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比拼畢業生薪酬 違大學之道(梁亦華)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3-6-11 16:26 標題: 比拼畢業生薪酬 違大學之道(梁亦華)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3771dd8c-1e55-4eb2-8777-17e5401745ac-770965
撰文:香港教育學院 高級研究助理梁亦華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筆者指出,社會以薪酬來衡量人的價值,大學以薪酬來標榜自己的「鍍金」功能,恐違大學之道。
近年社會各界對院校盲目追逐世界排名有深刻反思,眾多大學對此已轉趨低調,然而這並不代表各院校已破除了根深柢固的數字迷信。
早前,香港大學率先發表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表示該校畢業生平均月薪增長6.8%,就業率達99.7%,形勢「一片大好」,而其他大學的畢業生就業調查在這數月陸續公布,以供市場參考。
薪酬比拼 不反映學校質素
長久以來,畢業生薪酬是各大學的重要比拼指標,似乎理所當然,可是撫心自問,它到底反映着甚麼?是教學成效?是學生質素?是院校的社會聲譽?亮麗的數字與百分比背後,又含有多少水份?
客觀而言,畢業生薪酬與就業數據並不反映畢業生的工作態度與能力,跟大學教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等社會職能毫無關係。充其量,其數據只反映着院校聲譽,為學生所帶來的邊際效益與市場價值。那麼畢業生的市場價值愈高,是否代表該些學系有較佳的教學成效?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學者Malcolm Gladwell便曾以問卷形式,邀請約100名律師在密歇根州的大學中選出最佳10所法律學院,結果素有名氣,卻沒有法律學院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竟也能排名第58位!由此可見,院校聲譽往往令社會對院校或學生賦予錯誤的市場價值,如有僱主把名牌迷信轉化成薪酬,只看重一紙文憑,很可能得不償失。
報喜不報憂 就業率水份多
除了調查目的不明外,調查的可信度亦頗為可疑。以港大為例,2012年度該校共有學生2.3萬,每年平均約有7,000多人畢業,然而訪問人數卻只有3,500,當中即使有99.7%的就業率,又能否代表着整屆畢業生的就業概況?中國人素有報喜不報憂,醜事不外傳的傳統,很多時成功就業的畢業生才會回應母校就業調查,那這種數據選取又有何代表性可言?事實上,即便是這3,500名畢業生中,月入1.5萬元以下者仍有4成,而所謂6.8%「平均月薪增長」還未扣除2012年4.7%通脹率。在這些亮麗的數據背後的實情,又有多少人願意費神深究?
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難道大學教育的成敗,就只能取決於這些冷冰冰的就業率和薪酬升幅?社會以薪酬來衡量人的價值,院校以薪酬來標榜自己的「鍍金」功能,又是否符合大學之道?
作者: judy 時間: 13-6-11 17:36
唓,係人都知啦。咁多間院校畢業生薪酬最高嘅,唔使審係教院最高啦。教院嘅質素有目共睹。呢篇文足以代表教院嘅水準啦!
以港大為例,2012年度該校共有學生2.3萬,每年平均約有7,000多人畢業,然而訪問人數卻只有3,500,當中即使有99.7%的就業率,又能否代表着整屆畢業生的就業概況?
睇完冇嘢講。
作者: eviepa 時間: 13-6-11 22:01
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連提倡「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儒家弟子,都不敢低估賺錢的吸引力。
作者: shadeslayer 時間: 13-6-12 01:54 標題: 引用:Quote:薪酬比拼+不反映學校質素唓,係人都
原帖由 judy 於 13-06-11 發表
唓,係人都知啦。咁多間院校畢業生薪酬最高嘅,唔使審係教院最高啦。教院嘅質素有目共睹。呢篇文足以代表 ...
朱迪,
教院幾時升左格做大學?
|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