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毒禍 [打印本頁]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2-23 10:51 標題: 毒禍
這是我見到的一角冰山.
這個冰山有幾大,我不知道,也許是我太過敏感了,但仍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你可以說一句謝謝分享
你可以一言不發
你可以回應你的所見
但你絕不可,一定不可
濫藥!!!
我習命理,故信命理.
今年有官非,用命理的角度,是要見官.所以立春日,去了地方法院聽審.
庭上聽席一大早已坐得滿滿的,我祗好沿階梯站著,看著,聽著.
一整個早上,主要審理兩種案件.
偷竊和販毒!!!
偷竊很多是積犯,偷竊的全是超市十多廿十元的東西.
有人為偷一牌口香糖要監禁三個月.
回家和女兒說起,她突然問我:這是不是故意的?
...........
我沒有去數到底有幾多案件,祗是覺得有好多人收監,而販毒的因祗是過堂,審得很快,卻審了一整個早上.和偷竊比例大約是3:7
販毒是7!!!
更可怕的是,這些過堂的案件,祗是荃灣,葵青區一個月左右發生的.而犯案的,9成是年青人.
大埔恩主教反驗毒計劃,我以前認為是一場鬧劇.
現在,我在想,誰人手上有一份青少年的濫藥統計報告.
好想看一下,好想知道,已經嚴重到那一地步
作者: Kanba 時間: 10-2-23 16:07
不知道濫藥吸毒吸煙等行為問題和自少缺乏家庭溫暖或父母疏忽照顧和關心等因素有多大關係?受朋輩影響又多大?
作者: jamesbond007 時間: 10-2-23 17:34 標題: 《港傳˙煲呔年春》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myqqbaby 時間: 10-2-24 11:24
毒害校園

作者: jamesbond007 時間: 10-2-24 13: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Kanba 時間: 10-2-25 14:12
我估家庭影響是主要因素,尤其對小朋友的成長。他們長大後應該明白朋輩對自己的影響。我懷疑家裡沒有感情出路才找朋友。我沒有數據或研究資料。只是問問大家意見。
作者: awah112 時間: 10-2-25 22: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0-3-1 17:52
原帖由 joenjac 於 10-2-23 10:51 發表 
這是我見到的一角冰山.
這個冰山有幾大,我不知道,也許是我太過敏感了,但仍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你可以說一句謝謝分享
你可以一言不發
你可以回應你的所見
但你絕不可,一定不可
濫藥!!!
我習命理,故信命理.
今年有 ...
現今世代人權,自由已經是最高的道德, ....
政府推行的驗毒計劃都可以俾衛道之士搬出私隱作擋箭牌, 在香港的中學生亦都已經完全成長,可以當家作主了....師兄都不用太為青少年擔心了呵....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3-3 10:31
samuel,
一直以來,對毒品都是遠之,惡之.
但從未深入瞭解過.即使迷上了pink floyd, 專集全部收集了,對70年代藥物文化仍是不想主動知道更多.
以為人人都似我,一見毒品就嚴拒之.
政府的宣傳以為祗是例行公事
誰料,這問題原來我一直都是坐井觀天,
一天一區審過百起,販毒與吸毒人數的比例如何?你說,這問題不嚴重嗎?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0-3-3 11:13
原帖由 joenjac 於 10-3-3 10:31 發表 
samuel,
一直以來,對毒品都是遠之,惡之.
但從未深入瞭解過.即使迷上了pink floyd, 專集全部收集了,對70年代藥物文化仍是不想主動知道更多.
以為人人都似我,一見毒品就嚴拒之.
政府的宣傳以為祗是例行公事
誰料,這 ...
記得讀書時期曾與一位同學兼好友到他位於屯門的安置區公屋[靜修]應付高考....他當時是位好煙酒的[窮苦學生], 但他寧願用僅有的零用錢去買煙, 都唔買飯,.....當其時我雖然不是煙酒不沾, 但只是一大班豬朋狗友一齊[高興]才[順勢而行].....我完全唔明他點解可以上癮到煙重要過飯(我問過他,他不答我)....
所以我相信毒品同煙酒一樣....人會上癮只是他們相信[它]可以幫人解決一d自己解決唔到既問題(雖然呢個理由系錯誤,他們自己可能都好明白, 但電視劇舖天蓋地甘每個人一有問題,就會借用[它],呢d劇情已經幫d人洗晒腦, 雖然大部分劇情最後都正面地講出借用[它]只是暫時性,問題就系愈來愈多人追求呢d暫時性,繼而不能自拔)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3-3 11:34
聽你咁講,我係覺得我地既忍耐力不夠,先借外物去舒緩情緒上既不安.
而事實上,我亦有過呢種經驗.
兩害取其輕,我當年都係吸煙人士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0-3-3 12:04
原帖由 joenjac 於 10-3-3 11:34 發表 
聽你咁講,我係覺得我地既忍耐力不夠,先借外物去舒緩情緒上既不安.
而事實上,我亦有過呢種經驗.
兩害取其輕,我當年都係吸煙人士
我反而覺得系d人覺得試下無妨,自己一定有能力唔上癮.....所以愈來愈多人去試.....
但決定上唔上癮, 其實系取決於解唔解決到個[原來問題], 唔系個人既忍耐力,能力....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0-3-3 12:16 標題: 回覆 11# joenjac 的文章
其實我覺得應該宣傳依賴毒品系唔可以暫時性解決問題,反而會將暫時性的問題變成永久問題.....
最重要d電視劇劇情唔好再將毒品煙酒當成暫時性解決or逃避問題既[必需品]..
作者: Kanba 時間: 10-3-3 14:07
不停吸煙會上瘾不是因為尼古丁嗎?是藥性問題,而不是心理問題吧。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0-3-3 15:39
原帖由 Kanba 於 10-3-3 14:07 發表 
不停吸煙會上瘾不是因為尼古丁嗎?是藥性問題,而不是心理問題吧。
個人認為如何你認為煙酒唔可以給你暫時性的安撫.....你根本唔會不斷去嘗試, 又何來會上瘾, 更不會給尼古丁綑綁...
上瘾必先有心瘾, 才有藥性上瘾......只不過毒品的藥性上瘾較煙酒來得強烈得多.....
作者: Kanba 時間: 10-3-3 21:07
那麼心癮的源頭是什麼?最初吸煙能給你什麼慰藉?快感?朋友/女友認同?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0-3-4 12:49
原帖由 Kanba 於 10-3-3 21:07 發表 
那麼心癮的源頭是什麼?最初吸煙能給你什麼慰藉?快感?朋友/女友認同?
心癮的源頭應該是"痴".....
我最初吸煙只是"嘗試"心態....什麼慰藉?快感?朋友/女友認同?<---根本對我完全起不了作用, 所以我唔會上癮...
我曾聽過做三行的老行尊講,佢地吸煙有一個目的系"拿正牌蛇王", 老闆絕對唔會見你食緊煙話你蛇王,但你如果稍作休息,就一定會受人白眼....所以做三行的未學好功夫要先學吸煙,甘先唔會頂唔順d甘粗重既工作....
朋友/女友認同<---我信系大部分吸煙者既心癮的源頭.
作者: Kanba 時間: 10-3-4 13:36
「朋友/女友認同<---我信系大部分吸煙者既心癮的源頭」
我都信。朋友影響好大。關乎朋友間的感情,明知是不良行為,對自己唔好的事,都會做。這不是痴,是有點不理智。
看來你當初是試玩玩的吸下煙而已。未上癮,算好事。
作者: Kanba 時間: 10-3-5 13:52
失戀也會染上煙酒。
作者: jamesbond007 時間: 10-3-11 14: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iamfine 時間: 10-3-12 10:53
原帖由 jamesbond007 於 10-3-11 14:14 發表 
很善慕別人有勇氣可以分享自己過去的事情,但自己就提也不想提十來歲時的事,最好就完全沒有發生過,就連身邊的伴侶也不知,確實是一件苦事,人生的污點不能沒有,但抺去污點後,總會留下一點痕跡。
今天回想,如果當時有人問我,為什 ...
Try not to do or say things that you'll regret 10 or 20 years form now then.
作者: wunma 時間: 10-3-12 12: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3-19 21:22
又有新品種
【明報專訊】[url=]英國
[/url]青少年目前流行服用一種名為Mephedrone的軟性藥物,該藥物被指自去年11月起跟5宗死亡個案有關。由於藥物在青少年間迅速蔓延,最小年紀的吸食者只得9歲,而且可以輕易在網上購買,英國傳媒報道,政府擬緊急立法禁制該藥物。
Mephedrone有多個別名,其中一個名字是「喵喵」(meow meow),近月在英國青少年間流行。18歲的溫賴特(Louis Wainwright)及19歲的史密斯(Nicholas Smith)周一晚服用了「喵喵」後,在家中暴斃,引起社會關注。
死者父親:「喵喵」合法害人
死者親友堅稱,兩人都不是濫藥者,並且一直堅拒非法毒品。史密斯的父親說﹕「我不想別人以為他是『道友』,因為他不是,他只是跟朋友出去玩。他生活正常,用功又關懷他人。我不想類似悲劇在其他家庭出現,老天,他只有19歲。」他說,正是由於「喵喵」合法,其子才誤以為安全,他呼籲政府盡快禁制。
英國迄今已有5宗跟「喵喵」有關的死亡個案。去年11月,14歲少女普賴斯(Gabrielle Price)將「喵喵」溝藥服食後,心臟停頓死亡;今年1月,一名18歲青年在派對初次嘗試該藥物後暴斃;上月7日,46歲的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開派對時倒斃,周三公布的驗屍報告顯示他的死跟「喵喵」有關。英國警方警告,雖然「喵喵」合法,但可以致命,若連同酒精或其他藥物一起服用,危險會大大增加。
政府最快月底禁制
最新的兩宗死亡案例令要求禁制「喵喵」的聲音大增。第一國務大臣文德森(Peter Mandelson)承諾會「盡快」研究是否取締「喵喵」,但他亦承認,此前從未聽過該藥物。內政部政務次官坎貝爾(Alan Campbell)表示,在收到[url=]濫用藥物
[/url]諮詢委員會(ACMD)建議後將會立即採取行動。ACMD將於本月底提出建議,《衛報》引述消息指出,委員會建議取締「喵喵」。
校園普及 校長束手無策
英國政府新任藥物顧問上月在《泰晤士報》撰文,稱「喵喵」的普及速度「令人震驚」。英國全國校長聯會秘書長布魯克斯(Mick Brookes)稱,該藥物在校園已迅速普及,服食者甚至年輕至9歲。他稱,由於藥物合法,所以校長和警方都束手無策,學校在充公藥物後甚至還要歸還給學生。
本報記者在網上搜尋器Google輸入「Mephedrone」一字,結果令人吃驚,頭10個結果有8個都是網上商店。這些網站很多都標榜繳費方式多元化,交貨快捷,以英國本土為例,基本上付錢後1個工作天就可收貨。這些網站一般都強調「Mephedrone」是植物肥料或化學物,只有少數暗示與迷幻藥有關(如稱它是「頭糖」Head Candy),不少亦煞有介事地強調「不適合人類服用」。
泰晤士報/衛報/明報記者
「喵喵」是植物肥料 Mephedrone,也是興奮劑,和搖頭丸的化學成份類似,服後使人胡言亂語、焦慮不安、嚴重的話會過度刺激心臟和神經系統,令人昏倒或流鼻血。 英國《太陽報》
[ 本帖最後由 joenjac 於 10-3-19 21:28 編輯 ]
作者: Sumyeema1 時間: 10-3-24 13:58 標題: 只可一不可再 陶君行談吸毒失言
政府一向宣傳吸毒「不可一、不可再」,身兼黃大仙區議員的社民連主席陶君行昨天出席香港電台一公開活動時,卻在過百學生面前失言,指年輕人吸毒是「只可一、不可再」
陶君行主動舉例指,「我記得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同(現總統)奧巴馬年輕時都好似食過 Cocaine(可卡因)嗰啲嘢,我覺得呢啲嘢食一次就好喇,試一試,係咪?」
有關言論引起台下不少嘉賓譁然,連與陶君行同台的石丹理也微笑搖頭糾正指吸毒是「不可一、不可再」,陶君行聽罷卻稱:「只可一、不可再,應該叫做。(意即)食完一次就返番正途選美國總統喇,香港學生就可以去選香港行政長官。」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amp;art_id=13846696
社民連 has many young fans, maybe that's why Mr Tao has such comment about 吸毒.
作者: judy 時間: 10-3-24 16:54
原帖由 Sumyeema1 於 10-3-24 13:58 發表 
政府一向宣傳吸毒「不可一、不可再」,身兼黃大仙區議員的社民連主席陶君行昨天出席香港電台一公開活動時,卻在過百學生面前失言,指年輕人吸毒是「只可一、不可再」
陶君行主動舉例指,「我記得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同(現總統)奧 ...
最可惜嘅係年輕人聽陶君行嘅話多過聽特首的。
作者: teresat 時間: 10-3-24 17:47
原帖由 joenjac 於 10-3-19 21:22 發表 
又有新品種
【明報專訊】英國
青少年目前流行服用一種名為Mephedrone的軟性藥物,該藥物被指自去年11月起跟5宗死亡個案有關。由於藥物在青少年間迅速蔓延,最小年紀的吸食者只得9歲,而且可以輕易在網上購買,英國傳媒報道, ...
thanks your information
作者: Yau_Cheung 時間: 10-3-25 22:08
陶君行
原帖由 Sumyeema1 於 10-3-24 13:58 發表 
政府一向宣傳吸毒「不可一、不可再」,身兼黃大仙區議員的社民連主席陶君行昨天出席香港電台一公開活動時,卻在過百學生面前失言,指年輕人吸毒是「只可一、不可再」
陶君行主動舉例指,「我記得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同(現總統)奧 ...
作者: eviepa 時間: 10-3-28 10:37
(明報)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身為中學生的家長,筆者最近收到由保安局 禁毒處、禁毒常務委員會、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曾潔雯博士和東華三院越峰成長中心聯名印製的一份名為《無毒家教有妙法》的單張(下簡稱「單張」),當中有一份測試子女是否有吸毒迹象的問卷,從行為、身體狀况、個人物品、情緒及生活習慣、社交等五方面,羅列共25條問題,並附「吸毒危機分析」,提出在這25條題目中,若子女所選的答案確認了其中一至八項問題所陳述的表徵,便代表「你的子女有可能已經有吸毒的行為,而毒品已經開始影響你子女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必須正視這個情况」。
無毒家教的「妙法」
問卷羅列的其中14項表徵包括﹕「學業或工作表現轉差」;「神不守舍、自言自語、精神彷彿(應是恍惚)」;「說話開始有口吃現象」;「衣服有異味」;「數小時內不斷飲用大量清水或凍飲」、「改變了進食的習慣(例如﹕突然缺乏食慾)」;「情緒不穩定,情緒起伏很大、變得脾氣暴燥(躁)」;「感到疲倦、彷彿(應是恍惚)、呆滯、反應遲緩」;「記憶力衰退」;「渴睡(瞓足一至兩天)」;「 與朋友聯絡時表現神秘」;「獨留房中、逃避與家人接觸」;「尿頻」;「經常流鼻水、流鼻血、鼻子紅腫」(網上版見 http://www.parentedu-fightdrug.org.hk)。
在學校和工作壓力異常沉重的當代香港社會環境中,面對緊張的生活,「學業或工作表現轉差」、「神不守舍、自言自語、精神恍惚」、「說話開始有口吃現象」、「改變了進食的習慣(例如﹕突然缺乏食慾)」、「情緒不穩定,情緒起伏很大、變得脾氣暴燥」、「感到疲倦、恍惚、呆滯、反應遲緩」、「渴睡(瞓足一至兩天)」和「記憶力衰退」等這些表徵,也許不難在學生或子女身上發現一二;當子女正進入青春期,身體和心理發生變化,出現「衣服有異味」、「 與朋友聯絡時表現神秘」和「獨留房中、逃避與家人接觸」等情况,應該並不罕見;而在這個天氣突然變得極熱或極冷、流感不斷湧現的世代,因過熱或出汗過多而在「數小時內不斷飲用大量清水或凍飲」,或受感染而至「尿頻」和「經常流鼻水、流鼻血、鼻子紅腫」,恐怕也十分平常。如果子女出現一至八個這些表徵,便等同「毒品已經開始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那麼全港家長都難免要懷疑子女是否正在吸毒;倘不,就只能像「單張」所指摘一樣,不僅「防毒意識薄弱外」,同時還犯下了「預防子女吸毒教育不足」的罪狀。
有趣的是,「單張」同時不斷強調家長必須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問題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如何能在輕易就懷疑子女「開始受毒品影響」的前提下建立?怪不得「單張」向家長建議的親子知識、態度和技巧,都沒有提及「互信」這個重要的溝通和建立親密關係的前提。
由禁毒處、禁毒常務委員會、大學教授等權威掛名的單張,似乎並不特別認真;難怪政府和傳媒在引述禁毒處委託一市場研究機構製作的《2008/09年學生服用藥物情况調查》(下簡稱「調查報告」)時,也顯得有點馬虎。
吸毒數字引起的恐慌
先看看「調查報告」發表後,政府和傳媒的解讀。特首向傳媒的談話,強調了被抽選的112間中學當中,有111間的學生承認曾經吸毒,「甚至在高小學生之中,亦有1.6%表示曾經吸毒!」因此他認為﹕「香港的青少年吸毒情况十分嚴重」。保安局局長則在「調查報告」發表後的記者會上指出,政府將注資三十億元作禁毒基金,以贊助「社會不同各界人士,籌辦不同類型的禁毒工作,將抗毒運動提升至『全民運動』的水平」。
再看看各大小報章當日的新聞標題﹕「3萬港生淪毒海 幾無一校是淨土」、「大專校園全染毒 9成中小學無倖免」、「保安局調查:九成受訪中小學有學生吸毒3萬毒學生最年輕8歲」、「調查顯示毒禍陷校園 近100 %中學有吸毒學生」、「校園大災難 三萬學生吸毒 調查﹕八歲也沉淪教育界震驚」、「九成校園毒品為患三萬學生吸毒」、「毒害氾濫攻陷中小學」、「小學生吸毒響警號 9成校失守毒童改家中濫藥 8%竟偕父母同吸」、「九成小學有人吸毒」、「免費毒品攻陷全港小學失守 議員轟禁毒方針治標不治本」、「無毒中小學成奇葩 12歲以下吸毒倍增 校園毒禍蔓延全港」、「九成九中學有毒潮 8歲小學生也吸毒」。
被「毒海」、「毒禍」、「毒潮」、「毒害」包圍,「 近100 」、「九成九」學校「失守」或被「攻陷」或「全染毒」,以至「八歲也沉淪」,自然只能是「校園大災難」、學生「無倖免」,老師家長能不「震驚」?
不過,在「震驚」之餘,不妨讓我們抽點時間,仔細地翻閱一下「調查報告」,認(識)真(正)校園吸毒的問題,是否如政府傳媒所描述般嚴重。
認真閱讀調查結果
我們可從(一)調查方法的局限、(二)不同的「精神藥物」、(三)不同時期和(四)不同地區的比較這四方面,細讀「調查報告」。
(一)政府和不少傳媒都把「小學生吸毒」和「九成多學校」作為解讀重點,但卻完全忽略了「調查報告」中所強調的研究局限﹕「部分高小學生,尤其是本地小學小四及國際學校小學第五級的學生,在填寫問卷時仍有困難。部分學生不明白填選答案的正確方法,只懂圈選預設答案。部分學生對理解問卷有困難」,因此建議當局應在以後的調查中「考慮調查應否涵蓋小四/第五年級學生」;報告也曾提醒﹕「中學學校吸食毒品學生的分布只反映有參與此調查研究的中學,因此需謹慎作出數據詮釋」,而有部分被抽選的學校「因課程緊迫或調查的題目較為敏感而沒有參與」。
(二)從「調查報告」中一些備受傳媒和政府忽視的統計數字,我們或可看到學生吸毒問題的另一個圖像﹕曾飲酒的學生人數比例達64.9%、抽煙則是12.2%、而曾吸毒的只有4.3%。如果煙酒也是一種可濫用於刺激精神的物質,那麼他們影響的範圍,恐怕遠比毒品廣泛?政府願意投放30億禁酒嗎?為什麼不?
(三)本地學生的吸毒問題,真的愈來愈嚴重嗎?自1992/93年起,保安局禁毒處每四年便委託學者或機構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調查報告」亦引用了過去十多二十年的統計作比較﹕曾吸食毒品(或「濫用」藥物)的中學生比例,自1992/1993年起先跌後升,到21世紀再跌再升至2008/09年的4.3%,與2000/01年的4.1%相約;吸食海洛英的中學生人數比例,則由從1992/1993年上升,但踏入21世紀之後一直下跌至2008/09年的0.2%,比1992/93年的0.6%還低。換句話說,從「調查報告」引用的統計數字,我們無法得出近二十年學生濫藥問題愈來愈嚴重的結論;此外,為論證其禁毒推廣活動的成效,禁毒常務委員會最近也指出,2009年首三季21歲以下的吸毒人口,較2008年同期減少0.3%。值得留意的是,2004/05年調查的問題是學生曾否「濫用」精神藥物,而2008/09年的問卷則是學生曾否「吸食過」毒品(包括咳水和天拿水),這或許能部分地解釋為什麼2008/09年學生表示曾吸(食過)毒(品)會比2004/05年曾濫(用)藥(物)的人數比例「倍增」。
(四)「調查報告」亦把香港置放在國際比較之中,羅列了美國 、英國 和35個歐洲國家的相關調查數據,指出香港的中學生有4.3%吸毒,但在美國則有19.6%-47.4%、英國22%、35個歐洲國家則有17-23%。難怪特首會說,香港青少年的吸毒情况,「相比於歐美國家,尚未到無可挽救的地步」。果真如此,政府為什麼還不呼龥香港的家長(包括不少政府高官)不要送子女到「無可挽救」的地方留學 ?
驗毒的恐懼文化破壞互信與家庭和諧
「調查報告」的其中一個結論是﹕「調查結果顯示,政府的禁毒宣傳及教育已成功向大部分學生灌輸禁毒信息,日後的工作亦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和教育」。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石丹理也指出,青少年吸毒的主因是「不少青少年的價值觀被扭曲,將吸毒行為合理化」(《文滙報》,2010年3月7日,A14)。不過,根據「調查報告」的統計數字,超過九成半受訪中學生並不贊成別人吸毒,而曾吸毒的中學生,也有七成六不贊成別人吸毒。換句話說,絕大部分學生的價值觀未「被扭曲」,也沒有「將吸毒行為合理化」。此外,學生吸毒的前五位主要原因是「好奇」、「消愁解悶/逃避不開心或不安的感覺」、「受朋輩影響」、「尋求刺激」、「減輕壓力」;而約三分一承認吸毒的中學生則曾在內地吸毒;「調查報告」又指出,不曾吸毒的中學生只有少於一半曾參與禁毒活動,不少更表示「對任何禁毒活動都不感興趣」。如果我們願意直面這些調查結果,「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和教育」,還可算是對症下藥嗎?
如果禁毒措施並非對症下藥,而政府和傳媒也沒有認真閱讀「調查報告」或嘗試「認」清學生「真」正面對的問題,那麼以嚇人的修辭、誇張的報道、三十億元的資金所推行的「全民運動」,除了把責任推向家長和學校——指摘前者「漠視對子女的管教」或「仍未承認青少年吸毒問題的嚴重性」、批評後者「為保聲譽及避免遭受殺校而淡對校園吸毒問題」,轉移了公衆的視線,為政府卸除為民解決實在問題的責任外,更同時在製造或強化一種恐懼的文化(culture of fear)這不經意的效果。這些製造出來的恐慌,並非基於個人的經驗,也不是源於學生真正面對的問題,產生的效果,只能是令教師、家長更不信任學生,或學生更不信任教師、家長。據本地一些學者引用的美國研究顯示,30%驗毒的學生曾感到壓力、尷尬、羞辱和沮喪;為逃避驗毒,部分吸毒者轉向飲酒;另一些潛在的負面影響包括學生、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關係轉差。
一個鼓勵信任他人的社會,對民主、自由和創新傾向持容忍的態度;恐懼和不信任的文化,孕育的則是規管、審查和禁制自由。當我們認為每間學校都是一個潛在的「毒窟」時,家長、師生等人際關係恐怕並不容易和諧;倘若我們把外部世界描述為處處危機,我們的子女學生自然更不願相信和接觸他人,扼殺的是冒險、探索、好奇、實驗等潛能。最終,我們很可能得到的,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由於與家人缺乏互信,因此子女可能在「與朋友聯絡時表現神秘」或「獨留房中、逃避與家人接觸」,於是家長便認為「毒品已經開始影響子女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於是家人之間更加缺乏信任。花三十多億,就是想得到這自我實現的預言嗎?
文 許寶強
作者: YauMum 時間: 10-4-7 17:09
首先聲明本人是公務員但不全站在政府一方
公眾投訴校園毒禍 我相信一時難以清除 就做了個校園驗毒計劃 怎知各方不領情 花了時間金錢做了門面工夫沒實際 下台階是教育了下一代 唉唉
作者: twohearts 時間: 10-5-25 09: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