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清談 [打印本頁]
作者: joenjac 時間: 09-12-7 11:52 標題: 清談
本來打算放這段想法於海外留學區,但最後還是放到教育政策去.
因為在組織這段文字同時,看見有家長為機票的事而煩惱.而煩惱原因,正正和我想說的有關.而這煩惱,也讓我想到更多.
香港每天來回倫敦的航班有幾多我沒有去算去查.估計不少於10班.
但每次學期終結及開課前一日,是一位難求.即使是商務位以至頭等客艙.
到底香港有多少人去了外國升學?又有多少去了英國?
女兒學校的行政人員一年有幾次會和學生家長聚會,也是家長們交流的機會.
閒談中,發現原來有好多人你在把名字在 google 搜一下,很容易會找到他們.
當中,不乏我們局長高官.
令我驚訝的是,他們的子女原本在香港就讀的學校,都是我們 bk家長爭到頭破血流的名校.這樣隨隨便便,便浪費了一個學額.
呃!本人也是一丘之貉,對不起.
最近有很多學生在外國考完公開試,再用尖子方式回流到香港升大學.其中一個家長,他的女兒文科會考 24分,也是走這條路,這方法的細節我未曾深入瞭解,但卻已聽到很多人提起.
香港的教育政策……………
bk討論區,本來就是一個清談的地方,有些人會當是表演舞台,有些人會交換資訊,有些人會發發牢騷.我們能作些什麼?各自表述之後仍是依然故我.
我是發一發牢騷:
有網友P6MA丟下一句,期待你重寫心如刀割
昨夜竟難以入眠,不是對重寫有壓力,而是在整理回憶時,心原來仍會很痛,再想到將要帶第二個女兒過去,眼淚,映著夜色,悄然向我閃爍著同情的光.
我並不想讓女兒去陌生的地方,用不熟悉的語言,學習未知的事物.
瀏覽這裡的討論,洋洋灑灑,和升中派位那一廂,戰戰兢兢,是蘭桂坊與天水圍.
這裡是表演後台,那廂是買門卷的人龍.這裡俯視台下蒼生,盡情發揮十八功架,那廂仰視台上表演,借虛擬人生去撫平戰亂中的傷痕.
政策官員在那裡?
殖民地時代的理工學院和兩所大學差別在那裡?
一個是官員的搖籃,一個是技術人員的特訓中心.
金字塔的人力需求,就有金字塔的教育政策,精英化!!
如今,精英的搖籃在那裡?我們的孩子,將會是金字塔第幾層的會員?
[ 本帖最後由 joenjac 於 09-12-7 11:55 編輯 ]
作者: uncleedward 時間: 09-12-7 13:04
原帖由 joenjac 於 09-12-7 11:52 發表 
本來打算放這段想法於海外留學區,但最後還是放到教育政策去.
因為在組織這段文字同時,看見有家長為機票的事而煩惱.而煩惱原因,正正和我想說的有關.而這煩惱,也讓我想到更多.
香港每天來回倫敦的航班有幾多我沒有去 ...
Dear Joenjac
I assure you that going overseas is generally speaking a better option for our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erm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 wouldn't say people's attitude has changed too much. Only that a lot of students in the old days had to work part time illegally to support themselves but now Hong Kong students working part time is almost unheard of in the UK, although it has become legal now. You cannot deny that Hong Kong has become richer.
But at the secondary school level, in the old days it was mainly the rich kids or civil servants' kids going but now more and more middle-class families are sending their kids as well for secondary school or eve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a lot of these kids come back to Hong Kong whenever there is a break more than a week. They are no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kids who go to boarding schools away from home. I know a girl who has been studying in the UK for 5 years. She comes back to Hong Kong 4 or 5 times a year but the only place she has been to in London is Heathrow.
作者: joenjac 時間: 09-12-7 14:10
edward,
你說得對,每年光花在機票的費用,的確會讓血壓上升.
本來我也打算讓女兒留在 host family,但一天30-35 gbp,一個假期下來,跟一張機票沒差多少.因此才會促成孩子們放假回港補充物資的集體行動.
不過這裡我想說的是,如果政策不是去到這地步,我仍會讓小孩留在身邊,至於香港人較富裕我認為是推波助瀾的元素.
我出身業務員,之後晉升至行政管理,至現在經營小公司.這事業讓我接觸很多人,本土的,國內的,國外的,決策級的,打雜級的.
職業病態讓我感受到時代的新淘汰賽制.
前公司人數過5000,十年工作我曾面試過數百人,大學生見很多,抱歉,二字評語:不堪.
所以為什麼幾年前就計劃送女兒出國.
外籍客戶最不喜歡是香港大學生.開會時永遠沒問題,沒意見.私下卻諸多批評.曾有一德國籍主管,可說流利廣東話,新上任不顯山不露水,第一次會議,就是聽屬下用廣東話議論什麼,一份革職名單已有初稿.
反而一些回歸的例子,開會時會面紅耳赤爭辯一番,但很少會記仇.這些人很快會升到行政級別.
我可說是用成就去評價教育成果.我對價值觀有一份執著.因此在高中這定性時期,我怕我輸不起.新高中課程祗在形態的轉變,質沒有變.離開是不得不的選擇.
作者: P6MA 時間: 09-12-7 22:24
一個飲共產黨奶大,大學時讀馬克斯唯物史觀嘅吾爾開希,八九年六四事件後卻投奔海外;一個自小在外國接受西方思想教育嘅董建華,卻加入共產黨,九七回歸後成為香港特首,人生就是如此,教育施之於人,影响不可算少,但卻非决定性嘅因素。
人嘅本質往往和他的生活文化和家庭背景有莫大関係,君不見所謂辨公室政治文化,正是香港人之強項,學生家長為求達至目的,講大話、抄功課、都可成為策略,理論,中國人太習慣家長式的統治,那有向權威爭辯嘅勇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是中國人的拿手好戲,我認識一些在香港長大,接受教育的外國人,他就沒有你所說香港大學生的特質。
也許在基本功方面香港教育確有不足之處,但未來,大陸經濟仍起飛嘅時候,香港大學生擁有上述本質,也許更能保証他們在金字塔的上層呢!
作者: stccmc 時間: 10-1-2 21: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10-1-25 18:34
原帖由 joenjac 於 09-12-7 14:10 發表 
edward,
你說得對,每年光花在機票的費用,的確會讓血壓上升.
本來我也打算讓女兒留在 host family,但一天30-35 gbp,一個假期下來,跟一張機票沒差多少.因此才會促成孩子們放假回港補充物資的集體行動.
不過這裡我想 ...
Joenjac:
很久沒見您出現了,我也是,久沒來"教育政策"這裡了。先道問候。
呵呵,無論您女兒在哪裡受教育,大概都不會像您形容的香港學生一樣吧?因為她是您的女兒,就總有不一樣的特質。
希望您有空可分享女兒在英受教育的不同處和改變
作者: csy_ma 時間: 10-1-28 04:16
原帖由 csy_ma 於 10-1-25 18:34 發表 
Joenjac:
希望您有空可分享女兒在英受教育的不 ...
Joenjac:
看到您在另一欄上分享的文字了。謝謝!
曾看過朋友給我的英國留學指南,其中的理念講得頗吸引。只是,英國學校似乎保留了頗多階級,當領袖生或校隊隊長會享有很多特權,其他學生不會視此為不公平,換著在美國,倒分分鐘有政治不正確之嫌。
但您說得對,香港的教育制度,就是喜走捷徑,學校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齊心,給小朋友一個正確答案,免其"走歪路",結果,小朋友便慣性做伸手派,沒怎麼想過自己找答案。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1-28 11:41
csy_ma
是 crystal 吧? 好久不見你來.我現在是海外留學的常客了.
清談為題,有二意.
一為旨在清談,
二是笑書生論政.
政策這邊.讓我聯想到太極圖.
自由是我們所追求,爭取.一旦有了,就有人濫用.
911,金融海嘯.
收緊自由度了.於是又有人濫用,抗爭又出現,又再放寬了.......週而復始
如果你問,什麼是好.我可能要你給我時地人的背景.否則,難以說好壞.
荷里活電影看不少校園片.你總會見到有學生特權分子大反派吧.這也許是誇張了,但相信也是一種存在的現象,我倒認為這特權是配合身份的東西.問題是,有沒有濫用?
中庸,淺白卻崖高.因為極致,才是欲望的存在價值.在一個欲望的社會中.你我,真的能崖岸自高?
我也在跑,因為總不想,孩子望著別人背影生活.直到我跑不動,孩子以後想不想跑?如何跑?能否帶著人作慢跑?
天視之.
作者: P6MA 時間: 10-1-28 12:32
Joenjac:
崖岸自高還是逐鹿中原,在我看來只是兩種同的人生態度,我較傾向於前者,而小兒則愛後者,因此有著互補作用,若母子兩同於一方,便容易迷失方向了。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1-28 16:27
好一個迷失方向.
午飯的能量,都轉化到這四個字上去.
最近又再沉迷黑白之間--圍棋與文王卦.
"又"是因為廿多年前開始,很久以前放下了.
棋力是中國制 4-5級之間.估計,窮一生力,終不能見段. 但遊戲人間,別有另一番風味.
生計方面,卻仍在磨刀弦箭.生怕秦鹿不多.
至於術數,接觸多了,更感造物弄人.
知其不可而為之,我是信命而不認命.
原來人生本就矛盾!
中庸,
是浮於物外.穿梭黑與白之間的一大片灰,無所謂盛衰.
是放下而得的境界.
但平凡如我,祗懂遊走太極圈中的黑與白,動和靜交錯著去編織人生.在這來來回回,背著的孩子,無論如何,我是不曾放下.所以我們人生路,這一段的腳印,都是印得比較深.
作者: happyvalley 時間: 10-1-28 16:58
原帖由 csy_ma 於 10-1-28 04:16 發表 
Joenjac:
看到您在另一欄上分享的文字了。謝謝!
曾看過朋友給我的英國留學指南,其中的理念講得頗吸引。只是,英國學校似乎保留了頗多階級,當領袖生或校隊隊長會享有很多特權,其他學生不會視此為不公平,換著在美國,倒分分 ...
『申手有答案』咁樣形容得幾好,我會好好撿討自己,多謝。
作者: jamesbond007 時間: 10-1-28 18: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10-1-29 03:28
原帖由 joenjac 於 10-1-28 11:41 發表 
我也在跑,因為總不想,孩子望著別人背影生活.直到我跑不動,孩子以後想不想跑?如何跑?能否帶著人作慢跑?
Joenjac:
孩子一般較自我中心,不大會望著別人,縱如是,大概也是家庭影響。望著別人生活,無論望著背影還是倒後望,有比較心,放不下,大概都痛苦。
要跑,首先是要自由地飛翔。
您還要負著女兒跑,以放她們出去的形式,箇中的形容,充滿矛盾。只感您的焦慮,不大明所以。
久未更新各位情況,像您,好像失了點往日的神采,是女兒的世界寬廣了,看到的頂尖對手多了,稍有擔心?還是因女兒不在身邊有所牽掛的悵然?
保重。
作者: P6MA 時間: 10-1-29 09:20
Joenjac:
天若有情天亦老,應放手時不要留,當下才是最重要。
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一切都只是過程,無需執著,樂道不憂貧呀!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1-29 10:43
也許,應笑我多情.
十四年來,朝夕相對.對鏡方知華髮生,豈有豪情似舊時!
橫眉冷眼的日子,好像燃香.結結實實的一柱黃,瞬間化作輕煙去.縈繞在生活,不見形卻聞其香.
cry_ma, p6ma.
不用為我擔心,感性的人,自有感性的日子.
特別是 cry-ma.
記得人子的馴鷹師吧.沒有重看這一篇,但記憶,感受仍深.
女兒,早已放她自由飛了.未放下的,是心頭的虛空,雖無物,卻重如山.
好多年前,自製了一書簽,上面寫著生澀的情詩.曾和朋友提起,我說:
這些情詩,書簽,對其他人而言,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但在我夫妻中.卻有著很深意義.百年後,也許是一張廢紙.但這意義,卻真正存在過於宇宙之間.相對太虛,是一剎那,但我們深知,曾經就是永恆.
因為變才是不變,給我一點時間,我又會回到 blog 早期文筆一樣.玩笑人生.
作者: father_ho 時間: 10-1-29 12:29
Dear All,
Very very meaningful wording but the feeling may not easy to be realised by our 80's. In other words, I am old.:time: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0-1-30 23:57
在 于丹《論語心得》書中, 有以下一段話 :-
「我曾經看到有一本寫如何為人父母的書,作者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 她在書的開頭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她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
作者: scatterbrain 時間: 10-2-3 13:57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 我並不同意。每個小朋友的性格、能力各有不同,怎能說"越早分離父母就越成功"?另外,是否"越遲分離父母就越失敗"?
有些朋友會於小朋友高小或初中就送小朋友出國,大部份結果係父母與小朋友關係較疏離,唔少小朋友亦埋怨父母太早不在身邊。個人認為,小朋友在小學&初中係好需要父母係身邊指導佢哋。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10-1-30 23:57 發表 
在 于丹《論語心得》書中, 有以下一段話 :-
「我曾經看到有一本寫如何為人父母的書,作者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 她在書的開頭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她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 ...
[ 本帖最後由 scatterbrain 於 10-2-3 14:03 編輯 ]
作者: wunma 時間: 10-2-3 16: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catterbrain 時間: 10-2-4 14:54
"這個做法並沒有影響其母女(子)關係." - Really? 我就唔覺佢地好close lor.
如此理論 arm, 是否子女一出生就放佢係"孤兒院" 獨立就最合適?父母就最"成功"呢?
原帖由 wunma 於 10-2-3 16:15 發表 
也有道理!
自己唔知幾時死, 萬一突然死咗, 仔女都能較快獨立起來.
有看過奇女子狄娜寫的"從母到友", 都知她對女兒有多愛. 她也有一套類似的想法, 就是女兒天生男仔性格(後變了性), 自小又很獨立, 作為母親的她 ...
[ 本帖最後由 scatterbrain 於 10-2-4 14:59 編輯 ]
作者: samuel89 時間: 10-2-4 15:40
原帖由 scatterbrain 於 10-2-4 14:54 發表 
"這個做法並沒有影響其母女(子)關係." - Really? 我就唔覺佢地好close lor.
如此理論 arm, 是否子女一出生就放佢係"孤兒院" 獨立就最合適?父母就最"成功"呢?
...
此法可行嗎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0-2-4 22:28
原帖由 scatterbrain 於 10-2-4 14:54 發表 
"這個做法並沒有影響其母女(子)關係." - Really? 我就唔覺佢地好close lor.
如此理論 arm, 是否子女一出生就放佢係"孤兒院" 獨立就最合適?父母就最"成功"呢?
...
獨立的意思, 就是可以自己能照顧自己, 更甚照顧別人. 培養子女自主獨立, 父母是應放手時要放手. 有些父母以照顧子女一生一世為理想; 有些寧忍別離分割之痛, 為子女前途著想, 放洋海外, 或早成家立室, 找到歸宿, 也體現每階段分離犧牲背後天母無我付出的真愛.
作者: scatterbrain 時間: 10-2-5 14:14
我相信沒有父母會想 "照顧子女一生一世",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人既生命係有限。
不過何時為適當時候忍受分離之痛, 放洋海外或成家立室?個人始終認為並非越早越好。
E.g. 若兒女15歲就找到真愛,又獨立(各方面包括經濟),可以照顧自己+照顧別人,是否可以成家立室呢?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10-2-4 22:28 發表 
獨立的意思, 就是可以自己能照顧自己, 更甚照顧別人. 培養子女自主獨立, 父母是應放手時要放手. 有些父母以照顧子女一生一世為理想; 有些寧忍別離分割之痛, 為子女前途著想, 放洋海外, 或早成家立室, 找到歸宿, ...
作者: P6MA 時間: 10-2-5 14:25
原帖由 scatterbrain 於 10-2-5 14:14 發表 
我相信沒有父母會想 "照顧子女一生一世",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人既生命係有限。
不過何時為適當時候忍受分離之痛, 放洋海外或成家立室?個人始終認為並非越早越好。
E.g. 若兒女15歲就找到真愛,又獨立(各方面包括經濟),可以 ...
如果雙方父母都同意,有セ問題呀?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0-2-5 16:58
原帖由 scatterbrain 於 10-2-5 14:14 發表 
我相信沒有父母會想 "照顧子女一生一世",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人既生命係有限。
不過何時為適當時候忍受分離之痛, 放洋海外或成家立室?個人始終認為並非越早越好。
E.g. 若兒女15歲就找到真愛,又獨立(各方面包括經濟),可以 ...
養兒一百歲, 長憂九十九. 只是父母愛子女之心一種比喻, 當然你可駁斥說近百歲老人怎可去擔心和照顧七八十歲的兒女. 述說只是隱喻體現父母對子女愛之無我偉大, 不是事事以自己利益苦痛為前提, 只為子女好的方面去設想. 年長父母要照顧弱能老兒, 相信也是義不容辭, 相比有體健子女的父母, 關顧分別只是一要力行, 一為心照, 子女要到時父母都義無反顧, 不關年歲或生命有限所影響.
斷章取義, 斷句取詞, 當然容易.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真的三個人之中, 真有作為我老師的人材嗎? 或你想到每人都有我們作為借鏡學習的長處, 或容易啓悟. 嬰兒獨立或年少成家, 也是簡單看法. 子女兒時行出第一步, 自己穿衣洗澡上學去, 大個仔取老婆, 也是成長獨立每一階段體現, 獨立累建於過程點線之間, 何時獨立, 何謂獨立, 不是由年齡組別嬰兒或少年去定.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10-2-5 17:02 編輯 ]
作者: scatterbrain 時間: 10-2-5 18:55
我本以為bk像hk,係一個共容地方,為何大家有不同意見,某人的意見就變成 "斷章取義, 斷句取詞"?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10-2-5 16:58 發表 
養兒一百歲, 長憂九十九. 只是父母愛子女之心一種比喻, 當然你可駁斥說近百歲老人怎可去擔心和照顧七八十歲的兒女. 述說只是隱喻體現父母對子女愛之無我偉大, 不是事事以自己利益苦痛為前提, 只為子女好的方面去 ...
作者: scatterbrain 時間: 10-2-5 22:37
若是你的兒女,你會否同意?祝好運!
原帖由 P6MA 於 10-2-5 14:25 發表 
如果雙方父母都同意,有セ問題呀?
作者: scatterbrain 時間: 10-2-5 22:46
呢個係 if & then 的問題。但最有問題係,有無父母會同意先?
原帖由 P6MA 於 10-2-5 14:25 發表 
如果雙方父母都同意,有セ問題呀?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10-2-5 23:00
原帖由 scatterbrain 於 10-2-5 18:55 發表 
我本以為bk像hk,係一個共容地方,為何大家有不同意見,某人的意見就變成 "斷章取義, 斷句取詞"?
scatterbrain:
你幾篇文章, 說出兩三點意見, 無人覺得不能共容. 只是你提出兩個問題:- 送嬰兒入孤兒院對應比對成功獨立, 十五歲早婚少年對應早日成家立室和找到歸宿, 不是意見表達吧, 是問題反證, 或想得到回應. 我說「斷章取義, 斷句取詞」或屬過份, 言不達意, 但只想指出問題的狹隘性.
作者: CFaHB 時間: 10-2-6 00:03
仍記得n年前學步的小娃娃嗎 ?
我們雙眼盯緊他, 心裡又怕他跌, 又想他能多行幾步 ....
很快, 他學會了; 現在, 都比我們跑得快 .....
我相信, 我們還在擔心時, 孩子已不知不覺走在我們前頭 ...
而我, 一向都提醒自己, 不要 overparenting, 因這只會綁著孩子的腳 .....
作者: P6MA 時間: 10-2-6 07:51
原帖由 scatterbrain 於 10-2-5 22:46 發表 
呢個係 if & then 的問題。但最有問題係,有無父母會同意先?
在bk內可能我是另類家長,你開出嘅條件實在太好,所以我必同意,不過對方家長就真係未必同意,我同意是基於以下幾点:
人生有幾多個十五年呢?能在第一個十五年就找到真愛,何等幸運,你既知他找到真愛,也必關心他們戀愛整個過程,到他們提出婚事,你又可必棒打鴛鴦呢?小鳳仙識蔡萼時都係十五歲咋。
人生無常,既找到真愛,何必要他們放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存。對於未來,你又能夠控制幾多,好好掌握當下才是實際呀!
我是讚成中學生談戀愛的,在此黃金歲月未曾戀愛實在人生有憾。到二十多歲才發生,万一失戀,可能仲大件事,因無經驗呢!
作者: csy_ma 時間: 10-2-7 01:24
原帖由 P6MA 於 10-2-6 07:51 發表 
我是贊成中學生談戀愛的,在此黃金歲月未曾戀愛實在人生有憾。到二十多歲才發生,万一失戀,可能仲大件事,因無經驗呢!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2-7 10:41
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不同的經歷.這經歷,往往成為了價值觀的基石.到了耳順之際,時代已出現了很大轉變.是轉變而不是進步.新一代的新風氣,就更加突顯基石存在於老一輩的重要性.一代一代的輪替,舊瓶新酒的事一直上演.
用輪替一詞是因為觀念轉變是外形上,包裝上.骨子裡的質沒有變.
於是,有人引三百年前的金句去發言,有人用三千年前的智慧去回應,西方文明加上一腳,現代專家又排眾而來.一場古今中外的世界大戰,就這樣上演.
曲終人散之後,可惜終不能在歷史冊上留一註腳.
經驗既然是我們的價值觀的肉身,自然在討論中會肉帛相見.
看看我的三頭肌,是在失戀時操練出來的.
失戀的確對思想成熟有好大增益.而且,絕大部份人都會經過,從一而終的,請舉手,
1,2,3,4,.....唔.的確不多
我反對中學生戀愛.
這是對事件發生前的絕對態度.發生後自然又另一套理論.
因為這種絕對態度,孩子在跨越前總會想一想.這一拖延,希望能拖一點日子.因為他們年輕,即使是荳芽夢,青春戀.能夠一直發展下去自然是好事,萬一在考試前失戀,後果是難以估算的.
我不想發生.你可以說為了不讓孩子發生交通意外,不讓他外出的類同觀念駁我.
但我,依然故我,因為我有這經驗,所以我反對.
或許,一個理由就夠了.
作者: P6MA 時間: 10-2-8 09:53
Joenjac:
三百年前之金句,三千年前嘅智慧,會不斷的述說,是人類嘅悲哀,人類一代一代的迷失,一代一代的違反自然,對先賢先哲的勸勉、告誡,只化作艺術、戲曲,從來就不屑一顧,此所以簡簡單單嘅自然法則,便成為所謂金句、智慧之原因了。
中國歷史,只是儒學道德史觀,與馬克斯唯物史觀相比,還欠缺一点科學精神,留下註腳,不必了,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鬆共一丘,歷史註腳只是一諷刺記號而矣!
我之所以讚成中學生談戀愛只基於一点,自然法則,一個十多歲的青年男女,無論在心理或生理上都起了變化,戀愛是自然不過之事情,家長角色是疏導而不是壓制呀!
燈蛾撲火、獅子撲兔,無需為自已找理由,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呢!
[ 本帖最後由 P6MA 於 10-2-8 14:30 編輯 ]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2-8 11:35
P6MA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詩經中的情懷,想也是初始接觸男女事的少男女.
生理誘導心理變化.是大自然中最自然不過的事.
我也曾經十六歲,戀愛雖未曾,單戀,暗戀卻常生.大學四年級失戀,煙酒不離身.記得回台灣繼續學業,臨上機的一早,父親特意煮了幾個菜,沒有說話,祗是出門口時問我:"知道這道菜的名稱嗎?"我搖頭."是父母愛子"隨即揮手叫我上路.
每每想到這一段,都淚滿眶.
人有理性與感性.對情傷的復原能力,個個不同.
事實上,上學期的生活,很靡爛.下學期到麥當勞上通宵班.才淡化了錐心之痛.畢業考有幾科不合格,拿不到畢業証書.暑期補修.才勉強畢業.
所以,畢業典禮上,看到同學手上的証書,拍照,是我一生憾事.因為自卑.別人拍照時,自己躲得遠遠的.
幾年後,有學弟給我一張偶入鏡的照片.我奉為珍藏.
經驗會反射我們日後行為.
我明白青春初沁的好奇,也試過苦果的酸澀.
我想的是,儘可能不要在中學發生.
我日後的成長,功在失戀.我不是鼓吹人去失戀.但我知不是壞事.壞的祗是,時機.
[ 本帖最後由 joenjac 於 10-2-8 11:42 編輯 ]
作者: P6MA 時間: 10-3-5 09:49
Joenjac:
謝謝你的送﹝別﹞,人生便是如此,往往游走形於離合、黑白、上下、高底.......之間,無所謂絕對價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上一切,都只是共孽,笑看人生才是實際。
現代科技發達,相信80後之青年都不會有天崖共此時、千里共嬋娟之嘆,望君能放開往惜情懷,與時並進吧!
作者: csy_ma 時間: 10-3-5 11:50
Joenjac:
其實一直想跟您繼續討論下去,但怕自己一瀉江河,負了老闆。不過,春節的時候,也曾就有關論題跟家長聊過。
家長的兒子九歲。從小,他愈喜歡的人,愈不敢表露,幼稚園喜歡那個老師,就硬不肯跟那老師拍照,反而跟其他老師,倒是自然得很。
後來才知道我囡也曾是他幼稚園喜歡的對象之一,只是,若非有機會碰見他家長,我倒從沒聽女兒提起有這個同學仔的存在。
不過,今年小四的他竟然敢透過學校的內聯網向被調到別班的心儀對象表達愛意,這倒是一大突破。更突破的是,又獲得對方的正面回應,情況令人欣慰:)
他的情愛經歷之所以有較正面的發展,大概因為他父母總是站在他一邊,不會責難,還想辦法討論可如何追求,當然,修成正果之餘亦會促其努力,因為女孩成績較好,小男孩也不能太"失威"吧?
以上想分享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孩子們的情感經歷能否修成正果,這是個探索自己的過程,大概沒有那個最適合的時機。人,無論七歲或十七歲,總會對異性充滿好奇。由好奇到了解到迷戀,可以說,愈無知、缺乏經驗反愈易沉迷和不懂理解、駕馭自己的情緒。
現代社會很異化,小朋友被各種資訊催大,很難分得清,什麼是談戀愛,什麼是性好奇。在他們來說,可能都一樣。假如家長在平時已明言禁制,那到事情發生的一刻,他們可能求問無門,只能靠自己摸索,那,跌倒、痛的程度就可能加倍。
記得,您說過女孩的親母已離世,女孩亦留學海外,在這環境下,渴望愛和被愛,是自然的事。在女孩看來,親母不在,繼母終不易親密溝通,如您仍當嚴父角色,她更不易敞開心扉。人在外,很多事都易暪,那她在外可能經歷許多傷痛,您對此可能一無所知。
不要說青少年,縱是有經驗的成年人,談戀愛都是當事人都不知道怎樣發生,或手足無措的事(能夠保持冷靜的,大概像計算多一點?),如何能靠權威抑制?
不如一起分享孩子的戀愛經歷,讓其探索自己、學習欣賞和溝通的成長路上,能有多角度的觀照,倒對其整體人生有更多幫助。單因為未準備好、會可能導致壞結果為由,就抹殺了人體的自然生理心理發展,您也未免太小看這一代的獨立思考和自由意志吧?
青春期的反叛,一向是大人愈不容許的,就愈嚮往去做。很擔心您的態度反而催谷了女兒的渴望長大心理。。。
[ 本帖最後由 csy_ma 於 10-3-5 12:02 編輯 ]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3-5 12:58
其實我不會教孩子,祗是邊做邊學.以為上了15班,可以畢業.那知課程年年有變,現在要修四個學位.老天對我也真的無話可說,四個女兒,四種性格!!
大女兒直到今天,仍是一天一通電話.因為我既是父親,也是母親.
小六的那一年,我拿著從網上找來的反叛期孩子的特徵向女兒解釋.
人生有好幾個衝突性階段:反叛期,更年期,耳順之年.
我說:進入青春期,你就會開始有秘密,爸不認為有問題.當你們半隻腳踏入成人世界,你的想法自有你依據.成人反對是基於我們的經驗.但失敗卻才是最好的教育.我祗要求.當一件事你隱約覺得有罪惡感的話,就最好想多一想,最後仍決定去做,就要有承擔的勇氣而且要放手去做,後悔是做了之後才知的.總之你要知道,任何時候回頭,爸都在你背後三呎.......
同樣,到了爸爸耳順之年,你亦要有一份體諒的心,去接受爸爸的唠叨.
我告訴了她我的失戀故事,她媽媽的經驗,告訴她我和她母親相戀的風浪波折.
我也說:現代醫學進步,人有70壽年十分普遍.今天開始談戀愛,假如是真命天子,你還有五十多年的相對日子,真有那麼急切嗎?
立場是定了,但也放手了.學校中有男生向她追求,她也告訴我了.我的態度是,你已成長了!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我反對的同時,是讓她知道,你決定了的話,我仍會站在你的一方.
我祗希望我的女兒不會理智近無情,不會感性近無知.
所以她深知我反對,也知道去英國是為了學習掌握自己的未來.
我知她會有分寸的
作者: csy_ma 時間: 10-3-6 00:29
Joenjac:
送首歌給您,以便您將來送給女兒:)
(四個不同性格,其他的會不會更讓人牽掛?)
手紙~Angela Aki~獻給未來的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m3H4A3-s
敬啟者:
此刻
讀着這封信的你
現在在哪裡
做些什麼呢?
十五歲的我 有着無法向任何人訴說的煩惱
如果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的信的話
想必一定能坦率的說出口吧?
此刻 快要認輸 快要掉下淚來
彷彿下一秒就要消失的我
該相信誰的話繼續往前走呢?
只有一顆的心
不斷的破碎、崩壞
在痛苦之中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
敬啟者:
謝謝你的信
我也有話 想告訴十五歲的你
自己究竟是誰 該朝何處前進
只要不斷追問 就能找到答案
波瀾萬丈的青春之海雖然險惡
將夢之舟朝着明日的岸邊前進吧
此刻 不要放棄 不要流淚
彷彿下一秒就要消失之時
只要相信自己的聲音 昂首闊步向前走就好
大人的我 也曾有過受了傷 而難以成眠的夜晚
苦中帶甜 活在當下
人生的一切 都有意義
Woh…
所以不要害怕 讓你的夢想成長茁壯吧
La…la…la… Keep on believing
La…la…la… Keep on believing
Keep on believing
Keep on believing
此刻 快要認輸 快要掉下淚來
彷彿下一秒就要消失的我
該相信誰的話繼續往前走呢?
啊 此刻 不要放棄 不要流淚
彷彿下一秒就要消失之時
只要相信自己的聲音 昂首闊步向前走就好
不論何時 面對悲傷
只會逃避的話是行不通的
展露笑容 努力活下去吧
努力活下去吧
敬啟者
我祈禱現在讀這封信的你
能過得幸福
作者: csy_ma 時間: 10-3-6 01:22
還有一個我更喜歡的版本,是日文歌詞的
手 紙 アンジェラ・アキ in西宮市立甲陵中学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ph1oYYJz4c&feature=related
作者: joenjac 時間: 10-3-6 12:32
大女兒可能是單親,她比同齡的比較,往往都表現得更為成熟.外表柔弱卻有剛毅的心.在心如刀割一文中可見她對目標前的苦澀那份忍耐力.心思慎密但不易表露.
二女兒在姐姐的影子下,就反而是依賴了.別人對姐姐的讚美令到她也想剛強,但真遇上了困難,她會選擇逃避.最近學校中有同學結黨單打她,我見她很辛苦,但她仍然是對人微笑,對我垂淚,我一直注意著,因為這也是很好的磨練.她也是挑通眼眉卻不懂隱藏
三女兒快五歲了,直性子,正義夾帶脆弱.典型獅子座.沒有機心.因此到處碰壁.笑聲眼淚從不設防.我喜歡.
四女兒兩歲,膽小卻鬥心極強.要達目的是千方百計,可怕是,絕不放棄.腦筋非常靈活,四個中最強,察貌辨色能力最高,表情變化常為她逢凶化吉,典型投機份子,但她十八個月已表現這能力.是我最擔心也最不擔心的一個.八字是木火通明局,難怪.
四個女兒的成長教育,我一個宗旨.信任.
信我的疼,也信我的罰.
至於你介紹的歌.現場感染力是大得驚人,楊宗諱就祗能聽現場.
回禮一首
中村中 的友達之詩,他的神情,比女性還女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o30CEwByG0
[ 本帖最後由 joenjac 於 10-3-6 12:34 編輯 ]
作者: MadonnaHK 時間: 10-12-15 19: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og.wash 時間: 10-12-16 23:05
多謝 MadonnaHK 把我帶到此題目,欣賞到 csy_ma 介紹的這一美麗歌曲。多聽幾次,旋律一起,眼淚就不自覺留了下來。擁着妻子一齊聽,就變成留淚眼看流淚眼。
念及女兒,特別是大女兒,我們都在問自己:是否應該像歌詞第二部份一樣,assertive 一點;我們都在問自己:我們是否在糟蹋上天賜給我們這樣特別的孩子?
親戚朋友都認為此孩子就算放到火星上都能生存下來。我們這對殘忍的父母,就曾經故意將她和妹妹棄在東京街頭,在街角偷看着才三歲的她,怎樣用双臂環抱着還在吮着奶咀的妹妹,怕她走失,既堅定又眼神慌張地佇候我們回來。但就是這樣的孩子,在安慰妹妹適應美國新環境時,才透露她兩年前初到美國讀書時好想在住所樓梯跳下弄斷脚,好有個籍口給送回來。
十五歲的她,也會像我們年青時,問許多關於人生的問題,而自己總像Socrates一樣,明明肚裏裝着許多見解答案,就是不想直接說出來。到底我應不應該多講一點,讓女兒走少一點連她自己也覺察不到的彎路?雖然自己可能已「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語) ,但我真的不知道。
有時我真的衷心羨慕Y2KChild,有着那黑白分明,事事都有完美答案的世界觀。說真的,若我有兒若他那肯定是天才的孩子般,定當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當我將csy_ma 推薦的歌介紹給小女兒聽時,她馬上回了下面這條 link,說「老豆,呢首重正。」唉,代溝。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6O2ncUKvlg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