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教育小孩常識 - 地震 [打印本頁]
作者: annalaumw 時間: 08-5-21 09:25 標題: 教育小孩常識 - 地震
(一)
地理解構
安全地帶全城震動 09/10/2006
英文版本>>
香港罕有發生地震,早前輕微一震,可會叫大家居安思危?事件發生後,大部分專家的意見都讓港人十分放心──香港不會有大地震,即使震也只是小震,既是小震就不用做特別的防震措施。這些意見背後持有甚麼理據?同學不妨檢視相關的地理知識,看看今日的香港是否安全地帶。
九月中,鄰近香港的擔桿島海域發生黎克特制三點五級地震(本港的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制第4度)。同學有否親歷其「震」?原來,本港各區都有很多市民感受到地震,包括南區、中環、北角、筲箕灣,就連距離震央較北的九龍、新界及離島,亦有市民感受到持續數秒的震動。
如果你有留意事發翌日的報章,接受訪問的市民雖然說感到意外,但大家都十分「鎮定」,處變不驚。你認為這樣的情況,究竟是香港人缺乏危機感,還是香港真的是一塊福地,對地震海嘯等天災有自然免疫力?我們可以運用地理知識來解讀專家的意見。
意見一:香港不會發生大地震
大地震,可以理解為黎克特制七級的地震。為何某些地方會發生大地震?當然有其必然因素,同學可先看看一些常發生大地震的地方,例如日本、印尼和台灣,她們具有甚麼共通的特點。
相信同學都聽過地震是由於地球表面上的地殼板塊移動引致。說清楚一點,這只是引致地震的原因之一,然而,這亦是最主要的原因,世界上發生的地震,百分之八十都是由這個名為「構造地震」所引起。
地殼漂流互相碰撞
假如把地球的海水全部抽乾,你認為地球會變甚麼樣子?它不再是以五大洲七大洋來區分,亦不是一個毫無破綻和裂縫的球體,而應該是約二十三塊不同大小的地殼(板塊)。科學家認為,這些一塊塊的地殼「漂流」在熾熱的熔岩上,它們是會移動的啊!
由於板塊會移動,即是會互相摩擦和碰撞,產生巨大地應力作用。試想像,我們把一塊膠片不斷彎曲,最初膠片會承受到這股擠壓的力量,但當這股力量愈來愈大時,它就會折斷;同樣,地殼上的的岩石不斷地被擠壓,當地應力超過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便會斷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板塊邊緣震動力強
知道了形成地震的主要原因後,同學可以說出最容易出現地震的是哪些地方?答案就是鄰近板塊的地區。另外,假如發生地震,是否愈接近板塊的地區所感到岩石斷裂釋放出來的力量就會更多更大?答案是的。
那麼,現在就看一看地殼板塊邊緣的分布,同學先點出香港的位置,看看我們身處的地方與最就近的板塊邊緣的距離,之後,再比對一下印尼、台灣、菲律賓和日本的情況。
原來,香港位於板塊內較「內陸」位置,距離邊緣約六百公里,與印尼、台灣、菲律賓和日本這些幾乎「貼近」邊緣的地方相比,確實安全得多,因此,香港發生大地震的機會相對較微。
作者: annalaumw 時間: 08-5-21 09:26
(二)
意見二:香港只會有小震
根據地理位置,香港因為不貼近引發地震的板塊邊緣,所以不符合發生大地震的條件,那麼像早前發生的三點五級「小震」又是從何而來?
正如上述所說,板塊的移動會引起大地震,也會令地殼上的岩石出現斷裂,即斷層。
鄰近斷層移動引發
原來每塊板塊內都有許多斷層,就以是次本港三點五級地震為例,專家認為與「海豐斷層」有關。與香港距離最近的斷層,分別是南中國海的「海豐斷層」及「南海斷層」。海豐斷層位於香港以南,由海豐延伸至擔杆島及珠江口;南海斷層位於香港以北,在香港與深圳之間。
專家認為,香港是次地震是由於歐亞板塊、菲律賓板塊、南中國板塊及南海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觸動了海豐斷層,導致斷層移動,釋放能量,令地殼破裂而引發地震。
評估風險只達五級
由於華南及南海地區的板塊運動速度相當緩慢,每年移動不過半公分左右的距離,所以只會引起小規模地震,至於發生六、七級地震的機會,估計要三百年至四百年才有一次。香港大學與廣東省地震局於九十年代中,就曾合作評估香港的地震風險,結果顯示香港的地震強度最多達五級。
意見三:香港不用做特別的防震措施
想知道這個意見是否合理,就要了解專家認為香港最大機會會發生的一至五級地震的破壞力,並了解香港目前有否防震準備,以及其效用如何。
大家經常聽見的黎克特地震震級,它代表甚麼意思呢?答案就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想知道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對個人、家具、房屋、地質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就要用烈度來表示。目前,香港和許多地方都採用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烈度。
地震烈度影響程度
今次香港黎克特制三點五級地震,本港的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制第四度,究竟第四度烈度帶來怎樣的破壞力?
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將地震引致的影響分為十二度,大家一起了解不同度數的情況:
I度:無感。
II度:在樓宇上層或合適位置,
且在靜止中的人有感。
III度:室內有感。
IV度:懸掛的物件擺動。
V度:室外有感。
VI度:人人有感。多數人會驚慌跑出戶外。
VII度:站立有困難。
VIII度:行駛中的汽車受到影響,若干建築損毀。
IX度:大多數人恐慌。脆弱的磚石建築被摧毀。
X度:大多數磚石建築及木屋均連地基摧毀。鐵軌輕微彎曲。
XI度:鐵軌大幅度彎曲。地下管道完全失去作用。
XII度:破壞幾乎是全面的。
一般建築設計抗風
例如今次只達第四度的地震烈度,只會發生懸掛的物件擺動,未致令人恐慌。以香港的情況,由於發生大地震機會微,也代表造成嚴重破壞性的機會不大。目前,香港一般建築物沒有特別抗震設計,只有抗風設計,天文台相信可抵禦五級以下的橫向地震。而基建設施如青馬大橋、鐵路及隧道等設計,能抵受烈度第七度或以下的地震,至於水塘的設計,亦能抵受烈度第八度(相當於黎克特制6.1級)的地震。
不過,屋宇署方面已於近年就建築物防震問題聘請顧問作研究,預料今年有結果。
作者: annalaumw 時間: 08-5-21 09:29
(三)
學習活動
初中:綜合人文科
一、圖片題:認識板塊
以下是全球板塊邊緣分布圖,請看圖回答以下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地震訊息局網頁
1.根據美國地震訊息局網頁的資料顯示,地球大約有多少塊板塊?
2.試在地圖上點出香港的位置。
3.香港位於哪一塊板塊之內?
4.日本、台灣、菲律賓等地經常發生強烈地震,看看圖片,你可認出主要是哪兩塊板塊作怪?
答案:
1.大約有二十三塊。
3.歐亞板塊(EURASIAN PLATE)。
4.歐亞板塊(EURASIAN PLATE)和菲律賓板塊(PHILIPPINE PLATE)。
二、是非題:正確反應
雖然香港發生大地震的機會甚微,但並非等於「零」,而且香港人最喜歡旅遊的地方,如內地、台灣、日本等,都經常發生大大小小的地震,說不定有此「機遇」。假如真的遇上地震,你知道該怎麼辦嗎?假設你在以下各種不同場景遇上地震,請「圈出」正確的反應(可多於一種反應)。
1.假如你在家裏,你會……
a.用濕毛巾掩鼻,以防發生火警或氣體洩漏
b.用枕頭保護頭頸
c.立刻走到街上
d.避開人流,待震盪過後聽指揮到安全地點
e.躲在牀上,大被蒙頭保護自己
2.假如你在學校,你會……
a.立刻走出走廊
b.躲在書桌下
c.走進士多房躲藏
3.假如你在電影院,你會……
a.坐定定不動
b.蹲下或趴在椅下
c.走到銀幕前,即使有事都容易被人發現
d.用背包保護頭頸
4.假如你正乘搭地鐵或火車,你會……
a.按掣呼叫,向列車控制員求救
b.按動緊急停車掣,煞停列車
c.避開玻璃門窗
d.避開高空懸掛的廣告電視
5.假如你在戶外,你會……
a.馬上跑入商場或商店內
b.躲進屋簷下以避開高空墜物
c.走到空曠的地方
d.走到人多地方,方便互相照應
答案
1. a、b、d
2. b
3. a、d
4. c、d
5. c、d
參考資源
網頁
‧地科教室:http://www.geo.ncu.edu.tw/index.htm
‧香港天文台:http://www.hko.gov.hk/gts/equake/sig_eq_chance_c.htm
‧美國地震信息局教學網(資訊豐富,另設互動遊戲、最新圖片):http://earthquake.usgs.gov/learning/index.php
輯錄自○六年十月九日《S-file》。
作者: annalaumw 時間: 08-5-21 09:30
(四)
地震現象歌訣
震前動物有前兆,發現异常要報告。
牛馬騾羊不進圈,猪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鶏飛上樹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動,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竪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
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地震來了,如何自救?
●大地震時不要急。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震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廚房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後迅速撤離,以防強余震。混凝土建的公寓等有時會因為地震的搖動而使房門歪斜而打不開。請打開門以確保出口。
●人多先找藏身處。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遇到地震,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後再有序地撤離。
●遠離危險區。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如果正在過橋,則要緊緊抓住橋欄桿,主震後立即向靠近的岸邊轉移。
●被埋要保存體力。如震後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員。
作者: annalaumw 時間: 08-5-21 09:30
(五)
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監測和評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
一 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二 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衝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衝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三 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至20公里,因此破壞性巨大。
作者: annalaumw 時間: 08-5-21 09:32
(六)
四川強震 學者:源於造山運動 上盤地層逆上衝破壞力強
四川強震造成嚴重災情與傷亡,台大地質系教授胡植慶分析指出,此次地震和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有關,係淺層的板塊內地震,震央位於大陸南北向斷層帶北端,屬於東北西南走向的逆斷層地震,因為發生時,上盤地層會逆勢上衝,因此破壞力極大,以致造成嚴重傷亡。
這次四川地震的震央,距離成都和都江堰,都不超過100公里,地震發生的原因,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胡植慶表示,整個歐亞板塊跟印度板塊碰撞當中,自然造成喜瑪拉雅山碰撞非常激烈,它每年用5公分的速度向北衝撞,這種板塊內部的地震,發生的週期通常會比較長一點,雖然它不位在板塊邊界,事實上還是有造成大地震的可能性。
跟921地震一樣,四川大地震雖然也是屬於淺層的地震,但因為是板塊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更大。從地震構造圖可以發現,四川地震震央位於大陸南北向的4個主要斷層帶的北端,呈現東北西南走向的逆斷層地震發生時,上盤地層會逆勢上衝,形成極大的破壞力。胡植慶說,通常發生逆斷層地震的時候,上盤的斷塊的移動破壞比較強烈,如果今天有很多房子位在這個逆衝斷層上盤,那麼它的破壞將會非常的強烈。
四川強震發生後,已導致嚴重的傷亡與災情,並造成地表出現300公里的裂痕,而這是否有可能誘發沿線大大小小的斷層線,進而引發連鎖強震?學者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而這恐怕也是中國當局目前最擔心的事。
作者: annalaumw 時間: 08-5-21 09:33
(七)
地理上,四川属地震频繁区。四川盆地的形成:乃由于五千五百万年的造山运动而来。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这次“地震是由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东北向逆断层或冲断层运动所致。震中与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层或与其构造相关的断层运动结果一致。由于地壳物质缓慢从青藏高原向东移动,遇四川盆地和中国东南部坚硬地壳而汇聚,产生构造压力,导致地震的发生。”而从洲际的规模上看,这次地震缘于印度板块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北朝欧亚板块的碰撞。
日本专家分析,地震造成的地下断层在长约120千米、宽约40千米的范围内剧烈运动。断层自东北向西南位移,从深度约11千米处开始移动,约45秒后整个断层进行位移。最严重处断层错位约有3.4米。
这次地震是继1976年8月16日下午2时四川松潘、平武两县发生7.2级地震以来,近32年发生的四川省内首次规模7级以上地震(参见:四川地震)。[18]它造成了连接青藏高原东部山脉和四川盆地之间大约275千米长的断层。[19]四川西北部曾经在1933年8月25日发生过7.5级地震,造成了9300人死亡[3]。
准确预测唐山大地震的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耿震国指汶川附近地区从2005年-2007年连续大旱,完全符合“大旱后1-3年半出现6级以上地震”[169]的规律。他认为如果当局掌握地震前的反常现像(气压、温度、降雨等),应能准确预测[170] 。由于中国幅原广阔,几乎每年都有地方发生旱灾,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古代,尤其是华北东北等地更为如此,即使是较为富饶的江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以淮河流域为例,自16世纪到1999年500年,共发生旱灾260多次,平均1.7年1次[171],尤以1924和1942年为甚,但其后当地并没有大的地震报告,并且2005年至2007年大旱为全国性旱灾[172][173][174],主要由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变暖等引起,并不止于四川一地,因此认为其理论无法反推成旱灾后往往有地震,最多只能作为其他中长期预测手段的辅助,而不能独立进行推断。[原创研究?]
另外,陕西师范大学有研究人员在《灾害学》2006年第3期发表了题为《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的研究论文[175],该文利用川滇地区25次地震的数据,用可公度方法预测2008年川滇地区有很大可能发生大于6.7级强烈地震。该文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并被视为陕西师范大学在地震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就[176]。但是,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预测到2009年等年份有可能发生地震。而且,用随机(而非实际)生成的地震年份数据,利用该方法也能预测到2008年有可能发生地震。而且,“川滇地区”范围极其广大。所以,《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的方法上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而结论与事实吻合,属巧合的概率。
汶川係喺正大地震帶上面,由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到雲南,都係屬於地震密集嘅地帶,汶川又同時喺四川西部嘅龍門山地震帶上,所以有比較多地震 [8]。而呢次地震,係由於印度板塊向北移撞擊歐亞板塊造成,結果引致都江堰地區地震。消息表示,地震只有一個震央;今次地震規模有1976年嘅唐山大地震咁大、係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嘅六倍,但係今次震源好淺,所以對地面造成好大破壞力,又唔排除喺地震之後一個月之內,會再發生超過七級嘅地震 [9]。今次地震係繼1976年8月16號四川松潘、平武兩縣發生 7.2 級地震以嚟,近32年發四川省內第一次 7 級以上嘅地震(詳見:四川地震一覽)。
作者: annalaumw 時間: 08-5-21 09:36
(八)
香港過去地震紀錄
http://www.hko.gov.hk/gts/equake/felt_intro1_c.htm
內容包括
[size=+2]地震安全守則
公曆與農曆日期對照表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