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國民教育見解 [打印本頁]
作者: marcus526 時間: 12-8-2 23:25 標題: 國民教育見解
大家對學校先行國教育點睇?會洗腦嗎?如果要考試就慘
作者: JadeW 時間: 12-8-8 13:31
本帖最後由 JadeW 於 15-6-22 14:28 編輯

作者: NormalGuy 時間: 12-8-8 15:04
本帖最後由 NormalGuy 於 12-8-8 15:46 編輯
網友提及的 "讀左派學校, 預左吾多吾少會偏紅"
多年來都不覺得培僑有政治取向或有灌輸這方面的思想, 尤其是現在換了新校長, 大家的注意力都是關注學校在教育理念, 功課量等方面的改變.
"有升旗、去軍校、國內參觀. ", 其實差不多每間學校都有這些活動, 很多辦課外活動的機構都有帶團到軍校作生活體驗, 此外很多學校和家庭因經濟問題, 所以多數到內地參觀, 有錢的便到國外遊學. 這個不是"紅不紅"的關係.
"國民及德育教育科"的名稱改得真好, 好都不能說不, 關鍵是如何實行和內容是甚麼, 這課題太深, 太沉重, 我認識不多, 不作評論, 但如果獨立成科, 又要考試, 真是天怒人怨, 又再一次壓榨學生和老師的時間.
作者: longandhong 時間: 12-8-8 17:05
回復 JadeW 的帖子
培僑雖是親中背景,但據我在這幾年的觀察,並不見得它很「偏紅」。
升國旗是指定活動,我問過小兒,老師有沒有問他是不是中國人之類的問題,他說沒有。反而我問他國旗上的五顆星星等常識問題,他也忘記了。
去軍校、國內參觀等應該是自費活動吧,暫時在小學部未見有此活動。
記得去年 (還是今年?) 新校長在家長會上曾說過,他問過校董會主席吳康民先生可不可以教六四,吳反問他為什麼不可以呢。
開學後,相信一定會有家長再要求校長在國民教育科上表態;而在家長代表投票上,國民教育科的立場也必定是政綱之一。
作者: patrickBB 時間: 12-8-9 08:36
http://www.skypost.hk/column/雷鼎鳴/007001004036/國民教育/13355
作者: patrickBB 時間: 12-8-13 13:38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mmon/mne_qna_c.pdf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SC/Content_2428/MNE%20Guide%20(CHI)%20Final%2020120619.pdf
作者: kl25173359 時間: 12-8-18 14:21
香港國民教育之爭拒絕去中國化危機 .陳競新
香港的「國民教育」之爭,使香港社會面對掉進「去中國化」陷阱的危機中。反對國民教育者,將「中共」等同「中國」,由於「反共」,不自覺間變成了「反華」。在畸形的氛圍下,中國的形象被妖魔化。香港人需重新審視這城市的「中國論述」,以及香港人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主動推出香港人的國民教育的教材,搶回香港人對中國的詮釋權力,也尋回被政黨和政府所壟斷的「中國論述」。
香港最近的「國民教育」之爭掀起了漫天風雨,也引發了數萬人的示威。很多家長憂慮下一代會被「洗腦」,但在爭論的過程中被誤導,陷入了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香港社會面對掉進「去中國化」陷阱的危機中。
這都因為反對國民教育者將「中共」等同「中國」,他們充分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共產黨的懷疑、疑慮、仇恨。但遺憾地,他們倒掉「中共」的污水的時候,也將「中國」這嬰兒倒掉。
恰恰是在這次群眾運動的過程中,香港一些媒體誤導了大眾,如說香港出現了國民教育,就會產生了紅衛兵,殊不知今天中國大陸的教育系統,都不可能教育出任何的紅衛兵。其實這也是這次反國民教育的不幸之處,由於開始時的一本官方參考材料的教條與「政治不正確」,導致了社會上的強烈反應。
就是在這樣的畸形的氛圍下,中國的形象被妖魔化。不少年輕一代認識的中國,就是六四、李旺陽、毒奶粉、貪污腐敗??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刻板印象。由於他們否定中共政權和它的黨國體制,也使「中國」二字變成了一個髒字眼兒,讓新一代似乎視「中國」為洪水猛獸。「中國」變成了一個被痛苦政治所綁架的符號,成為一個不斷被妖魔化的名詞。
這就是當前香港社會的「去中國化」危機,由於「反共」,不自覺間變成了「反華」,殊不知「中共」不等於「中國」,而反共更不能變成反華。
作者: kl25173359 時間: 12-8-18 14:22
港府和建制派面對著香港社會洶湧的群情,近日在推行國民教育科的姿態轉趨溫和,不排除延長推展時間表,但民間要求撤回的聲浪依然高漲,除了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成功推動達九萬人參與的「七二九親子大遊行」後,乘勝追擊,打出遍地開花的策略,八月七日起在全城多個地點舉辦簽名運動,又透過教師團體教育專業人士協會串聯並探討九月初新學年馬上罷課的可能,社會上還有不少反對聲浪和討論,臉書群組「香港自治運動」便呼籲學界九月九日立法會選舉日開始全面罷課兩週。
「香港自治運動」臉書群組近期積極參與多項社會運動,Jacky八月七日在群組上貼上一篇以「我是香港人,我只愛香港」為題的文章,呼籲拒絕國民教育。他在「七一大遊行」當天夥同二十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維園向遊行群眾散發了接近一萬枝小型的港英殖民旗幟,已強烈表達了自己身份認同的態度。
Jacky說鑑於政治原因,拒絕透露姓名。他向亞洲週刊說:「我們不是要求英國人回來管治香港,但我們懷念那段日子,香港人的生活就是比較好。我是香港人,或許我是華人,但我不會叫自己做中國人,『中國』這兩個字已被中共騎劫了,現在還要推行國民教育科?我們為甚麼還要替中共歌功頌德?」Jacky一伙「七一」當天並遊行至中區半山的英國駐港總領事館,遞交請願書,抗議英國當年未予港人自決的機會,便將香港「交給」中共。
香港自去年底陸客湧港搶購奶粉、大陸孕婦搶關到港產子等事件引起社會關注以來,陸港之間產生的矛盾開始發酵,至今年初發生尖沙嘴名店歡迎大陸客卻排拒港人、以及「反蝗蟲論」的罵戰,已引爆港人的高度焦慮感。三月特首選戰衝刺階段,再爆出北京駐港中聯辦高調插手選戰、以至「西環(中聯辦在港暱稱)治港」、北京強勢介入香港事務等言論,更挑起港人最敏感的反共和恐共情結,並促使香港社會特別是年輕族群之間,將「中共」與「中國」劃上等號,讓「中國」二字妖魔化,正孕育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去中國化」危機。
作者: kl25173359 時間: 12-8-18 14:23
這種氛圍下,「國民教育」也成為背負著沉重包袱的名詞,社會主流媒體幾近將國民教育標籤為中共旨在染紅香港,給香港下一代洗腦的工具,香港正要面對一場「許勝不許敗的思想戰爭」。正值九月九日立法會選舉在即,國民教育更成為選戰重要議題,泛民主派素被視為熱愛中國的民主黨黨魁何俊仁、支聯會常委張文光等在有關問題上也採取了消極的取消主義,強烈批評港府推出國民教育科只是要回應北京的政治任務,乃全面端出防火牆姿態,口號式的要求港府撤回科目,拒絕就內容進行任何討論。
本身為新儒家思想家的香港法住文化書院院長霍韜晦教授,認為這種做法是關門退縮。他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說:「這完全反映了港人的恐懼,也顯示中央政府(北京)對港人愛國心的憂慮。香港人或是基於現實理由,對中國現狀不太滿意,便失去信心和耐性,想閉關自守,讓自己躲在陝隘的安樂窩裏。的確,香港人從來都很愛國的,但今年七一我也注意到不少年輕人拿著英國殖民時期的旗幟,我相信他們也只是基於一種被迫接受管治方式的不滿。」
他續說:「但我建議這些年輕人必須要讓眼光放遠,把胸襟放寬,任何國家推行國民教育,都是理所當然的,即使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是複雜的工程,但香港如果遠離中國,只會讓中(陸)港對立極端化,選擇關門退縮,是孤立於中國文化和中國之外,香港既然跟中國在政治以及經濟上,已不能切割的,這(遠離中國)非香港之福,也十分危險。」
對殖民時代的虛幻迷思
香港社會一直有言論及數據,批評「殖民時代幸福些」說法只是虛幻的迷思,譬如說當香港部分媒體批評回歸後政府與財團之間的利益交換嚴重,學者卻強調只是從制度走向個人,形式改變而已。可是懷緬殖民時期光景的言論,近期再度從西方媒體燃燒到香港。除了Jacky一伙是自去年底陸港融合過程產生社會矛盾時,開始逐步醞釀這種迷思,並研究「住民自決」的論述外,「香港旗飄揚」臉書群組也在這段期間出現,同樣為製造港英旗幟籌謀。於是今年的「七一」達四十萬人的遊行隊伍間,竟是一片旗海,布滿港英殖民旗幟,各股懷緬英殖「Good Old Day」(過去的美好日子)的年輕人不約而同湧現。除一萬兩千枝小旗外,「香港旗飄揚」更散發了接近八百面九十六乘一百九十二公分的大幅旗幟。
最讓人驚訝的是,這群高舉英殖旗幟的,竟然多數是八十後甚至是回歸後才成長的九十後。七一當天在遊行終點政府總部人群前不斷揮動著手上港英大旗的伍敬忠,二十四歲,大學畢業兩年;他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同樣澄清自己絕對不是主張英國再來接管香港,但「我們是緬懷以前的日子」。「香港必須維持既有的言論自由空間,舉起這面旗幟,代表一種不同意現有政權的心情,也代表我們香港人應該有選擇是否接受中共統治的權利。」
作者: kl25173359 時間: 12-8-18 14:24
那是一種印象,一種感覺。正當北京高度關注香港「人心回歸」,英國殖民旗海的湧現,卻是年輕人處身在政權與國家的夾縫中,對本身身份認同混亂的反射。心中瀰漫著一股反共、恐共的情緒,越來越多年輕人正自覺或不自覺地,拒絕承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被香港輿論譽為「良心教師」的前庇理羅士女子中學通識科導師吳美蘭,「七一」當天與十三位學生參與遊行。中六學生曾蔚恩被問及身份認同時,不假思索就回答:「香港人!」她解釋:「我就是不會因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我六四(燭光晚會)也出席,七一(遊行)也來了,我覺得李旺陽事件,(中共)政府實在是無理取鬧!」
站在旁邊的吳美蘭聽著學生的言論,又看到「七一」滿場港英旗海的現象,慨嘆說:「我們流的,畢竟是中國人的血,不用再被紅鬚綠眼的外國人統治,是高興的事,但看這幅景象(港英旗海),我感到驚訝,也叫人可悲,我在學校經常跟同學談起趙連海、艾未未、李旺陽等維權人士和六四事件,我們看到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一國大,兩制小,一國發生的,以後是不是也會在香港發生?」
香港八十後和九十後年輕人對中國身份的認同危機,可以從零三、零四年七一大遊行的動員和洗禮下,本土主義抬頭說起。一群八十後從關心自身所處城市發展出發,自零四年進行數場大型社會運動像灣仔利東街社區重建、保衛皇后碼頭以至反高鐵運動,到這兩年陸港融合趨勢撲面,開始拉長視野,碰觸跨境關係,更以八十後社會大學之名,舉辦系列城市理論的沙龍,探討香港發展的多元面貌。
香港最近的「國民教育」之爭掀起了漫天風雨,也引發了數萬人的示威。很多家長憂慮下一代會被「洗腦」,但在爭論的過程中被誤導,陷入了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香港社會面對掉進「去中國化」陷阱的危機中。
這都因為反對國民教育者將「中共」等同「中國」,他們充分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共產黨的懷疑、疑慮、仇恨。但遺憾地,他們倒掉「中共」的污水的時候,也將「中國」這嬰兒倒掉。
恰恰是在這次群眾運動的過程中,香港一些媒體誤導了大眾,如說香港出現了國民教育,就會產生了紅衛兵,殊不知今天中國大陸的教育系統,都不可能教育出任何的紅衛兵。其實這也是這次反國民教育的不幸之處,由於開始時的一本官方參考材料的教條與「政治不正確」,導致了社會上的強烈反應。
就是在這樣的畸形的氛圍下,中國的形象被妖魔化。不少年輕一代認識的中國,就是六四、李旺陽、毒奶粉、貪污腐敗??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刻板印象。由於他們否定中共政權和它的黨國體制,也使「中國」二字變成了一個髒字眼兒,讓新一代似乎視「中國」為洪水猛獸。「中國」變成了一個被痛苦政治所綁架的符號,成為一個不斷被妖魔化的名詞。
這就是當前香港社會的「去中國化」危機,由於「反共」,不自覺間變成了「反華」,殊不知「中共」不等於「中國」,而反共更不能變成反華。
港府和建制派面對著香港社會洶湧的群情,近日在推行國民教育科的姿態轉趨溫和,不排除延長推展時間表,但民間要求撤回的聲浪依然高漲,除了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成功推動達九萬人參與的「七二九親子大遊行」後,乘勝追擊,打出遍地開花的策略,八月七日起在全城多個地點舉辦簽名運動,又透過教師團體教育專業人士協會串聯並探討九月初新學年馬上罷課的可能,社會上還有不少反對聲浪和討論,臉書群組「香港自治運動」便呼籲學界九月九日立法會選舉日開始全面罷課兩週。
「香港自治運動」臉書群組近期積極參與多項社會運動,Jacky八月七日在群組上貼上一篇以「我是香港人,我只愛香港」為題的文章,呼籲拒絕國民教育。他在「七一大遊行」當天夥同二十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維園向遊行群眾散發了接近一萬枝小型的港英殖民旗幟,已強烈表達了自己身份認同的態度。
Jacky說鑑於政治原因,拒絕透露姓名。他向亞洲週刊說:「我們不是要求英國人回來管治香港,但我們懷念那段日子,香港人的生活就是比較好。我是香港人,或許我是華人,但我不會叫自己做中國人,『中國』這兩個字已被中共騎劫了,現在還要推行國民教育科?我們為甚麼還要替中共歌功頌德?」Jacky一伙「七一」當天並遊行至中區半山的英國駐港總領事館,遞交請願書,抗議英國當年未予港人自決的機會,便將香港「交給」中共。
香港自去年底陸客湧港搶購奶粉、大陸孕婦搶關到港產子等事件引起社會關注以來,陸港之間產生的矛盾開始發酵,至今年初發生尖沙嘴名店歡迎大陸客卻排拒港人、以及「反蝗蟲論」的罵戰,已引爆港人的高度焦慮感。三月特首選戰衝刺階段,再爆出北京駐港中聯辦高調插手選戰、以至「西環(中聯辦在港暱稱)治港」、北京強勢介入香港事務等言論,更挑起港人最敏感的反共和恐共情結,並促使香港社會特別是年輕族群之間,將「中共」與「中國」劃上等號,讓「中國」二字妖魔化,正孕育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去中國化」危機。
這種氛圍下,「國民教育」也成為背負著沉重包袱的名詞,社會主流媒體幾近將國民教育標籤為中共旨在染紅香港,給香港下一代洗腦的工具,香港正要面對一場「許勝不許敗的思想戰爭」。正值九月九日立法會選舉在即,國民教育更成為選戰重要議題,泛民主派素被視為熱愛中國的民主黨黨魁何俊仁、支聯會常委張文光等在有關問題上也採取了消極的取消主義,強烈批評港府推出國民教育科只是要回應北京的政治任務,乃全面端出防火牆姿態,口號式的要求港府撤回科目,拒絕就內容進行任何討論。
本身為新儒家思想家的香港法住文化書院院長霍韜晦教授,認為這種做法是關門退縮。他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說:「這完全反映了港人的恐懼,也顯示中央政府(北京)對港人愛國心的憂慮。香港人或是基於現實理由,對中國現狀不太滿意,便失去信心和耐性,想閉關自守,讓自己躲在陝隘的安樂窩裏。的確,香港人從來都很愛國的,但今年七一我也注意到不少年輕人拿著英國殖民時期的旗幟,我相信他們也只是基於一種被迫接受管治方式的不滿。」
作者: kl25173359 時間: 12-8-18 14:27
未理清中國與中共關係
楊政賢並批評教育局推出的國教科課程指引不但未能疏理清楚中共與中國的關係,更以培養「愛國感情」為旨,違反教育原則。
港府今年四月推出經修訂的「德育與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儘管課程還包括德育及公民等部分,國情只佔五分之一,且強調校本原則,各校可自行決定內容,中小學分別都有三年的開啟期,繼續進行諮詢,卻由於國情部分要求校方以問卷方式評估中小學生的愛國程度,引起社會高度疑慮。譬如說,指引以工作紙舉出大量例子,其中有指:「為國家隊打氣是支持國家的表現,也體現出自己國民身份的認同感。」並要求教師教導學生:「在國家取得成就時感到高興,也在國家陷入挫敗時感到沮喪,這是國民身份認同感的表現。」假如教師發現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不太強烈」時,須「請學生為此作自我反省」。
對於這種愛國感情的要求,港人會問,假如在運動場上,出現香港隊與中國隊對壘的情況,學生為港隊打氣,希望港隊贏、中國隊輸,學生是否就是「對國家民族的感情不太強烈」,須「自我反省」?
香港大學歷史學者陸人龍說:「港府處理國民教育科的過程犯了極大的錯誤:任何國民教育都必須遠離並超越current politics(當今政治),認同某個政權,而且與任何意識形態或價值判斷掛,便完全違反教育原意。」
陸人龍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指出很多港人雖然都反共,卻絕不代表不愛中國,因為黨國是兩回事。他痛批港府無視這個現實,如今卻將港人迫到認為國民教育科必定是黨國體制下的洗腦科目,成為難以收拾的殘局,這位專研共產黨歷史、長期反共的歷史學者強調,不能因為講世界公民,就否定國民教育的價值。「當然我們要反對陝隘的民族主義,但是尊重自己文化跟做世界公民,是沒有衝突的,我們還需要中國的保護,中國反帝國主義的任務像南海和釣島問題,還沒有完成!」
大陸媒體批反國民教育
北京繼《環球時報》日前發表社評,以強硬措辭指香港「必須」推行國民教育後,《人民日報》海外版八月六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以明顯溫和的語調,指香港年輕人對國情認知並不理想,特區政府推出國民教育正是為了彌補國情認知的缺失。文章並特別回應香港輿論廣泛流傳的「洗腦說」,香港資訊開放,而且學校和老師可以自己決定教材,難以對學生「洗腦」。
多個辦學團體已成立專責小組,準備自行研擬國教科的內容。曾經在大陸經歷文革後偷渡到港的港區全國政協劉夢熊認為,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必須認清一國兩制的背後精神。他說:「這涉及一個國家的兩套價值觀和治理歷史的態度,國家主席胡錦濤既然剛剛七一訪港時,才表示要以『堅持一國原則,尊重兩制差異』精神,在港落實一國兩制,推行國民教育科就同樣要尊重很多港人是愛國而不認同這政權的事實。」
劉夢熊表示,香港社會多元,「順得哥情失嫂意」,建議港府應先撤回目前的國教科課程指引,以當年草擬基本法的精神,組織廣泛吸納專家學者及不同代表人士的研究委員會,制訂一套課程內容大綱。他批評:「建制派和泛民主派在事件中黑白分明,都不自覺地陷入了誤區,或是愛國就要愛黨,或是不愛黨也不要愛國,社會的想法混淆不清,其實若說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在港推行國民教育科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須從更廣泛的諮詢工作做起。」
同時,也有不少熟悉中國的香港人認為:對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要一分為二,不能都只是看到負面,不能言中國只說六四,指出從更博大的歷史角度來看,也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在愛國主義的成就,在韓戰與美國打成平手,在艱鉅的一九六四年自力更生的爆發原子彈成功,讓中國消除百年屈辱。中共建國後歷次的衛國戰爭,包括了中印之戰、中越之戰等,讓中國消除了帝國主義的壓迫;在建國之初所提出的平等主義的理想情懷,至今仍然有影響力。而近二三十年,則展示了它的自我糾錯功能,可以從「無產階級專政」走向「三個代表」,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在基礎建設方面,從高速公路到高鐵,都傲視全球,而中國五億多的網民,構建一個全球最大的網絡世界,並且肯定在將來中國的政治改革的巨變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但這樣巨大的變化,香港的一般市民了解多少?香港的新一代又了解多少?
港人對中國認識淺薄
一些學界人士指出:西方的學術界都對中國的發展有不少正面的評價,從哈佛大學的費正清(John Fairbank)到耶魯大學的史景遷(Jonathan Spence)都對中國的發展有比較中肯的評價,而不是一面倒的謾罵。但關鍵是無論褒貶,今天香港的不少市民,卻是對中國只有非常淺薄的刻板印象,對一些基本事實也搞不清楚,並且也往往因為對中共的不滿,「禍延」中國的歷史,連中共以前的中國和中華民族歷史,都是「朦查查」(迷迷糊糊),在中國問題的了解上,往往遠遠落後於西方研究中國的大學生。
這次國民教育的風暴,暴露了香港的「去中國化」危機,也刺激香港人重新審視這城市的「中國論述」,以及香港人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是否可以讓危機成為轉機,主動推出香港人的國民教育的教材,搶回香港人對中國的詮釋權力,也尋回被政黨和政府所壟斷的「中國論述」。
因而對抗「去中國化」的逆流的主力,要靠香港的民間與大陸的民間結合。香港長期以來都是一個中國民間社會的庇護所。當中國大陸在風雨飄搖時,為保存中國文化命脈的新亞書院在香港成立,由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學者,挽中華文化狂瀾於既倒,在「花果飄零」中,在中國大陸歷經腥風血雨期間,他們不會否定自己「中國人」身份,反而是肩負復興中華文化的重擔,在一個殖民地的城市,在風雨如晦的困境中,延伸中華文化的香火。■
來源:亞洲周刊
作者: longandhong 時間: 12-8-25 14:51
回復 kl25173359 的帖子
吳志森 - 反洗腦式國民教育 就是「去中國化」嗎?
2012年8月21日
【明報專訊】《亞洲週刊》前兩期的封面專題是「香港去中國化危機——國民教育爭議的背後」,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份嚴肅雜誌,竟然以嘩眾取寵的標題,來總結一場影響深遠的反洗腦教育運動,令我這位長期讀者感到非常失望。
《亞洲週刊》總編輯是我非常尊敬的資深傳媒人邱立本先生,曾在台灣留學,兩岸人脈關係充沛。專題重點文章的作者,是也曾長期在台灣媒體工作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陳競新先生。他們對台灣的政經情勢相當了解,當然明白「去中國化」這頂帽子非同小可,與民進黨執政後長期推行的台獨政策等量齊觀。把港人對國民教育的爭議與「去中國化」作出類比,對特區政府,對中央政府來說,簡直是天掉下來的彈藥,可以盡情把反對者抹黑妖魔化,把反對洗腦教育的家長學生和老師,打為反華搞港獨勾結外國勢力的亂港分子。
所謂「去中國化」最重要的證據,是文章看見「七一」遊行隊伍中,有相當數量的英國殖民地旗幟,作者再三引述「香港自治運動」成員的說法:「我是香港人,或許我是華人,但我不會叫自己做中國人,『中國』兩個字已被中共騎劫了,現在還要推行國民教育科?我們為什麼還要替中共歌功頌德?」
近年冒起的「香港自治運動」,並非香港公民社會的主流,影響力非常有限,不少社運團體都不認同他們的主張。香港是個多元化社會,不同旗幟不同主張出現在遊行伍中,是常態,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更重要的是,反洗腦教育運動,無論是家長學生或老師,沒有受到香港自治運動的影響。
扣「去中國化」帽子 是千古奇冤
《亞洲週刊》分析反國民教育運動是「去中國化」,這根本與事實不符。恰恰相反,運動主張廢除現時「黨國不分」的國民教育,主張重回訓練學生批判精神、獨立思考、權利義務的公民教育,主張中學生必修中國歷史,把被政權顛倒的歷史事實再顛倒過來。如果要說這是去什麼化,只能說,這不是「去中國化」,而是「去中共化」,撇除對「黨」的崇拜,把「國」的真象呈現出來。
把港人反對洗腦式國民教育扣上「去中國化」的帽子,是一宗千古奇冤。剛登上釣魚台宣示主權凱旋歸來的勇士,有社民連成員,有抬棺材的社運分子,他們都反對洗腦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和學民思潮的核心成員,他們都有參加聲援李旺陽的遊行,每年風雨不改出席「六四」燭光晚會。電影人岑建勳在一個文化界反對國民教育記者會上說:內地風災水災,血濃於水,港人義不容辭踴躍捐輸。
難道,這些人都在「去中國化」嗎?
套用邱立本先生在該期《亞洲週刊》封面筆記的說法,反對黨國不分洗腦式國民教育,不是「去中國化」。請分清嬰兒與髒水,不要一起倒掉。
作者: longandhong 時間: 12-8-25 15:03
Q:教育局說,國教科以學校為本,沒官方指定教材,給予學校及老師「空間」自行決定製作教案,我們可以相信老師吧?
A:教育局會以視學方式要求學校跟隨指引,所謂的「空間」,根本只是空中樓閣。不撤回課程指引,教材的製作始終會受限制。如果教育局認為指引沒重要性,更應撤回。政府應重新諮詢公眾,是否要以這形式推動學生認識中國。
今年5月,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李焯芬在一個研討會上表示,「校本化」只是推行國教第一步。「至於十年後有了更多經驗,也許會有更好的平台做中央式的設計,所以說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讓它慢慢完善。」可見所謂「校本化」及「沒有官員指定教材」之說,只是當局緩兵之計。課程一旦落實,極大可能最終還是會朝中央教材方向進發。
Q:香港學生不認識中國會削弱競爭力,你們不要拒絕中國好嗎?
A:我們鼓勵子女認識中國,多看中國新聞,回鄉探親,並到內地旅行遊歷;不反對認識國旗、國歌、國家領導人、共產黨歷史。只是,他們需要全面了解中國,認識現時政權的功過,掌握實況。
學子們相信共產黨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為升國旗流淚,如何提升「競爭力」?參加內地交流團獲熱情招待、警車開路,處處光明,不見陋巷,能讓他們學懂如何服務人民,還是愛上特殊待遇,攀附權力?
我們擔心,愚民教育令下一代變成對六四、李旺陽寃案、毒奶粉事件等,不願或不敢作道德判斷的人。這種人會明白正直公義的重要嗎?能接受普世價值,不會誤以為這都是外國人刁難中國的藉口嗎?
當很多人都把所謂「競爭力」掛在嘴邊,我們希望孩子培養守法的信念、有承擔的意志,去建立穩固又足以自豪的事業,過美好人生。
Q:你們反對政府推行國民教育,是搞「去中國化」嗎?
A:不要再用這種不支持愚民教育,就是不愛國的簡化論述去辱人智慧,好嗎?
回歸以來,是誰令「孫中山先生誕辰」不再是學校假期?是誰把中史由必修改為選修?是誰減少中國文學在中文科的比重?家長們有能力「去中國化」嗎?
家長們希望子女全面認識中國,了解她在近代經歷幾許苦難,汲取教訓;作為中華兒女,懂得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認同,以中國人的身份,當一個國際公民。香港人,過去一直為此自豪。
過去100年,香港一直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因為戰亂與文革,這裡曾是中國文人的避風港。先賢牟宗三、唐君毅、錢穆免於政治折騰,延續理想;粵劇免於成為樣板戲;正體字教育也得以保存。政府應當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文化資源,不要弱化學子的思辯能力和視野,我們就能繼續貢獻中華文化。
作者: patrickBB 時間: 12-9-7 08:29
信報 訪談錄2012年9月4日
撰文:吳雄
培正校長葉賜添: 國教無謂 洗腦無稽
本港國民教育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很少校長敢公開表示支持,但培正中學教長葉賜添卻覺得沒大不了。用他的話說:「這些事一直在做,也應該繼續做。奈何主事者其身不正兼技巧差劣,才讓好事變壞事。」可以說,這是典型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教育在葉校長看來,就是培養學生多角度獨立思考能力,懂得分辨真理與歪理,從而領悟做人之道,在心中建立一把尺。誠然,在香港這個複雜的多元化社會,正邪難分,學生稍一不慎,就會淪為政客的工具。
談起國民教育,記者在內地親身體驗了十年,至小學三年級才來港,接受長達十五年的除毒工程。記得第一天看香港的課本很不習慣,竟然沒有游擊隊殺日本鬼子的課文,也沒有鄭成功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更沒有列寧、毛澤東、雷鋒的偉大事迹。當年幼小的心靈已經黑白分明,國民黨、日本、美國肯定是壞的,外表都是邪惡的,惟有共產黨是正氣凜然的。
但是,如果你問記者香港的國民教育能得到洗腦效果嗎?那是否定的。首先,當時內地的資訊完全封閉的,除了唱好共產黨的讀本,其他一概看不到。到了今天,互聯網為內地人打開一個天窗,於是人民也不信黨了,新聞聯播也沒人看了。此所以,目前內地社會反政府意識抬頭,維穩的經費超過了國防預算。然而,洗不了腦不表示應該存在,正如我們會挑一些有益身體的食品來吃一樣。
國民教育早存生命教育中
因此,在記者看來,梁振英政府此時推出國民教育是蠢到了家,因為大陸人也不信的東西,你要精明的香港人裝進腦袋?還告訴他們中國共產黨是進步、無私的!而最難以接受的是,率先實行的居然是小學生,而不是稍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中學生?這就難怪讓人覺得整個事情就是洗腦的工程,梁政府又要挨阿爺一頓批評了。
與葉校長的訪問在文憑試成績公布後不久,當時培正中學的學生成績斐然,還出現一位狀元。可是國民教育既然成了全城熱話,關於如何應付文憑試的內容,就只能在另稿交代。葉校長大概不介意把拆解國民教育風波的精采對話當成主菜吧?
葉校長當天唯一重複的話是老子《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你以為自己說的就對嗎?現在看那些所謂高官出來解釋,非常道,原來都不是道理,是砌詞,最後萬劫不復,麥齊光、陳茂波都如是;道可道,自己講道理?原來都不是常道,老子真厲害。為何現在政府這麼艱難?就是他們說的一套道理,其實自己有另一套,你說別人僭建,自己卻也一樣。結果讓別人覺得凡事不擇手段,沒有公信力,樣樣都被人家鋤。中國文化講吾日三省吾身,懂得反省自己,就沒那麼多麻煩。」
誠然,當一個政府失去人民的信任,就算是好事也會被當成壞事。「現在大家對國民教育窮追猛打,你問我,就學校而言我覺得沒有新意。你問我們有沒有做國民教育,我說一定有,而且一直在做,也是應該的。只是我們放在生命教育之中,大家都接受。我們一直有《聖經》教育、德育及公民教育,所謂公民教育,就是先在香港做個良好公民,回歸後成中國一部分,就要認識香港和中國的政制和發展,才能做個良好公民。」
先洗老師腦方能洗學生腦
葉校長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新政府似乎忘記了過去政府一直在做的,其實就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香港政府好像忘記了,其實公民教育都有這些內容,你為何要加個國字進去呢?其實沒有分別,我跟同事說很簡單,過去從一個人去看國家,國民教育則是由國家看人民,其實是上而下、下而上的問題。為何不順着公民教育繼續下去?高中也有通識科,那已經是很好的國民教育,包含現代中國、全球化等。是不是很傻?忘記前任所做的,自己去做,結果焦頭爛額,可見整個領導班子很有問題。」
記者問擔不擔心變成洗學生的腦?
葉校長斬釘截鐵說不會,「除非先把老師的腦也洗了。關鍵在於如何引導學生,學生要好好地成長,對周圍環境事物就要有認識。這次國民教育的風波,其實有很多團體擦鞋擦錯了,很多人猜測這是北大人下的任務,結果他們卻變成無間道。那個國民教育中心弄那個教材出來,居然寫:中國共產黨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如果這份教材是寫給共青團學生的,那無可厚非,他們覺得黨大於國,但香港這個民主社會不能這樣。」確實,稍為認識薄熙來下台內幕,就不會相信這樣的鬼話。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確實如此,葉校長和很多校長一樣,對社會和政治環境很悲觀。「香港逢中必反,只會累了下一代,如今全世界都向着中國,香港如何面對這麼強大的國家?我們必須了解那裏的優點缺點,對自己將來的事業有幫助。比如建高鐵涉及貪污,但高鐵的成就很大,把整個國家聯繫起來。2007、08年世界金融經濟下滑,中國用4000億發展高鐵,振興經濟。因此,不要只把焦點放在共產黨那裏,其實整個課程就兩頁有問題,那撕掉不就完了?因那點推倒的話,影響深遠。」
學民思潮在這次反國教的運動中成了焦點,其中以中學生黃之鋒鋒芒最露。訪問當天是《城市論壇》發生拍枱事件後不久,葉校長當時對他的印象一般。「你會發現學民思潮可以強化那一點(涉嫌洗腦部分),用他們的觀點去洗其他學生的腦,都是不對的。何謂民主?最重要是說出來,讓別人去評理,那篇章不行就換掉,我不是要你們學,而是要你們認識,那就是國情。整個反國民教育運動,我覺得有很多問題。」
社會道德與政治風氣掛鈎
葉校長雖然讀數學出身,但對中國經典文學很有認識,他覺得鑑古今可看未來,「有內涵才能做出判斷和分析。現在的學生為何覺得通識難?因為他們沒內涵,報紙怎麼寫,他們怎麼看。報紙說要打倒唐英年,後來大家也看到局面。最近看文革歷史,發現之前記者去唐家門口的行徑,簡直跟炒家無異,跟當年打土豪沒有分別。最近學民思潮跟老師那樣搞,跟當年文革鬥老師、校長有何區別?從歷史看現在,我會很擔心。香港繼續這樣下去,只會變成文革的縮影。我像毛澤東一樣揮手,你們做紅衞兵,大家炮打司令部。」
是的,當年周潤發在電影《監獄風雲》的名句是「我大聲講嘢唔代表我冇禮貌」,如今可改成「我大聲代表我有真理」。近年的網台、電影日漸粗鄙化,爆粗變成很有型,爛滾夜蒲變成In的表現。記者除了替父母感到擔心,也為教育工作者感到辛苦。
葉校長說得妙:「很多人用另一個民主的概念,變成專制的工具。誠然,今天爭取民主的鬥士跟黑道沒有分別,不找上百人撐場不會露面,然後用粗口掩蓋對方的發言,活生生把對方的發言權剝削,這大概就是語言暴力了。社會道德日益淪喪,跟政治風氣有莫大關係,再遇上其身不正的長官,更糟糕。
葉校長對不同話題一樣毫不忌諱侃侃而談,他跟着的幾句說話更喚起記者的罪疚感,「當年董伯伯,大家只是說他老懵董,誠信都沒有受到質疑,而且他確實有心去做,三任特首中最有心算是他了。大家把他拉下來,結果香港輪到一個貪官上台,然後則是一位詭詐的人,所以你說香港的政局多奇怪?」記者2003年7月1日有份上街大叫「董建華下台」,現在記者想說句:「我錯了!」
葉校長畢竟是位書生,他的辦公室就像一個與世隔絕的草廬,難怪說起政治他頻頻搖頭。「原來這個世界有人會為了權勢,會不見了仁。人者仁也,領導人要有高尚的品格,現在卻變成另一個世界,唐英年做不到特首未必是件壞事。現在當官分分鐘誅連九族,任何成員的家產都被查得清清楚楚,所以千萬別當官。人誰無過呢?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這一切都是這次特首選舉興起的文化,「選舉的確要用手段,但太過了,整個社會影響非常大,現在周圍的人誰還敢做事情?誰站出來就死哪個。」
至於即將到來的立法會選舉,葉校長說:「現在罵政府就能拿選票,大家都嘩衆取寵,借用傳媒的東風,何謂是非黑白?我自己也只是希望教同學們多角度思考,何謂做人之道?《聖經》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叫道。但道要靠自己去領會,何謂當然的道?何謂真理、歪理,旁門左道,其實那把尺在自己心中。」
既然教育之路道阻且長,教師們也只能溯洄從之,希望各位同學在新學年找到自己心中的那把尺。
作者: raylovefa 時間: 12-9-7 16:24
培正校長講得好好!!
作者: patrickBB 時間: 12-9-10 08:59
http://www.skypost.hk/column/雷鼎鳴/007001004036/聚焦國教兩份文件/29298
作者: deviljerry 時間: 12-9-11 11:42
Thank you sharing
作者: JadeW 時間: 12-9-11 13:20 標題: 回覆:deviljerry 的帖子
本帖最後由 JadeW 於 15-6-22 14:29 編輯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