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提升教育質素 勝施捨免稅額(周基利)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13-2-28 14:17 標題: 提升教育質素 勝施捨免稅額(周基利)

撰文:香港教育學院 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教授周基利
欄名:財政預算案2013-14
曾司長剛發表了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這是他編寫的第六份預算案。筆者先評論教育方面的措施。
首先由結語開始,他說:「通過發展經濟,創造有質素的就業機會,大力投資教育以及職業培訓,維持社會向上流動的動力,讓每一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靠自己雙手改變命運,是我長久以來的基本信念。我相信亦是每一位香港人的信念。」
刺激經濟≠可創高質職位
相信這亦是政府對貧窮、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的態度。問題是這方法是否行得通?通過刺激經濟,是否就可創造有質素的職位呢?如推動自由行,的確有助刺激消費市場,但是否能創造有質素的職位?筆者非經濟學家,但要創造有質素的職位,單從發展經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亞洲其他國家在這方面做的遠比香港為多,如南韓對創意工業的輔助便可見一斑。
第二:大力投資教育,又是否可讓每一個兒童有平等的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筆者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可以讓曾司長再思考這個問題。筆者比較1991和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發現雖然生活於貧窮家庭的19至20歲青年,入讀大學的比例由1991年的8.0%上升至2011年的13.0%,上升了近62.5%。不過,相比起生活於全港最富有一成家庭的青年,他們的入大學比例升幅便顯得很少了,因為最富有家庭青年的相關比例由1991年的9.3%上升至2011年的48.2%,升幅超過4倍。亦即是說在1991年時,最富有一成家庭青年入讀大學的機會只比貧窮家庭青年多20%(9.3%÷8.0%),但到2011年時,這個比例已升至近3倍(48.2%÷13.0%)。如扣除海外升學的青年,最富有一成家庭的青年升讀本地大學的比例,仍是貧窮家庭青年的兩倍(即高出1倍)。過去20年,本港的大學學位數目的確是大大增加了。但筆者研究顯示,大力投資教育,未必能讓基層兒童與富有家庭兒童有一個相等的機會向上流動。
第三:再看曾司長有關教育的具體措施。他告訴我們:「在未來一年的教育經常性開支達630億,佔政府經常開支超過五分之一,是我們開支最大的政策組別。」不過想提醒司長,錢用得多未必表示錢是用得其所,市民是否接受香港的教育質素呢?而這個教育制度又是否能令基層兒童長大後成功脫貧,減低貧富懸殊?嬰幼兒又是否有高質素的託兒服務?
5億獎學金 不如培訓幼師
中產父母要的,其實不是曾司長每年施捨的免稅額,而是要求有免費而高質素的幼兒教育、小學、及中學教育。何時中產父母和一眾高官都不再需要送子女去直資學校、國際學校、甚至外國的中、小學?可惜特首似乎非常滿意我們現有的教育制度,實在令人大惑不解。
具體措施方面,曾司長建議向政府的獎學基金額外注資4.8億元,設立獎學金,資助本地傑出學生入讀海外知名大學的學位或師資培訓課程,以提升教育質素,估計每年名額是20個。和很多政府的措施一樣,這個措施的象徵遠高於其實質意義。不過亦有效地為財爺「使」了近5億元。假如這筆款項用在職幼師培訓,是否更有實質意義?
他亦提出撥款50億元注資語文基金,使基金可以作出較長遠和較多元化的規劃。兩文三語的重要不用筆者重複,問題是語文只不過是教育內容的其中一個部分,其實這樣切割式的補求又是否最具成本效益呢?
作者: judy 時間: 13-2-28 14:32
計我話,5億獎學金 不如撥俾教院!
像周教授發現富人升大學比窮人多,富人比窮人有更多機會咁嘅研究,在在需要錢,撥多10億都唔多!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