你的想法。
可是今年李寶椿又出奇地收了六位全數資助的香港學生,金額是每名學生每年約22萬,兩年課程合共44萬,資格是家庭總收入每年30萬以下,如果年入息30萬是貧窮戶,在此祝福他們盡快脫貧。
作者: 40millions 時間: 13-11-8 22:59
From the sociology point of view, Those came from higher social class will earn more money and be more smart in training their next generation. Those teenagers born in higher social class also , in general, can utilise more resources from their parents to establish or keep their status in the social ladder. All along, IT IS AN UNIVERSAL FACT !
作者: Sum_Ba 時間: 13-11-9 01:35
同意作者說富家子弟多機會入大學,料所言三倍不假。但非聨招只佔約20%,斷不能由此推出三倍之數,故不能混為一談。
作者: Sum_Ba 時間: 13-11-9 01:59
本帖最後由 Sum_Ba 於 13-11-9 02:04 編輯
有一點,想作者(樓主)作為津校教師必有體會的是現在所謂窮學生是否如你哪時代的那麼刻苦學習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真正問題出在哪裏呢?部分答案相信不是他們沒有機會而是沒有珍惜機會。另外一層是近三十年,香港中產數目大增,他們多重視子女教育,和作者同是過來人,相信亦被歸劃入富人一族,所以才有三倍之數。相信真富之家其實不在乎學士,如李二公子,帳下猛人無數,麗人不少,學位只是面子問題。要個博士何難!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3-11-9 09:05
Sum_Ba 發表於 13-11-9 01:35 
同意作者說富家子弟多機會入大學,料所言三倍不假。但非聨招只佔約20%,斷不能由此推出三倍之數,故不能混 ...
我在以前及上面解釋了,錯解數據,蘋果與橙比較。
社福,傳媒扭曲的結果,多次被錯誤引用,結論自然以偏概全。
作者: heiheihaha2009 時間: 13-11-9 10:31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3-11-9 13:19 標題: 引用:回復+zooweemama+的帖子 十分同意你的想法
原帖由 annie40 於 13-11-08 發表
回復 zooweemama 的帖子
十分同意你的想法。
應該不只全免,還有不同程度減免。
我的理解香港學生不需要22萬,因為LPC是「直資」,政府已經有相關津貼。當年記得約每年11萬。
海外生有否減免不知道,我知道有自費海外生,他們效全費22萬一年。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