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打破自閉隔膜 孩子教你玩 [打印本頁]

作者: dada5    時間: 08-12-30 09:48     標題: 打破自閉隔膜 孩子教你玩

打破自閉隔膜 孩子教你玩
(明報)12月29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當孩子對呼喚不瞅不睬,躲在一旁不合群,家長總忍不住向他訓示一番——照大人的規矩這樣那樣才是好孩子;但如果孩子患有[url=]自閉症
[/url],這種訓示便難以奏效,更可能令親子關係跌落冰點。除了帶孩子上特別設計的課程,家長還能做什麼?專家建議試試「DIR@地板時間」。
沒法交流媽媽變「家具」
爽朗的蕭太說,自己個性一向心直口快,每當兒女玩玩具,她都會要求他們按她認可的方法去玩,或者認為玩這個不及玩那個好,馬上按自己的意思換掉孩子手中的玩具,結果是一次又一次的不歡而散。有段時間女兒一看到她,便緊緊抱着手裏的玩具,生怕被搶走,甚至乾脆躲起來,親子關係跌至谷底。對一般的孩子和家長來說,要修補這樣的親子關係,已經難度甚高,更何况她的兩個孩子都患有自閉症?蕭太說一直覺得兒女把自己視作家中的活動家具,沒有交流。
蕭太十一歲的兒子患有自閉症,因此看見女兒嘉兒到一歲半也沒有和任何人有眼神接觸,更沒語言能力,她便馬上帶女兒去[url=]衛生署
[/url],經評估後證實妹妹跟哥哥一樣患有自閉症。蕭太很快便接受現實,積極安排女兒參加專為特殊需要孩子而設計的輔導班。不過,她心裏總在想有沒有方法可以和女兒建立起關係﹕「至少有幾分像對母女吧?怎能一個來,一個躲呢?」
故意出錯趁機溝通
經過轉介和評估,嘉兒三歲時和蕭太參加了協康會推行的「DIR@地板時間」概念課程,每兩星期一起上課。在專業治療小組指導下,蕭太改變了對「玩」的基本概念﹕從觀察女兒玩玩具的習慣入手,再坐近她,以女兒的方法去玩,她說﹕「嘉兒喜歡把『煮飯仔』和材料排列,別人完全看不出她排列的意義;為了跟她一起玩,我也在她身邊照樣排列,一邊向她說話,偶爾故意排錯,看她有沒有注意到,她一有反應,我就乘機和她說話。」蕭太亦把技巧融入生活中,好像出門前,嘉兒要別人幫忙穿襪子,她會鬧着把襪子套在女兒手上,讓嘉兒說「No」。一年下來,嘉兒不再躲避她了,更會把自己的玩具交給媽媽。
訪問當天在活動室,蕭太讓現時四歲的嘉兒主導「玩」的方式,陪她跑、跳,一起滾地;間中建議加入玩具,和她交換,學青蛙叫,嘉兒偶爾望一下媽媽,偶爾會用中文或英文單詞示意。到下課了,意猶未盡的嘉兒向媽媽哭鬧,硬拉她繼續玩,要待媽媽重複說了幾遍隨後安排的節目,她才肯安靜下來。
把握時機爭取信任
協康會高級言語治療師賴秀瓊讚揚蕭太是個非常積極投入的媽媽,把DIR概念融入生活,大家看見蕭太和嘉兒的關係改善都很高興。
賴秀瓊說傳統採用輔導自閉兒童發展的方式,主要集中在調節他們的官能反應,對過敏部分和遲緩部分適度統合,使他們能有效地應付日常生活。而DIR的治療理念並非取代傳統方式,而是從分析不同孩子的能力背景,針對項目提供有效的活動計劃,幫助自閉兒童發展社交關係,完善他們的生活水平。例如:蕭太「跟隨」嘉兒玩,並非只靠耍樂建立親子情,而是要取得女兒對母親的信任;當蕭太成功引起嘉兒的反應,哪怕只是瞬間的眼神接觸,DIR也要求家長抓住這機會,伸延孩子的注意力,才能進一步起動孩子和他們溝通、交際,直至建立出有意義的關係。在成效研究報告中,接受了DIR理念治療的兒童,過半數在自發溝通、投入環境和明白社交信息上有良好的改進。
賴秀瓊指出,自閉兒童經常沉醉於一些不斷重複的活動中,家長要找尋到能介入的瞬間窗口,需要持久的耐性和心思,而效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所以家長的着眼點不是活動的變化,而是在活動中建立的關係,例如孩子喜歡在電腦椅子上急轉,家長可以適當時玩「煞車」、「反轉」或停下後玩「暈倒」,而孩子在他喜歡的活動中,感覺上得到暫時的滿足,接納介入的機會也較高。
蕭太說過去她是用「指導」孩子的方法,希望訓練女兒「進行以大人角度看來有意義的交流」,其實她感覺到孩子不信任甚至勉為其難,但運用「地板時間」的概念一年下來,開始感到女兒不再當媽媽為家具,會對媽媽的表情有反應;而嘉兒也開始表現出遊戲的技巧,用有意義的肢體動作和單字表達自己的訴求也多了。蕭太明白仍有漫漫長路和女兒走,但已有「同行」的感覺。她更悄悄把相若的形式運用到大兒子身上,但他已十一歲了,有很多固定的習慣和溝通方式,改進當然不及妹妹明顯,故她不時向賴秀瓊請教。
融入生活更易見效
由於DIR鼓勵家長每天保持六至十節、每節最少三十分鐘和孩子互動的「地板時間」,對生活忙碌的家長是否有點苛求?賴秀瓊說,DIR的確不能單靠上課時間推行而達到效果,必須靠家長配合及在家中練習,才能漸見成效。賴秀瓊表示,除了家長,連帶其他家人若能接納DIR理念,效果會更為顯著。因為在穩定的環境中,孩子若能得到統一的信息,有利他們的發展。蕭太說,幸好家中外婆、祖母、傭人統統都予以配合。她提醒其他家長把眼光放在相處的質量上,最重要是達到和孩子「交流」的目的,而不是硬性完成時間指標。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