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從數據看經濟轉型 香港需要更多大學生? [打印本頁]

作者: Bluegene    時間: 13-7-15 21:50     標題: 從數據看經濟轉型 香港需要更多大學生?

從數據看經濟轉型 香港需要更多大學生?



關於教育,很多討論都預設了香港經濟轉型,成為了知識型經濟(Knowledge Economy)或者資訊型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從而推論香港需要更多大學生,或者認為大學生應能有更高的收入和上流機會。可是從一些經濟數據來看,又是否如此?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經濟轉型確實是有迹可尋的。如果從八十年代開始考慮,製造業由佔GDP超過20%,明顯下跌至現在不到5%。但取代這股經濟力量的是什麼樣的經濟?首先,是進出口貿易,從八十年代大概佔GDP的10%,到現在超過20%。其次,是金融和保險業,從八十年代只佔G D P 的7% 左右,到現在差不多佔20%。不過在通訊科技方面,一直都只佔GDP的2%左右而已。


然而,經濟結構轉變是否代表專才供不應求,因此需要教育方面配合提供專才?如果行業蓬勃而欠缺人才的話,我們可以預期,該行業的工資會較高,失業率會較低,職位空缺會較少。


基層服務失業率低


根據2013年2至4月的數據,除了公務員失業率1.1%之外,一些不太像「知識型經濟」的工作,例如「維修、洗滌、家居及其他個人服務」的失業率1.2%,商業服務中「清潔及同類活動」是2%,都低於「金融地產保險業」的2.3%和「專業及商用服務」的2.3%。職位空缺方面,「住宿、膳食」的職位比較多,有5.3%,而進出口批發則最少,只有1.8%。「社會及個人服務空缺」也有3.6%,但資訊通訊、金融、專業及商業服務等,其實職位空缺只有大概2.5%左右。


收入中位數方面,金融相關行業和進出口貿易同樣是1.5萬元,製造業和建造業是1.3萬元,而「零售、住宿、膳食服務」和「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則只有1萬元,的確比其他行業少,但中位數的計算方面,不能不考慮到後面兩者比例上會較多基層員工,可能令數字較低。比較上面三項數據,除了工資以外,並不見得「知識型經濟」的就業市場缺乏人手,這些工種的失業率並不見得特別低,而職位空缺也不見得特別多。


知識型經濟理論錯誤


無論是要求增加更多大學學位的家長和學生,或者認為應強化大學教育產業市場輿論,常常掛在口邊作為理據的所謂知識型經濟,似乎比我們想像中更加複雜。以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來描述當代社會情況的社會學者Manuel Castells就指出,所謂Knowledge Society或Information Society的概念,是一種錯誤的理論。這錯誤理論推論出來的錯誤想像就是:在當代社會,知識愈多愈好,資訊愈多愈好,彷彿我們有電腦和上網服務,就能夠在社會中扶搖直上。


在社會整體論述之中,這種想像也投射到對大學教育的期盼。我們都認為,只要書讀多了、讀長了,就有社會上流的機會,直到近日,我們發現大學生在過去十年多了,但扣除通脹後工資卻沒有怎麼上升。看看失業率,一方面大學畢業失業率是2.5%,但其實中小學畢業人士的失業率也只是3.8%而已,比副學位課程畢業生的4%還要低。到底什麼搞錯了?


Manuel Castells指出,其實知識和資訊從來都重要。耕作也好,開着馬車做買賣也好,知識和資訊也是不可或缺的。當今的社會的不同,並不在於知識多少,而在於以全球網絡方式重整的社會架構。自從八十年代起資本主義全球化、自由主義風行和資訊科技開始個人化,我們生活的社會網絡,就開始脫離了過去以家庭、家族,地區或者國家管理為依歸的模式,投身進新的商業和資訊網絡之中,要依從新的規矩掙扎求存。


學位知識作為通行證


在這些世界性的變化下,公司和員工同樣變成環球市場的選擇之一。當競爭變成跨國,生產變成跨境,我們從一個階梯型的生產線的必經橋樑,變成了全球網絡的其中一個節點時,在世界性的選擇中,再也沒有人是不可或缺。我們需要根據網絡中的需要,如國際的語言能力、資訊科技應用、資歷文憑等等,不停打滾,調整自己的特質和競爭策略,務求在網絡中不被排除和隔離。


過去讀大學,講專業,講技能;現在讀大學,更多的是講通用能力,甚至讀的科目和最終的工作相距萬里。過去讀大學是平步青雲的生命軌迹;今時今日,讀大學變成一種爭取在工作網絡上連綫的生存策略。反過來,如果我們還能夠在傳統家庭或者行業網絡中,看看舖、做扎鐵、開巴士,穩穩定定過日子,也可能是一種福氣。


撰文︰鄧皓文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客席講師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