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多才多藝勝過科科A,教小朋友讀書都可以很享受 [打印本頁]

作者: 0002    時間: 08-10-29 11:22     標題: 多才多藝勝過科科A,教小朋友讀書都可以很享受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0-29 15:52

原帖由 0002 於 08-10-29 11:22 發表
學習要有效率, 對人友善, 多才多藝, 不單只是為測驗考試而讀書, 真正是學遘通, 發表意見, 做福人民, 而不是為自己而謮書, 缺乏了人生目標.

聰明人是不會死讀書為證書而讀書, 反之多發問, 討論才是現代人CEO的做法,  ...


同意! 個人認為,小學階段最緊要令小朋友:

1 唔討厭學習 --響現時既傳統教育制度底下,呢點都幾難做到!

2 愛上閱讀,打好中英文基礎

3 培養自信同搵到自己既興趣

更進一步既,可能係:

1 學吓點同人溝通,點處理同友朋既關係

2 學識點分配時間--呢點好難,大人都未必做到!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1 09:12     標題: 回覆 # 的文章

Csy_ma,

這三點是妳的看法,亦是專家學者對小學的看法,但將此三條戒條奉為金科玉律的相信只是一小撮家長,主流的家長會覺得:

1. 做夠討厭囉,唔係又有好多人做得好好。

2. 閱讀成效點會大得過做補充練習?

3. 做到band 1就會有自信,做唔到講鬼都唔靈。

不過,這三點確實是專家學者的核心信仰,即是說,專家認為偏離這三原則越遠,對孩子的讀書成就會越不利。如果專家的看法是對,則大部分家長都錯,而且錯得離譜。

eviepa
作者: 0002    時間: 08-11-1 11:17     標題: 成績差都要多稱讚下,後改正反省, 死罵是無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1 23:56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0-29 15:52 發表


同意! 個人認為,小學階段最緊要令小朋友:

1 唔討厭學習 --響現時既傳統教育制度底下,呢點都幾難做到!

2 愛上閱讀,打好中英文基礎

3 培養自信同搵到自己既興趣

更進一步既,可能係:

1 學吓點同人溝通,點處理同友朋既關 ...


1.    小孩天生就好奇、好發問,所以不會討厭學習。他們所討厭的只是過多的功課和過密的測考。

2.    孩子閱讀的動機是為興趣,不是打好中英語文基礎。如果係為測考,閱讀的成效遠不如做練習和補充。但為興趣,做補充就無可能係閱讀的替代品。

3.     自信和興趣是兩件事。每人都會有一些興趣或嗜好,孩子也不例外。只是家長是否認同那些興趣或嗜好。自信就受性格和能力影響,不是每人都對讀書有強烈的自信心。

4.    學會與人相處的確很重要,但這能力從來不會在成績表上反映。

5.    學會分配時間也重要。事實上,好成績的學生多是上課留心和做事有效率的學生。因此,有效地運用時間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懂得把時間分配到娛樂、休息、遊玩、以及與親友家人相處方面。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2 00:10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2 01:25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08-11-1 23:56 發表



2.    孩子閱讀的動機是為興趣,不是打好中英語文基礎。如果係為測考,閱讀的成效遠不如做練習和補充。


ChiChiPaPa,

如果只為小學的測考成績,或許你是對的,做補充練習可能會很有效。不過如果論持續發展:要在中學、在大學、在職場中語文能管用,閱讀肯定遠勝做補充練習。


中文:做了幾十年人,觀察過無數過案,在小學階段,大量閱讀是提高中文能力的最佳途徑,做補充練習無法望其項背。以小弟為例,讀小學時,學校程度很低,操練比一般學校少很多很多,但我卻可以單單憑藉對天下萬物的好奇,因而大量閱讀(真是係好大量)以滿足自身的好奇心,在升中試取得二級成績(不能取得一級成績只因老師沒有怎樣教授取分技巧,而不是能力不足,非戰之罪)。而家做老豆,阿女食住條橋上。她的閱讀量及閱讀範圍遠不及我,但亦可以在完全沒有補習、做補充練習、我又沒有理會她的中文進度的情況下取得滿意成績。從我所看見的過案中,光從做補充練習取得高分的,到了中學後大部分都會江河日下,漸漸地被大量閱讀的趕過。

英文:從身邊的過案、網上認識的朋友中得知,閱讀英文書對語文的幫助大得驚人。現實世界很有可能是這樣的:一個稍蠢的孩子,如果每天閱讀半小時適合程度英文書,他的英文程度,會遠勝過每天做一小時補充練習的聰明孩子。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2 01:41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2 08:40

原帖由 eviepa 於 08-11-2 01:25 發表


ChiChiPaPa,

如果只為小學的測考成績,或許你是對的,做補充練習可能會很有效。不過如果論持續發展:要在中學、在大學、在職場中語文能管用,閱讀肯定遠勝做補充練習。


中文:做了幾十年人,觀察過無數過案,在小學階段,大量閱 ...


Eviepa,

我覺得不應把不同的目標混為一談。無論家長或小孩,他們的目標都不是單一的。我們既希望孩子成績好,也希望他們語文能力好,有廣泛的閱讀興趣。我們的目標不是單一的,只是那個目標相對比較重要,較為重視而已。

1. 要測考成績好
一定是直接準備測考的內容。在這目標下,不應以廣泛閱讀去替代適當的練習和補充的使用。

2. 要語文能力強就要多聽、多講、多讀和多寫,缺一不可。因此,用補充和練習是不能達到這目標。真的要多聽、多講、多讀和多寫。

3. 要培養閱讀興趣
就不要只為語文能力,也不要局限於平面文字。你可能都知道現在的全港系統性評估中文科有5個範疇,除了聽說讀寫外,還多了一項「視聽資訊評估」。有沒有想過為甚麼會多了一項?為甚麼英文科又沒有呢?我囡囡的英文oral測驗,有些同學會運用presentation slides、或圖片實物作配合。我們與人溝通,其實不限於平面文字或說話。有時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同學可以從英語較好的學生身上,看到怎樣把文字、圖片、多媒體效果、語言、聲線、眼神、以至肢體語言去配合,做一場出色的 oral presentation。在商業社會,這些 presentation 我們可能每天都在做,但以前學校考試就可能沒有考了。這是孩子閱讀的黃金期,要廣泛閱讀,就不要限於平面文字,應該包括插圖、漫畫、影片、網上媒體……閱讀所獲得的知識,就算是語文以外的知識,對他們日後與人溝通也很有作用。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2 09:12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2 16:46

ChiChiPaPa,

似乎離了題。

csy_ma 所講的「愛上閱讀,打好中英文基礎」是討論點,反映出她認為愛上閱讀,就會大量閱讀,就會中英文好,而中、英文好就是小學三大關鍵之一。至於閱讀有甚麼其他的好處,並不是今次討論的範圍。她這句話,亦imply了大量閱讀是增強語文的最佳方法,相比其他的如講、寫、聽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但沒講到是不重要,我亦不相信有人認為不重要。但要注意,這些不在今次討論之列。

接著,你提出「孩子閱讀的動機是為興趣,不是打好中英語文基礎。如果係為測考,閱讀的成效遠不如做練習和補充。但為興趣,做補充就無可能係閱讀的替代品。」由於並不涉及常識科或數學科,所以我的理解是,你認為做補充練習對中、英文分數的進益比閱讀強,這和主流家長的想法一致。

跟著我提出,中文方面,小學生做補充練習可能和閱讀打成平手,但長遠來說,閱讀對中文的進益較大。另外,英文方面,閱讀會有壓倒性優勢。

整個討論,只是環繞著閱讀是否增強語文能力的最佳方法,並不涉及其他,所以我不明白你為何說 「我覺得不應把不同的目標混為一談」。閱讀可以有十幾個不同目標,如消閑、增加知識,增強智力等等,可以和你日後慢慢逐一詳談,但今次,只討論語文,不要將閱讀的不同目標混為一談了。

你說「要測考成績好,一定是直接準備測考的內容。在這目標下,不應以廣泛閱讀去替代適當的練習和補充的使用。」問題是,不像常識科,中、英文都沒有範圍可以準備測考的內容,無論做補充練習或是大量閱讀,都只是增強語文的功力而矣。

eviepa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2 18:15

原帖由 eviepa 於 08-11-2 16:46 發表
ChiChiPaPa,

似乎離了題。

csy_ma 所講的「愛上閱讀,打好中英文基礎」是討論點,反映出她認為愛上閱讀,就會大量閱讀,就會中英文好,而中、英文好就是小學三大關鍵之一。至於閱讀有甚麼其他的好處,並不是今次討論的範圍。她 ...


討論的範圍可以有限制。閱讀不應限制於語文方面。

只愛上閱讀,沒有「寫」、「講」和「聽」三方面的配合,英語能力不會好。可能只靠閱讀可以是 Band One (全港頭三分之一),不過 Band One 頭和尾的學生的英語能力也相距很遠。沒有溫習技巧,沒有寫和講的表達能力,在語境不足的香港,孩子的英語能力又怎會好。

我囡囡中英文測考都有很清楚的範圍,包括所考的詞語和生字。還有「寫」、「說」和「聽」的佔分比「讀」多得很,不可能單以大量閱讀去應試。而且喜愛閱讀的同學多的是。單靠閱讀,留班都有可能。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2 18:18 編輯 ]
作者: Yanamami    時間: 08-11-2 22:12

I suppose this is the matter of "long term" and
"short run".

Reading a lot of books will definitely improve the language skill (except speaking and listening) in the long run.  However, the terrible fact is that most of the kids in H.K. have to face their tests/exams and marks/grade does matter a lot.
So, in the short run, supplementary exercises do help a bit.

This means our kids have to do both.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3 12:12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08-11-2 18:15 發表


討論的範圍可以有限制。閱讀不應限制於語文方面。

只愛上閱讀,沒有「寫」、「講」和「聽」三方面的配合,英語能力不會好。可能只靠閱讀可以是 Band One (全港頭三分之一),不過 Band One 頭和尾的學生的英語能力也相距 ...


ChiChiPaPa:

同意提升語文唔只靠讀。不過讀係進一步提升既關口。以我囡為例,佢自小鍾意睇英文卡通,小二前有定時同外籍老師溝通,聽同講都好似冇大問題,但因為少睇字,看見字不曉相應的音,亦不能當為理解(雖然成績因小一時老師讀卷而冇大影響)。倒是她小二後慢慢愛閱讀(主要為中文,亦不抗拒看英文),中文成績就明顯有提升(之前沒法拿80分或以上),而英文則可以保持。

是的,打好中英文基礎,不等於成績好,兩者沒有必然因果關係。
不過,打好語文基礎後,待"開竅"後,小朋友學習能力就可以飆升,成績較易提高(以姪仔為例,雖然佢升中前已睇完全套金庸,但係中文成績都唔係幾好,我地知悉後(佢已中四),係咁易同佢講咗兩次攞分竅門,佢中作既成績就升咗約十零分左右。但假如佢冇先前睇書既基礎,就好難打咁既補針)。

我想,以家長既角度,長遠既學習能力,或比一時的成績彪悍重要,對不?

相對做補充練習,閱讀的好處係唔駛家長指示,免傷和氣。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3 22:59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1-3 12:12 發表


ChiChiPaPa:

同意提升語文唔只靠讀。不過讀係進一步提升既關口。以我囡為例,佢自小鍾意睇英文卡通,小二前有定時同外籍老師溝通,聽同講都好似冇大問題,但因為少睇字,看見字不曉相應的音,亦不能當為理解(雖然成績因小一時老 ...


閱讀的樂趣在於和朋友分享,不在於增進語文。一個人閱讀乏味,而多人一起討論就開心得多。和同學朋友分享,又會互相感染,閱讀氣氛就是這樣形成的。

學校和老師明白這個關鍵,誘發學生之間的交談討論,閱讀氣氛自然慢慢地在學校或在班內形成。而在擁有閱讀氣氛的學校或班別裡,閱讀是很重要的,但它只是基礎,不可把它視作語文進步的獨步單方。

我個人認為老師在語文課程上的改進,家長對語文科教學內容的關注,以及孩子的努力學習和備課,才是直接提升孩子語文能力的正途。閱讀興趣的推動是中英語文課程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就絕對不是全部,也不是主要部分的替代品。

不同意用大量閱讀去取代練習或補充教材。做適量的練習不只為短期目標,也不是為考試。一些語文技巧是可以通過練習去鞏固的。我覺得大家不應該有一個觀念,以為有閱讀的習慣,就不用做語文練習。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4 03:01 編輯 ]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4 13:28     標題: 回覆 # 的文章

"不同意用大量閱讀去取代練習或補充教材。做適量的練習不只為短期目標,也不是為考試。一些語文技巧是可以通過練習去鞏固的。我覺得大家不應該有一個觀念,以為有閱讀的習慣,就不用做語文練習"

i would say try to balance them, and adjust the % of these two gradually when they grow up.

when they are small children, definately spent most of the time in reading.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4 14:17

ChiChiPaPa :

語文,是溝通的工具。程度的體現,最終在於寫出黎既文章好唔好睇。呢樣野,我唔認為多做補充有用。相反地,有某D補充習題,如非常複雜既重組句子,簡直係無無謂謂既為做而做。

基本上,好既語文都應該係句式簡單既,起碼中文應如是。做補充,在我看來帶有功利性,係為咗熟習考試模式而做既,除此以外,真係冇乜大用。

假如想有了閱讀習慣後既增進小朋友既表達能力,不如叫佢地做吓簡單既underline段落大意,或叫佢地起標題,再唔係叫佢地搵個point去重砌佢地以前既作文好過。

多做補充練習,只會限制小朋友既思維,令佢地成為工匠,而多閱讀,則可啟發小朋友既眼界,令佢地越過工匠成為大師。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4 15: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4 18:02

Stjoboldboy :

您講既大部分我都同意,但想更清晰咁分開:
要掌握一種語文,無論中英日西葡,定係東巴文,大概都需要大量閱讀(呢個係基本,而唔係唯一條件)。而做補充練習,只係一種輔助形式。
做補充,上焉者係令到學習者明白一些基本法則(漢語,如您所言,因為其實無甚法則,所以效果較差),達致了解,甚或熟悉該語文的某種特性,但無助精通該語文。
這就是工匠和大師的分別(大師其實無須達學者般水平,以我的觀點,當年寫出《安妮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 )的小女孩,便是大師)。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4 18: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4 21:38

原帖由 stjoboldboy 於 08-11-4 18:50 發表


同意, 同意! 先以學習中文作討論, 你所講既我基本認同!曾經細讀好多大師講怎樣學習中文(包括最祟拜既張五常教授), 眾口一詞都係要從小先熟讀美詩美文, 古典名著, 別無他法.
又曾經聽過倪匡接受訪問, 佢話熟讀一部 ...


維基百科介紹張五常的生平,有以下幾句有關他讀書時的中文科成績:

「他就讀香港皇仁書院,第一年便即留級,重讀一年後因中文仍差一分才及格,被開除了學籍。」

倪匡又怎樣看這個問題呢?看看他的一些觀點:

「 我 從 小 已 經 喜 歡 看 書 , 我      覺 得 看 書 非 常 有 益 。 中 文 常 用 字 頂 多 三 千 個 ,      初 中 畢 業 時 已 經 可 以 寫 到 。  但 寫 作 始 終 是      一 種 藝 術 工 作 , 我 相 信 是 靠 天 分 不 可 能 靠 訓 練      和 學 習 得 來 。」

以上兩點又給大家怎樣的啟示呢?

語文是靠多讀、多寫、多聽和多講。不要只談閱讀,愛閱讀的小孩多的是呀!要行動,多點寫作。也不要忘記要為語文科目作適當的溫習。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4 22:14

Dear all,

我對中文的看法向來採用狹窄的定義,即只是閱讀和寫作。至於講廣東話講得好,應叫做口才好;聆聽廣東話強應叫做聰明,而非中文好。沒有怎樣受教育的人也可以口才好,聆聽能力強,但絕不可以閱讀強、寫作強。

從此定義出發,學習中文根本沒有聽和講,只有訓練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針對提高閱讀能力而言,相信沒有人反對,閱讀是最佳工具。

針對提高寫作能力而言,爭論性就較大。不過,不知是否香港獨有,還是全世界都是這樣,尤其是小學,語文運用對分數的影響遠比作文大(班中作文最強與最弱可能只相距二十分,但語文運用可以有幾十分)。主流家長事事以分數、名次掛帥,對語文運用卷就極為著緊了。因此,便覺得做補充練習就是提升分數的最佳途了。當分數谷上了去,便以為子女中文好。但問題是,這是否就是寫作能力或閱讀能力好呢?

我同意csy_ma及Stjoboldboy所講,補充練習裡所操練的只是中文的法則。這對作文有幫助,但不需很多,在普通學校裡,中文科對這方面的操練已經足夠,甚至過多,為何在課餘還要辛辛苦苦地做補充練習呢?

如csy_ma的姪仔,閱讀量大,但似乎寫作法則不怎樣掌握,她發功兩天,便能將姪仔寫作能力明顯提升。調轉頭,一個只注重做補充練習,寫作法則純熟的學生,就不能夠兩天之內看幾百本書,以增加辭彙量或其他只能在閱讀取得的原素。所以掌握技巧容易,語文功力卻需經年累月的積聚。

我覺得看書像是吃飯,要大量地吃,否則會餓壞;做補充練習像維他命,不可或缺,但不需要很多,多過所需的並不會被身體吸收。

eviepa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4 22:46

原帖由 eviepa 於 08-11-4 22:14 發表
Dear all,

我對中文的看法向來採用狹窄的定義,即只是閱讀和寫作。至於講廣東話講得好,應叫做口才好;聆聽廣東話強應叫做聰明,而非中文好。沒有怎樣受教育的人也可以口才好,聆聽能力強,但絕不可以閱讀強、寫作強。

從此定 ...


中文的口語是普通話,廣東話只是地方語言。

閱讀是有技巧的,檢視和留意孩子的閱讀模式,可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興趣和能力。並不是不斷狂讀狂讀,就能有高的閱讀能力。一些沒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孩子,在母語閱讀方面同樣可以有很高的閱讀能力。同樣一些喜愛閱讀的小朋友,在學校的閱讀理解測驗,可能連問題都解錯,更不要說文章的內容。

寫作興趣同樣要培養。要把課程上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日常寫作方面,這包括在語文練習(補充)中所學到的。如果不會把這些應用到日常寫作,這些補充當然是白做了。

吃飯可以有力氣,有菜餚就更美味。適當的語文練習不是維他命,而是佳餚美味。當然只吃飯也可以有足夠力氣,而單吃菜餚就可能不健康。所有東西最好都講適當配合,那就可以事半功倍。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4 22:59 編輯 ]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4 23:40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08-11-4 22:46 發表

並不是不斷狂讀狂讀,就能有高的閱讀能力。一些沒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孩子,在母語閱讀方面同樣可以有很 ...

如果不會把這些應用到日常寫作,這些補充當然是白做了。


講到底,原來不是工具(閱讀還是做補充),而是方法的問題。

就我女兒的情況,她不愛做補充,卻喜歡寫作。那補充是否可視為某種菜餚(我也不大喜歡維他命這比喻,除非針對的是考試而非提升語文能力)?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5 00:19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1-4 23:40 發表


講到底,原來不是工具(閱讀還是做補充),而是方法的問題。

就我女兒的情況,她不愛做補充,卻喜歡寫作。那補充是否可視為某種菜餚(我也不大喜歡維他命這比喻,除非針對的是考試而非提升語文能力)? ...


我想妳女兒不愛做的應是書店貨架上的「快餐式」補充,當然不美味。真正的菜餚是要用心烹調的,才會煮出美味。

我想大家可先要了解現今小學中文課程應有的一些轉變。以下的檔案的第16頁就有相關2007年所定的發展方向。當然不是所有學校都即時實行。第33頁就是支援推動「閱讀」的補充教材。囡囡的學校現時正用當中的「童心童趣」。它是一份文章,再有一份相關的語文練習。囡囡現在教的是單元七,主要是多篇用擬人法寫的兒童文學作品。而補充練習是令孩子參考文章的內容和寫作手法,從而構思出新的故事。

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6289/cle_curriculum_15102007.ppt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5 00:20 編輯 ]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5 13:51

我囝囝是典型做語文習作的受益者.  入學至今, 除學校指定外, 他課外少閱讀.  我自己課外少給他做練習, 小學中文得益於學校指定的每年上下二冊的中文練習.  英文得益於小四時開始的公文英文每天練習.  這些練習與測考準備無關, 課外用的時間不多, 是積年累月的語文訓練, 輔助學校不足的課程, 把語文基礎慢慢建立.  囝囝現在的語文水準在校是平均以上, 中一編班試時中英數也取得不錯成績.

我自己喜歡閱讀, 知道閱讀好處.  我也希望和不時鼓勵囝囝課外多閱讀, 至今事與願違.

我閱讀的經驗來說, 除英文小說外, 少有把閱讀作為提升語文的想法, 至今也只純為興趣或對知識的追求.  如以提升語文為前提, 閱讀量要不少,  對時間"珍貴"的學生來說, 不是有效方法.  小學生初小時間多, 絕對是培養閱讀習慣好時機, 習慣對讀本的溶入和專注, 對日後學習當有大幫助.

對閱讀和學習我長久以來多有反思,  也有不少發現.  十多年前出外旅行, 在機場車站交通工具酒店池邊, 看到不少人手拿書本閱讀.  現在閱讀少見, 已被把玩手提電子遊戲電腦手機所取代.  我現在閱讀時間不足, 因要忙的事太多, 其他娛樂玩樂也不少.  成人如是, 對香港學生來說, 課時朝八午四, 課外功課溫習, 所餘時間無幾.  我們怎可希望他們有足量時間閱讀作為提升語文, 取替不多的課餘娛樂運動時間.

課外練習是有效的.  無效只因量多, 造成填鴨效應. 亂石投林, 選材不當, 家長也有立竿見影, 望短期成效心態.  閱讀作為語文提升, 選材不易, 也難知進度.  當然也有愛閱讀的孩子, 在家長善導下, 知識語文也可提升, 但為數不多.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5 14: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5 23:28     標題: 回覆 #23 的文章

囝囝爸:

討論了幾天也不見你,有點兒不習慣。係囉,點都要寫D,呢度無你點成事呢?

eviepa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6 00:12

原帖由 stjoboldboy 於 08-11-5 14:17 發表


張教授求學時代既成績, 唔代表佢中文不濟, 佢係屬於個種反叛天才, 對香港主流教育,有種抵制心態. 即如天才中既天才愛因斯坦中學時代一樣曾被開除學籍. 我評價別人既中文水平只會睇佢既文章, 唔會睇佢張沙紙.

至於 ...


首先,那些中文大行家有沒有告訴你他們心目中的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甚麼?不同的目標自然會帶來不同的結論。如果語文教學的目標是教所有孩子將來成為作家、文學家、中文大行家、語文大師……,那就可能會出現一些你所說的結論:

不過,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的孩子只有一小部分會成為作家和大文豪。大部分的孩子會在工商界或政府機構打工。他們可能成為政商界領袖、科學家、會計師、醫生……對於他們來說,語文有兩個主要的作用:一個是用來溝通,所以聽說讀寫同樣重要。二、語文是用來思考的(不是拿來背誦的),母語在這方面的功能尤其重要。因此中文課程必須包括批判思維的培養。據聞上年囡囡學校升讀女拔的學生全是學校辯論隊的成員,所以在現今的世界,口才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不比書寫能力低。

語文科目是「learn to learn」的科目,即是說語文能力應該可以應用在其它用中文學習的科目。如果以此為考慮,那課程就必須要包括對非小說類(non-fiction)文章的理解能力的訓練、批判思維的培養、自學能力的培養、視聽資訊的掌握、聯繫生活經驗和學術知識、拓寬閱讀面至多類型的讀物,而不限於文學作品……

一切要看你的目標是甚麼,你才能比量甚麼是最合適或最好的。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6 02:11

原帖由 eviepa 於 08-11-5 23:28 發表
囝囝爸:

討論了幾天也不見你,有點兒不習慣。係囉,點都要寫D,呢度無你點成事呢?

eviepa


最怕成事不足, 敗事有餘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6 11: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6 21:29

原帖由 stjoboldboy 於 08-11-6 11:44 發表


“那些中文大行家有沒有告訴你他們心目中的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甚麼?”
有, 目的好簡單: 怎樣教小朋友學好中國語文, 打好中文根基.

其實呢d都純係學好中文粗淺既入門方法, 目標係無論小朋友將來成為政商界領袖、科學 ...


首先,不好意思。先對你說一聲對不起。之前用較尖銳的方式去表達,就是想通過你的回應,去引證平衡發展的重要。

不要極端化。無論一樣東西怎樣好,也不要過度側重。你囡囡雖然還是小學生,但你引述你囡囡的學習經歷正好讓我們借鏡。

母語教學雖好,但不要因此令孩子失去英語教學的機會。過去的教育政策的錯誤不要再重複。在這個課題上,從沒有參與討論的人否定閱讀的好處。但不要因為閱讀的好處,而把其他的東西變成次要,又或是把它們排除。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的確有人不認同語文練習的價值,當然我們也可用一個較負面的詞語—「補充」去代表語文練習。

其實 mattsmum 和 yanamami 都先後說出要平衡或並行。雖然每人心中的平衡點都不一樣,但考慮如何去平衡和配合,不偏聽,不偏重都是很重要的。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7 00:39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08-11-6 21:29 發表


首先,不好意思。先對你說一聲對不起。之前用較尖銳的方式去表達,就是想通過你的回應,去引證平衡發展的重要。

不要極端化。無論一樣東西怎樣好,也不要過度側重。你囡囡雖然還是小學生,但你引述你囡囡的學習經歷正好讓我 ...


我想,這不過是大家的側重面不同而矣。

據ChiChiPaPa介紹的最新情況,補充練習已再不是"雞精書",不是要求有一致答案的:"囡囡……補充練習是令孩子參考文章的內容和寫作手法,從而構思出新的故事。"
那距離以往補充練習的定義(通常有統一答案,並附在書後,方便家長或學生自行辨對錯)頗遠,那可以說是老師的輔助教具吧了?

從廣義理解,語文練習也是一本書,是作者融匯了各種學習語言的方法,再深入淺出地誘導讀者跟隨。好的語文練習,大概是一位啞老師,值得把它當成書讀。

若以此推論,則兩位所講的觀點都是異中有同,同樣注重閱讀或語文練習的質素。既鎖定在有一定質素的讀物/互動讀物(語文練習)裡,閱讀作為一個學習過程,自然怎樣都會較有效。選擇互動讀物,讀者既然需要在過程上付出更多,那收穫自應合乎比例地有更多。

既然兩位所爭的,似乎是傾向引導小朋友把時間花在哪裡,才較有效(我想聚焦在課餘時間,而非完成學校指定要完成的輔助學習)。不如換個角度看:

假如遇上都是質素不佳的,那何種方法更浪費時間? 或為害更深?

遇到膺品劣品的機會,何種較大?

假如小朋友本身悟性不是太高,又沒有家長在背後發功,他採哪種方法會令他獲得更大效益?

個人幾同意囝囝爸既論點,語文練習有用(所以學校才會列為指定動作),多做則流於填鴨,費時之餘,亦可能有礙拓展思維。不過,我想縱然是贊成閱讀經典制的 Stjoboldboy,也未必會認為多閱讀有害。

其實,我都幾羡慕ChiChiPaPa,您能深入探討做語文練習那麼多好處,大既可以推知您囡囡樂意做這非指定動作外的語文練習,也大概意味著她看到做指定動作外的語文練習,有良好的效果。

那很好。

對於我,這討論有點近乎家長談"中學生應否談戀愛"一樣--無論家長怎麼認為,小朋友的行為大概都不以家長的意志為轉移,那還談什麼?

[ 本帖最後由 csy_ma 於 08-11-7 00:46 編輯 ]
作者: 0002    時間: 08-11-7 13:38     標題: 如何開開心心學習?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7 18:11

原帖由 0002 於 08-11-7 13:38 發表
得寸進尺


講得好 值得為人父母反省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7 21:46

Stjoboldboy

詳細看過你在這論題裡的幾篇精采文章,你的看法跟我一樣,都是也麼另類。不過,我就寫不出如此有層次、邏輯嚴謹、文句自然精練的文章。服了你!

eviepa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7 23:55

0002:

看見你所言所想, 開放樂觀, 和睦大同, 真有感焉.

矛盾又如你所言, 父母真唔易做.  不少對子女教育, 心裡鬆, 口裡鬆, 手裡緊, 多迷失自己信念方向.  精心佈署, 事事舖排, 子女長期受"貼身"照顧享受. 子女也未必好受.

所以言行合一, 父母放鬆些, 子女也鬆些, 簡單是美, 平淡是樂, 會不會好些?

"再富也要窮孩子", 有其道理.  可惜, 以付出而言, "富孩子窮爸爸"居多.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8-11-7 23:57 編輯 ]
作者: 慧妮會員    時間: 08-11-8 21:35

原帖由 0002 於 08-11-7 13:38 發表
做人做小朋友, 如何開開心心學習?
家長要謙卑像小孩, 進入小朋友心靈去看, 細心聽他們的意見, 接受多於怪責, 鼓勵多於教訓. 讓孩子開開心心學習.

為人父母真難, EQ 一定要控制得好, 給自己一分鐘思想下,反省下, 生 ...


0002

不敢質疑如此美滿的境界是否存在,惟說時容易做時難,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社會系現實的,莫說同事即使親友之間,亦會以小朋友成績的高低及成就作出比較,縱然家長不界懷,小朋友又是否全無感覺呢?

會妮會員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8 23:07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1-7 00:39 發表


我想,這不過是大家的側重面不同而矣。

據ChiChiPaPa介紹的最新情況,補充練習已再不是"雞精書",不是要求有一致答案的:"囡囡……補充練習是令孩子參考文章的內容和寫作手法,從而構思出新的故事。"
那距離以往補充練習的 ...


csy_ma
當妳問的問題是何種較大,就是想著排除效果較差的方法。這正是我們分歧所在。我會問的問題是如何配合、如何運用。

stjoboldboy所提的「…… x偵探,…x記者…”, 呢一類礶頭童書, 文字粗陋,水平低下, 若果愛閱讀的小孩係愛閱讀呢類書,“garbage in, garbage out”」當中的「老x記者」應是指「老鼠記者」。其實某些兒童讀物可以流行一時,多是因為它有很好「創意」和「話題性」,而不是因為優雅文字和用詞。「創意」正是孩子學習興趣的主要來源。
書店裡的補充,我通常叫它們做「快餐式」的練習。我不叫它們做「雞精書」。對我來說,「雞精書」應該是把學習或考試重點寫下來的書籍,主要是用作應付公開試的。應付公開考試的話,就難以在短時間吃下「十多碗飯」,所以考試前要飲用「雞精」。「快餐式」的練習不是「雞精」,它沒有學習重點的筆記,它的特色就是『封閉』式的答案,好處是家長可以「即吃」,孩子做完了,可以很容易地和很快地核對答案。由於答案不是開放式,孩子的「創意」得不到發揮,所以不會有孩子對這些練習有興趣的。

但這並不是說這些「快餐式」的「補充」完全沒有用處。囡囡的學校每學年都用一本綜合補充。在初小時,孩子做完練習,由家長核對。到小五,孩子自行核對答案和改正。而且老師會在一或兩星期前通知學生何時要完成補充,學生可以在這一或兩星期內任何時間去把補充做完。這是訓練孩子自學自習能力的一部分,讓孩子學會自己安排時間把工作完成。囡囡通常都會把這些補充盡早完成,不會留待到要交時才去做。

至於她自己主動做的補充練習,多是在測考前,做一、兩個她自己認為上次做得不好的練習類別,但給我的感覺是交差式的,多於認真的溫習,不過總算是她自己做,自己對答案,算是自行溫習。

說到閱讀練習,《中國語文通訊》第35期(19959月)有一篇比較中港臺三地小學中文課本的文章。當中對大陸、香港和臺灣的課本閱讀練習次數有以下的比較:

  閱讀練習內容
  
  大陸練習量
  
  香港練習量
  
  臺灣練習量
  
  分段、寫段意
  
  34
  
  3
  
  35
  
  歸納主要內容
  
  7
  
  1
  
  84
  
  概括中心思想
  
  3
  
  4
  
  6
  


從表中可見香港訓練閱讀技巧的練習數量嚴重低於大陸和臺灣。這已是1995年的數字,希望現今不是這樣子。如果家長輕視語文練習的重要,這可能令學校和書商都沒有動力和誘因去提供足夠質和量的語文練習。

最後,妳說:「…小朋友的行為大概都不以家長的意志為轉移,那還談什麼?」。我想這是正常的,小朋友是獨立的生命,他們應有權決定自己的行為,不應該只跟著家長的意志。不過,還是要多「談」,多和孩子互相交流大家的觀點,這可讓家長更了解孩子,亦使孩子更明白我們。在互相體諒下,道理應該是越辯越明的。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9 01:02

ChiChiPaPa,

事實上我和你,和所有的家長都會認為在訓練中文水平水時,放在各種學習工具應該要平衡,因為平衡是個褒義詞,在這個context裡,意義大概等如optimal,但本身卻沒有任何內涵。那一點是optimal,十個家長可能有十種看法,我的optimal point很簡單,在小學裡,在學校專心聽課,在家中做好功課後,技巧的訓練就已經足夠,甚至比所需的更多,課餘只做大量閱讀就足夠了,甚麼「歸納主要內容」、 「概括中心思想」等較高層次思考的東西,留待中學階段,腦筍生埋後才做也一點不遲。

那點才是平衡點是一個很好的討論點。

很難和中國、台灣的中文訓練比,香港從來都沒有很多家長覺得中文重要,英文才是焦點,大量時間落入英文的訓練。因此,無論香港的學校做甚麼,學生的中文閱讀、寫作都會遠比其他兩地為差。但還好,英文還是把他們比了下來,一得一失,並不太差。

很同意你所講:

「小朋友是獨立的生命,他們應有權決定自己的行為,不應該只跟著家長的意志。不過,還是要多「談」,多和孩子互相交流大家的觀點,這可讓家長更了解孩子,亦使孩子更明白我們。在互相體諒下,道理應該是越辯越明的。」

我囡囡升中了,愈來愈多自己的想法,有時更加夠膽批評父母的一些做法,當我聽到這些批評時,雖然我通常都不會說她講錯說話,但即時的反應永遠是:「我行橋多過妳行路,食鹽多過妳食米,妳的意見是不成熟的」,不過,經過幾十分鐘的冷靜後,我幾乎每次都覺得,阿女又幾有道理。

如果想自己子女盡快有獨立思考,便要放下身段,就要如0002所講,「家長要謙卑像小孩, 進入小朋友心靈去看, 細心聽他們的意見, 接受多於怪責, 鼓勵多於教訓. 讓孩子開開心心學習.」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9 01:13 編輯 ]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9 01:32

ChiChiPaPa :

謝您的資料。在我們想辦法稍有效率提升讀中學侄仔的中文成績時,請他underline段落重點,也是方法之一。

個人對做補充練習,尤其是中文的,確實存在偏見。理由已說了,那是因為學好漢語,不大有規則可尋。而且,有佳餚水準的補充練習,實在難尋(深入淺出,從來就是大師級的藝術)。

我以前是文字重組工匠,個人的經驗,要改善一位不大有表達能力成年人的寫作能力,第一,是要示範一下,同樣的point,可以有哪些重組方法(先決條件是有point,否則神仙難救);第二,是請悟性不高者,先口頭組織一下自己的觀點,旁人在試圖明瞭其大意之時,多發問,讓其自行完善組織能力。

當然,多寫,寫完以後多留心比較(指的是相同內容,不同表達形式的比較,因此,同學之間多交流作業,絕對有益),是最有效的方法。

至於改善理解力,也是互動的口頭提問,遠較要求提供刻板的答案有效。

之前說過,在我看過的寫作理論中,似乎海明威所說的最實用(他說的,是一般人都可以依循的簡明規則,至於更進一步的境界,就得有賴天分)。不過,坊間用來提高小朋友語文水平的補充練習,為了達到讓小朋友強記,或者放大局部的效果,很多時都"阿茂整餅",作了許多病句的示範。

我想,訓練小朋友自學自習,有很多種方法。如上所說,請其與同學仔交換作文功課,自己分析不同文章的異同,可引出的分析和組織能力,大概就遠較做語文練習多。

至於讓小朋友學會安排時間,應不是做補充練習的主要目的吧?

學校讓小朋友做補充,可以理解。那是為提高考試成績而設的。這個教育淪為mass production的年代,學生的學習水平,要靠幾頁紙的試卷作統一評核,自然要學生先要理解試卷形式(老實講,有d試卷,其實唔係好能夠向學生表達到究竟想佢地做乜,之前唔操練吓,可能會引起家長抗議),最好令佢地瞌埋眼都寫到個正確答案,咁先可以幫學校提升到TSA既成績。

不過,假如家長迷信補充練習可簡單有效地提高小朋友既語文能力,就好似要小朋友餐餐食即食麵一樣,食多咗,佢地就會唔習慣冇味精既真正佳餚(我囡有位鎖匙兒童既同學仔,真係認為杯麵是天下至美味)。到咗冇乜提示下要佢地寫篇有紋有路既文章,佢地可能會感到老鼠拉龜

好奇怪,為何大有條件幫令千金量體裁衣、作貼身指導既ChiChiPaPa您,會咁認同多半係fresh大學生製造出黎既補充練習(因為補充的銷售,主要靠推廣人員既人脈關係,質素唔係好有力既賣點,所以出版社唔多肯投資於此)

可能我囡學校既呢類指定動作已頗多(老實講,一班有四十人,老師又唔只教一班,你要佢地每個禮拜改咁多篇文,都會擔心佢既健康啦 ),反而難兼顧針對不同學生既啟發性思維(雖然我囡小一小二既班主任已做得好唔錯 ),我倒覺得家長應反方向地,補充倒模既不足。

讓小朋友自由探索,反芻運用之前學得既語文技巧,效果永遠較做鸚鵡學舌,重播錄音的補充練習為佳。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9 01:54

原帖由 eviepa 於 08-11-9 01:02 發表
甚麼「歸納主要內容」、 「概括中心思想」等較高層次思考的東西


Eviepa:

搵段落大意和概括中心思想等,其實唔駛等中學先做(而家確係有d補充做緊類似既野)。不過我都唔叫我囡做,多得ChiChiPaPa提醒,我要諗吓響長假俾阿囡玩吓咁既遊戲。

有樣野,係因為我囡到幾大個,仍然維持著一本書睇好多次既幼兒習慣,令我體會出黎既:廣泛閱讀,自然有其好處,但精讀一本,如精讀既書水準較佳,可能效果亦不壞(一本足以走天下,呢個,好似正係Stjoboldboy既觀點)。假如係男孩子,熟讀有遊戲玩既《三國》,應該係好既切入點。可惜女孩子就冇咁易搵……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9 03:49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1-9 01:32 發表
ChiChiPaPa :

謝您的資料。在我們想辦法稍有效率提升讀中學侄仔的中文成績時,請他underline段落重點,也是方法之一。

個人對做補充練習,尤其是中文的,確實存在偏見。理由已說了,那是因為學好漢語,不大有規則可尋。而且,有 ...


孩子在「閱讀」和「補充」中所學到的語文知識,最後可以在應用到自己寫作中,他才獲得了這些知識。把「讀」、「說」、「聽」和「寫」連在一起的跟進工作,就是「配合」。學校要有一個有系統的教學課程。把每名學生的課餘閱讀都連繫到寫作方面的教學是有相當的難度,因此運用「補充」是無何避免的。但訓練「語文自學」也的確是囡囡學校的中文課程其中一個教學目標,用「補充」去達至這目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對於我來說,我也有自己的工作,每星期可以放在孩子的身上時間不多。要引導孩子去掌握「閱讀」和「補充」中所獲得的知識,時間實在不夠。有時,她在課外閱讀時,也會遇上學校教過的語文知識,或補充見過的詞語、句式。我見到的話,我會和她討論一番。她的學校中文科也要她們定期寫下課外閱讀中見到的佳詞佳句。如果她們能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閱讀中,老師會讚賞她們。例如教擬人法時,她們找到運用擬人法的佳句,老師會給予鼓勵。

她的「閱讀」量已經不少。我已沒可能把她看過的書自己也看一遍,然後再分享一些心得。我的確很羨慕全職父母可以多一點時間去支援孩子的學習。我認為我必須配合學校的教學,教導囡囡怎樣把「閱讀」和「補充」學回來的知識整固,最後運用到她自己的寫作方面。我相信不應選擇性地教「閱讀」,而不理會「補充」或課堂的語文練習。事實上,我也追不上她的閱讀量,而且不配合學校的教學,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兩方面都要做。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9 10:01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9 09:32

原帖由 eviepa 於 08-11-9 01:02 發表
ChiChiPaPa,

事實上我和你,和所有的家長都會認為在訓練中文水平水時,放在各種學習工具應該要平衡,因為平衡是個褒義詞,在這個context裡,意義大概等如optimal,但本身卻沒有任何內涵。那一點是optimal,十個家長可能有十種看法 ...


Eviepa,

我所說的「平衡」是在運用語文教學工具時,不把「補充」和語文練習完全排除出外。當然亦不應忽略「說」和「聽」的語文訓練。

討論平衡點的意義可能不大,因為每位小朋友的學習模式和能力都不一樣,而學校教學方法也不一樣,所以每人的平衡點不同,是正常和合理的。平衡點是要為不同的目標,情況和孩子的特點而剪裁 (tailor-made) 的。

至於香港的中文教學效果弱於大陸和臺灣,主要不是課時的問題,也不是要小學生學英文。主要是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差異,以及受到地方口語方言的影響。最終小學精英多選讀英文中學,而英文中學的所有科目都是英語教學,也可能是影響香港精英的中文水平的一個因素。


原帖由 eviepa 於 08-11-9 01:02 發表
ChiChiPaPa,

我囡囡升中了,愈來愈多自己的想法,有時更加夠膽批評父母的一些做法,當我聽到這些批評時,雖然我通常都不會說她講錯說話,但即時的反應永遠是:「我行橋多過妳行路,食鹽多過妳食米,妳的意見是不成熟的」,不過,經過幾十分鐘的冷靜後,我幾乎每次都覺得,阿女又幾有道理。 ...


孩子應該很小時已會批評家長,他們也會批評老師,甚至學校。在教他們尊師重道的同時,又不想影響他們的批判能力。做家長也要不斷學習如何做才最好,不是容易的。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9 10:03 編輯 ]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10 02:23

大家討論練習與閱讀誰重, 不同家長學生環境當有不同偏重.  以我看來, 現今學生多重練習而少重閱讀, 至中學如是.  操卷和天皇補習社盛行可見.

以我來說, 兩者應兼重, 學生以練習為先, 學到進度基本即可, 有時間可閱讀.  我對練習和閱讀看法較廣. 練習包括功課, 溫習, 語文鍛鍊.  閱讀包括書本刊物媒體, 生活上交流上耳濡目染, 我也歸納為閱讀.  現今來說, 資訊傳媒發達, 書刊豐盈充沛, 人際交流頻密, 心讀眼讀口讀耳讀, 以母語而言, 每人的直接間接的閱讀量當已不少. 香港學生課外多以英語學習為主流, 因缺英語環境浸淫優勢, 英語能力又未必能在閱讀受惠, 多求於課外練習學習.

溫習, 練習和補習.  各人目標不同, 有提升水凖, 有爭取成績, 有追補不足.  香港二文三語, 語文教育上質, 量, 時間都不足, 學習成積進度參差, 課外練習補習應運而生, 因用材充足, 補習易求, 對公私兩忙的家長較為容易就手.

有說好學生多閱讀, 差學生多練習補習, 以証閱讀有效, 練習無效.  我想是表象看法的誤差, 因果倒掉.  好家長, 好學校, 好學生在有效學習後, 在校基本上都學到了, 加上功課溫習, 有或無的課外練習, 已練成閱讀能力較強, 喜愛閱讀的當會多閱讀.  這是學習有效的結果, 不是原因.  語文學習包括閱讀, 語法, 語句運用, 讀音字彙, 寫作.  如學校學得不足不好, 進度追不上.  我想單憑課外閱讀難補不足, 何況不少學生還未有足夠語文基礎從閱讀中有效吸收.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8-11-10 02:40 編輯 ]
作者: Yanamami    時間: 08-11-10 09:36

You've just stated the sad reality.

My daughter likes reading English books and she
never has to do supplementary/grammar exercises for test/exam.  It seems that she learns her grammar and usage from reading.  Everything is just in her head naturally....well, I'm not saying her English is very good but the effort spent on the subject is far less than that spent on the other subject -- Chinese.  She has no interest in reading Chinese books, thus I have to struggle with her all the time -- doing supplementary exercises and explaining the meaning of vocabs to her. Still, it's not effective at all.  It seems that she has no sense to the language.  I would say if she reads more Chinese books, she'll have a easier life in studying Chinese.  Doing supplementary exercise is just the last resort.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8-11-10 02:23 發表
大家討論練習與閱讀誰重, 不同家長學生環境當有不同偏重.  以我看來, 現今學生多重練習而少重閱讀, 至中學如是.  操卷和天皇補習社盛行可見.

以我來說, 兩者應兼重, 學生以練習為先, 學到進度基本即可, 有時間可閱 ...

[ 本帖最後由 Yanamami 於 08-11-10 09:49 編輯 ]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10 15: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10 15: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10 17:36

原帖由 Yanamami 於 08-11-10 09:36 發表
You've just stated the sad reality.

My daughter likes reading English books and she
never has to do supplementary/grammar exercises for test/exam.  It seems that she learns her gramm ...


Yanamami:

閱讀既作用,可能係令小朋友鍾意咗語文,然後再說其他(單閱讀,不做補充,語文仍有機會好,單做補充,不閱讀,語文很好的機率較低)。

您或者可以試試俾您公主睇中文漫畫,

另外,假如佢鍾意畫畫,試試每星期搵首詩佢讀/背,讓佢明白咗詩的意思後,請佢畫一張畫。呢樣野我曾想過在長假時同囡囡做,但後來冇做既,所以都知道效果。

另一個方法,就係俾公主多唱中文K歌,呢個方法,我囡既同學仔試過,效果頗佳。
作者: Yanamami    時間: 08-11-10 21:49

csy_ma,

Thanks for your suggestions.  They seems time
consuming though.   Poor kids has not much time to do those except during long holidays.  At this stage, I'm trying very hard to re-introduce the "fun" of reading Chinese to my daughter.  Tell you a joke, once a borrow a Chinese book from the library.  My daughter push it aside straight away.  I asked her why doesn't she take a look first.  She said the words are printed from right to left and from top to bottom (unlike the English books) and they make her dizzy!!!!!  What an excuse.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1-10 17:36 發表


Yanamami:

閱讀既作用,可能係令小朋友鍾意咗語文,然後再說其他(單閱讀,不做補充,語文仍有機會好,單做補充,不閱讀,語文很好的機率較低)。

您或者可以試試俾您公主睇中文漫畫,

另外,假如佢鍾意畫畫,試試每星期搵首詩佢讀/背,讓 ...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10 21:52

Stjoboldboy,

其實我都很緊張囡囡的成績,好可能我和你的分別是你緊張每次的成績,但我只著緊呈分試及三三四新會考,其他的我一律不理。而且由於小弟對中學的要求不高,囡囡能夠入一間Band 2頭或以上的中中就滿意了,所以豪得起,在小學階段可以對分數、名次看得很淡。我的策略是,從小一開始就集中資源準備三三四新會考!

由於我有這樣的想法,所以短期的得失,我是不會著意的,最重要是高中時有高分數,好名次。我的中、英訓練策略就是基於這個想法。

我自然絕對同意你的為講法,中、英文閱讀無論長線、短線都有豐厚的回報,你會用小量的補充練習,句括文法。但我對中、英文閱讀的倚賴,比你更大,我是有很強理由的。先講英文:

在囡囡出生前,我從來未碰過以英語閱讀為主的英文教育法的朋友,所以我輕視了從少開始看書的重要性,到小二第二個學期才開始閱讀,因此,閱讀成果大打折扣(這和我所熟知的中文閱讀有很大分別,中文閱讀遲一點開始也不致太蝕底),盡快提高她的閱讀能力,使她能夠看不太低B的書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相對地,文法、寫作都不迫切。

囡囡的學校,主要是洋人教英語,他們不buy文法,所以在學校裡只教很少的文法,我在家中亦絕少和她做文法的練習,文法只倚賴閱讀,但類似Yanamami, “It seems that she learns her grammar and usage from reading” ,我囡囡的文法亦不算差。

到這個暑期裡,我在她的英語時間中,破天荒抽調了一部分教她文法,我一開始就是用會考的文法練習來教她(小學用的文法練習,質素低得不得了,我買過兩本,但都束諸高閣),這時,由於她假假地看過了二千本薄書仔,所以對文法的理解能力不俗,我不用花太多唇舌便可以讓她明白。當她做選擇題時,經常碰到一些她不肯定的,她會猜測,當我問:「妳為何選這個答案?」她會答:「這個較為順口。」而她認為順口的,在四選一的multiple choice中大概有六、七成的命中率。如果我在三年前就勉強教她文法,大概要多花幾倍時間才達到這個暑假的效果。總體來說,我囡囡花在文法方面的時間,可能只是同級同學的二、三十個巴仙,但我相信,她文法的根底,應是全級前列。這是否大衛戰勝哥利亞?

到九月開學,我開始教她寫文,亦像學文法,現在才教,比起幾年前教可以節省大量時間。所以,在我連綿十二年的大戰爭裡,在頭六年多多看書,其他技巧的東西留待後六年慢慢才學,可以節省總體的英語時間。

eviepa
作者: Yanamami    時間: 08-11-10 22:21

eviepa,

My daughter always gives me the same answer -- it just "sounds" right to me.

BTW, I think all the parents who joined this discussion a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kids' language ability.  We just focus on different methods and I think there is no single method that suits all the kids.  Every one of you have your points.

ChiChiPaPa doesn't concern about grades/marks either.

原帖由 eviepa 於 08-11-10 21:52 發表
Stjoboldboy,

其實我都很緊張囡囡的成績,好可能我和你的分別是你緊張每次的成績,但我只著緊呈分試及三三四新會考,其他的我一律不理。而且由於小弟對中學的要求不高,囡囡能夠入一間Band 2頭或以上的中中就滿意了,所以豪得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10 23:40

原帖由 Yanamami 於 08-11-10 21:49 發表
csy_ma,

Thanks for your suggestions.  They seems time
consuming though.   Poor kids has not much time to do those except during long holidays.  At this stage, I'm trying very hard to re-introduce the ...


單靠父母未必可以影響孩子的閱讀習慣。他們很受同學和朋友影響。如果同學間都在討論同一個故事,他們就會有動機去看一下這個故事。

囡囡最近喜歡看 scary stories,相信都是受到同學間討論10月 halloween 的影響。

不如留意一下她身邊要好的同學的閱讀習慣,或許會因而想到辦法去影響她的中文閱讀興趣。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11 00:27

Stjoboldboy,

講中文閱讀之前,先講個故事。

早三個月前,囡囡的乒乓球教練對我說,要訓練好的技術,每天要做一千次的徒手動作;另外,明年要學拉弧圈球,制約因素不是技術而是體能,她應每周跑步兩三次。我回答這個年輕教練:「對練球來說,你的建議肯定非常有效,但卻是殺雞取卵,如果我真的硬要女兒照做,頂多兩個月,她會告訴我以後也不再打乒乓球。」今天,我女兒打乒乓球的動力是來自快快樂樂地和爸爸練球,高高興興地在學校和其他校隊成員練習、比賽,苦練從來都不是她考慮之列。但先要有興趣,過多兩年,當腦筍生埋後,當克敵制勝是一件重要的事時,徒手動作、練跑便很有可能是自發行為。

我喜歡將囡囡的學術活動分開為「非消閑性學術活動」和「消閑性學術活動」兩種。在我囡囡來說,前者包括做功課、閱讀英文書、認英文生字等令她不快的活動,在小學階段平均每天佔用她一小時四十分左右,是我所認識的Band 1學生中最少的。後者包括中文閱讀、看英文片、看普通話片、每晚的「上床、關燈、講通識」時間等。

從少就留意人家怎樣教仔,眼見很多家長用他們認為最有效的但悶蛋的方法調教子女,忽略了情緒的一面,導致孩子苦不堪言,令致親子關係緊張,最終學業亦不成,可謂兩大皆空。

在現今小學裡,普通學校的功課量大概是每天兩至三小時左右吧。如果家長希望Band 1的安全系數較大,可能會加上一小時的補習、補充練習,那麼,每天的「非消閑性學術活動」大概會有三、四小時。小孩子怎吃得消?討厭學習、討厭學術就是最容易出現的結果,往往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呈分試名列前矛,但到了中學則一浪低於一浪。

我深信,每硬性規定子女每天多做一分鐘「非消閑性學術活動」,親子關係就會危險一分,長遠的學習興趣就會打了一分的折扣,所以我一直鼓吹盡量選擇趣味性濃厚的學習工具。這些工具,不一定是短期最有效,但長遠來說,是細水長流,比短期很有效的工具好得多。

我從來都抱著這個信念:在小學階段,在中文的範疇,光大量閱讀已經能夠有Band 1的水平,已足夠找不錯的學校,除非你要子女必入名校,否則為何不讓這人仔天天都快樂地閱讀他們喜愛的書,為何不讓需要高級思維的技巧,留待中學時,腦筍生埋後,學習技巧事半功倍時才訓練呢?

eviepa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11 12:46     標題: 回覆 # 的文章

"每硬性規定子女每天多做一分鐘「非消閑性學術活動」,親子關係就會危險一分,長遠的學習興趣就會打了一分的折扣," I am very lucky, my husband also thinks the same, so we focus on 長遠的學習興趣;

"如果我在三年前就勉強教她文法,大概要多花幾倍時間才達到這個暑假的效果", same for my case, I don't teach him any grammer till this summer. both me and my husband fin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teach grammer at a very young age.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11 21:14

看到 Eviepa 的說法, 我也暗自慶幸.  入學至今, 除小四下學期至小六上學期呈分試階段, 我囝囝課外時間所謂「非消閑性學術活動」和「消閑性自主活動空間」, 多約維持為一與二之比.  

至於文法, 語音, 句子結構學習.  我從小一閱讀當中已對囝囝作漸進式講解, 加上學校學習, 他跟上進度, 到小五時英語學習已全完自理, 不用我費心.  由小至今, 他英默, 聆聽和字彙都屬強項, 英默至今也常取高分, 閱讀理解也可以.

現時見囝囝玩得太多.  心中常也如一殷家長所想, 為什麼他不多溫習, 多閱讀.  但我心中其實也早有答案, 因為我也經歷過少年為學階段, 明白其心理.  他現時己比我當年學得多, 學得好, 壓力也更大.  暫時如他保得住成績,  我對他當然放任.  如他追不上, 也要來一番操練, 不能輕言愉快.  他將來面對的工作社會, 絕不會是一個慈父, 會刻意體惜一棵溫室弱草.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11 23:56

原帖由 eviepa 於 08-11-11 00:27 發表
...我喜歡將囡囡的學術活動分開為「非消閑性學術活動」和「消閑性學術活動」兩種。在我囡囡來說,前者包括做功課、閱讀英文書、認英文生字等令她不快的活動,在小學階段平均每天佔用她一小時四十分左右,是我所認識的Band1學生中最少的。後者包括中文閱讀、看英文片、看普通話片、每晚的「上床、關燈、講通識」時間等。…


首先,我認為孩子不一定要讀 Band One 中學。其實 Band One, Two, Three 都有高增值的中學。孩子需要在適合自己程度的學校就讀,而並非在最高程度的學校就讀,這樣他才有所發揮,才可以愉快學習。

至於「非消閑性學術活動」,對囡囡來說,不會包括英文閱讀。我可以把她的學校語文科的「非消閑性學術活動」分為備課、功課(即作業或練習)和溫習三大類。備課是指在上課前,先閱讀將會教的中文課文或英語讀物,查生字生詞。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在上課時留心老師的講解,還是不明白或有不同的意見,就應在課堂中提出。英文科備課,查字典時,還要查音標,以及用生字作句。如看了音標還不清楚讀音,就要留心老師上課時的發音。老師會檢查學生所查的生字和作句以確定學生有沒有備課。語文科的功課不會多,而寫作多是在課堂中完成,不用帶回家做。溫習才是問題。基本上,市面的補充都不適用於她學校的測考範圍。囡囡的中英文閱讀都像追小說一樣,不看完結局,不會做其它事情,所以平日多數不會有時間溫習。單靠閱讀又無法應付她學校的測考。因此不合格已成為家常便飯,經常發生。

在囡囡入讀小一時,當時的BK討論區還只在談論用Cambridge flyers報中學。但現在flyers已是在初小時應考。今年小五,學校已在家長會叫家長安排孩子在小五時考Cambridge PET。我相信小學之間的英語程度正不斷拉闊。對孩子英語和普通話的能力的要求應該要繼續提升。

不同的學校對批判思維能力也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囡囡學校今年將成立「宣小立法會」,讓同學選出學生議員。學生議員可對學校政策、學生福利和福音工作等,提出意見和制定新方案。相信發展學生的高思維能力,應不影響他們的閱讀興趣。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12 00:21 編輯 ]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12 11: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2 16: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12 17: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2 19: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12 22:43

囡囡書架上有一本 David Miford 的書 「Honk 語言大戰」。故事係講主角找到 simple English 的 stolen secret,打倒 British Grahammer Society 派來的 evil Calton Winthrop Snoddy。

這本書都幾有趣,希望孩子讀過後,會找到 simple English 的 stolen secret。英語閱讀並不需要先有任何 grammar 根基,不過就要認識一定的英語字彙數量,否則就較難產生閱讀興趣。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3 08: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13 09:54

wisekid2007:

如果你沒有設定不少先置條件, 尚算是一種可行方法.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3 12: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13 12: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13 12: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3 12: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13 13: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3 14: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13 18:19     標題: 回覆 # 的文章

I did not use the "guide reading method" for my first kid when he was in k3, i just read aloud to him, he learned to read very quickly.

for my second one, i try guide reading but it does not seem very effective. he can bearly remember the character in chinese or the word in english and then speak it out. of course, we keep on trying as it is happy reading hour every night.

so it really depends on ability of different children.

I knew a boy who can recognize a lot of chinese charactors in k3 and can read books and newspaper in K3. but he got problem in p1/2 as he cannot transmit what he saw visually  into his writting.

children are all different.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13 20:51

原帖由 wisekid2007 於 08-11-13 12:03 發表
I think the only 先置條件 is to have committed parents who have basic acceptable English standards (no need to be native speakers) and also the parents have the resources to arrange suitable reading m ...


wisekid2007:

你說出幾項先置條件 :
投入付出的家長、家長有相當英語程度、有資源安排適合閱讀材料.

你前提及的先置條件 :
有效的閱讀技巧和進度、足量的閱讀、自讀計劃、書寫閱讀報告、家教合一、良好充足的互動語境、

我可想到的先置條件 :
優良學校語文教學、課外可用時間、愛閱讀的孩子、孩子的吸收能力.

如果有上述條件, 學得好也理所當然.  但大部分不會有這學習條件, 尤以本地學制語文教育而言, 有的都是少數.  少數可行的方法, 對我而言, 尚算是一方法.  不過, 你的方法, 如同其他家長的分享, 有很多值得我參考改進反照.

我對任何學習沒有多大心得, 有的話都多是先行而後知, 因孩子成長期學習多變, 我可以分享其中得失, 我的對別人也未必有效.  因每人在學習品質上都存在差異.

你說得對:  "八仙過海, 各施各法."

我想法是: “學有方法, 但無定法, 貴在得法.”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8-11-13 20:58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13 23:00

囝囝爸:

//你說出幾項先置條件 :
投入付出的家長、家長有相當英語程度、有資源安排適合閱讀材料.//

前兩項是必要條件,後一項不是,圖書館大把書,只要有心便成。


//你前提及的先置條件 :
有效的閱讀技巧和進度、足量的閱讀、自讀計劃、書寫閱讀報告、家教合一、良好充足的互動語境、

我可想到的先置條件 :
優良學校語文教學、課外可用時間、愛閱讀的孩子、孩子的吸收能力.//

以上完全不是必要條件。能做到以上當然極好,但光讓兒女閱讀合程度的英文書,而沒有甚麼計劃,效果也不錯,關鍵是做與不做,而不是怎麼做的問題。這是知難行易的問題,只要「知道」英文閱讀重要,怎樣執行反而容易。在香港,「知道」英文閱讀重要的家長只佔很少數,「不知道」閱讀重要,認為在小學階段,閱讀並非一個有效增強英語能力的方法,起碼比不上做補充練習的家長佔了很大比例。

你是香港主流的家長的一員,也一向認為閱讀不重要,起碼比不上你的心頭好:公文英。但我的觀察是,閱讀對英文的進益遠比公文英高!

eviepa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13 23:10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8-11-13 20:51 發表


wisekid2007:

你說出幾項先置條件 :
投入付出的家長、家長有相當英語程度、有資源安排適合閱讀材料.

你前提及的先置條件 :
有效的閱讀技巧和進度、足量的閱讀、自讀計劃、書寫閱讀報告、家教合一、良好充足的 ...


Graded Readers 較適合用於第二語言或外語。母語閱讀無須用梯階閱讀方案 (Graded Readers Approach)。

無論用 Graded Readers 或其它方法去建立足夠的字彙量,最好都是早些讓孩子自發閱讀(self-reading)。只要學校有閱讀氣氛,那麼要孩子愛上中英文閱讀應不困難。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13 23:22 編輯 ]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14 02:00

Eviepa:

我講的先置條件, 是 wisekid2007 自己前文中提到的, 也有我想當然說及尾項的幾點, 才可達到其囝囝語文出色, 不用作其他課外習練.  當然, 少些條件也能學好語文, 因為我們沒有一個相同要求標準.  你和令愛有心有力, 不同條件也可從閱讀中學得二文出色.  不過不少家長從少也鼓勵幫助子女閱讀, 多不會在小一已操練文法等練習, 但到頭來也不達到理想, 求諸其他課外語文練習方法.  被歸類到你所謂不得其法的主流學習家長.  

其實語文學習, 也是以閱讀為核心開展出去.  課外練習, 閱讀理解也為主體, 語句文法次之.  以我所見, 不少這類練習內容多元豐富全面, 比學校課程更佳.  當然這種補充方法, 不為一些有獨到見解, 自選自導有自我成功滿足感之家長所喜.  相對不得其法主流家長而言, 我或稱這類少眾成功家長為清流或傲流.

至於我這位主流家長, 其實隨波逐流, 兒子不喜閱讀, 缺一條件已成大害, 總要"禮失求諸野", 尋求其他方法.  不過, 我初小時候, 對兒子課外語文學習也是以閱讀為核心.  高小公文學習, 也叫 Reading Program, 以精讀為主.  幾年下來做的工作紙, 加起來也有幾尺高, 努力過後, 效果當然可見.  但亦有家長或學生認為沉悶, 不覺愉快.  作為家長, 子女學習有成, 我不能居功, 當有遺憾.  但兒子或覺沉悶, 我得到舒泰.

有時我想, 同是閱讀學習, 異途同歸, 為什麼要刻意區分優劣.  "本是同根生, 相分何太執."

我又可說 :  "學有方法, 必要定法, 貴在閱讀法.”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14 07:31     標題: 香港學生閱讀習慣調查

教育署  二零零一年十二月

摘要

從閱讀中學習是通往終身學習的主要工具, 而推廣閱讀文
化, 正是在課程改革中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工作之一。為了解學生現時的閱讀文化, 教育署於二零零一年二月進行了一項調查, 目的是研究小一至中五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報章和電子資訊方面的習慣。調查亦蒐集了有關學生閱讀興趣的資料, 以及他們在家和在校的閱讀情況。

調查結果要點

以下是學生閱讀習慣調查的結果以及與學生在家和在校的閱
讀情況的關係:

Ÿ 學生在課餘或閒暇時最常做的是「看電視、錄影帶、影碟等」及「玩電腦/ 電子遊戲」, 中學生同時亦喜愛「聽音樂、歌曲、電台廣播等」或「和朋友談天」。

Ÿ 從每星期用兩小時或以上閱讀課外書籍、報章及電子資訊的學生比率顯示, 低年級的學生較多閱讀課外書籍, 而高年級的學生則較多閱讀電子資訊。

Ÿ 學生閱覽報章及電子資訊時最常看「娛樂」、「生活資訊」及「電腦、資訊科技」等題材。學生最常閱讀的課外書籍則是「故事」、「笑話/幽默小品」、「童話」及「漫畫」。很明顯, 閱讀這類課外書是為了娛樂和消閒, 而不是為了增進智能。

Ÿ 大部分中、小學生都在家中閱讀課外書, 時間方面, 則多數在周末。

Ÿ 小學生閱讀課外書主要是為了「增加知識」, 而中學生則是為了「消閒」。

Ÿ 家長參與和學生閱讀的關係:

若家長「每星期或每月陪同子女到圖書館閱讀」, 每星期用兩小時或以上的時間閱讀課外書的學生比率較「少於每月一次或從沒有」的為高。

若家長「每天或每星期聆聽子女閱讀故事或文章」, 每星期用兩小時或以上的時間閱讀課外書的學生比率較「少於每星期一次或從沒有」的為高, 這情況在小學尤為明顯。

若家長「每天或每星期閱讀故事或文章給就讀小學的子女
聽」, 每星期用兩小時或以上的時間閱讀課外書的學生比率較「少於每星期一次或從不閱讀」的為高。

若家長本人有閱讀習慣,則每星期用兩小時或以上的時間閱
讀課外書的學生比率亦較高。

Ÿ 相對於只有很少或完全沒有課外書的學生, 家中擁有藏書的學生會用較多時間閱讀課外書。

Ÿ 從每兩星期至少一次從學校或公共圖書館借書的學生比率顯示, 雖然公共圖書館比學校圖書館提供較多課外書作選擇, 但是從學校圖書館借書的學生比率卻較從公共圖書館借書的為高。

Ÿ 在小學中, 若果學校設有獎勵計劃以作鼓勵, 學生會用較多時間閱讀。

結論

Ÿ 家長積極參與, 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相反, 若家長不積極參與, 則子女閱讀課外書的時間明顯較少。

Ÿ 容易取得讀物與否, 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重要因素之一。

Ÿ 學校如積極推動閱讀活動及培養閱讀氣紛, 學生會用較多時間閱讀課外書。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4 09: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4 09: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4 09: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4 09: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14 11:07

原帖由 wisekid2007 於 08-11-14 09:19 發表
**我可想到的先置條件 :
優良學校語文教學、課外可用時間、愛閱讀的孩子、孩子的吸收能力.****

The methods I mentioned are implemented at home by parents and therefore there is no need to have 優良學校語 ...


wisekid2007:

以你囝囝學習環境支援來說, 你的說法絶對成立.  也如你所說, 條件可有可無, 可強可弱, 只影響學習效果.  對大部分本地學制家長來說, 可能是主觀願望, 客觀事實, 悲觀結果.

香港國際學校來說, 英語教與學都較優質, 在校學到的強度也足, 互動下學生有語境印證, 英語學習順然上手, 在家再作閱讀, 錦上添花, 效果當然事半功倍, 但不能忽視學校重要效用.

本地學生而言, 在校英語力度弱, 學習效果未必理想, 也缺乏語境印證.  在家只以英語閱讀以補不足, 先天不足, 後天失調, 效應未必一如所想.  在較高年級, 閱讀還要有同儕效應. 學校閱讀風氣不足, 難引起興趣.  還有要二文併重, 如何有效配對. 如此條件, 成效可見, 容易放棄.

你可能不同意我看法.  反過來說, 國際校生, 中文學習, 可否純以家庭閱讀為助, 得到一定運用成果?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4 11: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14 13:08

打擾一下您們的討論。

我發見挺有趣的現象:在此樓中,繼續發展觀點的,都是bk的常客(即較關心子女,又樂意和習慣分享的一群)。基本上,您們都認同閱讀對發展小朋友語文能力的重要性,所議論的,只是閱讀的技巧、方法和比重。

這些,不是應量體裁衣嗎?以個人和囡囡的經驗,讀本的程度是否適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該讀本有沒提起人的興趣(《哈利波特》,無論中英,對一個七八歲小孩來說,都頗有點難度吧?為什麼仍有小孩想越級挑戰?還不是為談資和興趣)。

言歸正傳,打擾您們的原因,是因我收到一個pm,要我分享提高侄兒取分技巧的經驗(很抱歉,bk新系統中沒有pm的提示,我要在自己發出pm時,才發現有新收件,遲覆為歉!),既然要寫,不如乾脆公諸同好。

在此之前,我曾多次企圖找回此前曾與大學同學和同事分享過的海明威轉述《星報》的寫作法則,很可惜,都未成功。在我嘗試從記憶中搜索這法則的一鱗半爪時,才發現我的失憶能力驚人,所以,今次不賣名人了,只談自己的體會。

所以,先由初小講起。

我讀小三的女兒,中文成績遠遜於英文,本來我也有點急,不過自小二後,她培養了閱讀習慣 (主要是中文)後,便不大擔心了。她寫作的成績中規中矩,在我看來,進展得不錯,我曾讚她:曉得運用對話形式,讓文章更生動。她之後大致都朝這方向走。

另外,去年沒有奧運的暑假,她和她爸曾較頻密地(約廿多天)交換日記。那些日記,圖為主,字為副,作用是鍛煉她選取題材能力。之後,我們發現她寫文時的剪裁角度有所改善(她當時亦有以當天發生的,沒有什麼可記的事為由,拒絕寫畫日記)。

今年,由於老師請他們先用腦圖(mind-map),再寫大綱,然後再作文,她寫出來的故事就更有組織。作文有一次跟著腦圖做,初稿已寫逾六百字,後來,功課做得太晚了,經我多次勸喻後,最後抄少了百多字交課。我略讀了初稿一下,好像沒有什麼大的文法錯誤,就由她自己決定如何剪裁(她自己決定先寫初稿,寫多點,請我幫忙刪,不過我終未如其願)。

我想,對於初小到高小的孩子來說,引起他們的表達欲,讓他們多寫,已是很好的練習。除了考試,寫得愈長愈好(考試寫得長,則扣分機會多,因此要勒住)。

至於如何引起他們的表達欲,我想是課堂以外的東西。一般來說,父母肯聽子女說話,子女就會多話(多半嫌太多)。在他們說話的時候,嘗試引導他們表達得更清晰,多提問,讓他們更易找到事情的重心,就是最省事的語文練習。

有一點很想分享的是,我囡有幾篇我很喜歡的文章,當中所述的情景,均為現實生活中發生過的,她只不過是善用對話,把生活寫進文內,就能增加文章的"境界"(抱歉對小孩文章用上這不大適合的詞,我只想較形象地形容一下,文章,縱使是考試時的看圖作文,也需要與眾不同之處。對於小孩,告訴什麼叫有point,似乎有點難度,只能告訴她那是跟人不同,又可令人看到的情景)。
我女兒不是一個早熟的人(通常生活愈多變,愈不如意,就較易早熟),要求她的文章有什麼深度,似乎有點緣木求魚。在小學階段,想她的思想不只於鸚鵡學舌,最重要是讓她多看,多想,多感受。這些,多半只能靠父母,而非外籍姐姐或補習老師引發的。(由此便可推論,Eviepa公主的作文成績肯定不差 )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14 13:19

原帖由 wisekid2007 於 08-11-14 11:26 發表
However, the methods are similar but just the degree of effort and then the outcomes or results will be in no doubt different.


非如此也。因為整個大環境不同,大小朋友喜歡的潮玩都是舶來品,年紀愈大,學好中文的誘因愈少,因此,國際學校的學生,多半只能跟ABC看齊。而中文(母語)基礎較佳的,應為分析和推理能力較佳的一群,當有機會接觸年輕人的潮玩,如歌、電影或電子遊戲時,加上適當的環境因子,就會很有動力去學好英文。

不過,國際學校的學生家長,大概都希望子女長大時能負笈海外,讓下一代能夠成真正的ABC罷?那可謂求仁得仁了

[ 本帖最後由 csy_ma 於 08-11-14 13:27 編輯 ]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4 13: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4 14: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14 14:12

再談中學。

其實,我沒有太多教中學生的實戰經驗,對侄兒,只是教了兩次(亦即改了他兩篇文),且是跟老公分工合作講的。他講大圍的取分技巧,我講的是如何加深閱卷員的印象(也就是我向來的工作,重組文字)。

對於小學生,我們應該鼓勵其寫得愈多愈好,對於中學生,則相反,要請其學習:

1.刪文的能力。

學刪,由學看開始。請其看書的同時,如筆記般highlight約十個字的段落大意,可以說是省時的練習。

要創意一點,可以請其在精讀文章中加插小標題,順便可以煉字。

然後,要做的是改寫以前作文的練習。找出自己以前曾寫過的文章:學刪。

學寫簡單的陳述句。

如海明威服務《星報》時的寫作規條,形容詞,要刪。也不是不可以用,但要配合其他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且盡量要形象化。

若句子過長,宜分(此條特別適合沒嚴謹語法的漢語,因為主語暗換,是常見的語法錯誤)。基本上,卅個字內最好出現句號。古文沒有句逗,因此辭意富彈性,易引起歧義。但您可觀察一下,古文的斷句,通常較頻。同理,擅用現代漢語標點的人,文字水平都較佳。

多於十個字的句子,最好有標點(此為我以前工作的報章規定)。帶有節奏性的語言,如搖滾或RAP的歌詞,則例外(但長句中要讀者感受到語言的節奏,較以標點"提醒"高班很多,然此乃高手招數,平庸勿學)。

學習準確運用動詞。
活用動詞的例子,通常都舉:"春風又綠江南岸"這詩。話說作者王安石最初寫"春風又到江南岸",不滿意,改"到"為"過",再改"過"為"入",為"滿"……等十多字,俱不滿,至借形容詞作動詞用的"綠",則成名句。

漢語的主謂賓,動詞形容詞名詞等,皆是近百年發明的,之前無此概念,動詞往往用形容詞、名詞,甚至量詞借用,更講求準確。因此,唐詩可以意簡言駭,意境深遠。
(我到上大學時,讀到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憶逝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發現他所寫的一大段情景描寫,在唐詩裡僅用幾十字就描寫得比其深,比其細時,才確切感受到漢語的優越性和語言魔力)。

漢語的境界是意在言外,要學會情和景交融,戒過分的直接抒情(巴金的《家》、《春》、《秋》是反面教材,絕不宜學),所以要刪刪刪。

2.重組結構,學寫廣告的能力。

廣告,通常要在百來字內吸引人,否則即死。對付閱卷員,也如是。試想想,他/她可能看了過百篇類似的文章,如果不來點醒神的開頭,如何叫他對你的試卷另眼相看?

用另一個角度看,文章的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是切入點。就如很多人說,大學論文,定了題目,就基本上定了分階一樣。那相同的題目,開段就是分高下的切入點。所以,我認為以四成或以上的時間構思一個文章開頭,也絕不過分。

要學寫廣告,方法有二:

改寫以前的作文:叫小朋友提供兩至三個開頭(唔一定要寫,討論一下,以便探索可以點改善內容),自行比較。(假如您可以用佢地原有既文字重新組合,達到廣告效果,則效果更明顯)

寫短書介。一本小朋友感興趣的書,請其寫最多二百字的書介。這個是較有效的提煉內容的訓練(我曾以此法用於成年人,效果良好)。

3.文體選擇易取分者。

除非本身有過人天分,否則建議考生多選議論文。

記熟議論文正反正反論說步驟,與古今中外四類例子的正路作法,必要時背些中外諺語,以備考試時拋書包。
為簡便起見,如想不到特別的開頭或切入點,不妨以反問句作始。那句反問,最好唔係好make sense,以留下懸念,方便開展論說。

如未能揀選議論文,次選為記敘文。

跟小學一樣,建議盡量以對話形式表現,然後留條所謂有內涵的尾巴。
如想不到特別的開頭或切入點,不妨直接以對話作始(當然要與文題有關),以加深閱者的印象。

避開描寫文,那是取分死症。

以上,其實只係幾皮毛既野,改善寫作,最重要都係要改善內容,亦即係要篇文有思想,有point。不過呢樣野,難速成,兼且要對症下藥。

[ 本帖最後由 csy_ma 於 08-11-14 21:05 編輯 ]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14 14:16

Wisekid2007 :

謝指正。那希望能看到您日後分享令公子如何中英兼擅的經驗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14 15: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14 19:52

原帖由 wisekid2007 於 08-11-14 15:45 發表
Not only 中英兼擅 but at least 中英德, 三文四語. In fact, some secondary students in GSIS are even 中英德法, 四文五語。

好叻喎 ,我單係知道一個後生仔中英德兼擅既,佢咪係龍應台個囝安德烈囉。雖然佢阿媽係中國人,成名作家,但係佢阿媽都話,阿囝既英文較中文好,梗係因為自小受德國教育之故。

至於信報作者陳雲,都係留德博士,不過小時係學母語為主。

我都有個朋友,為其四歲多既仔選小學而頭痛。個小朋友比較有性格,唔易聽人既指令,若進入傳統學校,怕他受不了。若進國際學校,因朋友夫婦打算過幾年讓其子回美國接受教育,怕其中文學不好,正在非常煩惱。

小孩的父親與前妻有個女兒,以前在北京唸國際學校,中文好一點,但遠未至兼擅,縱然她爸是學校裡課本的其中一位作者(朋友的丈夫,曾是最有機會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熱門人選,當年與高行健競爭激烈)。如果您能解答到他們的問題,我請他們送您一本親筆簽名的著作給您(我囡都有不只一本 )?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14 22:02     標題: 回覆 # 的文章

".....學習準確運用動詞。
活用動詞的例子,通常都舉:"春風又綠江南岸"這詩。話說作者王安石最初寫"春風又到江南岸",不滿意,改"到"為"過",再改"過"為"入",為"滿"……等十多字,俱不滿,至借形容詞作動詞用的"綠",則成名句。...."
no wonder, such a 高手.

"...如果您能解答到他們的問題,我請他們送您一本親筆簽名的著作給您..." if in hong kong, there isn't much choice, ISF may be the answer. or go to an IS but employ a private chinese teacher?

[ 本帖最後由 mattsmum 於 08-11-14 23:38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14 22:14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1-14 19:52 發表

好叻喎 ,我單係知道一個後生仔中英德兼擅既,佢咪係龍應台個囝安德烈囉。雖然佢阿媽係中國人,成名作家,但係佢阿媽都話,阿囝既英文較中文好,梗係因為自小受德國教育之故。

至於信報作者陳雲,都係留德博士,不過小時係學 ...


講起三文四語,香港鄰近的澳門教青局都推廣「三文四語」,即係普通話、粵話、葡語及英語。香港就只有國際學校、部分直資學校和部分傳統名校推動「三文四語」。新「三三四」學制下,科目少了,選讀第三語言的機會越來越少。香港的教學政策存在不少可以改善的空間。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15 01:08

有時我想, 同是閱讀學習, 異途同歸, 為什麼要刻意區分優劣.  "本是同根生, 相分何太執."


囝囝爸

其實亦不需將心底的喜好收藏了,你言詞較為平和,不像我經常將「閱讀為語文之母」宣之於口。但作為你的長期讀者,你對公文英、閱讀為主的觀感我極之了解,你覺得公文英的作用較閱讀大得多,在字裡行間表露無遺。我覺得有不同意見並沒有任何問題,最重要的是理性討論,這裡就是方便不同意見的人交流的場所。

公文英和純閱讀最大的分別是精讀和泛讀。我覺得在小學階段,精讀不錯,但泛讀遠比精讀好,因為泛讀能帶給讀者閱讀的快感,從而入神地閱讀比精讀大十倍以上的閱讀量。不過,純理論層面的東西不要多講了,還是看看數據吧,或者應該講,在我狹窄的視野中片面的數據吧。

先講講小女的情況吧,她因為太遲才開始閱讀,所以不能從英文書中取得很大的滿足感,所以大大影響了她英文閱讀的進度,在我認識的英語閱讀為主要學習工具的學生中,她的英文進度是敬陪末席的一個。但她縱然不濟,但卻因為選對了學習工具,所以她的英文也是不弱。以下是兩件小趣事:

1.        在暑期中,她的新學校為準中一生預備了一個英語閱讀計劃,每人派發了一本故事書,三個多星期內要看完,然後有一個小測。到了小測時,一個老師告誡他們說,看書要有計劃,不要等到最後幾天才看,「除非你覺得你可以嚮幾日之內睇完本書啦」。我囡囡心裡暗笑,「!我半個鐘頭就睇曬本書咯」。

2.        大概一個月前,她的英文老師對他們說:「本來要你們在一星期之內看完十五頁故事書,但我覺得太多,現在你們只看十頁,應該是差不多了。」我囡囡心裡又暗笑,「!我幾分鐘就可以睇曬咯」。

以上的兩個趣事不應視為我囡囡的甚麼成就,而是香港小學英語教育失敗的例證。band 1生普遍如此,band 2、3更不堪。


比拼:

1.        從你以往形容你囝囝的英文程度,他和我囡囡很有可能相差不遠,如果這假定沒錯,公文英就被閱讀為主比了下去。他們一個由公文英培養,另一個由閱讀為主做出。但問題是,你囝囝是公文英中的表表者,我囡囡是閱讀為主的「失敗者」,就算我所取得的數據是有偏差,我將囡囡由下游調至中等,兩者所造出的成績就有極大的分別了。相反地,如果找一個閱讀為主的表表者和公文英的中游學員比,結果恐怕是差了九條街吧。

2.        我聽過一次公文式的家長會,該中心的負責人對所有學員做了一個Chart,以紀錄進度。學員有平常、超一年、超二年、超三年,超三年已是Top Bar。我的理解是,如果學員的閱讀能力,可以超過同儕三年,便是中心裡非常不錯的學生了。

以閱讀為英文主要工具的朋友不多,反而網上較多,但所有個案都是超三年的,如果要為閱讀為主做一個Chart,那麼超三年為Top Bar的Chart就變得完全沒有意義了,有意義的Chart的Top Bar 應為超六年或者超七年。

我家公主是閱讀為本中進度較慢的一個,但也能在2004年,一年之內由讀二年級閱讀理解尚有困難而飛躍至能完全明白六年級的閱讀理解,三年級還未讀完,已可能有六年級的閱讀能力,公文與閱讀之優劣立判。

3.     論持續性:正如你也認同,閱讀較有趣,做公文英較枯燥。無可避免地,閱讀為主的學生較易堅持,長線有利。

可能是瞎子摸象吧,這以上就是我對公文英、閱讀的視野,結果是閱讀有著壓倒性的優勢,應和你所看見的世界完全不同。可能會是各有所偏,正如你對教育專家的質疑,我對傳統教育法的輕視,可謂相映成趣。你的視野又是怎樣呢?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15 01:39 編輯 ]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15 03:16

Eviepa:

你的分折好細緻.  相信你已找到答案, 令你覺得滿意.  不過你心底仍未有完全自信, 要得到別人認同.  我的想法你不要介懷, 因為你女兒的成果已是最佳証明, 不要受別人異見減低自已家教興致.

公文令我囝囝取得平均以上成績, 我已滿意.  因我從來不是積極求分數之人.  希望你也一樣, 維持以往, 求學也不求比較.

將會離港幾天, 回來後再分享交流意見.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15 08:47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1-14 13:08 發表

...在此之前,我曾多次企圖找回此前曾與大學同學和同事分享過的海明威轉述《星報》的寫作法則,很可惜,都未成功。
...


http://www.kansascity.com/static/pdfs/Hemingway_stylesheet_Plain_Text.pdf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15 09:38

原帖由 eviepa 於 08-11-15 01:08 發表


囝囝爸

其實亦不需將心底的喜好收藏了,你言詞較為平和,不像我經常將「閱讀為語文之母」宣之於口。但作為你的長期讀者,你對公文英、閱讀為主的觀感我極之了解,你覺得公文英的作用較閱讀大得多,在字裡行間表露無遺。我覺 ...


Eviepa
囡囡學校有多個閱讀計劃去推動閱讀,同時又有一個科目叫圖書課。圖書課主要用作推動母語閱讀,教導閱讀技巧,培養閱讀興趣,教授在圖書館和網上搜尋資料的技巧,以及整理資料的技巧。有一些圖書課的課堂是和英語閱讀有關的,例如介紹網上的英語童書、閱讀網站和語文工具。

而在囡囡學校的多項閱讀計劃之中,class library 的英語閱讀計劃和你所講新學校的閱讀計劃最相似。每位同學要從class library 中借閱一本英文故事書,在指定限期前歸還。亦即是說要在限期前讀完該本故事書。但也有幾點是完全不同的:


至於公文式的閱讀部分也是很不錯的,例如在EII教材就有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各類文體也有一些。去到JK教材,閱讀的就是批判性文章,即是評論文體,令學生學會英語時,也開發他們的批判思維。L教材就是寫評論文章。據我所知,公文式英文也有閱讀計劃相配合。誰優誰劣,沒有經過研究,難妄下斷語。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15 10:45     標題: 回覆 # 的文章

thanks wisekid2007 for your advise, I might have jumped too frenquently to other books before my little one really understands the words. he seems to have problem recognize english words.

this topic is very helpful, thank all dads and mums who contribute, i learn a lot.

the starcopy style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my elder one who is mad about writting story now, thank 囝囝爸 for this.

[ 本帖最後由 mattsmum 於 08-11-15 10:50 編輯 ]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15 11:32     標題: 回覆 # 的文章

"我囡囡心裡又暗笑,「!我幾分鐘就可以睇曬咯」。以上的兩個趣事不應視為我囡囡的甚麼成就,而是香港小學英語教育失敗的例證。band 1生普遍如此,band 2、3更不堪。"

I always wonder why those "seem to be lazy" ( in primary stage ) IS students get good result in public exam? i knew most of them get into universities.

the easy answer is " the level of difficulty" ( HKAl is more difficult)

but I think there is a deeper reason .我幾分鐘就可以睇曬咯, i.e. they have solid foundation education in reading, they read a lot, they can gather information quickly, etc.

wisekid2007, correct me if i am wrong on this.

if just read for the sake of reading without teaching technic of reading, that is not enough.

"圖書課主要用作推動母語閱讀,教導閱讀技巧,培養閱讀興趣,教授在圖書館和網上搜尋資料的技巧,以及整理資料的技巧", but how many schools put emphasis in such reading class?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15 19:15

原帖由 mattsmum 於 08-11-15 11:32 發表
"我囡囡心裡又暗笑,「!我幾分鐘就可以睇曬咯」。以上的兩個趣事不應視為我囡囡的甚麼成就,而是香港小學英語教育失敗的例證。band 1生普遍如此,band 2、3更不堪。"

I always wonder why those "seem to be lazy" ( in  ...


照計圖書館課或圖書課應該是每間小學都有,因為這是2000年《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所定下的方向。

另外,以下的有關親子閱讀的連結可能對小一、二的家長有些參考價值:

http://www.hkedcity.net/iworld/resource/index.phtml?iworld_id=62&parent_id=7855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15 22:27     標題: 回覆 # 的文章

i knew there is library class, but don't realize they teach 搜尋資料的技巧,以及整理資料的技巧.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16 10:31

原帖由 mattsmum 於 08-11-15 22:27 發表
i knew there is library class, but don't realize they teach 搜尋資料的技巧,以及整理資料的技巧.


小學圖書課的教學目標可分為三類:

不過,詳細的教學內容,是可以按各學校所需而各自制定的。

教協有一份小學圖書課教材,大家可以從中看到一些學校的圖書課教學內容:

http://www.hkptu.org.hk/educatio/edutools/ptutools/edm623.htm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16 17:39

ChiChiPaPa,

你囡囡學校的英語閱讀計劃很有效,可喜可賀。

你認為學校是最有效令小朋友閱讀英文書的單位,我對此有點保留。你講的閱讀計劃,有可能在精英小學有效,但未必可以在平凡學校實行。精英小學的學生在家中,大都有強大的支援,所以實行甚麼都容易。反而我所見所聞,在小學有英語閱讀習慣的,都是家長深信英語閱讀對孩子有重大利益的,我想,這應包括你吧。

我的所見所聞,幾乎每一間小學,校方都會建議學生多看書,亦自然包括看英文書。但問題是,講是講了,但卻沒有甚麼有效的實行方法,結果是絕大部分學生,還只是做父母規定的補充練習,有閱讀習慣的少之有少,結果就是普遍band 1小學畢業生都不能在沒有字典的幫助下,看得明中一用英文撰寫的課本。

如果你的子女,在學校已有足夠的條件令她自己拿起書本看,這是你的幸運(或是你的英明選擇),但相信在絕大部分學校,要孩子閱讀英文書,還是要靠家長的推動,如果家長覺得英語閱讀是低效能的學習方法,那麼子女是幾乎無法培養到閱讀習慣的。

你講的學校推動閱讀是我經驗範圍以外的東西,我很有興趣深入一步認識這方法,可以多講一點嗎。

eviepa
作者: sumsumb    時間: 08-11-17 00:47

目下各位言辭精鍊,意見精闢,實在獲益良多.
但本人有一意見,承蒙各位賜教.
綜觀以上文章,多以閱讀作為學習語文之主要工具,
並且不分中外,精讀及泛讀皆以大量閱讀唯佳.
本人卻認為閱讀應與學習語文脫鈎.
(當然我不否定閱讀對學習語文有幫助,
而且其他方面的好處更加多的是.)

論點有三.

一)書本種類繁多,無論成年人或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小朋友,
皆會以自己的喜好及能力去選擇書本.這在囝囝爸的"香港學生閱讀習慣調查"#73一文中已可看出.固如要一個熱愛電腦科技的小朋友看文藝小說,愛好數學的小朋友看英文版《哈利波特》,實在是一件苦事.在我來看,eviepa的純閱讀及囝囝爸的公文英皆以學習英語唯前提,分別何來呢?

二)尚記得早一陣子亦有一討論主題,大意是指有些小朋友 在大量閱讀之下,亦不能在寫作上有所得益.又如csy_ma在#11的文章提到"姪仔在升中前已睇完全套金庸,
但係中文成績都唔係幾好."所以個人認為,在學習語文的聽,寫,讀,說四個領域上,並不能單靠閱讀便能全然攻破.

三)本人有一朋友,中學時英文水準一般,平平無奇,但卻熱愛洋人搖滾音樂.但礙於應付會考.固不能把時間盡放於興趣之上.反觀出來社會工作之後,因能隨心所欲,現在他的英語水平實在不能同日而語,而且更認識了不少洋人朋友.這亦引證了學習語文是多方向的,生動的.

總結以上三點,閱讀便是閱讀,應以興趣為出發點,管它是中,英,音樂,文學,精讀或泛讀.只要喜歡便是.
再舉一例,如運動.眾人皆知運動的好處,如強身健體,增強專注力,加強自信心,團體運動更可訓練合作精神.但人們亦只會選擇自己喜好的運動來參與.如只為某一些好處來做運動,便有點本末倒置 了.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