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閱讀科數能力 上海生冠全 [打印本頁]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8 19:50     標題: 閱讀科數能力 上海生冠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8 20:20     標題: 回復 1# stccmc 的帖子

Actually if we do an apple-to-apple comparison, i.e. just comparing with Shanghai, Taipei (not the whole Taiwan) and Seoul (not the whole South Korea), we can be sure to enjoy the third runner-up position.

Again, our education pendulum is still swinging towards an egalitarian education like the US two or three decades ago, we'll have no chance at all to beat these cities in such surveys. Actually, if you look at the tone of the professor and many parents here, we may not want to do that at all.

If you look at the US, they usually stay at the bottom of such surveys.


My elder daughter once told me her Korean mates from Seoul often came back home from tutorial centres only after mid-night in their high school days. If you google it, you will find the Korean government once tried to pass a law limiting it to 10 pm by which the students have to be let go. You can also go to the 補習街 near Taipei train station to have a feel how crazy the situation is over there. Not to mention Shanghai where preparation for 高考 can be compared to sophisticated military exercise.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8 20:24 編輯 ]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9 02: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9 23:44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9 02:20 發表
Somebody said (I think it is Malcom Gladwell) the reason why Asian are doing well in science and math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fact that the numbering systems in Asian languages are simpler.

Yes, it is Gladwell. It was in his book "Outliners". But I think he is only half right. You only need to look at 九因歌 to understand why we Chinese have advantage in maths. We pronounce the numbers much faster than most other cultures. But unfortunately in ancient China, we were hindered by the way we wrote numbers. 我們只有算術(實際嘢),冇數學。而要睇得明九章算經,非常人也。無阿拉伯數字點發展數學?還有中國人重特例而西方科學重概念,所以我們的商高定理就是「勾三股四弦五」;人家數學魔王 Pythagoras 就 a^2 + b^2 = c^2。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9 23:49 編輯 ]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10 00: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10 00:39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10 00:17 發表


Interesting...

Back to PISA results 2009:

shanghai-China
Korea
Finland
Hong Kong-China
Singapore
Canada
New Zealand

If you say crazy tuition and drilling are the reasons the Asian cities do w ...

I need to do some research before I say anything stupid.
作者: overview    時間: 10-12-10 15:31

大部份家長去書店都係買練習比小朋友操, 唔會好多真係買課外書, 他們覺得有時間做多d練習博考試高分好過睇課外書, 因為唔可以即時提升分數.
而香港小朋友競爭力遲早(或已經)被我哋同胞趕上 !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8 19:50 發表
我們有甚麼可向上海生學習?

==================

閱讀科數能力 上海生冠全球
2010年12月8日

【明報專訊】測試全球65個地區逾40萬名15歲學生水平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昨日公布成績,首次參加評估的上海學生, ...

[ 本帖最後由 overview 於 10-12-10 15:36 編輯 ]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10 21: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mattsmum    時間: 10-12-10 22:37

from wall street journal 2010年 12月 10日
观点:上海学生考高分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江学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当全世界欣赏中国教育体系的优点时,中国却意识到了自己的缺陷。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中国的学校十分善于帮助学生应付标准化的考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无法帮助学生们做好接受高等教育和知识经济的准备。


学生"低能"不怪中国教育
去年来自65个国家的15岁学生参加一轮数学、阅读和科学考试,结果上海少年在三个科目中均超过其他任何地区。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技术创新总体上还是跟不上呢?这确实是中国文化的“软肋”。
周二,几名来自上海的15岁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考试中获得了阅读、科学和数学项目的世界冠军。对任何在中国学校工作的人来说,他们都不感到意外。

有了望子成龙的父母,雄心勃勃的学生和一种痴迷于考试的文化,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也许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而上海,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化都市,有着无限的雄心和残酷的竞争,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先锋。

所以说,中国在产生中等水平的会计、电脑程序员和技术专家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可那些引领21世纪全球经济所需要的企业家和创新者呢?中国最有前途的学生还是必须到海外去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创造力,在那里他们必须抛弃被灌输给他们的那套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式体系的缺点已是众所周知:社会及实践技能不足,缺乏自律和想象力,丧失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中国学生拼尽全力考上大学,而在那里许多人却玩着《魔兽世界》来消磨时间。

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对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有着同样的抱怨:他们无法独立工作,缺少团队工作所需的社会技能,傲慢自负不屑于学习新技术。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200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说,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将阻碍其经济发展。

可难道PISA考试的结果不是至少说明了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说明了标准化考试,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似乎认为的那样,对于发展美国的学校是必要的?

不一定如此。根据对教育进行的研究,利用考试来构建教育体系是一个错误。学生们会失去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变得失去安全感,无从辨别是非。

就连上海的教育学者也承认,他们仅仅是在制造具有某种能力的平庸之辈。经合组织的报告指出,考试的要求几乎使学生没有自学时间,也没有自学的机会。报告还谈到,上海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学者说,就时间和空间而言存在一种机会成本,学生在一种狭小发展空间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被视为一场严重的危机,而这场危机又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现实被放大。

在越来越多的人看来,中国的学校非但没能帮助中国超越西方,反而阻止了它的发展。它们让每个人都具备了基本知识能够在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体中发挥作用。可既然中国实行的是市场化经济,希望在全球展开竞争,因而对于美国有能力让它最聪明的学生成长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商人,中国是羡慕这种能力的。

改革即将出现。中国政府今年公布了一项十年规划,内容包括加大实验力度。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近日在晚间一档主要的新闻节目中报道了北大附中为增强学生个性和多样性而进行的课程改革。

北大附中国际部是经政府批准建立的一个实验性项目,旨在帮助学生为适应美国的学习做好准备,作为该项目负责人,我参加了北京高层教育官员支持引入西方课程的会议。不过可以说,中国短期内还不会对美国在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形成挑战,这种说法是没错的。

上海学生在PISA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是这种问题的“症状”。考试与实际生活和工作技能的关联度不如一个人的写作能力。要写出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首先要能找出问题所在,将它分解成各个部分,再从多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最后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总结出解决方法,语言简练地把观点表达出来,并能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历久弥新。如果中国学生要在全球范围拥有竞争力,这种批判式思维的技能是他们需要学习的。

所以,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是试着教会那些考试高手写出好文章。要写出优秀的英语文章,学生们需要理解一些概念,比如论点和论据,结构和支撑,连贯性和流畅性,语气和受众,措词和句法──这些概念在中国的学校几乎不曾被用到。有一件事情将来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在改变中国教育体制时取得了成功,这就是中国学生的PISA得分降低了。

(本文作者江学勤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兼国际部主任。)
-----------------------------------------
观点:上海学生考高分 美国应警醒

CHESTER E. FINN JR.

当年“旅行者号”(Sputnik)人造卫星的发射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地震,因为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联已经跑在前面。53年过后,中国又给我们带来新的震动。去年来自65个国家的15岁学生参加一轮数学、阅读和科学考试,结果上海少年在三个科目中均超过其他任何地区。香港这三个科目也都排在前四。

如果说2009年中国可以有一座城市出现PISA最高分获得者,那么在2019年就可以有10座城市出现最高分获得者。
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考试,香港已经参加前几轮,但2009年这轮还是中国内地少年第一次参加。参加的只是上海这座中国首屈一指的城市,中央政府给了它大量投资与关注、诸多优惠政策,以及在中国来说相对较高的自由度。但美国人如果想当然地以为上海学生的成绩属于某种形式的反常,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如果说2009年中国可以有一座城市出现PISA最高分获得者──上海2,000万的人口比很多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那么在2019年就可以有10座城市、2029年可以有50座城市出现最高分获得者。或许还会更快。

我对PISA有所保留,对它怎样界定知识、测试什么、怎样摆脱学校课程不敢苟同。但其国际排名获得了普遍信任,人们认为这个排名能够可靠地反映不同国家年轻人在核心学术科目中的高下。

上海是怎样拿到第一名的?经合组织方面的人士把上海称为“改革先锋”,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具体来说就是它接近普及的教育体系,激烈的竞争(按学生进入大学、最佳中学的人数衡量),非常高的学生参与度,现代化的评估体系,充满雄心的课程设置,以及一个干预薄弱学校的计划。

今天中国多数城镇都没有这些资源。但明天的情形很可能大为不同。

在PISA考试中接近第一的另外五个国家和地区应该不会让人意外,它们分别是新加坡、台北、芬兰、韩国和日本。在阅读方面,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荷兰也表现不错。美国在阅读和科学科目中又一次排在中间,数学略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所以我们并没有越来越差。但我们多数时候是与过去相当,而非常微小的进步又被其他很多国家甩在了后面。

很多专家长期以来都在指出这个趋势。但在本周以前,我们至少可以假装认为中国不属于那些构成威胁的国家之列。我们可以将香港视为特例,它有英国遗留的影响,并享有经济的繁荣。我们可以让自己相信中国的兴趣只是建设大坝、购买我们国债、制造假冒普拉达(Prada)手包、跟其他所有人打价格战,并给我们孩子的玩具涂上有毒涂料,同时忽略了它的教育体系。

是的,我们知道他们在输出中文教师在我们的学校教授普通话,同时引进母语为英语的人士去教他们的孩子学我们的语言。但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说,他们的课程设置强调的是纪律约束和死记硬背,而不是分析与创造。

今天这种安慰已经被一扫而光。我们必须直面事实,中国已经下定决心要在教育方面超过我们和其他所有人。

这条消息会不会敲响警钟,让我们知道美国需要认真对待教育成绩?它是否会让我们不再找借口,不再相互推诿,不再只重视大人而忽略孩子?

但愿如此。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福特汉姆研究所(Thomas B. Fordham Institute)所长,曾任美国教育部助理部长。)

[ 本帖最後由 mattsmum 於 10-12-10 22:40 編輯 ]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14 20:26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10 00:17 發表


Interesting...

Back to PISA results 2009:

shanghai-China
Korea
Finland
Hong Kong-China
Singapore
Canada
New Zealand


Dear stccmc
花了點時間看了PISA的報告,沒有什麼新的見解。你的問題,大概可以用報告裏提到的幾點作答:

-- 較富裕地區表現較好;
-- 家庭背景較富裕的表現較好;
-- 城市學生表現較好。

加拿大、新西蘭、芬蘭都是人口分佈十分懸殊的地方,人口集中在幾個大城市。

再者這幾個國家都是普及教育的楷模,不少人更認為芬蘭是平均教育水準最高的國家。

香港其實表現不錯,特別是在家庭背景因素方面。香港學生的表現是最不受家庭背景因素所影响。我們的公立教育,比絕大多數國家出色。只要看一看我們大多數社會領袖的出身就知道。我們有父親是雪糕小販的律政司司長,有小時候窮得兄弟姊妹各自要到不同親戚寄住的立法會議員,這些都要感謝我們出色的公立教育。

俱往矣!With the DSS schools, it will be a different picture 10 years down the road. 其實,張文光但求不殺校,縮班與否,他未必關心。難道政府的縮班政策,真正用意是想拯教一眾在人口減少下受影响的DSS新校?佢哋瓜咗,政府點撑SPCC, DG/BS繼續受資助?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15 01:06 編輯 ]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15 00: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mattsmum    時間: 10-12-15 13:50     標題: 回覆 2# hog.wash 的文章

政府點撑SPCC, DG/BS繼續受資助?
just don't understand they they still want to be in this pool, they can go private.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15 14:13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15 00:43 發表
Our "average literacy level" is high, and yet the brightest mathematician and scientists are mostly western.  Is it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Dear stccmc

I wish I knew the answer to your question.

However, we have to be a bit more patient as China only restored it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30 years ago. It is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if we are talking about having the foundation for producing one or two science Nobel Prize winners. Who knows 20 or 30 years down the road (in science subjects)?

The other factor I can think of is we Chinese tend to be more pragmatic, or 實際/勢利. 說得不好聽,就像陶傑所說的,小農基因作祟。 Many parents like me are always talking about hoping our kids to study medicine or law. You seldom see parents here talking about hoping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mathematicians, physicists or historians. Most of the best mathematics students in Hong Kong are not studying mathematics and most of the best English students are not studying English in universities either.

Maybe deep down in our mind, we do not really like to have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15 14:23

原帖由 mattsmum 於 10-12-15 13:50 發表
政府點撑SPCC, DG/BS繼續受資助?
just don't understand they they still want to be in this pool, they can go private.


Dear mattsmum

I am copying what I said under another thread:

"... I also said 強蠻如 SPCC或DG/BS 也不會敢放棄政府資助,畢竟there are still not enough bright kids to fill up the places at these schools if they are asked to pay like $70 to 80 thousand a year. These schools need bright middle class kids to fill up the classrooms."

"...For a lot of middle-class families, if they are asked to cough up $80,000 ayear, given that their children are good enough for schools like BPS, QC, St Joseph, Marymount, SSGC, La Salle, Maryknoll Convent..., which are still free at the moment, I am not so sure they will pick SPCC or DB/GS without much thinking. You've to look at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schools to understand why these schools (including SPCC and DB/GS) are enjoying their positions today."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15 14:27 編輯 ]
作者: cow    時間: 10-12-15 14:43

All teachers are prepared in academic universities. Teachers are highly respected and appreciated in Finland, partly because all teachers need a master’s degree to qualify for a permanent job. And the selection is tough: only 10% of the 5000 applicants each year are accepted to the faculties of education in Finnish universities. Finland improved its public education system not by privatizing its schools or constantly testing its students, but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 and investing in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support. Their high level knowledge and skills makes that Finnish teachers  can have considerable independence in the classroom to choose their preferred appropriate pedagogical methods; they are very willing to continuously updat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via post-graduate studies; they are more willing to work on themselves, are open to new ideas and developed broader perspectives, they are eager to be involved into the school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their own schools as well as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rojects.
http://www.gofinland.org/the-secret-of-good-education-in-finland/
作者: andrew    時間: 10-12-15 20:26

張炳良﹕不用排斥直資 應重視主流學校效能

【明報專訊】審計署有關直資學校管治及監督問題的報告書,雖然點出個別的確值得正視和跟進的狀,可是引發出來的公眾討論和媒體評論,卻多是口誅筆伐,鮮有評估直資學校的教與學表現;單從一二角度去評價直資教育,可能未盡公道,有把嬰兒與洗澡水一同潑掉之虞。

直資計劃於上世紀90年代初由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提出,初期主要提供一個模式,讓公費資助不被納入津貼學校網的私立學校,回歸後配合教育改革而容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並鼓勵新辦直資學校,以催生多元辦學環境。直資學校位於傳統官津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其規管模式也較寬鬆——直資學校有權自定課程、學費與入學條件。

不用矮化主流學校

香港的一個現象是不少家長認為官津以外的非主流學校(如直資學校、英基學校及國際學校)才能提供較高質及創意的教育,這可證諸它們收取較高學費(有些須購買債券),及長長的國際學校入學輪候名單。因此,引來就學機會不公的種種批評,而這些包括直資在內的非主流學校也被視為貴族化、排斥草根基層子女。要回應這些指摘批評,答案不必是減少學校的多樣化和家長選擇的機會,而是尋求在主流官津學校系統裏提供優質教育,使普羅家庭受惠。

首先,我們不用矮化主流學校。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每3年進行一次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結果顯示,香港學生在閱讀、數學及科學能力各方面,一直能位於前3名(間或第4位)。去年上海首次參與PISA而奪得三項全首位的佳績,不等於香港的學生不濟。

其實,世界上不同國家城市多不滿各自的教育制度,教改已成為所有政府的必備政綱。澳洲要向紐約取經,但北美卻心儀東亞的教育優點,英國要參考香港及亞洲的改革經驗,而我們在香港則放眼海外(例如芬蘭、澳洲)以求找到啟示。可是,卻往往對本土的經驗與良好實踐方法缺乏反思與總結。他山之石誠可貴,但也不應妄自菲薄。

最近,OECD進行一項網上意念徵集,問教育的首要改革,在325項原創主意中,網民投票產生的5個優先行動方向為﹕(一)以教學促進思考,而非「填鴨」(teaching to think, not to regurgitate);(二)視教育為公共財(public good)及公共責任;(三)集中培養對學習的喜愛及批判思考的能力,而非只教授應試;(四)確保所有兒童有機會發掘潛能、發展所長;(五)確保弱勢及移民家庭兒童能獲取同等的優質教育的機會。

這些意見與一些國際研究的發現吻合。例如2007年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對世界25個國家地區的學校制度進行研究,結論是﹕學校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找優秀人才當教師、做好教師培養、及以最佳的方式教授學生(包括及早支援緩學的學生)。澳洲智庫Grattan Institute今年一項報告也提出,投資於提升教師效能,較諸單純減少每班人數,對學生的學習來得更具效力。不同研究皆強調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驗過程中的主要角色。

有關教育的討論,應要超越政府規管、班級人數、以及課程和考試規範等層面。教育若要鼓吹創意,無論是對教師、校長或學生而言,都應該容許問「為何不可?」(Why not?),而不只是糾纏於「這個准許、那個不准許」的遵從式(compliance)文化。我們的教育制度應能釋放空間與時間、釋放能量,讓教師們專心做好教與學的工作,啟迪學生的心、思與靈,引導其批判與創意思維,而非只靠背誦強記式學習。我們的評核考試制度也應眼於激勵多元表現,而非只是定學生成敗這麼簡單。教師們及課程決策者都要問﹕會否教得多而學得少?(teach more, but learn less)

應追求為人人提供優質教育

且在此數碼資訊年代,資訊在網上唾手可得,但是資訊不等於「知識」,而硬知識也不等於「智慧」。教育講的是傳承——人生價值、理想、制度、與人類集體智慧和學問的傳承。當資訊知識因科技發達而變得人人可得時,教師的角色更具挑戰——究竟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免費教育已不再足夠,應追求為人人提供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而這要從主流學校做起。
作者: judy    時間: 10-12-16 11:51

這些意見與一些國際研究的發現吻合。例如2007年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對世界25個國家地區的學校制度進行研究,結論是﹕學校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找優秀人才當教師、做好教師培養、及以最佳的方式教授學生(包括及早支援緩學的學生)。澳洲智庫Grattan Institute今年一項報告也提出,投資於提升教師效能,較諸單純減少每班人數,對學生的學習來得更具效力。不同研究皆強調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驗過程中的主要角色。


連行政局議員、專門培育低質素教師嘅教院院長都咁講。見到依家孫肥羊嘅例倒行逆施,怎不心痛呢?

[ 本帖最後由 judy 於 10-12-16 12:00 編輯 ]
作者: judy    時間: 10-12-16 11:54

難道政府的縮班政策,真正用意是想拯教一眾在人口減少下受影响的DSS新校?佢哋瓜咗,政府點撑SPCC, DG/BS繼續受資助?


我就唔想政府咁好心啦。

亦唔使佢咁好心,咁大隻死猫食食唔起。

[ 本帖最後由 judy 於 10-12-16 11:59 編輯 ]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10-12-16 12: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umyeema1    時間: 10-12-16 13:41

judy,
教院收生要求如何? 我的理解,香港大部分中學生傾向入 U, 退而求其次才會選教院。

原帖由 judy 於 10-12-16 11:51 發表


連行政局議員、專門培育低質素教師嘅教院院長都咁講。見到依家孫肥羊嘅例倒行逆施,怎不心痛呢?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16 14: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udy    時間: 10-12-16 15:10

原帖由 Sumyeema1 於 10-12-16 13:41 發表
judy,
教院收生要求如何? 我的理解,香港大部分中學生傾向入 U, 退而求其次才會選教院。


Sumyeemal,

如果我有孩子想做教師,我会鼓厲他讀完本科先,才去修讀教師證書。

專收一些質素有限,但却立志為人師的人來教,教佢去教人,得唔得呢?
作者: Sumyeema1    時間: 10-12-16 15:29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16 14:22 發表


為甚麼教院不能吸引好學生呢?  

先天不足吧。 教院還沒有升格為大學,好的學生當然投向大學的懷抱。
如果話教改辛苦,商業社會有乜工唔係工時長,壓力大?

我也不明白, 為何在香港出政府糧的人都覺得自己最辛苦。 香港教師的薪酬也不低。
作者: judy    時間: 10-12-16 15:39

原帖由 Sumyeema1 於 10-12-16 15:29 發表

先天不足吧。 教院還沒有升格為大學,好的學生當然投向大學的懷抱。


我認為不是:現在不是大學,教院學生拿的也是學位證書。麻省理工,也不是大學。
作者: Sumyeema1    時間: 10-12-16 15:50

原帖由 judy 於 10-12-16 15:10 發表


Sumyeemal,

如果我有孩子想做教師,我会鼓厲他讀完本科先,才去修讀教師證書。

專收一些質素有限,但却立志為人師的人來教,教佢去教人,得唔得呢? ...


[質素有限但卻立志為人師的人] 和 [band 3 尾學校卻立志教好學生]一樣令人擔心。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16 15:54

原帖由 judy 於 10-12-16 15:39 發表


我認為不是:現在不是大學,教院學生拿的也是學位證書。麻省理工,也不是大學。

Dear Judy
這回你錯了。教院是大學。不幸的是,很多人不當它是大學,所以它三番四次想正名為大學,但政府係都唔淮。
作者: Sumyeema1    時間: 10-12-16 15:58

原帖由 judy 於 10-12-16 15:39 發表


我認為不是:現在不是大學,教院學生拿的也是學位證書。麻省理工,也不是大學。

judy, 能否再進一步解釋一下?  
我心中有答案,但不知如何用文字解釋出來。
如簡單一句,教院水平低,又太過表面。
作者: Sumyeema1    時間: 10-12-16 16:05     標題: 回覆 26# hog.wash 的文章

uncle, you are right.

八間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付公帑資助的院校
 香港城市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
 嶺南大學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教育學院
 香港理工大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大學

四間財政自給的院校
 香港公開大學  
 香港樹仁大學  
 珠海學院
      恒生管理學院

由公帑資助的香港演藝學院
作者: judy    時間: 10-12-16 16:45

原帖由 hog.wash 於 10-12-16 15:54 發表

Dear Judy
這回你錯了。教院是大學。不幸的是,很多人不當它是大學,所以它三番四次想正名為大學,但政府係都唔淮。


唔明。

据我所知,教院是三番四次想升格為大學,不是正名為大學。正名,冇理由唔俾。

教院:我都係出學位証書,點解唔件大學先?
政府:你咪獨孤一咪出教育証書,點会係大學呢?

由此之故,教院好似出咗啲更唔受歡迎嘅学位出來。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16 17: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ow    時間: 10-12-16 19:11

1. Subjects taught at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re not up to university standards.

2. The institute needs to provide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or consider merging with another university if it wants its students to be considered university graduates.

http://www.thestandard.com.hk/ne ... r=20090218&fc=4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16 22:06

原帖由 judy 於 10-12-16 16:45 發表


唔明。

据我所知,教院是三番四次想升格為大學,不是正名為大學。正名,冇理由唔俾。

教院:我都係出學位証書,點解唔件大學先?
政府:你咪獨孤一咪出教育証書,點会係大學呢?

由此之故,教院好似出咗啲更唔受歡迎嘅学位出來。 ...


咦,我錯咗喎。原來UGC都唔當HKIE係大學,雖然措詞含糊。
但等我執番乍沙先,MIT打死我都話佢係大學嫁啦。
作者: judy    時間: 10-12-17 09:15

原帖由 hog.wash 於 10-12-16 22:06 發表
咦,我錯咗喎。原來UGC都唔當HKIE係大學,雖然措詞含糊。
但等我執番乍沙先,MIT打死我都話佢係大學嫁啦。


今日信報程介明篇分析好正。
作者: judy    時間: 10-12-17 09:25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10 00:17 發表


Interesting...

Back to PISA results 2009:

shanghai-China
Korea
Finland
Hong Kong-China
Singapore
Canada
New Zealand

If you say crazy tuition and drilling are the reasons the Asian cities do w ...


我想問,香港、上海、新加坡是城市。南韓、加拿大、美國等是國家。照表面來看,香港、上海、新加坡等城市勝出似乎是理所當然了。

看了信報程介明今天之分析,勝出PISA,似乎真是達得高興的事。
作者: Sumyeema1    時間: 10-12-17 10:25

原帖由 stccmc 於 10-12-16 17:15 發表

要討論教院,甚致是教帥的問題,我認為起點是,這個 .要討論教院,甚致是教帥的問題,我認為起點是,這個教師的「專業」在市民心中地位不高。為何地位不高呢?先比較其他專業的教育,發牌制度,持續發展,學會的水平和專門知識,甚致是專業操守的要求。

一個基准試已令張 x 光帶著老師出來游行。  相信政府不敢再設立考牌制度啦。
作者: csy_ma    時間: 10-12-17 11:17

原帖由 judy 於 10-12-17 09:25 發表
看了信報程介明今天之分析,勝出PISA,似乎真是值得高興的事。 ...

謝茱迪的推薦

2010年12月17日
程介明
PISA的上海釋疑

事情就是這樣的:PISA公布2009年的結果,上海第一次參加就成績斐然,引起國際上廣泛的討論,網頁上、電郵裏均有此事的熱烈討論,而且看來還剛剛開始。在這之前,香港歷年在PISA都是名列前茅,卻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不是吃醋,而是雖說是學生的表現,但是國際討論的背後,還是有其政治潛台詞的。

說「成績」,其實不精確。PISA的全名是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由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主持,自2000年開始,共舉辦了四屆。與IEA國際比較不一樣,PISA不是測量學生對於課程內容學得好不好,而是看學生的能力達到什麼程度。也就是說,PISA測的,不是教師認為學生應該懂得什麼,而是從社會和學生前途看學生學會了什麼。

不是測試「十八般武藝」
PISA只測十五歲的少年,而且只是測量數學、科學和閱讀三個方面。開宗明義,PISA量度的是他們在這三方面的literacy,可以譯為學生的數學素質、科學素質和閱讀素質。以武俠小說的話語比擬,PISA量度的不是「十八般武藝」的表現,而是「內功」,是測量學生的基本素質。這些素質,不因各國的課程內容而變化,也不一定與學生平時的「學業」表現有直接關係。典型的PISA題目,是提供一些學生在課內大致沒有接觸過的知識,或者是提供一個情景,要學生做出分析,加以評論,或者是建議方案;很多題目,並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

當然不能說PISA的測試就是極終的最理想測試,但畢竟不是學生通過操練或者背誦就可以取得好成績的。因此,可以說,PISA是比較用現代學習的理論來檢閱學生的學習成就。它明顯地有別於一般的校內測驗(因為後者有事先的內容安排,也有教師預期的答案)或者是大多數地方的公開考試(因為後者仍然是有考試大綱規定範圍的,也是大多數以對錯為依歸的)。因此,PISA獲得如此的注意,而且得到大多數國家的認許,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PISA而且就測試的教育體系、學校、家庭等方面,也提供了可以比較的數據與分析工具。因此許多國家在PISA公布的同時,也公布本國的分析。上周提到墨西哥,我就親自感受到墨西哥教育工作者為迎接PISA成績公布而下的許多工夫,他們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國際專業評估,準備拿PISA結果來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方向。

評論中最突出的,也是為成績一直不太好的美國「解慰」的,倒是一些中國在外地的學者,相當激動地提出異議,認為上海成績的背後,是辛酸的應試苦況。認為PISA成績好,是不合理的教育狀況的結果,不必高興。因此出現了美國不少報章的引用作為頭條。

負責人比局外人緊張
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幸的。我不認為上海應該為PISA三項排頭而沾沾自喜,實際上我為《上海教育》寫的評論,就是應編輯的要求,說說如何能夠防止自滿。不去研究PISA到底是這樣性質的測試,就胡亂認為這不過是正中中國人下懷的又一次考試;並且借題發揮、無限擴大,扯上人人詬病的應試生活;而且帶上批評的口吻,彷彿應試教育是政府的產物。這就平白浪費了一個認真認識中國教育真相的機會。

也有美國的評論,不經過任何調查,毫無根據地、想當然地認為必然是作假,所以才有佳績。倒是有一位美國學者,特意到上海耽了一段時間,刻意追蹤追溯上海執行PISA測試的過程。他的結論是,上海執行PISA測試的過程,是「無可置疑」的。這個結論和我的一樣。

我在上海做訪問的時候,首先就是詳細詢問整個測試的過程。我就是有準備,局外人會很緊張,比如擔心會不會在抽樣上面做手腳,抬高成績;會不會提前操練,讓學生有所準備。

詳細瞭解之下,發覺主持測試的負責人對於這些問題,比局外人還要敏感與緊張。對於測試的抽樣、過程的保密、學生的通知,都有周密的設計;務求不會變成一場報喜不報憂的遊戲;而且在測試前後都有嚴謹的調查研究,瞭解學生的心態,整個過程都監察的很細緻。恐怕很少有其他地方是如此認真細緻的。

「筷子文化」有優勢
關鍵不是具體的細節,而是上海是很想真正把學生放出去測試一下,看看自己的實力。在他們身上,絲毫感覺不到那種「急於取勝」的心態。也就是他們沒有把參加PISA看成是比賽。這種態度,也許是中國參加到國際比較研究的「入場券」。中國人要面子,在國際場合怕輸,把所有的比較研究都看成是輸贏的戰場,就難以得到國際社會平等看待。可以說,上海帶着實事求是的平常心,認真對待;而且刻意防止「求勝」心理,務求獲得真相,就是打破了「輸贏心態」,贏了自信心。事實上,我的許多訪談對象,都沒有對PISA結果有過高的期望;恐怕都沒有料到上海會在這許多方面排在榜首。

不過,先不談內容,光看過程,上海學生是否已經佔了優勢?我覺得很可能有三點。
第一,華人學生以至日、韓等所有的「筷子文化」的學生,對於任何的測試,一概以考試視之,都會非常認真、緊張地對待;而這不是其他文化裏面的學生都是如此的。因此凡是用紙筆測試的,「筷子文化」的學生都會有一點「先天」的優勢,難以避免。
第二,根據上海本身研究的資料,有些學生知道自己被抽樣選中,又知道這是國際比較,在中過的文化中,多少帶點「為國爭光」的心態,自然會認真對待;這是其他國家不大會有的。
第三,訪談中,當筆者介紹起PISA大概的測試模式的時候,許多上海前線的教育工作者都說「我們的考試早就有這些元素了」;也就是說,事先沒有接觸過的知識、沒有經過預演的分析與應用,對於上海的學生並不陌生。

因此,我的結論是:上海在PISA成績報佳,說明上海學生的學習的確培養了他們的能力,而不是以往被詬病的死記硬背;也說明了上海學生的學習,已經不再局限於正規課程。
這也間接說明了,上海近年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是走對了路,也是有成效的。到底這是怎樣發生的,下周分析。
作者: judy    時間: 10-12-17 11:53     標題: 回覆 1# csy_ma 的文章

csy_ma,

辛苦你了。
作者: wunma    時間: 10-12-17 16: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udy    時間: 10-12-17 17:25

奇怪在既然教院巳是UGC撥款的教育機構, 正名與否已關係不大, 為何政府要諸多阻撓呢? 如果教院成功變為大學, 收生質素必定大大改善.


我想,升格也好,正名也好,保留原有學院名稱也好,和收生質素無關。

有空再談。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0-12-18 17:37

國內及台灣都有師範大學,單一學科只是藉口

井底之蛙,唔想俾教協坐大先係原因。
作者: cow    時間: 10-12-18 18:48

北京师范大学有:
教育学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汉语文化学院、文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化学学院、管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环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法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系、生命科学学院、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 外网)、 天文系、
资源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体育与运动学院 心理学院、历史学院 和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有:
教育學院、文學院|, 理學院、藝術學院、 科技學院、運休學院、國僑學院、音樂學院、管理學院 和 社科學院.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0-12-18 18:57     標題: 回覆 41# cow 的文章

Are they evolve from education to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entitled univeristy or they entitled university and add on more discipline later?

Your quote is current status, my question is cut off point.

校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



民國44年春,教育部秉承當時總統 將公革新教育之指示,貫徹「師資第一,師範為先」之政策,張其盷部長在行政院院會中,建議將本校改制為大學。消息傳開深獲輿論的重視與支持,於6月5日正式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三學院。


[ 本帖最後由 ANChan59 於 10-12-18 19:13 編輯 ]
作者: cow    時間: 10-12-18 21:18

原帖由 ANChan59 於 10-12-18 18:57 發表
...6月5日正式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三學院。

At least there were 3 colleges.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618194/university
university
,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sually comprising a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college and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 and having the authority to confer degrees in various fields of study. A university differs from a college in that it is usually larger, has a broader curriculum, and offers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degrees in addition to undergraduate degrees.

[ 本帖最後由 cow 於 10-12-18 21:48 編輯 ]
作者: ANChan59    時間: 10-12-18 22:14     標題: 回覆 43# cow 的文章

You still miss the main points, timeline..... cause & effect

Definition can't make your point valid....

Nevermind, I just address timeline and timing make a difference. become university and established colleges or established colleges and then university.

In Taiwan's case, established into colleges after authorising as university....
作者: cow    時間: 10-12-19 15:16

I would like to see that in Hong Kong, institution is grant the name of univeristy when it reaches certain standards and scale.
作者: judy    時間: 10-12-20 10:15

原帖由 ANChan59 於 10-12-18 17:37 發表
國內及台灣都有師範大學,單一學科只是藉口
井底之蛙,唔想俾教協坐大先係原因。


教協代表全港教師,在立法會穩佔一席位,點講,都係一個大組織。政府冇可能忽略其地位。

但另一方面,教協己退化為一個飯桶組織,就算再大,也只是一大飯桶組織。佢關心的是教師之飯碗同埋吃得舒唔舒服。

舉個例,教協在97前,大力提倡母語教學和將學生banding由5改3。但97後,當阿董推行改革時,佢不單唔支持,仲落井下石。

教師,常自稱為靈魂工程師,但其組織,却是一个無靈魂之飯桶。沒有道德力量之个體,再大,也無力量。

[ 本帖最後由 judy 於 10-12-20 10:44 編輯 ]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23 12: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0-12-23 13:53

教育心語 - 陳漢森

先苦後甜較好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電視新聞節目中,看到一個貴氣家長想把孩子擠入名校;她說,單為孩子操練英語口語,每月便花近兩萬元私家補習。當時閃入腦海中的第一個想法是:這樣安排對子女真的好嗎?

今天五六七十後的家長,不少是社會精英,取得較高的社經地位;他們很想為子女披荊斬棘,鋪出一條順直平闊的路,讓子女少受痛苦,開開心心、快快活活地走,攀登社會的上層;他們認為,這就是美滿的人生。根據經驗,參考歷史,他們的做法多數難以如願,甚至事與願違。

有豐厚的家底,可以為子女升學和就業創造較有利的條件,讓他們「贏在起跑點」,但假如不知節制,反而會製造子女成長的障礙。有些子女把父母為他們鋪設的康莊大路視為理所當然的,不知珍惜;更多的是他們不必經歷很多成長的痛苦,難題都由高明的父母代為化解,到父母不在身邊,必須自己面對痛苦時,會手足無措,任由命運擺佈。

真正高明的父母,會讓子女直接面對困難,親嚐痛苦,經歷急風暴雨,磨練意志,非到必要,不出手相助。不過,多數父母都出於本能的親子之愛,不忍心子女受苦,愛之,反而害之。所以,歷史上,富貴之家不過三代,周朝貴族、東晉士族、清朝八旗子弟,都要沒落。

據說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飲兩杯酒,一苦一甜。如果父母在生之年,只讓子女飲甜酒,那麼苦的一杯,便在他們長大之後,慢慢品嚐了。年輕時飲苦酒,是歷練,長大品嚐甜酒,更懂得珍惜和享受。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0-12-23 13:57

教育心語 - 陳漢森

弱校出的人才更可貴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曾經有朋友問我為甚麼不轉去名校教成績好的學生,當時我說:「名校生有強勢家長的支援和庇蔭,薄弱學校的學生更需要我。」不少教弱勢學校的行家,每日面對那些衣著不依校規,行為放浪形骸,說話言不及義,生活自暴自棄的學生,感到沮喪氣餒。有一次與行家分享時安慰他們時說:「我們不妨想像學生之中,有一個對未來社會影響力很大的人才,例如未來的孔子、魯迅,那麼我們的貢獻,便比在名校教優異生更有價值。頂尖的人才很多是從困難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

事後再想,並未改變想法。我教的大部份學生,由於沒有高的學歷,會成為社會的草根基層,但其中有一部份,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因為他們在艱難的環境成長,嚐過人生的苦痛,了解現實世界的真像,要自行想辦法解決遇到的問題,一旦通過努力掌握知識,他們的成就會比得到家長開路而順利上位的同儕大得多。

生於富裕之家,在名幼稚園、名小學、名中學讀書,再入港大或美國哈佛得學士,然後碩士博士,一帆風順,我們可以指望這位博士可以成就大事業,造福社群嗎?我沒有仇富情緒,但我認為機會較微。這些人未嚐飢寒缺失之苦,生活少受磨礪;他們可能有名門子弟的禮貌,但意志多未受考驗,並不可靠。孟子的話仍值得參考:「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教薄弱學校的行家,不必氣餒。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0-12-23 14:19

stccmc:

以上教師作者的看法, 未必一定對, 但反映一般事實.  

近年香港社會富裕, 但貧富懸殊.  教育趨向競爭、精英、貴族化.   弱校成才更受到壓制, 有才但貧窮的從幼稚園階段已受教育分流, 壓在起跑點上, 要獨自走一條崎嶇教育之路, 要有十分刻苦努力或加上機遇才能成才.

以前我說過希望溫室中成長的小兒多受一些失敗和挫折, 曾受到你的質疑.  現在我這種想法仍未改變.  對他將來, 我不擔心他的學歷, 只擔心他的抗挫和刻苦能力.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23 14:43

......
為甚麼教院不能吸引好學生呢?
......
我也不明白, 為何在香港出政府糧的人都覺得自己最辛苦。 香港教師 的薪酬也不低。
......
要討論教院,甚致是教帥的問題,我認為起點是,這個教師 的「專業」在市民心中地位不高。為何地位不高呢?......


I was supposed to take several kids to Ocean Park today but was overcome by the flu. My wife has been so kind as to step in for me. This has allowed me to give some thoughts to the above questions. But before I share my thoughts, can someone help solve the following level 7 Primary 6 speed problem for me, without using equations if possible.

甲由A往B,時速60公里;乙、丙由B往A,時速分別為45及40公里。甲、乙相遇後三十分鐘後甲、丙相遇,問AB相距若干?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23 17:08 編輯 ]
作者: MadonnaHK    時間: 10-12-23 14: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MadonnaHK    時間: 10-12-23 17: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riendlyguy    時間: 10-12-23 18:16

(60+45)KmX﹛﹝(60X0.5)+(40X0.5)﹞÷ (45-40)﹜﹦1050Km
原帖由 hog.wash 於 10-12-23 14:43 發表


I was supposed to take several kids to Ocean Park today but was overcome by the flu. My wife has been so kind as to step in for me. This has allowed me to give some thoughts to the above questions.  ...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23 19: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0-12-23 23:21

stccmc:

或我誤會了.  你說的核心問題, 是講教育或只是想指英語 ?   

PISA 的國際評估, 香港學生在「閱、數、科」名列 433, 成績算不錯.  閱讀所比, 想是指各國的母語閱讀, 和香港高中大學的英語能力應沒有關連.

我所引文只作參考, 也不是同意其所有理念內容, 也不知其英語舉例要否文中重心所指, 或英語是香港家長熱門所好.  我所引証是其全盤所指, 在教育貧富懸殊下, 高等教育已多為較富裕的中產以上的學生優勢取得.  這些學生物質豐裕, 家有所倚, 不少不愁升學或將來就業, 這或會影響學習或將來工作態度, 我想小兒是其一.  學習關乎動力目標, 此輩長於安樂, 較弱而已.

磨練是廣義字詞 :- 包括努力、刻苦、反覆嘗試、成敗等等.   舖排和磨練不是必然對立,  但磨練或會受事事鋪排影響.  舖排並非不好, 溫室培育不止舖排, 是指過度扶持保護.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24 00: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0-12-24 00:36

stccmc:

明白了!  原來你只以作者開文英語引例作局部回應.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24 03: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umyeema1    時間: 10-12-24 15:22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10-12-23 13:57 發表
教育心語 - 陳漢森

弱校出的人才更可貴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


囝囝爸,

這幾天老板放假,我可以上 BK 當返工。

陳漢森的文章令我覺得他十分看不起名校 + 名校生。 這是另一種歧視。

針對他的 [生於富裕之家,在名幼稚園、名小學、名中學讀書,再入港大或美國哈佛得學士,然後碩士博士,一帆風順,我們可以指望這位博士可以成就大事業,造福社群嗎?], 我想說,造福社群不一定需要做到孔子 + 魯迅的程度。 在香港,小至納稅人都對社會有貢獻。

為什麼弱校出的人才可貴?  前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系出名門,名小學、名中學、名大學, 他沒有造福社群嗎?

現任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黃仁龍,窮苦出身,讀官小,官中,自行考獲獎學金入名大學,簡直是我的偶像。

其實,只要是人才,為何要問出身?

剛剛在[小一選校]那邊, 有一位新網友 CC5 回應[名校的迷思], CC5 由一個70年代末新移民 + 不懂廣東話 + 不懂英文,入讀左派小學,憑自己的努力,最終考到 Cambridge 的獎學金,簡直是黃仁龍的翻版。

BK 家長真是高手如雲。

p.s. CC5 的故事在这里:
http://forum.edu-kingdom.com/redirect.php?tid=2265104&goto=lastpost#lastpost

[ 本帖最後由 Sumyeema1 於 10-12-29 10:07 編輯 ]
作者: annie40    時間: 10-12-24 18:04     標題: 回覆 13# 囝囝爸 的文章

谢谢囝囝爸张帖好文章.您是一位慎言謹行的人, 正是众人皆醉我 獨醒. 任何天之骄子,  也及不上有正确價值, 有人生目标的孩子.  貧富都无法改变.

I hope parents would see the points and stop to put their utmost effort to improve children's grading at school.  II would supposed it's school teaches' job.  Learning is kind of human nature.   If some children hate to learn and have difficuties to focus on new topics,  there must have reasons.  Would it be better that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our children's nutrition,  morality, physical exercise, and emotion instead.

I have seen many 'elite' young adults graduated from ivy colleges, but having big trouble in life in mid twenties(no job, no interest, no motivation).  

教育心語 - 陳漢森

先苦後甜較好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電視新聞節目中,看到一個貴氣家長想把孩子擠入名校;她說,單為孩子操練英語口語,每月便花近兩萬元私家補習。當時閃入腦海中的第一個想法是:這樣安排對子女真的好嗎?

今天五六七十後的家長,不少是社會精英,取得較高的社經地位;他們很想為子女披荊斬棘,鋪出一條順直平闊的路,讓子女少受痛苦,開開心心、快快活活地走,攀登社會的上層;他們認為,這就是美滿的人生。根據經驗,參考歷史,他們的做法多數難以如願,甚至事與願違。

有豐厚的家底,可以為子女升學和就業創造較有利的條件,讓他們「贏在起跑點」,但假如不知節制,反而會製造子女成長的障礙。有些子女把父母為他們鋪設的康莊大路視為理所當然的,不知珍惜;更多的是他們不必經歷很多成長的痛苦,難題都由高明的父母代為化解,到父母不在身邊,必須自己面對痛苦時,會手足無措,任由命運擺佈。

真正高明的父母,會讓子女直接面對困難,親嚐痛苦,經歷急風暴雨,磨練意志,非到必要,不出手相助。不過,多數父母都出於本能的親子之愛,不忍心子女受苦,愛之,反而害之。所以,歷史上,富貴之家不過三代,周朝貴族、東晉士族、清朝八旗子弟,都要沒落。

據說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飲兩杯酒,一苦一甜。如果父母在生之年,只讓子女飲甜酒,那麼苦的一杯,便在他們長大之後,慢慢品嚐了。年輕時飲苦酒,是歷練,長大品嚐甜酒,更懂得珍惜和享受。
作者: csy_ma    時間: 10-12-24 23:54

原帖由 annie40 於 10-12-24 18:04 發表
谢谢囝囝爸张帖好文章.您是一位慎言謹行的人, 正是众人皆醉我 獨醒. 任何天之骄子,  也及不上有正确價值, 有人生目标的孩子.  貧富都无法改变.

I hope parents would see the points and stop to put their utmost effort to improve children's grading at school.  II would supposed it's school teaches' job.  Learning is kind of human nature.   If some children hate to learn and have difficuties to focus on new topics,  there must have reasons.  Would it be better that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our children's nutrition,  morality, physical exercise, and emotion instead.

I have seen many 'elite' young adults graduated from ivy colleges, but having big trouble in life in mid twenties(no job, no interest, no motivation).  


Merry X'mas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25 02: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26 09:07

原帖由 hog.wash 於 10-12-23 14:43 發表


甲由A往B,時速60公里;乙、丙由B往A,時速分別為45及40公里。甲、乙相遇後三十分鐘後甲、丙相遇,問AB相距若干?


Sorry for posting my comment so late, but Christmas is a festival for family and kids. I think I’ll be forgiven.

驟眼一看這是十分複雜的速率問題,一般學生會不知道從何下手。但其實只要在明白相向而行的一般速率問題後就可以嘗試這題。我們要教會學生處理複雜題目時看看是否可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並且要教會學生將已知的撑(平聲)開的;將要知的(答案)泊埋啲,睇吓會唔會交會。

這一問題可引導學生將問題分成甲乙相遇及甲丙相遇。只要學生明白相遇時間怎樣計算,就可寫出下面的方程式。要點是甲丙相過比甲乙相遇多花了半小時:

AB相距Y則有
Y/(60+45) + 1/2(小時) = Y/(60+40)

但很多P6學生不會解此方程,那麼我們可引導學生先求相遇時間:

設甲乙H小時後相遇
H(60+45) = (H+1/2) x (60+40)
解此方程易多了
H = 10 (小時)
然後 (60+45) x 10 = 1 050(公里)

若學生未學追逐速率問題,要不用方程解此題是鑽牛角尖了。

當學生學會追逐速率後可重返此題。關鍵是甲乙相遇時,BC的距離 = AC在半小時共走過的距離

AB相距Y
(Y/(60+45))x (45-40) = ((60+40) x 1/2)

此方程較難列出,換一個角度,設甲乙H小時後相遇,
AC在最後半小時共走過的距離 = BC之間在之前時間所拉開的距離

(60+40) x 1/2 = (45-40) x H
H = 10 (小時)
然後 (60+45) x 10 = 1 050(公里)

稍加變換此即成Firendlyguy所列之式:
(60+45) x ((60+40) x 1/2)/(45-40)


最後我會教學生我最喜愛的解法,用我最善長的數學工具二之一:()比例:

速率                        時間
60+40                       1/2
45-40                         H

因速率與時間成反比例故100 x1/2 = 5H
H=10 AB相距1050公里

在這過程中教師先要學生掌握相向及追逐時速率的基本運算,再因應學生程度設計或多或少的引導性題目,務求學生循序漸進,在解題過程中增強自信心,提高解題能力及磨鍊思考方法。(eviepa,單是此題已花了我數個晚上才教會小女兒,試問如何一日一小時?)

一般小學生若經此訓練,中學數學自當可游刃應付。小學時極平庸的小女兒,幾年下來,到中二就初嘗數學考試100分的滋味。我亦同時收工,不再理她學業。

我並無經過嚴格的數學訓練及讀過甚麽教育理論,故我相信中小學教師中比我懂得教學生的一定為數不少。但有時我很驚訝,每天都有的數學課,但有些受過專業訓練的中學教師竟然有本事教唔明大部分學生,即使在名校。

當我與做教師的朋友說起,他們說除了教師能力外,還有一個大問題:教時太長。一般香港中小學教師每週原來要上三十多節課。說甚麼人類靈魂工程師,富士康流水綫的裝配工就差不多。大陸教師雖然工資低,但每週只上十多節課,就有多一點時間準備教案,思考如何改進教學。I was a dumb kid when I was small so I know how a dumb kid thinks. My wife says I am a born teacher, but I know I wouldn’t survive thirty lessons a week.

教師平均工資不算低,但做到官津校校長月薪都未有十萬。在這之前cubicle 都冇個,得張細細張嘅寫字枱。大多數教師整個教師生涯中實際只有一次實質晋升機會,表現好壞,與人工關係不大。有些教師大學畢業五年就升上Senior Graduate Master的位置。三十歲不到,但基本上已在等退休。結構上,教師這行業是鼓勵mediocrityDSS應帶頭pay the good teachers what they deserve

而香港家長一般是口爽荷包lup。一個中層管理人員算五萬一個月罷,一個月當廿個工作天,即二千五一日。換作是一個補習教師,若每天工作五小時,碰到一個有能力細致講解上述題目的小學補習老師,你會給他500元一小時嗎?Judy就講過她不會。我妻子說她會,但我唔敢問佢收錢,唔知佢講真或假。花過千元一小時學樂器倒是有(魯平媳婦就已經遠不止這個價錢啦) ,過500元一小時小學補習的,似乎只限於名校教師秘撈或native speakers教英文。

縮班時,反正有教師多出,不如順手減教師課時。只是這樣一來,怕又有許多家長眼紅現在已是一些尸位素餐的教師又進一步得益了。

好啦,she-who-must-be-obeyed-起身啦,我又要做跟班亞四喇,遲啲再講,有啲嘢要同囝囝爸拗一拗。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26 10:09 編輯 ]
作者: friendlyguy    時間: 10-12-27 03:04

Dear hog.wash

甲由AB,時速60公里;乙、丙由BA,時速分別為4540公里。甲、乙相遇後三十分鐘後甲、丙相遇,問AB相距若干?

我是簡單的人,喜歡簡單的方法,以上問題如不用algebra, 我會教小學生先畫一圖如下 (不過,我不是老師,又不是補習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             D     E                  B



C = 甲乙相會點
D = 甲丙相會點
E = 丙在甲乙相會時的位置

CD = 60Km X 0.5 = 30Km
DE = 40Km X 0.5 = 20Km
CE = 30+20 = 50Km = 當甲乙相會時, 乙比丙快的路程
如乙要比丙快50Km 須時 50 ÷ (45-40) = 10小時
所以當甲乙相會,
甲已行
AC = 60 X10 = 600Km
丙己行
ED = 40 X 10 = 400Km
所以 AB = AC + CE + EB = 600 + 50 + 400 = 1050Km

如問題需要列式,就可以運用大中小括號列一條出來。

多謝你出這一條題同,我上中學後從沒有不用algebra 去計相類似的問題,非常好玩。如用algebra,相信Let X be the distance or time needed for 甲乙相會, 都非常容易,而Let X be the distance 會更加直接,都不難明白。

最後,請問現在的P6 學生會algebra嗎?


Friendlyguy


原帖由 hog.wash 於 10-12-26 09:07 發表


Sorry for posting my comment so late, but Christmas is a festival for family and kids. I think I’ll be forgiven.

驟眼一看這是十分複雜的速率問題,一般學生會不知道從何下手。但其實只要在明白相向而行的 ...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27 09:32

原帖由 friendlyguy 於 10-12-27 03:04 發表
Dear hog.wash

“甲由A往B,時速60公里;乙、丙由B往A,時速分別為45及40公里。甲、乙相遇後三十分鐘後甲、丙相遇,問AB相距若干?”

我是簡單的人,喜歡簡單的方法,以上問題如不用algebra, 我會教小學生先畫一圖如下 (不過,我 ...


Dear friendlyguy

I agree it is always a good idea to draw a diagram. It is only me not knowing how to do it here like you have capably demonstrated.

The reason why I posted the question here is to show that the teaching work is actually quite  complicated. It is not what some parents do: buy a couple of supplementary exercises and ask the kid to do the questions. If they do not know how to do it, show the answer or show the kid how the question is solved. With this method, the chance of the student really learning the problem solving technique is very slim. Then next time when the student comes across a similar question with a twist, he will still be stuck.

I was showing how the question can be solved when the student has just learned 相向而行 and what to do when he does not know how to solve the equation he has just written down. Then how the question can be tackled if he has also learned 同向追逐. Finally, I will show how the question can be solved elegantly with 反比例. Of course, I have skipped a lot of leading questions I will use in between. The purpose is to show the student how to tackle the question from more than just one angle and how to close the gap between the knowns and the unknowns. That is the whole point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m not too interested in the solution itself. I'm more interested in the thinking process and how the student starts the process.

Primary students only cover algebra up to basic euqations, but I doubt if they are many primary students having been taught how to solve the said equation:

Y/(60+45) + 1/2(小時) = Y/(60+40)


我確花了些一機 post 這一題目,能給有心輔導自己兒女數學的家長有小小用處就很好了。我不否認有時家長會較喜歡概念性的討論,但有我這些細節的東西也未嘗不可吧。

By the way, I am also just an ordinary parent, 而且是過氣的小學家長。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28 16:50 編輯 ]
作者: 囝爸爸    時間: 10-12-28 23:45

Sumyeema1:

假期我不在香港, 但也能用手機上網 BK, 你的意見我看到.  舊戶口發生問題, 現用新戶口回應一下.

或我和你對陳老師文章理解不同, 他不算是看不起名校生, 只是說出「今天」名校生的弱點, 和較富裕家境有關吧.   他也說了不少弱校學生的問題 : 「不少教弱勢學校的行家,每日面對那些衣著不依校規,行為放浪形骸,說話言不及義,生活自暴自棄的學生,感到沮喪氣餒。」.  也不代表他看不起弱校生.  他選擇教弱校, 其文已作解釋, 我不多說了.  正如有些人去落後貧瘠地區做義工, 有無國界醫生, 有鮮魚行校長, 有工聯和富貴黨, 各取所好.

貧家出讀書郎, 我是同意的.  但現今富裕社會, 貧富懸殊不斷擴大, 一方在人物力強力支援下, 教育制度偏富, 造成差異更大, 另一方也自小被篩選分流, 過半學生人數的窮困人才自小已被埋沒, 一路層層設設, 上到高等教育, 少爺子弟佔去不少, 我們過半義務教育資源消耗了, 也把一半有潛力的人才早淘汰了, 功值不等.  我說的是現時教育現象, 近直資校新聞或有所啟發.  

你舉的幾位名人, 是上一代的事, 系出名門而對社會頁貢獻的, 除李國能外, 還有那幾個?  窮苦或普通人家出身的, 人數或更佔多.  曾特首, 黃司長或近發文的寒門名校男生等等,  如出世遲一代, 相信機會大減, 未必有出頭天.  陳老師說的也是現今現象, 不少富裕的父母, 受到相當愛護扶持的溫室子女, 因看到以財入名校的新聞, 有惑而發.   他或想到現今更難見你說的貧家出才的真實故事, 因現今教育, 制度是財勝於才.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29 13: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囝爸爸    時間: 10-12-29 14:20

不是如果, 是真正社會現實.  世界大部分財富, 只掌握在小部分人手上, 或就是我們所稱謂的名門.   不過當貧富懸殊擴大, 權益和先機總以富者為先, 香港社會人才因現今教育偏向, 更不成比例.  對社會有貢獻的, 不是名成利就的人, 是能回饋社會的人.

//真正勝出的,我看是名門的人際網絡//

真知灼見, 這話說得好!   建立名門人際網絡, 以互惠互利為基.  但何者受惠, 何者得利 ?   這就是我希望教育扶貧助弱, 發掘更多草根人才, 服務社會, 為自身的階層爭取利益.  以免愈富愈大, 樣樣以網絡關係為先, 對基層利益短視.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12-29 15:45

今日看新聞,有業主因拒拆僭建物入獄.就由這裡說起好了.當然仍有千萬的角度.因此就當這是某觀點好了.

2010年12月31日,新例將會實施,小型工程118項目,亦將由小型工程承辦商負責.主要是將舊例下興建的舊樓的改與拆,納入規管.就是從此你家要裝一部冷氣機,屋宇署都要有你的圖積以存檔.
估計屋宇署在新的幾千家小承的協助下,會大力清除僭建物.釘契,清拆令,修葺令會一直發出.

舊樓業主如果是窮業主,相信會苦不堪言.

田生這家公司.不知大家聽過沒有.專門收購舊樓重建.不肯賣祖產的,田生都能為你分析利弊,讓你願意放棄.除了田生.大家還知道有那家同業?

在舊樓重建及小承的合作下.香港建築物很快會正規化.
之後呢?

新的樓宇都有立案法團.但因商場,車位等等.發展商永遠有過半數業權.
於是,你要裝修.如果不是認可的小承,恐怕你的圖積未必過得了.即使過了屋宇署,未必過得了立案法團.雖然你祇是加裝一部分體機.

重建的結果,是私人店舖都去到了發展商手上.租金已經像汽油一樣,價格不會有太多變數.所有小生意都要付市場租金.領匯也是上市公司.也需要向股東負責任.我們的生活,某程度在不斷向地產商直接或間接納貢.而且是沒完沒了.

我們好像是領地的人民.

讀好書的出路將會如何?想像一下日常生活的開支,就會明白到,金字塔的上層,早就住滿了.在文明的制度下.你可以擁有居所.但卻不擁有商舖,你可以在發展商旗下高職厚薪,貢獻你的勞力,你可以做生意,在發展商下租用單位.貢獻你運作得來的成果.但你,多數,不能成為發展商.

今日教育,有共通點嗎?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30 14: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12-30 15:27

stccmc,

這祇是一種現象,有點瞎說.我所提到的也許是象腿吧.

之前曾提過,任何政策,最後都會極端化.好像是在"張馳說"中發表過.

發展商找到一種長線的方法.微軟何嘗不是.太多了.祗不過在香港,發展商比較突出罷了.而你們提及的教育,又偏偏似曾相識.

引申的,是你如何去看待這一切.在權力周邊運作的所有,都是龐大的數字.這關係網是你所追求的?又或是希望孩子們將來接近的?

沒有所謂仇富的心理,祗想說一點點,讓大家想一想,我們最想給孩子的是什麼?

我希望,能留給孩子一個形象一段回憶.我們交錯共存的時段中,沒有遺憾.
作者: annie40    時間: 10-12-30 16:34     標題: 回復 3# 囝爸爸 的帖子

Stccmc, 囝囝爸:

我是一個快樂平凡的媽媽, 不十分明白『真正勝出』的定義是什麼, 兒子是超級考試狀元?在哈佛法律系編輯Law Review(註:只有成績最出眾的幾名學生, 才有幸參與奧巴馬是第一位黑人學生有此榮譽), 是商界翹楚?政界猛人?

以下是遇見的逸事, 令我感歎良多。 數年前某天我和女兒在IFC等的士, 等着等着, 身旁是位衣著光鮮, 舉止温文的中年男士, 想是在中環上班的金融界高層吧。這時一部由司機駕駛的七人車(疑似Lexus)駛到, 一位年約十四歲的美少女下車, 親切地喊: uncle, 此時男士馬上趨前, 非常謙虛地迎接美少女, 十分逢迎, 十分恭敬, 十分謹慎, 是接待大老闆的相。當時很同情美少女, 不知是誰家富戶的孩子, 可以想像他日, 若其他同學有求,或謀財,或謀一官半職, 或謀方便,女孩隨便掛電任何『uncle』, 事情便水到渠成。可憐女孩每天活在成年人的謊言下而不自知, 不是很可怕嗎? 除卻家裡的金山銀山, 她還有直正個人價值嗎?所謂名門的人際網絡, 不過是互利吧, 所謂受惠, 也是另一無形代價的付出, 是生命之可悲也!

我只相信做人腳踏實地, 有真本事, 真才幹, 誰也擋不了。

因緣際會, 女兒認識一些好同學應是名門吧! 然我每天都為這群孩子擔心憂心, 担心他們將來能否有勇氣踏出謊言世界, 活出真我!

現今社會教育政策絶不平等。然革命也須時日, 與其天天歲月嗟嘆社會對貧者不公, 不如做好父母的本份, 實事求事, 用有限的資源, 无尽爱心, 教養一個特別的孩子, 不攀比, 不貪多。

做父母, 不是當黃大仙, 有能力 有法力全部滿足和扶持孩子。(有能力也不應這樣做。)我信只要基本的家庭教育做好, 孩子自會茁壯成長。我們不須把育兒想得複雜, 妄想策劃兒女的生命籃圖。this should be their job, not mine.

我最喜歡的孩子是凱琳妹妺, 態度非常難得, 家住屯門, 唸的是免費的官立學校。我想父母可做的不多, 但肯定做對了,育出一标致女兒.

Annie

P.S.胡言亂語, 不知所云, 若覺得無point和無知,勿見笑!
作者: MadonnaHK    時間: 10-12-30 23: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30 23:33

原帖由 annie40 於 10-12-30 16:34 發表
Stccmc, 囝囝爸:

我最喜歡的孩子是凱琳妹妺, 態度非常難得, 家住屯門, 唸的是免費的官立學校。我想父母可做的不多, 但肯定做對了,育出一标致女兒.


何凱琳現在圓呼呼的臉變得清秀了,很有氣質,談吐依然得體。個人覺得她的9A,要比9歲孩童入大學的成績難得多了,我們應感謝上天又賜給我們多一個好醫生。
作者: 囝爸爸    時間: 10-12-30 23:59

annie40 :

討論多順帶而言, 也不必深究所用字詞, 因各自演譯所指會各有不同.  『真正勝出』以我而言或解為得到優勢, 未必如你所說的成功個案.

其他問題, 不談了.  港孩和教育貧富, 近日相關新聞已談得騰騰沸沸.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10-12-31 00:13

原帖由 annie40 於 10-12-30 16:34 發表
Stccmc, 囝囝爸:

我是一個快樂平凡的媽媽, 不十分明白『真正勝出』的定義是什麼, 兒子是超級考試狀元?在哈佛法律系編輯Law Review(註:只有成績最出眾的幾名學生, 才有幸參與奧巴馬是第一位黑人學生有此榮譽), 是商 ...我最喜歡的孩子是凱琳妹妺, 態度非常難得, 家住屯門, 唸的是免費的官立學校。我想父母可做的不多, 但肯定做對了,育出一标致女兒.


資優狀元背後 雙親用心栽培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8/09/ED0708090002.htm
作者: 囝爸爸    時間: 10-12-31 00:34

原帖由 MadonnaHK 於 10-12-30 23:12 發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nie,

喜歡讀你的文......

送你一首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BYLUJMIVmA

悲情城市-電影原聲 (7Mins. 30 Seconds )

....拍子打入心坎裡的共鳴... ...


麥當娜:

聽這首悲情城市, 有點像喜多郎的絲綢之路, 都唔萛悲.  投桃報李, 回貼一篇悲情故事 ...


孩子的遭遇   教育心語 - 龐永欣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一名小學生午飯後告訴老師,筆盒不見了,老師遍找不獲,只好決定「搜書包」。 同學們把書包裡的東西都一一翻在書檯上,卻突然傳來怪味,追查下發現氣味來自某學生的一個盒子。盒裡裝載著多款飯菜,打開後氣味更難聞。老師正奇怪午飯時間已過,為何還保留飯盒?學生不發一語,直至老師打算丟掉飯盒,他跑到老師身旁,含淚輕聲央求說:那飯盒是他午膳時在操場把同學吃剩的飯菜檢回來的,是他的當天的晚餐,請不要丟掉。

以上是朋友傳來的故事,未知是否屬於真實個案。但以下親眼目睹的經歷。

我所居住的大廈每天晚上八時許由工人到各樓層收集出垃圾,負責的是一名女工,但每晚隨著她工作的還有一名十三、四歲的女孩,兩人合力把裝著重甸甸垃圾的木頭車推到收集站去。原來這少女是她的女兒,不忍母親工作辛苦,放棄了一般孩子本是在家裡做功課、看電視的時間,前來幫手。只見她跟母親一樣,腰纏黑膠袋作圍裙,腳穿水靴,上樓逐層收集垃圾,且毫不閃避別人奇異的眼光,似是說:貧窮沒關係,我在做我該做的事。

香港的「國民所得」這幾十年來有大幅的增加,財政儲備滿溢,又有公屋建設、綜援保障,我們以為社會進步了,所有孩子都可以在一個不受物質匱乏侵害的環境中成長,原來這情況尚未達到。香港持續的貧窮問題如何紓解,家庭貧窮對下一代有甚麼影響,似仍是不能忽視的課題。
作者: csy_ma    時間: 10-12-31 04:46

原帖由 囝爸爸 於 10-12-31 00:34 發表


麥當娜:

聽這首悲情城市, 有點像喜多郎的絲綢之路, 都唔萛悲.  投桃報李, 回貼一篇悲情故事 ...


孩子的遭遇   教育心語 - 龐永欣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一名小學生午飯後告訴老師,筆盒不見了,老師遍找不獲,只 ...


囝囝爸:

頭一個故事確實悲情,但記得幾年前已有教會組織設食物銀行。香港的安全網大概不致讓一個小孩每晚餓著,若真有這情況出現,應是父母問題,應找社署跟進。
我就有個朋友,小時被很會算命的老爸扔到大同,理由是她那時運差,但會逢凶化吉(大概天梁或天同之類坐少年運);結果,她內地的親戚因為其父早不管她,自己又家窮,可能兼認為代養一個港人(一般被視為較他們富)親戚不公吧?她中學真有段日子是靠同學們省了自己的飯菜留給她,晚飯才有著落。
連改革開放前那麼困難的內地也有義助同學的風氣,在香港,非名校的孩子應沒那麼勢利,而同學之間頗難藏秘密(特別是有擾人臭味),所以挺懷疑故事的真實性。

至於後一個,能坦然面對眾人目光的,更非悲情。小時候當清潔有什麼大不了?我年輕時也當過。那是我辭掉了報社當文字學徒的工作打算重考大學的日子。
最搞笑是老爸的態度。當時他跟另一位朋友合伙開建築公司之類,有位靚女秘書笑容挺甜。有次,我約她的靚女秘書吃午飯,靚女問我是否在做清潔?我訝之,她謂那是老爸在辦公室中跟合伙人的太太講的。

老爸此生中有很多令人引為自豪的地方,例如他未讀畢中學,十多歲已來港工作,公餘受兩位老友資助,跟中國第一代男高音的弟子學唱歌。後來,老師知道原來是兩位朋友合伙付資出後,就免其學費。結果老爸青出於藍,曾灌錄過唱片和出版過有關唱歌的書,跟香港第一代女高音如楊羅娜、費明儀等都合作演出過,常獲邀當香兒的前身黃大仙兒童合唱團的評判……亦曾代表香港音樂界作香港電視轉播的國慶演出。

至於世俗的事業上,他有起有跌,曾受過北京統戰部部長的接見,也曾負過巨債;不過,以上我從他秘書口中得知的他那一面,一直是我最引以自豪的其中一個故事
作者: mattsmum    時間: 10-12-31 07:56     標題: 回復 10# joenjac 的帖子

壓倒「繁榮」 市民最盼香港「公平」
(明報)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2010年即將過去,展望2011年,市民最期望香港能成為怎樣的社會?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發現,市民最希望香港成為公平社會,其次是廉潔,第三位才是繁榮社會。這是港大自1993年展開調查至今,首次出現「公平」壓倒「繁榮」的現象。有立法會    議員認為,結果反映市民已從「繁榮騙局」中醒覺,因為未能分享經濟繁榮的成果,而感到社會不公平。

港大民調17年來首現

港大民每年底都會進行回顧與前瞻新一年的民意調查,今年調查於本月17至22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1017人。在被問及希望香港變成為怎樣的社會時,最多市民希望是一個公平社會,有27%;其次為廉潔乾淨,有23%;第三位則是過去長佔首位的「繁榮」,比率為22%,較上次調查下跌6個百分點,更跌至1993年調查展開以來的新低。

而被問及來年政府應解決什麼問題,最多市民認同是經濟問題,比率為27%,較去年大幅下跌14個百分點,認為是房屋問題則上升14個百分點,至19%,是自1997年以來的新高。認為政府最需要解決福利問題的亦有14%,上升8個百分點。

職工盟立法會議員李卓人    認為,結果反映市民終於知道「繁榮社會」只是騙局,實情是「有繁榮無分享」,「市民亦明白公平更為重要,這是被地產商食到盡的反彈,市民勤力也不會出頭,但有人只靠炒賣便可發達!」

工聯會    立法會議員黃國健亦認為,貧富懸殊等矛盾長期無法解決,面對大財團壟斷、連中產向上流的機會也減少,令市民感到不公平。他說過去社會繁榮能與小市民分享,惟現時市民卻發現商家「連汁到撈埋」,更感不滿。

議員﹕反映市民極感不公

黃國健又說,市民要求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比率最高,亦引證社會不公問題:「地產商牟取暴利、炒家興風作浪時,政府仍不肯復建居屋,令地產商得益,市民亦難以上樓。」他相信今次結果是一個很好的信息,可以給政府參考,令來年施政更顧及公平、廉潔等因素。

另外,在預期來年香港整體發展方面,市民認為會有改善的比率為46%,較去年大幅下跌16個百分點,認為會惡化的則為20%。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31 09:26

原帖由 csy_ma 於 10-12-31 04:46 發表


囝囝爸:

頭一個故事確實悲情,但記得幾年前已有教會組織設食物銀行。香港的安全網大概不致讓一個小孩每晚餓著,若真有這情況出現,應是父母問題,應找社署跟進。
我就有個朋友,小時被很會算命的老爸扔到大同,理由是她那時運 ...


Dear cys_ma

死啦,我對囝囝爸兩個故事嘅睇法,同您如出一轍。唔通真係俾Judy講中,上得BK多會變女人?

祇有一句不同意: 「非名校的孩子應沒那麼勢利」。印象中所有小孩都是天生勢利的,變得不勢利是教出來的;所有小孩,都是天生有憐憫心的,變得冇憐憫之心,也是教出來的。
作者: judy    時間: 10-12-31 10:14

死啦,我對囝囝爸兩個故事嘅睇法,同您如出一轍。唔通真係俾Judy講中,上得BK多會變女人?

祇有一句不同意: 「非名校的孩子應沒那麼勢利」。印象中所有小孩都是天生勢利的,變得不勢利是教出來的;所有小孩,都是 ...


今次不得不支持你。

可能自小己睇李天命嘅書,養成一種習慣,看問題之前一定要清楚界定。例如,女人較浪漫。我會問,何謂浪漫,我的定義是浪漫者,唔現實也。你話,革命浪漫,可以理解,革命者,為理想命子都唔要者也。女人浪漫,笑話而己。

那麽,何謂勢利,我就話讀名校反而不勢利。讀書,最大嘅勢利就係為應付會考,咩都唔理,讀讀讀。名校生,唉,搞呢样搞嗰樣,今天搞活動,明天搞服務。我都希望佢地勢利啲。
作者: Sumyeema1    時間: 10-12-31 10:52     標題: 回覆 73# annie40 的文章

我也喜愛凱琳妹妺, 不止 IQ 高,EQ 更高。


年齡 威水事跡

 4個月 識叫「爸爸」、「媽媽」

 1歲半 自己識讀中文句子

 1歲多 未學爬,已識走路。記憶力驚人,懂得背誦撲克牌

 2歲 懂得兩位數乘三位數,及英文詞語如apple、ball等

 2歲多 識背唐詩三百首、識背乘數表及計算九位數乘九位數

 3歲 讀了幼稚園低班5天,已經學會超越同齡孩童的知識,不時被老師投訴擾亂班房秩序,母親決定停學,讓女兒聽中英文錄音帶自學

 4歲 懂得計算小學四年級的數學文字題

 6歲 小一時被教育當局評為資優,越級做二年級測試,平均考獲96分以上

 7歲 跳級讀小三

 8歲 跳級讀小五,經過智商測試,智商逾130

 11歲 跳級讀中三

 14歲 成為本港最年輕的9優女狀元

 註:無讀小二、小四及中二

 資料來源:何凱琳的母親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8/09/ED0708090006.htm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8/09/ED0708090001.htm
作者: Sumyeema1    時間: 10-12-31 11:45     標題: 回復 67# 囝爸爸 的帖子

囝囝爸,

我還是喜歡[囝囝爸]這個戶名,既親切又順口,不知你的 account 恢復了嗎?

相信你稱呼作者為[陳老師],一定對他十分尊重。 你和我只不過是觀點角度不同吧。 陳老師的文章的確令我再次思考何為教育。 我的小朋友還小,所以思想比較簡單,只看到家庭教育 + 學校教育兩個部分。 學校教育就是找一家一條龍的學校,可以少些壓力,有個快樂童年。 家庭教育就是培養閱讀的習慣 +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你說我舉的例子都是上一代的故事,沒辦法,我不象 Annie 可以有機會接觸名門,我所有資料都是經過報紙,雜志看回來的。

或者我可以分享一個身邊朋友的故事。

話說我和家人經常幫襯一家魚蛋粉鋪頭,這家小店用料上乘, 生意滔滔,因為經常來,和老板娘熟了, 再加上后來發現大家住在同一屋苑,見面就會聊聊天。

老板娘的兒子讀華仁, 會考后,我問他可不可以原校升讀預科,他告訴我會轉校,讀[李寶椿]。 當年真無知,還以為是一家村校,說了聲[唔緊要啦]。 后來才明白真相。

斷斷續續從老板娘口中得知,她的兒子要做 project, 第一項就是 fund raising。  之后的暑假,又聽到他到雲南山區小學作義工。 今年,他到美國讀大學,離開香港之前,他到鋪頭幫手,也順便向老顧客道別。

在我眼中,他是個大好青年。 唯一的遺憾是我的女兒太小,即使老板娘十分鐘愛她,也做不了他的女友。 哈哈。

最后,在2010 年的最后一日,祝所有網友新年快樂,來年大家繼續傾談。

[ 本帖最後由 Sumyeema1 於 10-12-31 11:55 編輯 ]
作者: annie40    時間: 10-12-31 12:30     標題: 回覆 5# csy_ma 的文章

Hi csy_ma,

那个当清洁的小妹妹, 佷有傲骨. 不偷不騙. 不必自卑. 我爸在我四岁时离家. 家里很貧窮. 小时长得漂亮, 但十分自卑.  现在非常感谢这经历, 反正活过草根日子, 往后还怕怎么.  只要有希望, 人生不必悲情.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12-31 13:58

其實公平,祇是量化了再平均出來的一種指標.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接下來的問題是相對公平你能不能接受而矣.

在"張馳說"之前.忘記了寫在那篇,提出的是金融海嘯前後,自由經濟理論的動搖.即使是修正學說,亦是監控的抬頭.再之前911事件,美國人民奉信的人權,自由亦受到侵蝕.

監控並沒有不好.可惜卻不能完美.先看業主立案法團,或之後領匯管理下的街市.昔日的亂被整頓了.是一件好事.但看更遠的是,壟斷亦由此而生.中西醫,建築與土木.....不就是好例子嗎?

我們不想讓孩子走紅色的路,但培養的過程中,就不是藍色黃色黑白橙?

總是有了我們的價值觀,才有方向,沒有態度也是一種態度.大部份家長用的是主流方法.因為大部份.你我有所不同,因為你我都不喜歡主流的顏色.

政客針對不公的聲音,就像夜狼哮月.借用聖人不死.這本來就是相生子.傾向金權或政權,是自然不過之事.

最後,對公平的領會,可引幾年前,我跟女兒說了一段話,不知她們長大後仍記得與否:

上天是公平的,
一個月入萬多元的父親,年尾領到十萬元的花紅.他帶一家人吃了一餐幾千元的晚餐.
一位幾百億身家的富豪,年尾多賺了1億,他帶家人吃了一餐上百萬的晚宴.
你覺得,誰會高興,誰會在意?

不要妒忌別人的所得,祇問你想要的是什麼.一步登天是透支了的喜悅,也許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作者: annie40    時間: 10-12-31 14:20

原帖由 MadonnaHK 於 10-12-30 23:12 發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nie,

喜歡讀你的文......

送你一首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BYLUJMIVmA

悲情城市-電影原聲 (7Mins. 30 Seconds )

....拍子打入心坎裡的共鳴... ...


谢谢您的好樂曲 . 好一个感性朋友.


annie
作者: annie40    時間: 10-12-31 14:37

真想一睹芳容.  或许瞎呼呼 假扮病人, 往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碰运气.

原帖由 hog.wash 於 10-12-30 23:33 發表


何凱琳現在圓呼呼的臉變得清秀了,很有氣質,談吐依然得體。個人覺得她的9A,要比9歲孩童入大學的成績難得多了,我們應感謝上天又賜給我們多一個好醫生。 ...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31 15: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0-12-31 15:24

原帖由 annie40 於 10-12-31 12:30 發表
Hi csy_ma,

那个当清洁的小妹妹, 佷有傲骨. 不偷不騙. 不必自卑. 我爸在我四岁时离家. 家里很貧窮. 小时长得漂亮, 但十分自卑.  现在非常感谢这经历, 反正活过草根日子, 往后还怕怎么.  只要有希望, 人生不必悲情. ...


不知道如果那个当清洁的小妹妹是否在課餘後才幫母親.....如果小妹妹因為当清洁而荒廢了學業.....只是接受了命運而已....
作者: annie40    時間: 10-12-31 15:39     標題: 回復 1# samuel89 的帖子

疾风劲草, 就算荒廢了學業, 也比少爷宾活得好, 人生定有出路.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0-12-31 15:59

原帖由 annie40 於 10-12-31 15:39 發表
疾风劲草, 就算荒廢了學業, 也比少爷宾活得好, 人生定有出路.


唔.....你鑽了牛角尖了....有錢並非罪, 冇錢是命, 是現況亦非不可改變....活得好的少爷兵唔代表佢地必然系二世祖, 都唔代表佢地必然在疾风中折腰......荒廢了學業的出路只會愈來愈窄, 始終時代已經愈來愈進步, 知識型經濟已經愈來愈多框框, 沒有知識只有愈來愈難進入......
作者: MadonnaHK    時間: 11-1-2 01: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