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轉制後入學講家底 直斥忘本 名校校長 再反名校轉直資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3-6-3 14:38     標題: 轉制後入學講家底 直斥忘本 名校校長 再反名校轉直資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3-6-3 20:57 編輯

[youtube]w5_FmnyFp_g[/youtube]



■戴德正相隔13年,再挺身而出反對名校轉直資。


兩所傳統女校今年啟動轉直資計劃,引起新一輪轉制潮。13年前反對任教學校轉制的現任聖公會鄧肇堅中學校長戴德正,近月不惜做醜人,再次高調站出來反對名校轉直資,指出直資入學講「血統」家底,資助清貧學生入讀的助學金,只是貴族化的「遮羞布」,直斥傳統名校忘本。

於1960年創校的跑馬地聖保祿中學及1906年開校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今年先後啟動轉直資計劃,同樣遭校友和家長反對,當中聖士提反較激烈。港台節目《鏗鏘集》近期探討直資問題,片題《上品無寒門?》,引起社會關注直資貴族化。

戴德正13年前在聖保羅男女中學任校牧,因不同意校方轉直資憤而劈炮,轉到另一聖公會學校任校長。這次幼女以校友身份反對母校聖士提反轉直資,他再站出來發聲,哪管鄧肇堅與聖士提反都是聖公會學校。

「我唔係反對直資概念,而係反對名津貼學校轉直資,係忘本」。戴校長指這些傳統教會名校,當初是取錄孤兒,經數十年至百年來人們努力,才有今日地位,「百年基業唔係你嘅,但𠵱家一手抽走」。但他並不反對新創辦的直資。



「唔係只為咗攞着數」

戴指出,升中學生派位組別由五個減至三個,收生差異擴大,危及英中資格;傳統名校轉制,也是為了避過成立法團校董會的「死線」。轉直資後,學校有完全收生權,又可全面以英語授課,兼不受法團校董會條例限制。

「轉制原因係valid(合理),但係咪一定要轉?點解喇沙、華仁唔轉?」他越說越火,「純粹市場主義,我冇嘢可講,但教會辦學係有自己原則同底線,唔係只為咗攞着數!」

「教育政策不濟,應該一齊同政府爭取,但佢哋反而獨善其身走出去。學校變成幫政府減壓,想小班,轉直資;想多個外籍教師,咁咪轉直資」。他指本港公營學校是全世界最出色,因津貼學校當中也有出色學校,而非如外國只見於私校,「提供社會流動機會,但直資即係半私立,教育界引以為傲嘅嘢一下子冇咗」。

教育局規定直資學校必須撥出最少一成學費收入,作為資助清貧學生入讀的助學金。不過2010年審計報告卻揭發不少學校助學金「滯銷」。

無法收太多窮學生

戴校長指出,傳統名校常有附屬小學,大部份中一學生從小學部升上,只有一、兩班收外校生,「小學會收乜嘢人?咪係行入嚟醒目、英文好,會唔會有深水埗長大嘅學生呢?如果屋企冇支援佢,會唔會小一就同你一齊起步?」

中一收生着重五、六年級成績,又是與家庭支援成正比。他相信,一定有苦讀清貧學生,「只要肯報呢啲直資一定收,並且會畀足咁多年錢(助學金)。點解?學校一定要收呢啲省靚招牌,但比率有幾多?」為達到收入平衡,學校無法收太多這類學生,「富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窮學生少啲都唔緊要」。

諷助學金是遮羞布

因此,戴校長諷刺直資學校的助學金制度,是「最後一塊遮羞布」,「遮住貴族學校呢個名,佢哋唔想要呢個稱號」。他說,本來所有人入讀這些名校,機會是均等,「但𠵱家起咗一面牆,你如果跳到入嚟,學校就繼續幫你,但你點解要起呢面牆?」

這次他支持女兒堅拒母校轉直資,沒想過有機會成功,但會爭取在聖公會會議上發言,要求澄清聖士提反校方所指的「津貼學校已完成歷史任務」,「我呢間都係津中,係咪都已完成歷史任務呢?」


作者: elbar    時間: 13-6-3 14:39

13年前為轉制舌戰余若薇





■余若薇13年前贊成聖保羅男女中學轉為直資。


戴德正校長13年前出走聖保羅男女中學,他在訪問中透露,當時附屬小學學生最「窮」的也住在南區海怡半島。當年家長之一的公民黨前立法會議員余若薇支持轉制,因為相信學校「惟才是拔」的收生制度(need-blind admission),戴德正舌戰余大狀,「睇死」清貧學生早被學費嚇倒,哪裏來惟才收生,如今印證他的看法。

戴德正在聖保羅教了七年,之前在拔萃男書院教了六年,兩校在2000年後都轉為直資。他表示,當時確實有指聖保羅附小學生大部份來自富裕家庭,「最『窮』都住海怡,但中學一定有啲窮啲」。他指兩校學生有城中名人之後、有來自顯赫家族、也有來自草根家庭,領取綜援也有不少,但老師從不討論這些問題。

余相信惟才是拔

戴德正無法接受聖保羅轉直資,太太與他看法一樣,因此當一對子女升中時,長子讀南區英中聖公會呂明才中學,細女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均已經畢業。「嗰時教師仔女只需畀三分二學費。既然唔贊成直資,好難話將對仔女放喺度讀書」。

當時余若薇的女兒在聖保羅讀書,戴德正憶述當時余若薇與他討論時贊成轉制,因為相信惟才是拔收生制度,清貧學生可以獲得學費減免,不會影響他們入讀。他當時反駁余若薇,「一提起學費,已經嚇窒,講blind admission有乜意思!」



作者: elbar    時間: 13-6-3 14:41

聖士提反女中 威嚇或用中文教學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一班舊生及家長,將校徽與轉直資的「價錢牌」剪開,寓意反對教育與錢掛鈎。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附屬小學擬轉直資引起「長衫革命」。約20名校友及家長昨高呼「有教無類」,以剪刀為學校與「直資價錢牌」一刀兩斷,反對教育與金錢掛鈎。出身基層的舊生指當年幸獲母校取錄,今日才可成為大學生,希望學校繼續為不同背景學生提供機會。舊生家長、失明人協進會會長莊陳有批校董會不知為誰服務。

2003年入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廖淑華,現於中大修讀新聞與傳播系,她表示當年家境不佳,家住中西區的唐樓,母親從事運輸業,收入不穩定,家庭月入約2、3萬,但有幸入讀這間津校,「如果學校當時轉直資,我都唔會報,今日亦唔成為一名大學生」。

莊陳有斥校董會違諾

廖淑華相信基層接受優質教育亦可向上流動,但見中西區已經有四間名校轉了直資,「唔想再少兩間好嘅津校,希望畀到更多女孩呢個life-changing(改變人生)嘅機會」。

兩名女兒均是舊生的莊陳有稱,學校於1971年開始取錄失明學生,後來失聰學生都接納,令他深深感受到學校推動平等的精神及傳統;又指學校有多年成績基礎,「點解到今日會失信心,認為轉直資先維持到水準?」質疑學校已受市場導向,出現階層分野,亦違反校董會於五年前承諾不轉直資的說法,寄語校方「教學唔係咁兒戲」。

家長張燕姬的女兒於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就讀,她表示家庭屬小康之家,女兒經統一派位入讀,學校轉直資負擔定必加重。她不滿校方早前於家長諮詢會上作出威嚇,指學校如不轉直資,或會「變中中咁用中文教學」,製造假象爭取家長支持。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稱,全港直資中學學額佔總學額12.3%,但中西區的比例達22%,加上私立及國際學校,區內基層的選擇越來越少,導致貧富懸殊等問題,將向教育局提出口頭質詢。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發言人稱,根據教育局2010年的語言微調政策,除非一級有85%學生屬全港前列40%,才可選擇以英語教學,否則要有一班中文班。校方表示,向家長提出這個制度並非指學校會變成中中,而是指出「會有中文教學」這個可能性。

舊生反對


舊生家長莊陳有:
「學校喺80年代行先一步推動平等,點解到今日失咗信心,覺得轉直資先維持到水準?」


舊生莫京喬:
「校訓係本信而進前,有個公平社會,可以畀孩子係同樣起跑線上。」



作者: lawsonmoon    時間: 13-6-3 15:28

elbar 發表於 13-6-3 14:38
[youtube]w5_FmnyFp_g[/youtube]

戴先生既背景真係很有話語權。
作者: annie40    時間: 13-6-3 15:31

Thank you for reminder and update information!!! Excellent!
作者: Yanamami    時間: 13-6-3 15:56

Well done~
作者: Snowydiamond    時間: 13-6-3 18:01

辦學更應照顧窮困學生,讓他們得到更公平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作者: lawsonmoon    時間: 13-6-3 19:12

本帖最後由 lawsonmoon 於 13-6-3 20:21 編輯

回復 elbar 的帖子

剛剛睇完片先認得係戴Sir,以前一直唔知佢中文名。以前教我RS,我地一直話佢得把口,原來咁Man,挑戰聖x會,salute!所以D教會成日講咩公平,公義,D行為就,,,,,,,,,,學吓戴Sir身體力行,有感染力和説服力得多!

作者: elbar    時間: 13-6-3 20:58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3-6-3 21:00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13-6-3 15:31
Thank you for reminder and update information!!! Excellent!


聖士提反轉直資惹爭議

作者: Brenday    時間: 13-6-3 23: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efftam06    時間: 13-6-4 08:28     標題: 回覆:elbar 的帖子

good points and support




作者: elbar    時間: 13-6-4 08:32

家長撐聖士提反女中轉直資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轉直資的計劃引起很大爭議。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轉直資的計劃的爭議持續,一批支持轉制的家長昨日反擊,指直資可令全港學生有均等入讀機會;反對直資的校友則指,跨區報讀的機制一直存在,直資只是為有錢人提供機會。至於另一傳統女校、跑馬地聖保祿中學則最快於明年由津中轉為直資,該校今年會換新校長,接替將退休的校長鄔萃芬。

聖士提反女校一群支持轉直資的家長,昨日向傳媒及立法會議員發公開信,力撐直資學校享有收生權,可靈活取錄各區與各階層的學生,認為更加公平。他們指,透過收取學費增加資源,可增聘老師、安排更多元化的活動等,校方亦已建議將總收入最少20%撥作減免學費之用,不認同是將清貧學生拒於門外。

反對母校轉制的舊生廖淑華則指,現時全港小學生都可透過自行收生跨區報讀聖士提反,「但轉直資係畀有錢人多個機會,衝嚟中西區攞埋基層資源」。

聖保祿中學校長將退休

此外,已申請明年轉直資的聖保祿中學,校長鄔萃芬昨回應查詢時證實將會退休,表示「我夠歲數喇」,但對於學校轉直資的問題則沒有回應。該校今年初開始招聘校長,並於2月時向直屬的聖保祿天主教小學家長發出通告,公佈轉制的安排及舉辦諮詢會。

校方初步將初中學費訂為每年2.2萬元,高中2.45萬元,但不少小學家長反對,認為校方欠缺轉制理據,曾發起簽名行動反對。教育局表示,截至2月28日的限期,收到一所學校申請在2014/15學年加入直接資助計劃,正按評審準則審核申請。



作者: judy    時間: 13-6-4 09:45

「我唔係反對直資概念,而係反對名津貼學校轉直資,係忘本」。戴校長指這些傳統教會名校,當初是取錄孤兒,經數十年至百年來人們努力,才有今日地位,「百年基業唔係你嘅,但𠵱家一手抽走」。但他並不反對新創辦的直資。



如果直資制度唔好,正義朋友理應反對,怎能” 不反對新創辦的直資” 呢?係唔係經過經數十年至百年來人們努力,有今日地位,所以要罰佢,唔俾佢轉向美好的制度呢?此是其一。

講到忘本,名津校一早忘晒本啦。撫心自問,佢地收嘅係咩學生,有幾多%是清貧的學生呢?直資制度,正好是正義朋友瀆罪嘅好機會:建議佢將其校也轉直資,利用其自主權,專收全港清貧學生。

作者: elbar    時間: 13-6-4 17:27

傳統名校轉直資(千禧年代)


0830-0900 傳統名校轉直資
【新聞事件簿】什麼是直資? (製作:袁梓珮)
出席: 廖淑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舊生)
出席: 葉建源(立法會議員/教育界)


0910-0930 傳統名校轉直資
訪問:林建華校長(香港直資學校議會主席)

0930-1000 傳統名校轉直資
訪問:黃英琦(兆基創意書院校監)




作者: elbar    時間: 13-6-5 13:43

聖士提反擬直資 家長恐陷無底潭





聖士提反小學昨舉行會議,不少家長反對學校轉直資。


傳統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其附屬小學擬轉為直資學校惹爭議,附屬小學的小一至小三家長昨晚舉行聚焦小組,有家長憂慮學校轉直資後,要負擔中學新大樓的維修費用是無底深潭,又質疑每年約三萬元的學費比其他直資學校貴。

聚焦小組有二、三十人出席,開了兩個多小時,家長李太有兩個女兒分別讀小三和小四,她反對學校轉直資:「入讀時欣賞學校有不同階層學生,讓女兒學習共融,若轉直資則變得單方面。」李太與丈夫都是專業人士,坦言不會負擔不到學費,但也感吃力。

下月校董會揭盅

另一位小三家長陳太亦指反對學校轉直資不是學費的問題,而是理念有分別,入讀津貼學校可以接觸不同層面同學,雖然直資也有減免學費,但始終只有較上層的學生才能入讀。

而根據該校上載的建議書,轉直資後中學每年學費三萬五千元,附屬小學學費三萬元。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發言人則稱,三月底至今已先後向家長、校友、老師及學生召開廿場諮詢會,近日再召開聚焦小組集中聽取意見,學校參考意見後,將於七月召開校董會,決定是否轉為直資辦學,最終學費亦經諮詢後才能決定。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3-6-5 14:37

lawsonmoon 發表於 13-6-3 19:12
回復 elbar 的帖子

剛剛睇完片先認得係戴Sir,以前一直唔知佢中文名。以前教我RS,我地一直話佢得把口,原來 ...

戴Sir
作者: elbar    時間: 13-6-6 08:37

40家長撐聖士提反轉直資





■支持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轉直資的家長及校友,認為直資制度非貴族化,不會窒礙基層學生入學。


百年女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擬申請轉制直資,觸發校內意見對立,校方最快於本月底公佈諮詢結果,校方昨首次發表聲明,承諾訂出未來20年財政預算,圖息外界憂轉制後狂加學費疑慮。

聖士提反校董會昨首度解釋立場,指今年3月起諮詢,舉行逾20場諮詢會,強調「不同時代做不同事情」,現要爭取更多自主權;而中小學費分別為每年3.5及3萬元,學校會撥出兩成學費收入為獎助學金,比教育局要求的一成為高,並公佈未來二十年收支預算。

舊生反母校轉制

由約40名家長、校友組成的「支持聖士提反轉直資關注組」昨召開記者會支持校方,幼稚園家長柯太指,日後若政府再推國教科,直資制度下家長對課程有更大影響力;約廿名「聖士提反女校舊生直資關注組」成員昨到立法會請願,反對母校轉制。知名校友葉劉淑儀未表態,指校董會未有詳細籌款計劃,加上校友中欠缺富豪、大家族,恐獎學金捐款無以為繼。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指過去廿年共否決11所學校的直資申請,強調不是所有申請也批准。



作者: elbar    時間: 13-6-6 13:43

直資校少於一成 當局無意設限


  傳統名校相繼轉為直資辦學,被指走向「貴族化」,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在立法會會議回覆議員質詢指,目前七十三所直資學校佔全港學校比例不足一成,當局無意在數目設限,但會按個案嚴格審批,並透露過去共十一所學校申請轉直資不獲批;又重申校方須撥出至少一成總學費收入,作獎助學金及學費減免,逾十七所直資中學的中一學費更低於五千元,認為已保障基層生入讀機會。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聖保祿中學都擬轉制直資,令外界憂慮基層生更難入讀傳統名校。多名議員關注直資學校學費高昂,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更揶揄當局堅稱直資制度是「多元化系統」,「多元」實際指家長需支付高昂學費;建制派議員梁美芬亦質疑,直資學校令基層學生處於不同起跑,即使成功獲取錄,亦難免產生自卑感,「為何學費減免搞得像申請綜援一樣?何不以獎學金為主要方式?」

  吳克儉回覆議員質詢指,直資學校收費差異大,以六十一所直資中學為例,逾十七所的初中全年學費低於五千元,五所更是學費全免。

  本報翻查資料,五所學費全免的直資學校均為地利亞教育機構的屬校,學費較低的直資學校包括孔聖堂中學、勞工子弟中學、九龍三育中學等,均非傳統名校。反觀拔萃男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英華書院等轉為直資的傳統名校,全年學費由一萬五千至五萬二千元不等。

  他重申,直資學校須按規定撥出至少一成學費總收入,作為學費減免及獎助學金,以一○/一一學年經審核帳目為例,逾半直資學校的學費減免及獎助學金撥備使用率達百分百,各校用於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合共一億五千萬元,強調基層學生亦能受惠直資制度。

  現時七十三所直資學校,約佔全港公帑資助學校的百分之九,吳克儉認為比例不算高,強調當局無意設定上限,但會嚴格審核學校的申請,除了學校的能力及財政資源外,校方諮詢家長、教師與舊生等持份者的結果,以及能否合理回應持份者關注等,均是當局考慮之列。

  吳克儉透露,直資制度建立二十年來,當局曾拒絕十一所資助中、小學的轉制申請,但未有披露涉及學校名稱及被拒理由,另有二十一校獲批轉制。他指過去幾年僅兩、三所中學申請轉制,不認同名校轉制直資已成趨勢,亦沒聽聞有官校打算申請轉為直資,強調會確保公營學校整體供應不受影響。

作者: elbar    時間: 13-6-6 13:44

聖士提反女中 年斥400萬聘九教師



聖 士 提 反 女 子 中 學 及 其 附 小 家 長 指 , 轉 直 資 能 有 效 提 升 資 源 運 用 。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其附屬小學擬轉直資計畫備受關注,近二十名支持該校轉直資的家長,昨重申轉直資不等於變貴族學校的立場,並指中學部現有九位編制以外的教師,每年由校董會以數百萬元支付薪酬,轉直資能有效提升資源運用;另一邊廂,反對學校轉直資的校友昨到立法會外請願,向立法會議員遞交請願信,希望學校最終撤回方案。

  就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其附小擬轉直資計畫,支持和反對的持份者昨相繼發聲,近二十名支持陣營的中小學及幼稚園家長指,現行補助制度下,政府資源未必足夠學校使用,中學部就有九位編制以外的教師,每年由校董會以數百萬元支付薪酬。

  「每位教師月薪三、四萬元,屈指一算,校董會每年要花上四百多萬元支付該九名教師的薪酬。」小學部家長袁生表示,轉直資對教學資源和學生照顧均有正面影響,因小學部曾有老師須帶學生外出參賽,但學校未能安排任教同科的老師代課,令學生須自修。女兒就讀K3的柯太表示,轉制直資,學校主導權更大,如若干年後政府再要求津貼學校推國民教育,家長意見對校政可發揮更大影響力。

  另一邊廂,反對陣營二十多名校友昨到立法會外請願,向葉建源、張超雄等議員遞交請願信,希望學校最終撤回方案。張超雄表示,轉直資形同世襲,剝削公眾入讀優秀學校的機會,進一步加劇貧富懸殊,造成教育兩極化。



作者: elbar    時間: 13-6-7 13:31

聖士提反轉制爭議 家長促聖公會介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07/18287889





■反對聖士提反轉直資的家長、校友代表,向辦學團體聖公會遞信要求介入。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轉直資爭議,校友家長促辦學團體聖公會介入。反對轉直資的校友及家長,昨向聖公會大主教鄺保羅遞信,促介入爭議。聖公會指保持中立,不干預校本管理。

擺街站反對轉直資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董會成員馬時亨昨表示,校董會下月決定學校是否轉變為直資模式,現時正反雙方意見分歧,校方會全盤考慮,也會計算校方財政狀況,他指校方提出轉直資方案目的為爭取彈性,有利日後管理、收生等,若未能轉直資,也不會改為中文中學。

五名反對該校轉直資的校友、中小學家長,昨向鄺保羅大主教遞交請願信,期望聖公會作為辦學團體可表達立場,並邀請大主教和校友、家長對話。女兒在該校讀小二的張小姐指,學校應本着有教無類精神辦學,不能篩選。家長日內會在石塘嘴、堅尼地城等地方擺街站,收集市民簽名反對轉直資。

香港聖公會教省秘書長管浩鳴昨代表教區接信,他指出校政由校董會決定,教會影響力不大,加上學校需按法例於津貼中學成立法團校董會,或改為直資、私校的模式,校方必須選一方向,而今次校方選擇研究直資模式,可再深入研究,教區立場中立不會干預。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另一特色是取錄視障學生,校董會回覆本報查詢時強調,轉為直資後仍繼續取錄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並提供支援,若有經濟需要,可獲學費豁免。



作者: elbar    時間: 13-6-7 19:42

【音頻】直資學校(Backchat)


8.30- 9.15 DSS School

Ip Kin Yuen, Legislator representing the Education FC

Pauline Chow, Vice-Principal, Fukien Secondary School (DSS School)

Chou Kee-Lee, Professor and Associate Head, Department of Asian & Policy Studies,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ai Tak Ching, Pricipal, Sheng Kung Hui Tang Shiu Kin Secondary School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3-6-8 07:46

龐永欣 - 傳統名校轉直資
明報   2013年5月29日

直資制度的本意是要讓參與的學校多一點自由,包括收生、編制、學費、課程、教學語言等,也希望給家長多些選擇。十多年前出現的首批直資學校多屬新建校,辦學團體希望利用直資彈性,更好地追求某些辦學理念,辦一些有特色的學校,故有標榜創意教育、音樂教育、特殊宗教背景等。這些學校的特徵是,必須爭取家長的信任,學校如收不到學生,就沒有收入,面臨淘汰。

近年直資制度的發展有兩大特點。其一是直資校可享有的自由逐漸減少,例如,學費受嚴管、學校必須教本地公開試課程等,餘下來的就只有收生、編制、教學語言三方面的自由。另一大特點是傳統名校轉直資,且學費愈來愈貴。

說傳統名校轉直資後可以更好地實踐辦學理念,真能入信? 首先,一般直資學校已沒法擺脫本地考試,課程創新空間有限。其次,這些學校皆已實行英語教學,根本毋須行使教學語言的自由。其三,學校不愁生源,學位求過於供,學校必須遣走某些申請者;轉直資後學校可退出派位機制,把學額分配給舊生子弟關係戶,形成世襲制。其四,這些學校大都收費昂貴,縱有減免措施,亦難令清貧子弟安心求學。

香港的傳統名校,多已有寬敞的校舍。有說轉直資的好處是可以有錢多建樓房、泳池、購置設備等。然而,這些設施只會令門檻更高,清貧家庭望而生畏。也有說部分傳統名校要轉直資,是要借此更新校政,若是如此,亦似應從現有校政缺點方面着手,轉直資並非對症下藥的方法。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3-6-8 07:46


東方日報

陳文鴻
坦言集:殺校背後

香港發展直資學校,目的是擴大私營學校,讓經濟有能力的家庭多所選擇。但直資學校不少資源來自公帑,因而嚴格地說,不是完全私營,屬政府以公帑資助家境富裕的學生。

發展直資學校是政府部分高官及他們的關連人的願望和努力,應該說是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不一定從香港教育整體發展長遠考慮。

當然,學校制度多元化,有利社會人才與知識的發展,但私營學校針對家境富裕學生還要政府直接或間接補助,卻是說不通道理。

由於直資學校學費和其他費用高昂,並非普羅大眾可支付,即使有少數的獎助學金,窮家子弟就讀亦不容易。直資學校財政相對充裕,投入較多,辦學效果較佳,加上富家子弟有許多學習上優勢,故直資學校多屬名校,學生成績及出路較佳,助長了世代傳襲的優越社會經濟地位,影響社會流動。

當然,官校和津貼學校中也還有不少好學校,特別是官校,不少比由津校轉直資的名校有更長的歷史和更好的成績。政府在支持直資私校發展的同時,理應大力推動有條件、有成績的官校擴張,從而給窮家子弟提供好的教育和社會流動的條件。

可是,或許是政府高官偏愛直資私校,對官津校不重視,甚或不喜歡,盡量抑官津而助直資,因而趁人口老化、中小學生減少之際削減教育經費,不顧長期積累的龐大投入(金錢與人才、知識),一刀切殺校,目的只是減少經費支出,不是提升教育質素和水平。

教育局變成了企業思維,把學校看成為成本中心,要降低成本,但是政府省出來的錢又往哪處使用,放在哪裏呢?



坦言集:教育走回頭路

香港中小學直資化與否,事實上反映着本地教育路向:是以收入能力來分學生,抑或是維持殖民地時代九年免費教育帶來的有教無類。說甚麼有助學金、獎學金幫助窮學生,全屬廢話,校長們應該心裏明白:由津貼轉直資是為了錢、為了貴族化,結果必然排斥窮家子弟。留幾個窮家子弟來裝飾門面,既虛偽也無恥。

事實上,十二年免費教育政策底下,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不少;各校也有出類拔萃的校友,捐獻也不少。故此,從經費而言,我看不出津校要改直資來籌集資金維持運作。香港的教育支出在發達社會並不佔優,每班學生人數過多,特區政府應增加教育經費,對社會作長遠投資。但應該是所有津校一起爭取,不是名校轉直資各自努力。

名校有一定條件,故此轉直資學費貴了許多還有市場。但名校的條件是歷史積累下來,包括了政府資助,不能盡歸名校所有。換言之,以政府與社會之力,歷屆老師學生的勤奮,造就了今天的名校,卻被現在的校長拿去賺錢,搞貴族化,排斥社會大多數的窮家子弟;用任何的道理都說不通,尤其是這些名校屬教會主辦。教會應該不會在二十一世紀走回中世紀為貴族地主服務的時代。

最大的問題是特區政府的教育局,經歷商人治港、公務員治港,香港教育已千瘡百孔。殺校便已反映出這些教育官僚是以破壞教育,而非建設教育為目的。

直資化是從十二年免費教育走回頭路,重新構造社會的分化;學券是私有化的另一例子。
作者: elbar    時間: 13-6-8 19:53

聖士提反家長與校友之戰 家長代表:轉直資係需求






【家長代表:楊哲安】
■教育局前政治助理楊哲安認為,直資可以為港人帶來選擇。


【隔牆對論】

本地精英教會學校,過去10年排隊轉直資,本來相安無事,直至聖士提反女子中小學開價每年約3萬元學費,反直資民情爆發,紛紛高舉「長衫」不分貧富的價值。

穿過長衫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友廖淑華、鄭子伶,心痛母校在教育亂世中,敗給沒轉直資的英華女學校,「點解我哋企唔住?」在她們心中,母校是階梯,讓基層有機會憑知識改變命運,攀上社會上層。教育局前政治助理楊哲安有兩個女兒,其中一位已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幼學生。在他眼中,教育有價,長衫有市,轉制直資是自由經濟的供求問題。



記:《蘋果》記者
楊:楊哲安,教育局前政治助理,現為羅盛(香港)顧問公司的香港執行總監;就讀名校聖保羅男女小學,牛津大學畢業;與前藝人張燊悅育有兩女

記:政府十多年前大力鼓吹直資學校,學校可自決教學語言,彈性安排人手、款項,不用受制於政府。你做過教育局政治助理,你如何看直資制度呢?
楊:香港600間小學,400間中學,直資學校比率得9%。一個很受掣肘嘅教育環境,對香港多元化社會唔啱。直資制度容許有能力、有教學理念、想用不同方法嘅學校,去照顧小朋友讀書,有乜嘢問題呢?畀多啲自由空間佢之嘛!我係支持學校去諮詢同研究。
聖士提反有過百年歷史,出咗咁多社會棟樑,我相信學校,如果佢哋覺得直資更有效帶出佢哋嘅理念,有乜嘢問題呢?

記:你會否擔心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和其附屬小學轉為直資後,學生多數來自富裕家庭,逐漸變成貴族學校嗎?
楊:我冇咁嘅expectataion(預期),我亦都唔希望見到咁樣。其實要睇吓學校收生嘅理念係點樣,校監都講咗學校會照顧不同階層的人,除非你唔信佢。

記:聖士提反女子中小學初定每年學費約3萬,直資聖保羅男女學校5至6萬元一年,私立弘立書院更加逾13萬元,這批學校同樣提供助學金,但基層家長即使有助學金,也可感受小朋友將來要與富家子弟讀書的壓力,何來報讀?
楊:我唔同意,如果你批評直資學費貴,你唔好淨係抽嗰幾間,唔該你抽埋全部5,000蚊以下嘅直資。地利亞嗰批直資學校,專責照顧南亞裔學生。你睇事要全盤咁睇,如果你只係揸住呢幾間學校,跟住你就打爛呢個制度,咁我覺得對個制度好唔公平。審計報告有講過用助學金用得唔多,但唔等於直資制度衰咗。
教育係要有費用,只係睇吓邊個出。有服務,就會有價值,如果學校轉為直資,佢一定要盡量推廣,叫擔心經濟能力嘅學生都要報讀,唔好因為資助模式而唔報。

記:如果聖士提反女子學校真是變了貴族直資學校,你有何看法?
楊:如果有一日,學校去到本來唔想發展嘅地步,而冇能力扭轉,我覺得好可惜。轉直資係佢自己自願,佢要對自己嘅決定負責。

「你個demand都唔同,你個supply就跟住唔同,你唔可以規劃每區有幾多間直資、津校,我認為咁係非常之唔健康,香港從來唔係規劃經濟。」

記:中西區現時有12間中學,四分一已是直資學校,你是否同意有太多直資學校令學生選擇減少,剝削基層接受這些學校教育的機會?
楊:在港島區,好多外國人來港工作帶埋子女,佢哋不能入讀官津校,你個demand都唔同,你個supply就跟住唔同,你唔可以規劃每區有幾多間直資、津校,我認為咁係非常之唔健康,香港從來唔係規劃經濟。發展直資其實係畀多咗好多選擇畀整體香港人。

記:你作為前教育官員,也安排女兒讀直資,是否連你自己也對官津學校缺乏信心?
楊:每人安排子女去邊度讀書都有自己嘅理由。有議員配偶係外國人,咁係咪代表佢對本地人冇信心呢?我對官津校係有信心,但唔係代表人人一百分之一百要呢個模式吖嘛。

記:被視為精英的22間補助學校,有7間已轉為直資,這個趨勢反映甚麼?
楊:呢個反映教育團隊的成熟,因為學校要有能力去申請再獲批,係要有好嘅管治能力、教師水準、口碑,因為脫離中央派位制度,亦要冒一個風險。

記:你說學校「脫離中央派位制度亦要冒風險」,但中央派位五個組別(Banding)減為三個組別,令傳統Band1中學要錄取成績較遜學生,是否學校根本不喜歡中央派位制度,不想冒險,故用直資取回收生自主權收叻學生?
楊: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監王鳳儀說一校一家,因為喺𠵱家呢個制度下,好多讀緊小學嘅學生直升唔到中學而要離開,轉咗直資可以確保多一些學生直升。我完全聽唔到有你呢個揣測,但我不能代學校回應。

記:如果聖士提反最終決定不轉直資,你還想兩個女兒入讀這間學校嗎?你會否介意女兒與背景較差的同學一起讀書?
楊:我決定個小朋友喺邊間學校讀書,絕對唔係取決學校嘅資助模式。我希望小朋友可以接觸到不同背景的人士,等佢知道成個社會係點,當然有家長唔鍾意。如果學習環境提供唔到,可以喺第二度補番。

作者: elbar    時間: 13-6-8 19:55

聖士提反家長與校友之戰 校友代表:誓保上游階梯






【校友代表:廖淑華、鄭子伶】
■廖淑華(右)及鄭子伶(左)認為要捍衞聖士提反女校宗旨,不能將社區資源變為有錢才可享用。


【隔牆對論】

記:《蘋果》記者
廖:廖淑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友(中一至中五),現為中大一年級生
鄭:鄭子伶,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友(幼稚園至中七),現為浸大三年級生

記:作為校友,為何反對母校轉直資?
廖:St. Stephen's喺三十年代開始提倡普及教育,轉直資後基層向上流動機會少咗,就算有20%助學金,或再加大個額,都唔及向所有人免費開放,轉制有違學校辦學宗旨,呢個係校友最concern。
對社會而言,津中變直資係將社區共有資源變成有錢人享有。我覺得要捍衞呢個社會流動階梯。我都係從呢個階梯升上大學,想話畀社會聽,有好多學校已經蠢蠢欲動,係唔係仲要逐間逐間咁轉呢?
鄭:學校有23個斜坡、有文物,冇咗教育局資助(直資校可向教育局申請非經常資助修葺斜坡,但金額要達200萬元),就要自己負責開支,家長畀3萬幾蚊學費,有幾多係直接用喺學生身上?

在教育局的語言微調政策下,一間中學獲派的中一生,如成績屬全港前列40%的人數,比例未達平均每班人數85%,不能選擇開英文班。中一人口未來數年下降,不少名校擔心收生質素下降,甚至降級開中文班。

記:轉直資後學校有更多學費收入、可以揀學生,更不用怕要開中文班,是不是更有利發展?
廖:資源可能多咗,但係用乜嘢trade off返嚟?好似交流團,學校一向都有,去到意大利仲攞埋獎。去多啲、去遠10公里就代表增值咗?反而學生背景變得單元,對學生認識社會仲不利。
鄭:學校𠵱家取錄緊八成學生係Band1學生,另外兩成係Band2頭,見唔到開中文班嘅可能性。中西區另一間女校(英華女學校)都有百年歷史,都面對緊同一啲收生問題,點解我哋就企唔住?係唔係校董會力有不逮?

記:是否認同直資學校有較大自主權,如在國民教育一役,男拔、聖保羅男女中學都可倖免開科。
廖:其實開唔開國教取決於辦學團體,家長擔心津中受教育局牽制,但直資某程度都受教育局資助。如果學校覺得現有教育制度唔好而逃避,呢種明哲保身嘅態度,唔係我喺St. Stephen's學到嘅嘢。
鄭:就算有一日津中要開國教,學界應該團結一致反對,唔係獨善其身,閂埋門覺得「我哋好安全喇」。要記住上次國教科被擱置都係因為一大班社會人士、學校同學生去爭取,令政府讓步。

「每間學校辦學理念都唔同,St. Stephen's嘅女仔係多元發展、學做人、對社會負責任,學校唔係每年ensure到有一批窮學生入到學就叫盡咗責任。」

記:不少名校已轉為直資,聖士提反遇到嘅反對聲音似乎最大,對學校冇信心?
廖:每間學校辦學理念都唔同,有人行精英主義,St. Stephen's嘅女仔係多元發展、學做人、對社會負責任,學校唔係每年ensure到有一批窮學生入到學就叫盡咗責任。我哋去諮詢會前未有立場,但見到連諮詢都做得唔好,真係令我哋懷疑學校轉制的規劃。
鄭:學校話公開聽意見,但諮詢會上迴避問題,又搵支持轉制嘅校友同家長拍片支持,冇問反對嘅人。我哋係關注長衫背後的價值。

記:有觀點認為統一派位制度不公平,而轉直資可以更公平收生,從而令全港學生都有機會入?
廖:就算全港學生都可以報,但跨區過嚟嘅,都係有錢人。如果連西環尾住劏房嘅學生都未照顧到,咁就唔應該標榜想照顧埋全港學生。
鄭:學校話附屬小學淨係收到附屬幼稚園約50%學生太少,其實數字仲未計叩門獲取錄嘅學生。附小係會優先取錄呢批幼稚園生,所以最終係有70至80%入學。

記:不少家長都希望子女入讀名校,亦不介意節衣縮食交學費,如果你是家長,如何揀學校?
廖:我唔係家長,但「品學兼優」都係品字行頭。假如我屋企好有錢,都想子女見到人哋筆袋冇咁靚,會反思吓自己原來好幸福。呢啲都係學習機會,重要過去更遠交流團。
鄭:有人話我哋因為個女可以「世襲」入學,先擔心冇咗呢個制度,我冇諗過呢個問題,況且轉直資後都可能計分,學校更有自主權,可能都會計你係唔係校友。

作者: elbar    時間: 13-6-9 09:20

校長會促全面檢視直資 近四成直資中學學費年逾2萬


港島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早前計劃轉直資掀爭議,外界擔心教育制度走向「貴族化」。教育局長吳克儉表示,現時全港中小直資學校有逾30%全年學費不超過5000元,但本報翻查本學年資料,以61所直資中學為例,仍有近四成全年學費高達2萬元以上。立法會議員及中學校長會代表均建議全面檢視直資制度。

聖保羅聖士提反學費逾5萬

吳克儉上周三在立法會提到,現時61所直資中學有逾17所初中全年學費低於5000元,5所更學費全免。本報記者翻查2012/13學年資料,其餘43所學費高於5000元的直資中學,有24間學費高達2萬元以上(見表),聖保羅男女中學、聖士提反書院每年學費更分別為5.2萬元及5萬元。

議員憂削基層入讀機會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現時並非討論直資學校總數問題,重點是有9間傳統名校轉直資的趨勢,憂慮減低基層與中產家庭的優才、或當區居民入讀機會,「以往讀名校是全港學生開放競爭,現在錄取要看誰負擔得起高昂學費」。他認為當局應長遠檢討整個政策,「通過收取高學費,換取更豐富教學資源,代價就是製造貧富懸殊」。

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承認,現時直資學費分佈不均,發展不理想,但把責任推卸予相關學校並不公道,應全面檢視直資制度。直資學校議會主席林建華不認同增加直資學校會導致「貴族化」,認為直資可令香港教育趨向多元化發展。

吳克儉:轉直資趨勢無證據

吳克儉在港台《星期六問責》中說,希望外界勿以「貴族學校」標籤直資學校,舉例現時佔全港中小學總數9%的直資學校有73間、逾30%全年學費不超於5000元,而2008/09年度至今,僅3間津校轉直資,沒證據支持大部分本港學校計劃轉為直資趨勢。

就聖士提反學校轉直資爭議,吳克儉指當局仍未收到相關申請,未能全面審視。當局會考慮學校持份者能否取得共識、學校有否足夠能力及資源可配合等因素審核。

                                                                                                                                                                                                                                                                               

作者: elbar    時間: 13-6-9 09:24

【短片】吳克儉:沒證據支持多數學校計劃轉直資趨勢
作者: at777777    時間: 13-6-10 22:32     標題: 回覆:elbar 的帖子

一句講哂D家長唔想俾錢啫,如果佢地可以抬括免,即刻冇意見




作者: elbar    時間: 13-6-11 15:50

名校轉直資


本人曾是女校男生,在近日為轉直資而引起爭論的聖士提反女校就讀。該校在幼稚園和預科班一頭一尾,如果出現空置學位,便會把學位開放,讓非本校直升的學生可以申請,只要通過面試,不論男女,均可就讀。


從無就讀名校福分,中小學均在不見經傳的學校度過,那些學校到今天已經全部執笠。中學會考後,原來就讀學校並無開設預科課程,惟有到處拍門,去到聖士提反女校。以當時中上成績,校方本可不置一盼,但當時校長白居雅女士同情我走投無路,一本有教無類精神,終於將我錄取。

在校兩年,是學習生涯中最愉快的時光。不知其他名校境況,但聖士提反作風自由開放,兩年內全不感受學習壓力,只鼓勵學生自我充實,未見過一份半份講義,必須自己搜集資料,曾為比較法國和俄國大革命而盡翻圖書館有關藏書;又曾就詩經《關雎》篇是歌頌后妃之德還是男女愛情而公開在課堂上批評儒家思想封閉國人腦袋。如此學習過程,讓人終身受用,聖士提反女校就是這麼一家學校。

為了種種原因,校方認為現有資源難以維持原來教學模式,因而必須考慮把學校改為直資。建議一出,教師、家長、學生、校友意見嚴重分歧,扯上報章而成為公共議題。希望各方均能保持理性務實,切莫把優良校風輕輕斷送。


譚榮邦 前政務官




作者: elbar    時間: 13-6-12 18:50

名校轉直資 舊生:死線前續抗爭


 就傳統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其附屬小學擬轉制直資,該校有舊生成立「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直資關注組」,代表鄭子伶昨日出席一電台節目時表示,校方諮詢期即將完結,預計校董會於7月通過轉制定案的機會頗大,但關注組會爭取在明年2月教育局最後審批前作出抗爭,又指舊生的反對聲音十分強烈。

憂基層學生難捱高學費

 鄭子伶表示,自己由幼稚園至中七均在聖士提反屬校就讀,中學時期整體學校氣氛比較平民化,班上學生「來自中產家庭居多,但也有基層和較為富有的同學,學生階級猶如社會縮影」,她擔心轉制直資後,每年3萬元至3.5萬元的學費會令基層學生難以負擔。她又質疑未來所收的直資學費能否用得其所,「例如學費用於斜坡維修,但有關費用並非經常性開支,未能直接令學生受惠」。

 她認為校方想轉直資,都是希望可以收取學費,令課程及收生更有自由,保證生源質素,但關注組並不認同校方以轉制直資換取上述的所謂自主。她同時認為學方違反了2008年宣布不會轉制直資的承諾,而校方曾以反對國民教育科和語文微調政策為理由,欲爭取教學自主,這些理據亦未能令人信服。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3-6-25 12:33

直資與尊貴理財
2013年6月17日 | 分類: 公共政策,最新文章綜覽 | 作者: 竇蓉 
(原載於:http://gravyloveme.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之前《蘋果日報》有一段講中環中女搵老公的花邊新聞,接受訪問的媒人表示,有女顧客的擇偶條件是「唔使太靚仔,差唔多古天樂咁就夠」,又談及年薪五十萬的女人最實際,年薪八十萬或以上的女人,多數會開出不切實際條件,是最難搞的一種。「差唔多古天樂咁就夠」可能是受訪者為搶眼而設計的sound bite,但他提到中女的薪酬分隔線卻頗值得細味。試想想,香港在多個層面都不再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則,但為何很多中產對種種不公義仍然視若無睹?這種冷漠正是源自一種虛幻的優越感,以為傾斜特權份子的政策,自己也是受惠者之一,以為搵八十萬和搵五十萬,是兩個不同的階層。

直資明放着是偏袒有錢人的一種世襲制度,近日聖士提反直資引發的爭議,喜見聖公會鄧肇堅中學的戴德正校長仗義執言,但跟反國教風波一樣,環顧四周,竇蓉身邊贊同戴校長之言的,反而是沒有兒女的人。

我的朋友和工作夥伴之中,不少乃有家底之輩,這群人擁護直資,當然是正常不過的事,因為他們的確是世襲制度的受惠者,看看楊哲安此等水平,也曾官拜教育局政治助理,自然明白他為何支持直資。至於一般打工仔,公平的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子女才更有利,但不少卻自我陶醉於五十萬和八十萬的區別,妄想在這一百幾十萬中,還可分隔出高、中、低級等多種層次,私人樓、私家車、私家醫院、直資名校,就成了高級中產的身份象徵。

恒生銀行中環總行,把存戶分成三層,底層是普通存戶,一樓是五十萬至一百萬的卓越理財,二樓是一百萬或以上的尊貴理財,每日午飯時間,尊貴理財那一層才最多人,在香港,有一百萬存款的人多過蝨乸,在尊貴理財那一層的人,根本一點也不尊貴。

這種把本來普普通通的東西,弄個尊貴的名字,製造不切實際的虛榮感,正是香港的社會風氣,當教育淪為一種商品,講供求的時候,本應相對平等的就學機會,無端端變了分成幾級的「卓越理財」和「尊貴理財」,但其實「尊貴理財」之上還有private banking,當你以為在尊貴理財出入就是踏上成功階梯,極富階層根本一直在另一幢大廈出入。
 
親戚朋友的子女們,大部份都可以入讀理想的中小學,不過就算沿用派位的方式,在他們父母的關係網絡和努力催谷下,孩子即使入不到聖保羅男女,也總會找到門路入聖士提反或其他名校,總之怎樣也不會去了band 2學校,分別是在舊制下,有幸入到聖保羅男女,他們只需支付津貼中學的學費;相反,當直資學校愈來愈多之時,他們付出高昂的學費,扭盡六壬,子女讀的也未必是頂級學校,只不過因為凡是好一點的學校也變了直資,才令到讀書的負擔愈來愈大,原理和深水埗也有豪宅一樣。有些家長吃力地支撐着直資高昂的學費,以及每年英美遊學團的開支,偏偏覺得自己也是傾斜政策的受惠者。

現實中,朋友論及子女的教育,我多數會選擇沉默,「針唔拮到肉唔知痛」,直資與否,終究和我沒有切身關係,我只希望這種由人人平等,變成人人分級的風氣, 不要蔓延到醫療體系。社會上有錢、有權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中產一族雖然是比下有餘,我對目前擁有的物質也感到滿足,但如果以1-100來推算,我們這群人在財富階梯中,究竟排到15定20?我只知如果平等的社會體制被破壞,除非你是金字塔頂端的有錢人,否則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壓逼,我對香港未來的期望已很卑微,只希望當我變了竇蓉婆婆的時候,去醫院看病,不用倒退到要講關係,塞紅包!

 曾經問過一個來港定居的大陸朋友,香港有甚麼好,她說,「在大陸,做工、讀書、 看病,每一件事都要識人,求人,香港就不用這樣。」對了,就是這麼簡單!但現在讀書、搵工,甚至搵intern,何嘗不是要識人,求人?是誰把香港變成這樣一個不平等的地方,猶在以為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

作者簡介
竇蓉

竇蓉在中環打滾十餘年,幸運地擠身中小企管理階層的行列,面對金融霸權主宰一切,以及過度物質化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個中環夾心人,這個網誌是她的的自省和自嘆 。
作者: mk3288    時間: 13-6-25 16:08

以前可以提供免費優質教育,現在庫房水浸反而不想免費提供優質教育,難得部分家長又真是覺得付費買以前免費的東西感覺高級些。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3-6-25 16:41

mk3288 發表於 13-6-25 16:08
以前可以提供免費優質教育,現在庫房水浸反而不想免費提供優質教育,難得部分家長又真是覺得付費買以前免費 ...

「卓越理財」和「尊貴理財」概念其實真系無敵架......作者竇蓉真系睇穿晒人既心理.....
直資同「卓越理財」和「尊貴理財」仲有一樣野勁似, 就系收費啦, 「卓越理財」和「尊貴理財」要會費但就自動豁免, 理論上另設呢d理財部門銀行有額外成本要付出, 但「卓越理財」和「尊貴理財」又消費得起, 銀行甚至可以令到佢地負擔埋普通存戶既成本;甘同直資中產額外俾學費, 仲負擔埋窮人既助學金一樣甘迂迴曲折, 一樣俾得甘"賞心樂事".......

作者: mk3288    時間: 13-6-25 16:47

有需求有供應,政府真是幾有市場觸覺,斷症一流。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