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一條龍」變質 有教無類不再(吳迅榮)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3-4-24 13:44 標題: 「一條龍」變質 有教無類不再(吳迅榮)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ebd802f0-2164-473a-b33e-bcbf730f3cd3-032829
上星期六(4月20日),教育局進行兩個月關於微調「一條龍辦學模式」的諮詢結束。
其中一項重要建議是「准許一條龍學校要求成績欠佳的小六學生留級。如在小學階段的留級安排並不奏效,連繫中學應獲准視之為特殊個案,而不接納該學生升讀中一,亦應同時安排有關學生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
拒收差學生 擇優而教主流
這個政策調整,很明顯是放棄當年中小學結龍所倡導「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原則。這個教育局自打嘴巴的修訂,說明教育的理想與目標,與教育局近20年在學界推行「新自由主義」所倡導的效率、競爭和績效價值思維,格格不入。
2003年推行的「一條龍」計劃,原意是給予家長另類學校的選擇,並可加強結龍的中小學合作,龍內的中學和小學可以靈活調配教師,且結龍的中學必須全數接收小學部的學生,在「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原則下,龍內的小六學生毋須經過篩選便可升讀所屬中學。
當時參加結龍計劃有不少是名校,可是經過差不多10年的實踐,事與願違,當初20多組結龍的中小學中,已有4組選擇「脫龍」,解除連繫關係;且於2008年以後,教育局也沒有收到任何結龍的申請。
根據教育局2010年委託的顧問研究顯示,其主要原因是結龍的中學因要接收連繫小學力有不逮的小六學生而感到不滿,故保留連繫的意願大減。作為一種妥協的姿態,教育局遂改變「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原則,讓小六學生在結龍學校留級,也讓中學以特殊個案拒收結龍的學生。
以上微調建議告諸教育界,擇優而教,已成為很多辦學者的主流價值。今天的教育,像以往孔子倡導「有教無類」的辦學精神,已經少之又少。貫徹有教無類的學校,也敵不過教育局推行的縮班殺校政策,無疾而終。
只求效益競爭 違教育理想
今天的名校為保校譽而篩選學生,比比皆是。傳統名校紛紛轉為直資經營,美其名為靈活辦學,實質是辦學門弟,學有貴賤。君不見英華、協恩、聖士提反等教會學校紛紛淪陷,加入「年費以萬計」(即每年學費過萬)的行列嗎?
想當年不知道有多少學校曾經以「一切為學生,為一切學生,為學生一切」為辦學理想,然而這些口號在今天來說已來得不切實際。縱使教育局草擬教育政策時也有其教育理想,但這些理想往往與其自1991年以來推行的競爭和績效為本的教育政策相牴觸。
新自由主義鼓吹成本效益、效率、競爭角逐等自由市場概念,就在90年代政府推行的校本管理政策時在教育行業中滲透,達成表現評量及表現指標成為學校組織或教師個人向教育局交代的日常工作,校董會也不得不因此而追求績效,壓力自然就由上而下,教學工作無不受影響,那有機會談教育理想。
教育理想與新自由主義實踐的現實往往互相矛盾。例如,新高中推行的校本評核確有教育理想,原意是以發展性原則去評鑑學生表現,這是教育界所歡迎的。奈何教育局講求成本效益,推行新政策而不增加教學的資源配套和教師人數,致使教師工作量劇增;最近教育局惟有取消及推遲校本評核和削減課時,以減輕負責新高中教師的工作壓力。
評核學生階段性發展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有意義工作。日後教育局在訂定具有教育理想的教育政策時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理想與競爭及成本效益間取得平衡,也是該政策能否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
撰文:吳迅榮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
作者: VETY 時間: 13-4-24 14:33
其實即使唔係用以上手段, 好多名小為求品質保證而年年洗血(勁收插班), 死谷課程 (對小朋友咪一樣殘忍). 坦白講,擇優而教, 無可口非, 因為果d課程, 唔"優"真係攪唔掂. 今時今日, 我相信孔子返生都要放棄佢的教育理想.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