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10年母語教學失敗 中學將不再分中中英中 [打印本頁]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2-23 09:34     標題: 10年母語教學失敗 中學將不再分中中英中

被 指 完 全 失 敗 的 母 語 學 即 將 名 存 實 亡 , 育 局 局 長 孫 明 揚 首 度 承 認 , 母 語 學 政 策 下 學 生 的 英 文 科 成 績 麻 麻 , 當 局 決 定 接 納 中 學 界 建 議 , 容 許 學 校 根 據 學 生 的 英 語 能 力 因 材 施 , 自 行 分 科 或 分 班 決 定 學 語 言 , 最 快 2010 學 年 實 行 。 若 然 落 實 , 將 來 中 學 主 要 以 雙 語 學 , 不 再 嚴 分 英 文 中 學 和 中 文 中 學 , 本 學 年 就 讀 小 四 的 學 生 將 成 首 批 受 惠 學 生 。   記 者 : 倪 清 江 、 白 琳 、 林 浚 川

育 局 局 長 孫 明 揚 去 年 中 上 任 後 , 中 學 界 謀 求 推 翻 原 定 在 2010/11 學 年 實 行 的 新 學 語 言 政 策 , 近 月 情 況 變 得 熾 熱 , 代 表 全 港 七 成 中 學 的 津 貼 中 學 議 會 本 周 二 達 成 育 語 言 大 方 向 , 認 為 中 學 應 可 自 決 學 語 言 , 英 文 中 學 聯 會 及 中 文 中 學 聯 會 也 支 持 。

承 認 學 生 英 語 能 力 差

現 行 母 語 學 政 策 下 , 學 生 的 會 考 英 語 科 及 格 率 , 自 03 年 首 批 應 考 的 學 生 開 始 , 在 合 併 課 程 甲 和 課 程 乙 計 算 後 持 續 下 滑 , 但 當 時 的 育 統 籌 局 ( 現 稱 育 局 ) 局 長 李 國 章 卻 拒 絕 承 認 , 反 指 及 格 率 上 升 , 而 當 時 的 常 任 秘 書 長 羅 范 淑 芬 也 極 力 維 護 母 語 學 政 策 。

孫 明 揚 昨 與 傳 媒 聚 會 時 , 指 學 生 的 英 文 仍 需 努 力 , 並 承 認 他 們 的 成 績 麻 麻 , 外 國 商 會 也 批 評 港 生 英 語 水 準 下 降 , 「 作 為 國 際 城 市 , ( 學 生 ) 唔 可 以 連 英 文 都 唔 好 。 」 他 稱 將 在 兩 至 三 個 月 內 公 佈 微 調 學 語 言 方 案 , 在 鞏 固 母 語 學 的 同 時 讓 學 校 自 決 學 語 言 , 令 學 生 有 更 多 機 會 在 英 語 環 境 下 學 習 , 「 會 用 校 本 做 法 , 學 校 最 清 楚 學 生 能 力 。 」

政 府 正 考 慮 准 許 學 校 分 班 或 分 科 以 英 語 或 母 語 授 課 , 但 孫 明 揚 未 透 露 構 思 細 節 。 孫 表 示 , 當 局 會 定 下 嚴 謹 和 客 觀 準 則 , 並 設 立 機 制 確 保 有 效 運 作 , 學 校 需 提 高 透 明 度 , 如 在 網 上 公 佈 各 科 的 學 語 言 , 「 育 局 會 把 關 , 唔 可 能 走 回 掛 羊 頭 賣 狗 肉 情 況 ( 即 中 英 夾 雜 授 課 ) , 要 得 家 長 信 任 、 社 會 監 管 。 」 至 於 可 能 會 造 成 校 內 標 籤 效 應 , 他 強 調 他 是 為 整 體 香 港 好 。

六 年 後 無 縫 銜 接 大 學

一 般 相 信 , 日 後 做 法 是 中 學 需 要 根 據 每 年 所 取 錄 適 合 以 英 語 授 課 學 生 的 比 例 , 作 為 分 班 或 分 科 依 據 。 孫 明 揚 指 出 , 現 時 每 年 有 60% 適 齡 中 學 畢 業 生 修 讀 大 專 課 程 , 所 以 中 學 需 培 育 出 60% 可 升 讀 主 要 以 英 語 授 課 的 大 專 生 , 因 此 適 合 以 英 語 授 課 的 升 中 生 , 也 應 由 現 時 目 標 40% , 提 升 至 60% 以 上 。 他 說 透 過 已 落 實 的 小 學 小 班 學 和 提 升 小 學 師 資 , 期 望 在 6 年 後 達 標 , 屆 時 以 英 語 授 課 的 中 學 生 將 大 增 , 「 做 到 無 縫 銜 接 大 學 。 」

津 貼 中 學 議 會 主 席 黃 詩 麗 歡 迎 他 們 的 訴 求 獲 接 納 , 「 家 一 刀 切 , 係 犧 牲 學 生 學 英 文 機 會 同 時 間 。 」 她 指 按 學 生 能 力 分 班 可 提 高 學 習 效 率 , 不 擔 心 有 標 籤 效 應 。

新 任 中 中 聯 會 主 席 葉 賜 添 直 指 10 年 來 的 母 語 學 完 全 失 敗 , 「 完 全 被 扭 曲 , 中 中 變 成 二 等 , 冇 家 長 想 畀 子 女 入 次 等 中 學 , 副 作 用 大 過 母 語 好 處 。 」 他 任 校 長 的 培 正 中 學 , 一 直 進 行 專 業 抗 命 , 於 物 理 、 化 學 、 電 腦 和 小 量 數 學 科 採 用 英 文 材 , 但 用 粵 語 授 課 。

英 中 聯 會 主 席 陳 璐 茜 認 同 學 校 自 決 學 語 言 , 她 說 以 後 主 科 以 英 語 授 課 的 中 學 , 才 能 繼 續 叫 英 中 。


母 語 教 學 政 策 大 事 記

1984 年
事 件 : 統 會 訂 定 明 確 政 策 , 鼓 勵 中 學 以 母 語 授 課

1996 年
事 件 : 統 會 重 申 母 語 學 政 策 目 標

1998 年
事 件 : 新 學 年 起 在 各 中 學 初 中 級 別 實 行 母 語 學 政 策 , 但 114 間 中 學 准 以 英 文 授 課

2000 年
事 件 : 將 原 定 在 01 年 進 行 的 檢 討 押 後 至 03 年
2001 年
事 件 : 145 間 中 文 中 學 在 新 學 年 起 , 全 部 或 部 份 高 中 課 程 可 用 英 語 授 課

2002 年
事 件 : 中 大 研 究 指 中 中 學 生 成 績 普 遍 提 升 , 尤 以 科 學 成 績 最 為 顯 著 ; 英 中 學 生 成 績 普 遍 下 跌

2003 年
事 件 : 首 批 母 語 學 政 策 下 的 學 生 會 考 成 績 公 佈 , 多 間 轉 為 中 中 的 前 英 中 , 英 文 科 成 績 下 跌

2004 年
事 件 : 將 檢 討 期 延 長 , 以 致 實 施 新 機 制 的 年 份 由 06 年 押 後 至 07 年

2004 年
事 件 : 第 二 批 母 語 學 政 策 下 的 學 生 會 考 成 績 公 佈 , 中 中 平 均 成 績 有 進 步 , 但 英 文 科 仍 較 02 年 改 制 前 的 考 生 差

2005 年
事 件 : 首 批 母 語 學 下 的 學 生 高 考 成 績 公 佈 , 摘 A 比 率 和 及 格 率 均 創 近 十 年 新 低

2005 年
事 件 : 公 佈 中 一 派 位 機 制 及 中 學 學 語 言 檢 討 報 告 , 收 緊 英 文 中 學 的 「 發 牌 條 件 」

2006 年
事 件 : 第 二 批 母 語 學 的 學 生 高 考 成 績 公 佈 , 摘 A 比 率 和 及 格 率 再 創 新 低

2007 年
事 件 : 孫 明 揚 出 任 育 局 局 長 , 育 界 要 求 推 翻 新 中 一 派 位 機 制

昨 日
事 件 : 孫 明 揚 為 中 學 學 語 言 自 決 開 綠 燈

資 料 來 源 : 《 蘋 果 》 資 料 室

蘋果日報

[ 本文章最後由 mission 於 08-6-7 21:57 編輯 ]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2-23 09:48

不 改 制 中 中 英 中 各 有 危 機

中 學 團 體 近 月 群 起 要 求 「 殺 掉 」 母 語 學 政 策 , 除 了 中 中 一 向 覺 得 備 受 歧 視 外 , 另 一 主 要 原 因 是 中 一 學 生 人 數 將 由 本 學 年 近 8 萬 人 , 逐 漸 減 至 4 萬 多 人 , 處 於 劣 勢 的 中 中 恐 收 生 不 足 而 被 殺 校 ; 英 中 在 新 學 語 言 和 升 中 派 位 機 制 下 , 也 面 對 落 轉 為 中 中 的 危 機 。 若 當 局 堅 持 不 變 政 策 , 殺 校 和 落 掀 起 的 連 串 動 盪 , 勢 影 響 09 年 開 始 推 行 的 高 中 三 年 制 , 所 以 育 局 也 須 妥 協 。

「 上 落 」 機 制 料 夭 折

05 年 底 公 佈 新 學 語 言 和 中 一 派 位 機 制 , 規 定 每 年 有 40% 升 中 生 將 被 列 為 適 合 以 英 語 授 課 的 學 生 , 英 中 每 年 取 錄 的 新 生 , 必 須 有 85% 是 這 類 學 生 , 否 則 便 須 降 為 中 中 。 「 上 落 車」 機 制 每 6 年 推 行 一 次 , 首 次 結 算 名 單 原 在 明 年 公 佈 , 10/11 學 年 落 實 , 不 過 , 這 方 案 幾 乎 肯 定 夭 折 。

學 生 人 數 下 降 , 適 合 以 英 語 授 課 的 學 生 人 數 也 相 應 減 少 , 英 中 可 能 因 收 生 不 足 而 導 致 縮 班 , 或 因 未 能 達 到 85% 指 標 而 被 迫 轉 為 中 中 ; 中 中 更 難 吸 引 學 生 , 殺 校 危 機 上 升 。

育 界 人 士 指 出 , 新 高 中 課 程 將 通 識 育 列 為 必 修 科 , 並 規 定 英 中 必 須 以 英 語 這 科 , 但 礙 於 資 料 多 是 中 文 撰 寫 , 用 母 語 上 課 較 為 數 , 只 會 有 利 中 中 學 生 , 不 利 英 中 學 生 , 影 響 英 中 升 大 學 比 率 , 所 以 英 中 也 要 求 自 決 學 語 言 。

母 語 學 由 頭 錯 到 尾

浸 會 大 學 育 學 系 副 授 潘 玉 指 , 現 在 扭 轉 母 語 學 政 策 , 「 遲 都 好 過 唔 做 , 呢 10 年 學 生 英 語 真 係 差 好 多 , 由 頭 到 尾 都 係 錯 。 」 蘋果日報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2-23 09:50

看 教 學 成 效   勿 盲 目 入 英 中
擇 校 首 重 學 生 能 力

猶 如 「 緊 箍 咒 」 的 母 語 學 政 策 終 於 鬆 綁 , 有 升 學 專 家 估 計 , 兩 年 後 大 批 中 中 會 即 時 轉 為 英 中 , 屆 時 家 長 選 擇 隨 之 大 增 , 建 議 家 長 將 選 校 焦 點 從 學 語 言 , 轉 至 學 校 的 德 育 及 通 識 課 程 質 素 。 資 助 小 學 校 長 會 主 席 張 志 鴻 則 表 示 , 家 長 日 後 替 子 女 選 學 校 仍 要 以 學 生 能 力 為 依 歸 , 不 要 盲 目 送 子 女 入 讀 英 中 。

學 校 多 轉 英 文 教 學

自 政 府 硬 性 區 分 英 文 中 學 及 中 文 中 學 以 來 , 英 中 聲 價 十 倍 , 有 家 長 為 讓 子 女 入 讀 英 中 , 提 早 在 小 學 階 段 鋪 路 , 一 擲 千 金 遷 往 名 校 區 , 希 望 升 讀 該 區 英 中 ; 有 人 則 送 子 女 到 海 外 留 學 「 避 難 」 。 香 港 輔 導 師 協 會 榮 譽 顧 問 趙 榮 德 表 示 , 新 政 策 將 大 大 降 低 英 中 效 應 , 「 到 時 肯 定 好 多 學 校 都 會 即 刻 轉 用 英 文 學 , 家 長 唔 使 再 擔 心 仔 女 入 唔 到 英 中 。 」

趙 榮 德 表 示 , 母 語 學 政 策 令 家 長 一 味 追 求 英 語 學 , 早 在 小 學 選 校 時 已 側 重 學 校 的 英 文 水 平 , 這 種 唯 英 語 獨 尊 的 選 校 策 略 日 後 將 會 改 寫 , 「 家 學 生 德 育 水 平 更 令 人 關 注 , 加 上 通 識 育 將 成 為 主 流 , 家 長 將 來 選 校 時 會 更 加 注 重 呢 兩 項 要 素 。 」 他 估 計 , 將 來 中 學 不 能 再 單 以 英 文 學 作 賣 點 , 會 刺 激 學 校 在 其 他 方 面 爭 取 表 現 , 對 學 校 、 家 長 和 學 生 都 有 好 處 。

現 讀 小 四 首 批 受 惠

母 語 學 政 策 一 旦 在 2010 年 鬆 綁 , 現 正 就 讀 小 四 的 學 生 將 是 首 批 受 惠 學 生 。 資 助 小 學 校 長 會 主 席 張 志 鴻 提 醒 家 長 , 雖 然 屆 時 可 能 突 然 有 大 量 英 中 「 誕 生 」 , 但 家 長 要 考 慮 清 楚 子 女 是 否 適 合 英 語 學 , 「 如 果 學 生 能 力 不 宜 英 語 學 , 家 長 唔 好 夾 硬 , 咁 樣 對 個 學 生 冇 好 處 。 」 他 建 議 家 長 替 子 女 選 校 時 , 注 重 整 體 學 成 效 , 「 唔 一 定 科 科 都 用 英 文 至 係 好 中 學 。 」蘋果日報
作者: 麟媽媽    時間: 08-2-23 10:19

咁即是要求收生85% 達標,
之前既「教學語言政策」都會胎死腹中??
嘩!d 直屬中小學開心囉!
之前間間都唔敢拍心口接龍,
而家無後顧之憂,唔怕落車變中中,
相信一眾傳統名校會相繼接龍了。
作者: Jessy    時間: 08-2-23 14:47

我真係好憎香港政府, 攪到d教育制度一榻糊塗, 當我地d學生係白老鼠嗎? 擒晚一睇到個新聞就好嬲.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2-23 15:29

原文章由 Jessy 於 08-2-23 14:47 發表
我真係好憎香港政府, 攪到d教育制度一榻糊塗, 當我地d學生係白老鼠嗎? 擒晚一睇到個新聞就好嬲.


這時宣佈最聰明:
肥肥事件\
陳xx相片事件\
程長事件\
郭家事件\
預算案,

大家看到火頭處處,這教學語言只是一例吧.

田少的回應很有"我一早知了" 的味道.可怜天下父母那十年怎過的
作者: JP    時間: 08-2-23 22:21

"正苦"快速對學校自決教學語言開綠燈令人既驚喜震驚

田二少早2年set 8成5達標果陣個喊打喊殺惡相仲歷歷在目!

教育界耳語話:呢次U Turn, 5係孫公/煲呔體察民情,而係亞爺都buy雙語教學,5 buy 母語教學!

再次証明老董當年行母語教學係中了極左思想流毒!
作者: sorlo    時間: 08-2-24 00:09

但係呢十年來, 母語教學下的學生.........
作者: judywan    時間: 08-2-24 00:44

原文章由 sorlo 於 08-2-24 00:09 發表
但係呢十年來, 母語教學下的學生.........


一生人既學業,前途,就被呢班9官白白斷送
作者: jackjackma    時間: 08-2-24 21:31

麟媽媽,

灣仔區係出生率低的重災區,
遲下多了英語教學中學,
D學生有多選擇,
唔接龍驚唔驚收生不足,
到時家長學生主道,
諗到都開心,會唔會太早發夢

原文章由 麟媽媽 於 08-2-23 10:19 發表
咁即是要求收生85% 達標,
之前既「教學語言政策」都會胎死腹中??
嘩!d 直屬中小學開心囉!
之前間間都唔敢拍心口接龍,
而家無後顧之憂,唔怕落車變中中,
相信一眾傳統名校會相繼接龍了。 ...

作者: 2bzmummy    時間: 08-2-25 10:36

孫公一世好命,又執到支好簽 ...........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2-26 09:56

教授﹕教局拒接納批評母語研究
政府資助多年 禁公布報告結果


【明報專訊】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微調」的討論熾熱,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曾榮光獲政府資助,研究教學語言約10年,多次根據研究結果反對「一刀切」劃分英文中學及中文中學,以免造成分化及精英主義,打擊中中生的信心,但他表示多年來一直不獲教育局理會及接納。

中中英中一刀切造成分化

曾榮光98年起從事中學教學語言研究,追蹤研究100間中學,第一期完整報告至今才正式曝光。研究結果發現,母語教學政策對於中中及英中生的學業及個人心理發展均造成分化。學業表現上,兩類學生各科成績開始出現分化,他指中中生在科學、社會學科的表現較好,可以增值近一個收生成績組別(Banding,當時中學仍分為5個組別);英中生則於英文科獲得20%增值,遠比中中生高。
個人心理方面,研究發現英中生在未來學習及事業上,明顯感到比中中生有更多發展機會;中中生則多會覺得將來難有出頭,自信較低。

中中生感難出頭自信低

曾榮光按研究結果,批評《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忽略本港文化及語文環境的特色,導致中學教育出現精英主義及分化,建議全港學校均增加雙語課程。三期研究報告分別交予政府,05年政府中學教學語言檢討報告亦附錄出曾榮光第一期研究的重點,但報告未有記錄有關母語教學的批評及建議。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黃詩麗促請政府盡早全面公布報告內容,供學界因應研究數據及資料作為參考。她指政府檢討政策時,或考慮到報告仍在研究及數據未完整,未必全盤接受,故不應指摘政府故意忽略報告的看法及建議。

教局﹕05年檢討有引述報告

教育局發言人回應,05年發表的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報告早已指出,根據中大第一期研究,中中生雖覺得母語學習較有效,但感到將來發展機會較遜,與學生普遍覺得英文教學能給予較佳前景的想法有關。教育局06年已注資語文基金,推行「英語水平提升計劃」,加強英語教學,提升學生英語水平。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2-26 22:04

政府指研究方法不當卻全數資助

政府委託中文大學教授曾榮光研究教學語言成效,是唯一追蹤中學教學語言的研究,但多年來研究數據及報告一直「不見光」。據悉,教育局內部認為曾榮光的研究方法很有問題兼「研究爛尾」,恐誤導公眾,故拒絕接納及公布研究結果。不過,曾榮光多次報告研究進度,均獲得由政府官員、校長等組成的督導委員會通過,並獲全數研究撥款。

教學語言政策於1998年推行,曾榮光02年完成首期研究報告,04年遞交第二期報告,但報告至今從未正式全面公開。教育局一直被學界批評為維護政策,刻意隱瞞研究結果。政府消息人士解釋,教育局並非為維護母語教學政策,只是認為曾榮光的研究方法不恰當,比較英中、中中學生時未有考慮不同學校的收生水平,為免外界未能全面了解研究結果,決定拒絕全面公開報告。教育局亦以「研究擁有權」為由,禁止曾榮光向外公布結果,並先後兩次因傳媒報道研究結果,向曾榮光發出警告信。

報告獲督導委員會通過

據悉,曾榮光長達7年的研究,由一個由政府官員、校長、大學教授組成的督導委員會監察,定期報告研究進度,研究結果亦獲委員會通過。有中大學者分析,若報告有不足之處,政府有權拒絕向曾榮光繳付研究費用,但政府繳清費用,證明研究沒有爛尾。

對於外界批評比較中中生及英中生的方法過分簡單,曾榮光早前曾解釋,已考慮學生的社會及經濟地位、性別、入學成績、學校收生成績等多個項目,令所有學生均在同一個起點作比較,報告並非如外界批評存在「學生(背景數據)先天不公平」。明報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2-26 22:06

政府望微調母語教學政策

政府重申繼續堅守母語教學政策,但希望作出微調,給予學界一些彈性,以期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局方今日與多個中學學校議會代表會面,就教學語言政策發展方向進一步交換意見。政府考慮微調教學語言政策,以給予學校彈性及空間的同時,必須調以下的條件:

(一)在考慮能否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時,要有三項客觀的準則 : 即學生的能力、教師能力及支援措施;
(二)設立機制,確保措施有效運作;
(三)讓社會及家長知悉每所學校在教學語言方面的具體安排及實施政策的有關原則及細節,因此有關資訊要具備高透明度。
發言人重申:「政府的目標並非要將現行的教學語言政策推倒重來,而是因應社會的需要,在執行方面作出一些調整,在給予學界彈性的同時,讓學生學好學科,並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明報
作者: JP    時間: 08-2-26 23:02

原文章由 mission 於 08-2-26 22:06 發表
政府望微調母語教學政策

政府重申繼續堅守母語教學政策,但希望作出微調,給予學界一些彈性,以期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局方今日與多個中學學校議會代表會面,就教學語言政策發展方向進一步交換意見。 ...
發言人重申:「政府的目標並非要將現行的教學語言政策推倒重來,而是因應社會的需要,在執行方面作出一些調整,在給予學界彈性的同時,讓學生學好學科,並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


微調?並非要將現行的教學語言政策推倒重來?

咁英中/中中上落車政策仲要5要實行?點實行?

AO仲要響樹掩耳盜鈴!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2-27 18:37

5團體支持孫三招
規管自決教學語言


教育局未來2至3個月公布教學語言微調方案,目前傾向由學校自決教學語言,局長孫明揚訂出「孫三招」嚴防學校放任採用英語教學,五大中學議會均支持學校必須於「孫三招」規管下自決教學語言,同時取消中文中學、英文中學的劃分。

師生能力 有效機制 高透明度

孫明揚昨會見津貼中學議會、中文中學聯會、英文中學聯會等5個議會代表。教育局發言人指出,局方將設三大原則,包括考慮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時需以學生、教師能力及支援措施為準則;設立機制確保措施有效運作;及讓公眾知道各校教學語言的具體安排、政策原則及細節,達到高透明度。

與會議會代表都支持「孫三招」,津貼中學議會主席黃詩麗指共識是將來不再分中中、英中,將就學校所收學生雙語能力高低,分科、分班或分時間地推行英語教學。津中將於3月完成300多所學校會員問卷調查,了解會員對3個原則、方案建議及監察制度的意見,再向政府提出建議。補助學校議會主席譚兆炳指議會間一致贊同大方向,分班或分科分流以英文學習的機制有待下一步探討。

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張文光昨亦與中學校長開會,教協初步支持增加學生學習英文機會,但強調教學語言政策不能一改再改,需訂長遠方案。與會的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校長雷其昌指參與者均傾向支持消除中中、英中的標籤。明報
作者: Henrymama    時間: 08-2-27 22: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elsea    時間: 08-2-28 12:31

The existing 101 English medium schools will definitely increase the number in 3-fold to almost 90% of the English secondary school I suspect.

Then what about the Mandarin teaching Chinese subjects, not sure if they launch in parallel under the new education policy.

Also the 3-3-4 new education scheme to the University will create lots and lots of confusion.  I will worry about the Teacher ability, student English and Mandarin capability.  The beneficiary will either be the private tutor centre to cope with all these changes.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2-29 08:22

順從無知棄用母語

除了殖民地之外,全世界都用母語教育。法國用法文,日本用日文,西班牙用西班牙文。用學生容易掌握的語言來傳授知識,效果一定好過用學生仍未掌握得好的語言來傳授知識。這是自然不過的事,在沒有外力干擾的情況下,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會違背這個原則。

英國佔領香港後,為了方便自己管治及建立宗主國的權威,才強以英文作為香港的官方語言。這種做法實質上剝奪了本地中國人的發言權與申訴權。政府的公告,蟻民看不通、聽不明,不敢有異議。就算被告上法庭,判了刑也弄不清所犯何罪,無法申訴,只能任人魚肉。

香港現時的記者,大都有大專程度,但一遇到以英語發言的記者招待會,連發問也大幅減少,可見不用母語確會造成溝通上的妨礙。教育必須透過溝通,溝通也有妨礙,如何有效地進行教育?香港學生不習慣發問,與不懂用英語發問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純從教育理論上來說,恢復母語教育是絕對應該的。早在1984年,教育統籌委員會已明確表示,要鼓勵母語教育,但四分一世紀之後,母語教育在香港依然阻滯重重。近日教育局又決定走回頭路,容許學校順從家長的無知,恢復用英語教育。

香港的家長,多在殖民統治下長大,誤以為只要英文學得好,子女就有前途。其實英文只是溝通工具的一種,它雖然是國際慣用,學會有好處,但絕不表示學會了英文就等於甚麼都懂,英文絕不是知識的全部,為了學英文而放棄學習其他知識的機會實在不值得。

一個人可以不懂英文而其他知識豐富,在非英語區的地方都有這樣的人,他們一樣可以生活得很好,並對社會有貢獻。相反,一個人如果只懂英文,其他知識不足,那就除了適合做英國人的聽差外,就甚麼都做不好。

香港的家長以為,若果學校每個學科都用英文教,學生接觸英文的機會就多,可以更好地學好英文。誰知香港的教師,大部分都英語水平麻麻,根本沒有水平真正以英語教育,勉強而為的結果,是嚴重影響其他科目的教學效果,斷送了學生學好其他科目知識的機會。以這種方式教出來的學生,在國際舞台上何來競爭能力?

可惜我們的家長,並不真正關心子女的前途,學校是否真的用英文教學,家長可以不管,最重要是學校的名字不能叫做中文中學,不只家長如是,連教育界的校長、老師,一樣順從這種無知,為了一個虛假的英中標誌,不惜犧牲學生的學習機會。既然香港社會選擇自作孽,那就只好讓社會自食其果好了。
(轉載自20080226am730C觀點) 施永青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2-29 08:23

母語教育何以失敗

用學生已掌握得比較好的語言作為傳授知識的工具,很明顯會比用外語來得方便、有效。因此,全球大部分地方都用母語教育,唯獨香港,在結束殖民地統治後,依然無法推行母語教育。箇中原因,除了家長的無知外,還因為政府的失策與教育界的媚俗。家長無知的部分昨天已經談過,今天主要談政府在推行母語教育時在政策上的失誤。

導致今次失敗的原因,最主要是時機未成熟。19979月,特區政府才剛成立,百廢待興,威信尚未建立,應捨難圖易,先找一些容易取得成效的工作來做,不應找一些「老大難」的問題來自討沒趣。

香港的家長,長期在殖民地社會生活,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已接近迷信,要他們送子女去中文為教學語言的學校,他們會視作斷送了子女的前程,會不顧一切地反對。因此,在未做好家長的教育之前,根本不宜推出肯定會受抵制的政策。這項政策,除了未能得到大多數家長的認同外,相信連推行這項政策的官員,亦非人人理解,故推行的決心不足,力度不夠,可謂不湯不水。

既然已肯定母語教學比較優勝,就應該大家一起用,但政府卻容許一些成績好的學校可以繼續用英語教育,這等如否定母語教育的優點,令家長更加對母語教育沒有信心。結果反而鞏固了英語教學比母語教學好的錯誤意識,家長都一窩蜂地要把子女送去英文中學,用母語教學的學校反被標籤為次等中學。

由於社會意識普遍如是,連教育工作者也變得愈來愈媚俗。一些早年在推動中文合法化時敢於出來大聲疾呼的先驅,在母語教育的問題上卻不敢出來表態,令母語教育無法佔領道德高地。有些教育團體,只在純理論層面支持母語教育,一觸及具體政策,就諸多挑剔,不肯配合,以至教育當局在推行政策時阻力重重,無法取得應有的效果。

其實,教育團體縱使在其他政策上與政府有不同意見或利益衝突,亦不應在母語教育這類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採取消極抵制的政策,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利益,足以影響他們學習成效。作為教育工作者,沒有理由可以接受一個任由學生上課聽不明,即使不懂也不敢問的制度。

現在政府已面對現實,容許學校自行選擇教學語言,我估計將會有更多的學校轉用英語教學。面對這種反動,我希望教育界有人會中流砥柱,繼續宣揚母語教育,令母語教育可以在將來可重奪香港的教育陣地。(轉載自20080228am730C觀點)
施永青




作者: Glau    時間: 08-2-29 09:17

請問施生的囡囡是中中生還是英中, 或是老早已到外國留學考入劍橋
作者: JP    時間: 08-2-29 09:33

原文章由 Glau 於 08-2-29 09:17 發表
請問施生的囡囡是中中生還是英中, 或是老早已到外國留學考入劍橋


睇來施永青係中中出身!好在佢5係做AO/特首jet,否則"英語教學"必死無疑!!

歷史/地理環境注定香港不能與日本、南韓、法國、德國等工業強國相提並論,只能同新加坡競逐做轉口港等服務業。英語溝通能力係香港賣點之一,如果這是施生口中的"媚俗",我無言以對!
作者: Share    時間: 08-2-29 10:14

施永青說的雖然很難聽,但是卻是事實:

誰知香港的教師,大部分都英語水平麻麻,根本沒有水平真正以英語教育,勉強而為的結果,是嚴重影響其他科目的教學效果,斷送了學生學好其他科目知識的機會。以這種方式教出來的學生,在國際舞台上何來競爭能力?

而施永青他自己的語言水準甚高,自然有能力評論香港的教師的語言水準。當老師自己的語言水準不足,詞不達意時,對課題無法深入討論時,自然會危及學生的語言水準,思考能力等。

其實對於施永青提倡的母語教育我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學生到中學要考慮和世界主流大學的課程連接,是要加強英語的培訓的。

不過,香港的大部份英文老師真的無法做到。
強轉英語授課真的會傷害學生的興趣。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2-29 10: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LLMUMMY    時間: 08-2-29 11:21

十分應同, 為了令更多老師在基準試中合格, 教育局已把考試問題降低

原文章由 Henrymama 於 08-2-27 22:37 發表
英語教師能力低, 是一直以來的問題, 有新準則就可以解決問題? 哈!

政府現在學精咗, 將個波踢回比家長, 表面上看似乎多了選擇, 學生多了機會入"英文班", 但師資呢?? 一個小學英文老師的基準試已令老師大聲疾呼壓力大 ...

作者: JP    時間: 08-2-29 12:29     標題: 回覆 #2 stjoboldboy 的文章

施生事業有成,賺5少 ,辦報之餘,不如考慮辦間母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學府,身體力行,大力推動母語教學!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2-29 13: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a8mo    時間: 08-2-29 14: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hare    時間: 08-2-29 17:02

JP


施永青透露會將所持3間公司的股份注入基金行善。
 【本報訊】(記者 鄭治祖)農曆新年,喜氣洋洋。然而有人漏夜趕科場,亦有人辭「商」歸故里。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將效法「股神」畢菲特及微軟主席蓋茲,在「告老歸田」,正式退出「商場」的同時,將個人手上持有的中原地產、中原中國等3間公司的股份,全數注入施永青基金,推動社會公益事業,尤其關注內地的教育、醫療課題,並希望幫助貧窮農民。
 江湖傳聞施永青已告隱退。巧遇傳言的主角,記者先問他評論股市、樓市。素來敢言率直的他,卻全部耍手擰頭,直言「不再說這個了」,又猛說妻子在旁,不能說得太多。記者追問原因,他才樂呵呵地說:「不再工作了,要去耕田。」
不論樓股 返璞歸真
 耕田是個玩笑,退隱江湖卻是事實,從此不論樓股,只談慈善。他透露,自己已經正式宣告退休,由熱辣辣的「前線」,重返知足常樂的「平常生活」,現時只任中原地產集團的非執行主席,「江湖事」交由現集團副主席黎明楷負責。但接班人黎明楷曾謙虛地表示,只對中原的中國業務熟悉,對香港的業務不熟悉,中原董事總經理黃偉雄才是香港核心業務的領導人。
 說回個人,慣於忙碌,又哪慣清閒?剛屆甲子之年,施永青卻毅然急流勇退,而事實上他由去年開始,已密謀為隱退作出準備。他日前向記者說放下重擔,是為多花時間陪伴家人。施太坐在一旁,不禁露出甜蜜笑容。
 一待妻子稍為離座,施永青才大談退休生活,透露將會把手上持有的3間公司股份全數注入施永青基金,取諸社會,還諸社會,透過慈善工作,回饋社會大眾。他續稱,自己在《am730》的專欄仍會繼續寫,早已應允的講座亦會如期主講,但過後便不再「接Job」;從事的公職任期一滿,也不會再接受委任。
成立基金 內地行善
 基金主要幫助對象為何?施永青指出,基金已成立多年,主要捐款幫助內地有需要的人士,未來救助對象仍以內地為主,但亦不排除其他弱勢群體。他笑說,自己關注的範圍很多,教育、醫療、扶貧、農民等,無一不落力。
 施永青笑言,中原盈利不俗,相信每年可為基金注入數以億計的金額,令基金「長滾長有」。
 施永青原籍浙江,1949年生於上海,三歲時隨父來港,中學時信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畢業後曾在愛國學校任教8年。
委任副手 早作準備
 1978年,施和同學王文彥組建公司,是為中原集團前身。2005年投資出版免費報章《am730》,於2005年7月30日首日發行。從2007年年底開始,施永青已經開始為隱退做準備。2007年10月26日,中原集團委任黎明楷為集團副主席,被視為施永青引退的前奏曲。
作者: eviepa    時間: 08-2-29 22:04

非常認同老施的看法。
作者: csy_ma    時間: 08-3-1 01:56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2-29 22:04 發表
非常認同老施的看法。

英文絕不是知識的全部,為了學英文而放棄學習其他知識的機會實在不值得。」係Eviepa您向來強調既,施永青實在是您少有的支援者.
不過,英文又確係學習所有正在發展中既頂尖知識既必須工具,而中學又係人吸收力最好既黃金時期,加上英中成好既標誌,所以先洐生咁多有雞先定有蛋先的討論.
倒覺得,除咗有好多中中上英語教學既車外,可能都會有幾多英中,換母語黎教通識,以便更彈性選擇論題.咁未嘗唔係一件好事.
確實,需要還家長一個自由,縱然家長既選擇未必最明智,但政府都冇必要做大家長:;pppp: .而且,脫去咗光環,讓中中可根據學生發展中既能力選教學語言,可能反而會更突顯母語教學既好處
作者: bikkibikki512    時間: 08-3-1 02:03

香港教師英文水平低...我覺得見仁見智。如果硬要同老外比既話, 香港教師英文水平真係好低。

或者香港教師英文水平真係好低, 但係又唔怪得晒佢地。大部份老師都係香港土生土長, 香港從來都唔係以英語作為母語, 日常生活睇英文既需要算係一般, 要開口講英文既機會更少。於是乎, 語文天份較高既學生通常都只係睇得同寫得, 講就點都差d; 要老師全日用英文講書所以就出問題。

我唔係話香港人唔需要反省, 但亦要認清楚事實: 香港唔同新加坡, 新加坡人口太雜, 有華人, 馬來人, 印度人同白人, 冇話邊種種族既人好稀有, 唔同種族之間一定要用英文溝通, 所以新加坡人英文特別好。香港呢? 大家心照, 政府掛個名話香港係乜鬼「亞洲國際都會」, 實情我生活圈子入面都冇一個要用英文黎溝通既外國人, 除非我無啦啦係街捉住隻鬼黎傾計啦。

平衡d諗, 在亞洲主要城市, 普遍香港人既英語水平其實只係差過新加坡, 老師都唔例外。有人話上海人英文好過香港, 我相信只係上海最top個班人就係, 但一般計就應該差過香港。

總結, 香港人既英文好明顯有需要進步, 但係大家又唔好話到自己係垃圾, 再而罵班老師都係垃圾... 亦都唔係話上網罵多幾句, 香港人及香港老師既英文就可以改善。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3-1 08:09

校本自決教學語言田北辰嘆政治解決
堅持分中中英中較理想 盼校本緊守3條件


【明報專訊】教育局微調教學語言傾向由校本自決教學語言,推倒英文中學、中文中學一刀切劃分的方案。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小組主席、語文常務委員會主席田北辰(圖)慨嘆﹕「支持母語教學的人,不知到哪裏去?」他堅持劃分中中及英中是較理想方案,但認同時移世易,接受「教育問題,政治解決」,讓教學語言轉為校本自決,但他指學校必須緊守英語教學三大條件,即師資、學生質素及支援措施。

「當年支持母語教學的在哪裏」

教統會於2003年成立《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小組,由田北辰擔任主席,兩年諮詢曾召開逾百次會議和諮詢會,分析數千份意見書,2005年提交方案。田北辰昨日與傳媒聚會時表示,「朝代不同,官員不同,市場已經改變,必須向現實低頭。」他嘆說﹕「想起都幾慨嘆,當時支持母語教學的人,現在不知去了哪裏?」他直言,有小組成員近日對他說,「中學人口下降殺到埋身,頂唔順」,必須改變立場,轉為反對劃分中中、英中。他說﹕「要對教育局長孫明揚公平一點,現時情與兩年前已大為不同,為營造和諧社會而微調政策可接受。」

田北辰強調,推行校本自決,必須緊守英語教學的三大條件,包括﹕教師水平、學生質素及支援措施。他說﹕「最令人不可接受是無王管的校本自決。」他舉例指出,不應任由學校「自己話得就得,只有20名學生適合英語學習,但開3班英語班……」

田北辰認為,「大費周章研究教學語言,其實只為初中3年時間,母語教學從來只是政治問題,並非教育問題。」若以教育角度,小學絕大部分是母語教學,初中順理成章以母語教學銜接,高中已經不限教學語言。他說﹕「外國很多地方都是這樣,有何問題?」他強調,劃分中中、英中可確保有能力用雙語學習的學生,入讀英中接受全英語環境學習。

勉強英語教學 變「不懂思考」

至於沒有能力的學生應入讀中中採用母語教學,否則勉強用英語學習,會令學生厭惡學習,變成「不懂思考、『一雲』的人」。
田北辰指檢討教學語言期間,早有考慮校本自決的方案,但校內分流恐會引發更多問題而擱置。他解釋,推行校本自決,要求全港400多所學校教師達標,教師承受沉重考試壓力。另外,學校或出現第一年兩班英語班,第二年改為一班英語班的情,學生亦會於英文班及母語班轉來轉去。田北辰說﹕「若政府及學校願意同時承受繁重的行政、監察工作,便沒有問題。」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3-1 14:03

老施的文章有一定的道理, 但老施背景:”他的行業不太會英文也能生存”.

其實香港人兩語都會(都不精)的背景帶來的商機是很神奇的.水立方\央視大樓就是例子:西人的意念交到香港公司手中做結構設計, 只有港人(星加坡華人)中西都通, 可以一手包辦。近人國內公司也喜請港人幫助進軍外國市場, 看中的就是港人中西皆會, 通合約法的背景.

因田少是商人不會不明此點,只是他也會自白: “田北辰認為,「大費周章研究教學語言,其實只為初中3年時間,母語教學從來只是政治問題,並非教育問題。」”

其實用什麼教學語言, 應以學生利益為重. 小學分band試不是科學的方法來決定孩子學習的語言. 曾見過朋友的小孩中文很差, 約是band2/3的組別(意為應用中文學習),但家中全用英文為母語, 因父母看不懂中文.

為什麼不能讓學校開辦不同程度的班呢?英基的小孩上中文及數也分程度班,本地校也可以吧?學校也可以看用什麼方法增加學英文的機會.用中英分別教常識也可是一方法.

自求多福!

[ 本文章最後由 mattsmum 於 08-3-1 14:18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8-3-1 14:19

原文章由 bikkibikki512 於 08-3-1 02:03 發表
香港教師英文水平低...我覺得見仁見智。如果硬要同老外比既話, 香港教師英文水平真係好低。

或者香港教師英文水平真係好低, 但係又唔怪得晒佢地。大部份老師都係香港土生土長, 香港從來都唔係以英語作為母語, 日常 ...


bikkibikki512,

完全同意。
作者: dad1234    時間: 08-3-1 22:38

好多香港人,一講到英文,就變成完美主義者.
作者: WYmom    時間: 08-3-2 07:37     標題: 田 北 辰 料 純 英 中 減 半

Will it be better or worse??  (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研究在三大原則下,容許中學自行決定教學語言之際,數年前曾負責檢討有關政策的語常會主席田北辰昨認為,由於符合英語要求任教非語文科的教師不足,推行校內分流後,中中只會開母語班或雙語班,未能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他又估計,屆時全英語授課的中學將減少一半至五六十所,他直言政府「以政治手段解決教育問題」。

  田北辰昨與傳媒聚會時表示,現行中中、英中分流下,有三、四成學生能在全英語境提升英文水平,校內分流雖可淡化標籤效應,但全英語境將減少,「要學好英文,語境很重要,該四成學生會分薄去不同學校,很多英中要開中文班,全英語境學校只剩下五六十所,對提升英語水平有影響」。
  他又估計,雙語學校可能有百多二百所,但中中非語文科教師英文未必達標,只能開母語班或雙語班,這會令學生英語水平的得益減少。學校要面對家長的壓力,亦造成不少行政上的爭拗,教師也要被逼「操好」英文,隨時惹來教師很大反響。

  田北辰又反對分科推行,「分科本身就沒有教育意義,為何數學得,歷史唔得?應該先把較高能力的學生分成一班,然後再分科,哪些科用英文教由校本自決」。

  他認為,中中開英文班主要為了收生,不擔心學校開太多或完全不開。他又否認自己是精英主義,當局只要堅持英語教學的三項條件,設立嚴謹的監察機制,他便「收貨」。

  他又指,現時改變教學語言是政治問題,是用政治手段解決教育問題,「(校內分流)變相溝到一半半,但現在要建構和諧社會,我為何要阻住地球轉?要對孫局長公平些,若今日聲音不同,我都要向現實低頭,並了解政府的想法,否則會變成極端主義者」。

  田北辰慨歎:「當時很多人支持全母語教學,好奇怪全部不見了,亦有委員因○九、一○學年中學生跌很多,殺到埋身,要向現實低頭而改變立場。」他認為,若沒有學生人口下降的因素,中中、英中分流較佳,能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教育局發言人回應指,正研究落實細節,是否分班或分科推行仍未有定案,當局又對田北辰的意見表示謝意。
2008/3/1


[ 本文章最後由 WYmom 於 08-3-2 07:39 編輯 ]
作者: youma    時間: 08-3-2 22:03

田北辰昨與傳媒聚會時表示,現行中中、英中分流下,有三、四成學生能在全英語境提升英文水平,校內分流雖可淡化標籤效應,但全英語境將減少,「要學好英文,語境很重要,該四成學生會分薄去不同學校,很多英中要開中文班,全英語境學校只剩下五六十所,對提升英語水平有影響」。
... ...




將來最top的三、四成學生學生應會繼續集中在現時的英中名校, 怎會被分薄去不同學校? 田少何出此言?



田北辰慨歎:「當時很多人支持全母語教學,好奇怪全部不見了,亦有委員因九、一學年中學生跌很多,殺到埋身,要向現實低頭而改變立場。」
... ...



中中、英中分流制度害人不淺, 錯左唔認, 仲要怪其他人轉軚?! !
:cry:
作者: WYmom    時間: 08-3-3 09:38

原文章由 youma 於 08-3-2 22:03 發表

將來最top的三、四成學生學生應會繼續集中在現時的英中名校, 怎會被分薄去不同學校? 田少何出此言?

中中、英中分流制度害人不淺, 錯左唔認, 仲要怪其他人轉軚?! 唉!
:cry: ...


I think it is true that if 當局堅持英語教學的三項條件,設立嚴謹的監察機制, some existing 2nd tier EMI secondary schools may have to become bilingual schools, so 100% EMI schools will become less - only the top 50 to 60 existing EMI schools can use English to teach all students in all subjects (except Chinese).

So maybe in future, there are 3 types of govt schools - EMI schools, bilingual schools and CMI schools, and majority will be bilingual schools.

[ 本文章最後由 WYmom 於 08-3-3 09:41 編輯 ]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3-3 16:53

「中中生的10年無法回頭」
研究母語教學學者 嘆政策對學生不公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曾榮光追蹤研究教學語言政策7年,多年來反對中文中學、英文中學一刀切卻不被接納,但未感失望。不過,他耿耿於懷的是,政策打擊部分中文中學學生自信心,影響的是生命中活生生的10年,他慨嘆「短樁樓可拆過再興建,但學生成長期卻不可返轉頭」。

曾榮光於過去獲近千萬元撥款,花7年時間追蹤研究母語教學政策下100所學校的表現,他的名字於教育界幾乎等同「研究母語教學的學者」,但礙於研究結果一直無法公開,而未能就調查結果暢所欲言。他認同,過去10年教育決策者如履薄冰,教育是影響活生生的生命,若有差池一切也無法追回。不過,他批評部分官員不應以「勝負輸贏」來評定學生,更不要以為自己做的一切都對,政策應盡早改善,否則又有另一個10年、另一批生命交到他們手上。

過去10年是整整一代學生最重要的成長期,曾榮光慨嘆政策對部分學生不公平,例如自信心或者升學、就業的機會,但一切已無法改變。他說﹕「短樁樓可拆過再興建,但政策對學生有不良影響,甚至令他們未來報廢,則永不可回頭。」曾榮光提及親身探訪學校與學生一同吃漢堡包時,聽到牢記至今的一句話,是來自一名中三學生所說﹕「我自己喜歡讀中中,但過去3年來日日被阿媽鬧。」他聽到那句話時感到一陣難過。他亦聽過教師講述,當時中中生應考較淺易的英語會考課程甲,但升讀預科時看到高考英語課程,已一清二楚英語水平無法應付,「已立即打沉晒!」

被指研究方法有問題 曾榮光﹕這是誹謗

對於多年來檢討政策一直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曾榮光自覺研究者的角色是決策者的幕僚,故未感難受。不過,他不甘遭政府官員或其他人批評或抹黑研究方法「很有問題」,他說﹕「我在大學教研究方法,若有官員對外批評研究方法有問題是強烈指摘。」他澄清,政府委託的兩期研究,獲教育局及由政府官員、學者、前線校長組成的專責小組通過,評為滿意才獲得全數資助,再加上有獨立專家學者檢視整份報告,同獲正面回應。他又說﹕「學者最不忿被指研究爛尾,這是誹謗。」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推行教學語言政策時一直開誠布公,在不同階段及渠道匯報進展,並聽取教育界及社會人士的意見。為跟進及優化此項政策,教育局除自行進行研究外,亦委託專上院校學者包括曾榮光教授進行多項研究。而於2005年公布的《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中,已載述過去有關教學語言的各項研究內容及結果。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3-3 16:54

月中公布研究結果
「就算再收警告信都要講」


【明報專訊】政府多年來撥款近千萬元,委託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曾榮光追蹤研究母語教學成效,但報告全文一直遭禁止曝光,學界一直支持全面公開報告供公眾討論。曾榮光已完成「教學語言研究三部曲」,立定決心本月中透過學術研討會公布7年研究結果,聲言「就算再收警告信都要講」。

教育局一直拒絕公開整份報告,亦禁止研究人員公開報告內容。曾榮光指出,撥款的條款列明,報告版權屬教育局擁有,研究人員未經批准不可公布,他多年來一直有遵守。他表示,7年來曾有報章報道研究部分內容,他亦收到警告信。他慨嘆﹕「可惜教育界、社會討論教育語言政策,沒有研究資料可作參考。」現決定於月中全面公開研究結果及個人看法。

津貼中學議會黃詩麗贊同,既然報告已經全部完成,教育局有責任公開整份報告,不論研究報告結果是好是壞,或指出政策有何不當,應由公眾根據研究作判斷。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說﹕「教育局用公帑資助研究,不是用官員的私己錢,版權屬於公眾而非教育局,理應公諸於世,教育局多年來拒絕公開報告,等同扼殺公眾知情權。」

涉千萬公帑 張文光﹕公眾有知情權

曾榮光與多名研究學者,獲前教育署撥款500萬元進行《中學教育語言指引》之評鑑研究,1999年至2002年,追蹤首批接受母語教學的學生在中一至中三的學習表現。第二期再獲前教統局撥款400萬元繼續追蹤該批學生的中四五表現。曾榮光之後再獲研究資助局資助約64萬元,繼續追蹤學生於預科及升讀大學的表現。教學語言研究「三部曲」先後涉及公帑近千萬元。
作者: ha8mo    時間: 08-3-4 11: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elsea    時間: 08-3-7 15:14

Last night on Life Channel (Channel 810) of the TVB pay channel discussed about the proposed teaching medium.  3 teaching mediums have been discussed, English, Chinese and the Bilingual (Anglo-Chinese).

This is the failure of the government to introduce or split the teaching medium of the past 10 yrs.

Poor student who has been on trial or being a guinny pig in the past year.

Hope the saga could be ended soon.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3-7 23:19

母語學理科 成績跑輸英中

(星島)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正研究在三大原則下,容許中學自行決定教學語言之際,根據本報獲得的中文大學追蹤研究結果顯示,首批接受母語教學的中學生,中四、中五的英文增值程度,較小六時成績相若的英文中學學生為低,而他們以中文學習數學、附加數學、物理、化學及會計,與英中生相比並沒優勢。負責研究的學者向當局建議,成績最好的三分一中中生,初中應轉用英文學習有關科目。  記者:李雪麗 陳念慈

  本報通過政府「公開資料守則」申請,取得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曾榮光,於○二至○四年進行的教學語言評估研究結果。他追蹤九八及九九學年分別入讀中一的學生,即首兩屆英中及中中生的學習表現;他曾比較來自一百所中學、英中生及中中生,在十二個會考主要科目的成績增值情況。

  物理及化學科優勢消失

  英中、中中兩批學生的小六入學成績相若,研究結果顯示,中中生在高中繼續用中文學習,初中時的物理及化學增值優勢,到會考時卻會消失;若以會考英文科(課程乙)的成績分析,英中生在英文科的成績增值,則仍繼續高於中中生。

  研究又發現,中學生無論以母語或英語學習,對數學、附加數學、會計及中史科的成績影響分別不大。不過,中中生若五年皆用母語學習,他們的中文、生物、經濟、地理及歷史科成績增值,均會較英中生高;但一旦「轉台」用英語學習,他們的優勢便會消失。

  籲三分一優質生轉英語

  曾榮光昨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表示,研究結果發現,經過五年時間,英中生可「追回」與中中生在物理及化學科的增值差距,因此他認為成績最好的三分一中中生,在初中可逐步轉用英語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及會計,其他科目則維持以母語學習較為有利,「生物科轉台會造成貶值。」

  不過,他並不贊成無條件的校本自決,「學生成績中下的中中需要三思,不是人人可以轉台,放任學校自主教學語言,會有很大問題。」曾榮光又指,他其後進行的跟進研究發現,最高能力的三分一中中生,與英中生相比,高考成績最大分別只在於英文科,其他科目成績分別不大,他將於下周五公布詳細研究結果。

  回應教界要求 研究結果上網

  不少教育界人士均要求教育局,公開與教學語言相關的研究報告,當局將於日內上載至教育局網頁。局方發言人昨表示,過去把有關教學語言的研究報告,放在網頁的不同位置,現已把有關內容集中整理,方便市民閱覽。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黃詩麗、中文中學聯會主席葉賜添均歡迎當局公開研究報告。對於分科教學的建議,黃詩麗認為,數學、物理、化學及會計,正是普遍學校在高中以英語授課的科目,因有不少專用名詞皆是英語,以英文授課對學生升學有幫助。身兼培正中學校長的葉賜添則指,該校以英語教授中四數學、物理及化學科,學生較易掌握,亦可按部就班提升他們的英語水平。
作者: raymond1981    時間: 08-3-8 11: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麟媽媽    時間: 08-3-8 11:40

Raymond,

根據教局指引,
直屬中小學合乎以下模式可考慮接龍,
咁要求「同一類別的資助模式」,
唔知會唔會要求兩校同一辦學團體呢?
要知華小辦學團體不止耶穌會,
而係仲有港旅番禺會所,
如果中小學辦學團體唔相同,
唔知會唔會影響接龍呢?

原文章由 raymond1981 於 08-3-8 11:04 發表
If this happens, this will be great for your son because he will be able to grow up with his friends in WYCHK.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3-9 09:38

孫公決改善學校英語環境

(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正研究微調教學語言政策,容許中學自行決定教學語言。他昨與多名中學生交流時,有名校生質疑當局之所以進行微調,是因為母語教學「唔得」。孫明揚承認,部分學校創造英語語境的成效並不理想,過往英語教師的質量亦無保證;當局會探討如何在堅守母語教學的同時,微調現行的教學語言安排。有學者警告,「微調」政策要防止走回頭路,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

孫明揚昨天出席由傑出學生協會舉辦的青年高峰會,與逾百名名校中學生真情對話。他表示,當局過往多年在英語教學方面投放了很多資源,但必須承認部分學校創造英語語境的成效未如理想,尚有改善的空間。他坦言:「中中生以母語學習雖有優勢,但使用英語普遍較英中生缺乏信心。」

近日教育局陸續與各中學團體會面,孫明揚指當局正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探討如何在堅守母語教學政策的同時,給予學校一些彈性,因應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一些規限之下,微調現行的教學語言安排。他期望,此舉可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並提升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達致學生中英兼擅的目標。

不過,其中一名學生在發問時質疑:「現時教育局容許中學自行決定教學語言,是否意味着母語教學唔得?」孫明揚回應說,當年政府推行母語教學時,英語教師並不如現在般有質量保證,「有些學校有理無理都用英文教,但學生的英語根基不好,根本不明所以,母語教學可令他們較易掌握知識。」他強調,不少研究結果都顯示,母語教學的成效顯著,故當局絕不會輕易放棄。

有份出席高峰會的華仁書院(九龍)中四生陳焌年批評,母語教學成效不大,因為中中、英中分流造成學生標籤化,政策推出至今負面評價不絕。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張國華昨在《香港家書》中提到,七十年代末不少教育團體開始提倡母語教學,當時政府亦同意中學盡量鼓勵中文教學,但仍容許中學自由選擇教學語言。他說:「當時學校各施各法,最後出現不少『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

他認為,現時政府微調教學語言政策是一件好事,但困難之處在於要防止走回頭路,回到當年學校「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故當局與學校必須共同制定一套監察機制。
作者: youma    時間: 08-3-9 17:16

原文章由 mission 於 08-3-9 09:38 發表
孫公決改善學校英語環境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正研究微調教學語言政策,容許中學自行決定教學語言。他昨與多名中學生交流時,有名校生質疑當局之所以進行微調,是因為母語教學「唔得」。孫明揚承認,部分學校創造英語語境的成效並不理想,過往英語教師的質量亦無保證;當局會探討如何在堅守母語教學的同時,微調現行的教學語言安排。有學者警告,「微調」政策要防止走回頭路,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 ...


我並不反對「掛羊頭賣狗肉」, 原因容後再說, 先聽其他家長的意見。
作者: ha8mo    時間: 08-3-10 16: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麟媽媽    時間: 08-3-10 16:33

不嬲華小全名都係「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而華小既辦學團體確實有兩個,
就係天主教耶穌會+旅港番禺會所,
幾十年以來都係咁,我都唔知點解?!


原文章由 ha8mo 於 08-3-10 16:07 發表
我想知點解會有個同鄉會既?

以前都唔聽到哩個名

[ 本文章最後由 麟媽媽 於 08-3-10 16:37 編輯 ]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3-15 07:59

學者力數母語教學4缺陷

連續8年追蹤母語教學政策的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曾榮光,終於全面公開研究結果。他總結研究,力數母語教學四大缺陷,分別是拖累中中生升學機會,以及中中生學習未必深、未必多、未必佳。他敦促政府,「政府應由學校專業問責地自主決定教學語言」。

「學習未必深、未必多、未必佳」

曾榮光多年來遭教育局禁止公布研究結果,繼教育局公布研究撮要後,他昨日全面公布「教學語言政策對教育晉升的效果」研究報告。曾榮光研究100所學校之中,發現98、99年首兩批接受母語教學的中中生,與英中生的升學機率相差甚遠。其中,中一至中七均接受母語教學的中中生,取得大學「入場券」的機會較英中生減半。

曾榮光指出,母語教學在初中時會較有優勢,但到高考優勢會全部消失,他感慨中中生升學機會大減,政策沒有照顧到他們升學的利益。他指母語教學目標是「輕鬆易學」,卻出現四大缺陷,包括學生升學機會減,以及未必學得佳、學得多和學得深。他認為本港教育結構矛盾,例如英中學額不足、一刀切語文政策、大學收生的英文及格要求及中學校網英中分配不均等,令中中、英中均成為受害者。

對於「母語教學政策連累一代學生」的說法,曾榮光不表認同︰「這批中中生仍活生生在外面行走……但過去的中學教學語言政策,令他們失去部分機會,沒有了入大學機會。」他表示,與其評論政策是勝是敗,不如向前看。

教局:單看兩年數據以偏概全

教育局回應指出,歡迎曾榮光的追蹤研究,認為單以一兩年升讀大學的數據來全盤推倒成效,是以偏概全。發言人又說,以07年對比02年的會考5科及格數據,可見母語教學提升中中生學習學科的成效,以及能提升他們讀預科的機會。曾榮光則反駁指研究並非以偏概全,現時僅3屆母語教學下的中中生入讀大學,他已研究了兩屆,他當年向教育局申請研究3屆學生,惟不獲當局批核。明報
作者: wlchinglong    時間: 08-3-15 11:58

原文章由 mission 於 08-2-29 08:23 發表
母語教育何以失敗

用學生已掌握得比較好的語言作為傳授知識的工具,很明顯會比用外語來得方便、有效。因此,全球大部分地方都用母語教育,唯獨香港,在結束殖民地統治後,依然無法推行母語教育。箇中原因,除了家長的無知外,還 ...


Actually, it was the admission of University that bother the parents and students.  I was told by a friend who was a teacher in one CMI secondary school that she was very upsetted to see her smart students not able to adapt the lecture of University which were all taught in English and even some of her student not able to admit to University due to low English level.  That is why we really need to consider very much to strengthen those in their teenage life for which I think is the golden year of learning.  That is the fact!!!

[ 本文章最後由 wlchinglong 於 08-3-15 12:10 編輯 ]
作者: jazzmama    時間: 08-4-18 11:36

咁到底幾時中學至可以自行決定用英/中文教呢 ?
社會上好似無哂聲音
d 高官 & 議員子孫可以容易入英中
邊有人 concern 平民子弟日後的生死
我地以前都係用英文書 (老師中英文一齊教)
覺得自己英文都有競爭性
因為有環境逼我地睇, 考試又要用英文答
所以, 個人認為用英文教學係好處多於壞處
至少上大學 & 見工時唔會比人 label 左係 CMI 先啦

至於老師質素問題,
學生都係逼住用英文
小朋友可以逼, 點解收人工的老師唔可以增值下自己呢
如果本地老師唔掂, 政府可以招攬外國老師來教育部
本地老師唔生性基準試唔得, 無理由要學生 Suffer

希望以上個人言論無令人不安
唔好攻擊我呀
我都係有感而發咋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4-25 20:26

中學自決教學語言
教局傾向分班不分科


【明報專訊】政府正在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據悉,教育局與多個團體會面時透露,傾向「分班」並非「分科」,由學校校本自決教學語言,分班可因應學生能力,決定學生採用英文或中文授課。
孫明揚昨日與新世紀論壇、教評會及香港家長協進會等15個代表會面,表達對教學語言的意見。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曹啟樂會後指出,孫明揚傾向教學語言「分班不分科」,學校可按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班,決定以英文或中文教授,但分科卻違反因應學生能力來選擇教學語言的原則。

曹啟樂估計,當局下月將就此推出報告。參與會議的觀塘區區議員姚柏良表示,當局期望中學將來制訂約章,列明校內推行教學語言的詳情。

另外,中、小學「有時限學校發展津貼」本學年到期,當局推出新高中津貼及小班教學支援等補償。教協會長張文光表示,中學大致認為當局增撥的融合教育及新高中津貼,能填補被削差額,但小學卻存在一定距離。

融合教育 張文光促調整津貼

張文光去信教育局,建議局方為凡取錄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校,提供12萬元津貼,同時調整經常性津貼的金額,以每校每年增加12萬元為基本增幅,讓學校足以聘用2名教學助理;他又促請局方在增加的教師名額中,能吸納該批受取消津貼影響的合約教師。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均瑜擔心,部分小學會因發展津貼被削減而需裁減教學助理,但另一方面學校可利用新增資助聘請教師或晉升合資格教學助理為教師。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6-1 10:15

田北辰認為港生英語欠佳與母語教學無關

【on.cc專訊】 語常會主席田北辰在電台節目表示,本港學生在英語寫作及會話能力,較聆聽及閱讀能力遜色,主要原因是中小學每班人數眾多,老師難以兼顧所致,認為與母語教學政策無關。此外,身兼自由黨九龍西支部主席的田北辰稱,家人很支持他參與9月的立法會選舉,並強調不會因為爭取選票而改變某些基本信念,包括母語教學政策是必要及有好處。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6-1 11:45

is he a rpofessional in language or teaching or local school parents? he is not. i really don't want to see him talking about language education, he is not an expert. he is nobody in this field.

原文章由 mission 於 08-6-1 10:15 發表
田北辰認為港生英語欠佳與母語教學無關

【on.cc專訊】 語常會主席田北辰在電台節目表示,本港學生在英語寫作及會話能力,較聆聽及閱讀能力遜色,主要原因是中小學每班人數眾多,老師難以兼顧所致,認為與母語教學政策無關。此 ...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6-1 11:47     標題: 回覆 #1 mattsmum 的文章

王永平:微調教學語言 方向完全正確
(明報) 06月 01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前教統局    長王永平    已退下政壇,但仍非常關注本港的教學語言問題。他昨日出席一個研討會時直言,教育局「微調」教學語言的方向完全正確,他贊成學校自決教學語言,容許雙語教學,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同時校方亦可讓家長參與視學,增加透明度。

不懂講英語 不會有前途

現在中大執教鞭、明年獲邀到港大任教的王永平說﹕「如果我的中大學生不能跟我用英語交談,我覺得他不會有前途!」他指母語教學劃分出中中、英中,造成標籤效應,產生很多分化問題,「微調」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同等機會提升英語能力。

他支持學校按照教師的語文能力,選擇部分科目以英語授課,但王永平指出,教育局需有嚴格機制審核教師的英語水平,局方亦宜與學校合作,鼓勵家長參與觀課視學。

教育部承認港澳大專學歷

另外,中新網引述中國教育部網站消息稱,教育部同意本港12所院校及澳門    6所院校在內地25個省市招生。內地教育行政部門將承認內地學生在上述院校畢業後,所獲頒發的學歷及學位證書。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6-7 09:07


英中中中二分 最快明年取消
教學語言分班分流 料200校可開英文班

【明報專訊】母語教學政策纏擾教育界10年,短期內將有重大改變。教育局長孫明揚昨日明確表示,將打破中文中學及英文中學二分法,中學取錄足夠具英語學習能力的學生便可開辦英文班,「收生成績愈高,英文班數目愈多」。開設英文班的中學預計將增加一倍至超過200所,「新教學語言政策」最快明年9月正式宣布及實施,今年的小五生或成為首批新制學生。

數年檢討一次 中二可加開

教育局長孫明揚昨日與傳媒午膳時透露,教學語言政策微調傾向「分班分流」,現時全港升中生之中,四成具備英語學習能力。新制度下,學校取錄足夠具備英語學習能力的學生,便可開辦英文班,「取錄合資格學生愈多,學校可開愈多英文班」,屆時將由教育局通知學校可開設英文班的數目。他指出,中學收生水平穩定,中一開辦英文班數目不會每年檢討,可能數年檢討一次,反而中二則可加開英文班。

孫明揚強調,就算學生就讀中文班,英語亦極為重要,所以會放寬中文班25%課時採用英語教學。不過,英文班或中文班負責25%英語授課的教師,必須符合現行英中教師的資格,即英語會考取得C級或同等資歷。

指分科英語授課不可行

教育局估計,推行新政策後,全港半數、約200所中學可開英文班,較現時約100所英中增加一倍。但孫明揚指出,有一至兩間學校如傳統中中不會開英文班,現時的英中亦可能會開中文班。
按早前教育局向學校議會透露,開設「英文班」的準則將維持現時英中的「85%中一學生具英語學習能力」標準。教育局以每班36人計算,85%即30人具英文學習能力,便可開一班「英文班」,餘此類推,60人達標便可開兩班。若英中學生無法達標,則需轉為「中文班」。據悉,2009年開始不再劃分中中、英中,變相廢除引起極大爭議的中中、英中「上落車機制」。

對於學界希望語文要求較低的學科如數學及科學,可採用英語授課,孫明揚則堅持,分科採用英語授課有困難且不可行,「學生沒有足夠語文能力,不論哪一科,聽不明白也會愈來愈無心機」。孫明揚強調,今次是微調教學語言政策,對於「英文教學三大條件」定必堅持,包括﹕學生質素、教師水平、配套設施。

津中議會﹕切一刀變切六刀

代表全港近400間中學的津貼中學議會,主席黃詩麗表示,英中、中中「一刀切」造成嚴重標籤效應,應趁早取消,但她認為單一分班劃分教學語言亦未必可行,變相由以往「切一刀」分中中英中,變為「切六刀」,分為零班至五班英文班中學。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6-7 09:39

原文章由 mission 於 08-6-7 09:07 發表

英中中中二分 最快明年取消
教學語言分班分流 料200校可開英文班

【明報專訊】母語教學政策纏擾教育界10年,短期內將有重大改變。教育局長孫明揚http://www.mingpaonews. ...
孫明揚則堅持,分科採用英語授課有困難且不可行,「學生沒有足夠語文能力,不論哪一科,聽不明白也會愈來愈無心機」。



我自信自己的子女有能力接受英語教學,但就無需要全部學科都用單一教學語言——無論那是中文或英文。為甚麼不能有真的雙語教學或不同學科採用不同教學語言?現在都有些小學有把常識科分為英文教的科學和中文教的常識啦。為甚麼到中學會不可行?為甚麼到了中學就不能同一學科用雙語教學,而要選用單一教學語言教全部學科?

希望有直資中學可以提供真的雙語或三語教學。

現今的父母已不像當年盲目追求英語能力。在現今的世界,中文和英文同樣重要,我們要的是平衡的語文能力發展。孩子需要有好的普通話、廣東話和英語能力,而非只能用和只會用單一語言去學習。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6-7 09:52 編輯 ]
作者: judywan    時間: 08-6-7 09:44

全盤失敗,禍延10載。。。。。。。。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6-7 11:39

要求中學簽約章 防掛羊頭賣狗肉

【明報專訊】「英文教學」四字向來是收生保證,為杜絕學校走回頭路「掛羊頭賣狗肉」,罔顧學生質素而胡亂標榜英語教學,教育局將要求全港中學簽署約章,承諾按學生能力實施教學語言,以及全面公布學校英文教學情。教育界指出,沒能力開設英文班的弱勢中中,將首當其衝面對收生困境,質疑制度是「殺校屠刀」。

不設罰則 靠學校自律

教育局長孫明揚昨日強調,監察學校全靠透明度,當局將於網頁公開學校開辦英語班情,或者透過報章、電台定期公開學校情。他不擔心屆時出現「英文班數目排行榜」,認為「排不到咁多」,而且學校均支持公開資料。不過,他亦理解學校憂慮人口下降,英文班數目或會影響學校收生甚至生存。

孫明揚認為,雖然學校簽署約章不設罰則,但學校可表明「採用什麼教學語言都為學生利益」,由家長及公眾發揮監察作用。他說﹕「難道教育局像秘密警察般抽查嗎﹖當然靠學校自動自覺。」
人口下降及公開資料的陽光政策下,成績弱、主要取錄第三成績組別(Band 3)學生的學校,或因零英文班被公開而拖累收生。中中聯會主席葉賜添警告︰「分班的禍害,是把學校分等分級,會成為殺校政策。開不到一班英文班的(學校),會(因收生不足而)被殺。」

弱勢中中加速殺校 「是必然代價」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校長雷其昌分析,家長懂得尋找資訊,千方百計讓子女入讀設英文班的中學,謀求英文班學額,形成弱勢學校收生困難,「部分弱勢學校將死得很快」。語常會主席田北辰則表示,部分弱勢中中面對生存問題「將是必然的代價,針無兩頭利」。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校長伍達仁卻認為,以該校為例,有融合教育的特色,相信開辦英文班與否都不會影響收生。但他嘆說﹕「大埔區人口急速下跌,今年開到3班英文班,不代表明年可收足學生。」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6-7 18:58

原文章由 mission 於 08-6-7 11:39 發表
要求中學簽約章 防掛羊頭賣狗肉

【明報專訊】...

弱勢中中加速殺校 「是必然代價」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校長雷其昌分析,家長懂得尋找資訊,千方百計讓子女入讀設英文班的中學,謀求英文班學額,形成弱勢學校收生困難,「部分弱勢學校將死得很快」。語常會主席田北辰則表示,部分弱勢中中面對生存問題「將是必然的代價,針無兩頭利」。
...


今早黒雨, 天昏地暗.  還好學子的教育路向顥現一線曙光.

以前主導教育幾頭馬車, 李局長和羅太已相繼敗陣, 現祗田先生還在其位.  

早年前田先生推行英中 85% band 1 生上落車政策時, 我已經覺不可行, 把學習英語的學校和學生數目收緊, 政策與社會和家長的祈望更加背馳.  如施行時幾年一轉令學校教學語言行政混亂, 教師無所適從.  大部份有能力學生因小數不能而失去學好英語機會, 會引起學校和家長訴訟.  我想政策推行時會遇上困難而難產.  怎知政策未推行已胎死腹中.  我想這是新局長之務實,  中大母語教學研究結果, 高考會考英中中中成績比對, 令支持母語者無言以對, 無力反對, 新局長得以容易推行.

「弱勢中中面對生存問題」或「部分弱勢學校將死得很快」, 應不是始於今日.  近年學生人數大減和當局推行殺校, 目標箭靶不是弱勢學校嗎?  今次又把殺校帽子扣到「中中放寬英語教育政策」來.  還有多年來推行直資, 直資首本吸引之處是英語教學, 不是長久已對弱勢中中造成生存問題, 今年也有不少中學殺校.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6-7 22:00

田北辰﹕當年建議分班遭拒

【明報專訊】教育局傾向分班劃分教學語言,推倒中中英中一刀切。2005年制定「一刀切」政策的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主席田北辰指出,當年檢討小組首選分班分流,但教育局基於監控及行政複雜而拒絕採納。他說﹕「現時教育局自信可有效監管,就會支持新方案。」英中聯會與中中聯會對於分班分流的建議各走極端,英中支持、中中反對。

田北辰回覆本報表示,政府提出的新方案,不影響母語教學政策原則。他強調,必須堅守三大英文教學原則,否則必定造成雙輸。他指教育界仍未有共識,難以評估政府最後能否推出分班方案。

中中反對﹕加強標籤效應

各議會之中,中文中學聯會及中學校長會反對最激烈。中中聯會主席葉賜添批評,單推出分班方案,將造成學校分等分級,加強標籤效應,影響弱勢中中的生存。他又指中學面對新學制,若校內再分中文班及英文班,行政工作將倍增,加上教師的進修需求,必會破壞教育生態。中學校長會主席黃謂儒認為,若政府只肯推出分班方案,寧採現時中中、英中上落車機制。

英中支持﹕增學英文機會

英文中學聯會主席陳璐茜則支持教育局,認為分班分流可確保達標學生接受英文教學,「既然有四成可用英文讀,那為何只有兩成可以讀(英中)?」補助學校議會主席譚兆炳亦說,只要能提升學生學習英文的機會,議會就不會反對。

家長方面,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黃寶財對建議的方案感失望,認為政策缺乏彈性,「家長只會更加打生打死︰入了英文班就很滿足,入了中文班會覺得沒得救,打擊學生學英文的信心及動機」。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副主席趙明表示,即使沒有英中及中中,仍會因為英文班而產生學校排名。
作者: mission    時間: 08-6-7 22:01

教學語言政策微調問答

【明報專訊】Q﹕什麼是分班分流?
A﹕每班只要有85%學生適合以英文授課,就可申請為英文班。如果學生未達標,就要用中文學習。
Q﹕中學教學語言政策何時改變?
A﹕最快明年9月宣布或推行,現時就讀小五的學生屬首批新制學生。
Q﹕將來仍有英中、中中上落車機制嗎﹖
A﹕學校不再分為中中、英中,因為英中可開中文班,合資格的中中亦可開設英文班。
Q﹕教學語言制度微調對學生有何好處?
A﹕全港四成學生適合用英文學習,但現時英中學額只佔25%。中中可開設英文班,便能提供更多英文授課學額,減少適合英語學習的學生接受母語教學的錯配情。另外,學校可增加英文課時,有助提升學生英語水平。
Q﹕制度微調對學生有何壞處?
A﹕同校內有學生讀英文班、有學生讀中文班,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及標籤效應。
Q﹕制度微調對學校有何壞處?
A﹕英中、中中標籤雖解除,但校內將產生英文班、中文班標籤;預計約半數中學能開設英文班,但未能開英文班的「全中中」將面對收生危機;具英語授課資格的教師數目可能不足,教師或需準備中文班及英文班教案,造成沉重工作壓力。
Q﹕英文班科目可否採用中文授課﹖
A﹕教育局傾向由學校自行決定,但必須向家長交代。
Q﹕中學能否採用英文書、中文教等類似模式﹖
A﹕教育局未有定案,但絕不容許授課語言中英夾雜。
作者: tongyimtong    時間: 08-6-7 22:20

原文章由 mission 於 08-2-23 09:34 發表
被 指 完 全 失 敗 的 母 語 學 即 將 名 存 實 亡 , 育 局 局 長 孫 明 揚 首 度 承  ...


十年前,大力推動母語教學的梁錦松,今天都是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國際學校。他自已和太太都不是英語人。


政客和野心家都喜歡編造神話 。但今天神話已破滅了。有那一個傻瓜會再去聽?

為了自己的兒女,有能力的﹐把他們送到外國或國際學校吧﹗
不要再把子女送到「低能政府」的「教育農場」做「荷蘭豬」﹗
作者: jennyaxa    時間: 08-6-7 23:39

我們的政府真令人失望(尤其教育界):;pppp:
孫公真老奸巨滑。
初初以為他的意思學校自行決定用英文/中文教學, 昨天聽他說後分明殺英文中學, 因學生每班考試達85%合格才可用英文及老師英文中五會考到C級以上(課程乙)才可教英文。 問各位家長這樣明殺英文學校,到時英文學校不達指標就有用中文教學, 如果學校要保持英文教學,一定變直資,辛苦一定是家長,這樣政府在教育方面省錢。
作者: waihinma    時間: 08-6-8 00:12

今朝睇報紙, 我ge第一反應係: " 點解會咁ga??????" 香港宜家D教育政策真係越來越不知所謂!!!!!!!! (對不起, 真係有點兒憤怒).

原文章由 mission 於 08-6-7 09:07 發表

英中中中二分 最快明年取消
教學語言分班分流 料200校可開英文班

【明報專訊】母語教學政策纏擾教育界10年,短期內將有重大改變。教育局長孫明揚http://www.mingpaonews. ...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8 01:33     標題: 回覆 #62 囝囝爸 的文章

囝囝爸:

做了幾十年人,看著幾十年以來的教育演變,我發覺任何時候,大眾都覺得當時的教育是糟透了的。

先講小學吧。當我還是就讀高小,不時做著「鞋帶習作」時,有大批老師出來示威,高舉「升中試,壞制度」的標語。受著各方面的壓力,政府將升中機制改為只考IQ的學能試,但學能試亦在各方的責難下黯然落幕,到現在新升中機制仍是各方面的箭靶。

中學方面,幾十年前自由選擇語言,出現無數課本用英文書,教學用廣東話的學校。記憶所及,這種教育方法,被學者差不多一致地認為是最糟的教育法,只會令學生中、英皆不成,冠之以「掛羊頭、賣狗肉」教學法。支持母語教學的學者、教育工作者大不乏人。就在這外在條件下,一刀切語文政策的推行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

到最近,很明顯,家長對英中的熱切追求蓋過了任何因素,他寧可「掛羊頭、賣狗肉」,也不要讀中中。而從前支持母語教學的學者、教育工作者都沉默起來了,好像從來沒有人支持過母語教學一樣。社會上由從前一窩蜂的反對「掛羊頭、賣狗肉」,到現在像鯊魚般噬向母語教學是另一個極端。

囝囝爸,其實早在幾年前,「支持母語者『已經』無言以對」,絕非因為曾榮光的研究。

中大母語教學研究結果, 高考會考英中中中成績比對, 令支持母語者無言以對, 無力反對, 新局長得以容易推行.


我敢寫包單,幾年後,這個新語文政策亦會像「升中試」、「學能試」、「掛羊頭、賣狗肉」教育法、以及今天「一刀切語文政策」一樣,會成為公敵,成為眾人咒罵的目標。

我支持母語教育,好像很支持政府的政策,但實際上,我早就對香港教育制度失了信心,先是送女兒到另類小學,現在是找一間就近的中中,就是要能讓女兒騰出時間來,做一些我認為最適當的學術活動。反而你卻倚賴現成教育機制。有趣。

Eviepa

[ 本文章最後由 eviepa 於 08-6-8 09:11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6-8 10:26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8 01:33 發表
囝囝爸:

做了幾十年人,看著幾十年以來的教育演變,我發覺任何時候,大眾都覺得當時的教育是糟透了的。

先講小學吧。當我還是就讀高小,不時做著「鞋帶習作」時,有大批老師出來示威,高舉「升中試,壞制度」的標語。受著各方面的 ...


當年一刀切的母語教學語言政策並非沒有人反對。正因為有人反對,才會出現百多所英文中學。這正是政治角力出來的結果。但在教育政策的角力中,一向都沒有真正代表家長利益的政治力量。

今天的分班政策,津中議會及很多團體都反對,這些意見都反影不同教育團體的利益和立場。所以不是沒人反對的,問題只是反對的團體有多大的影響力和政治力量而已。
作者: wbady    時間: 08-6-8 11:23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8 01:33 發表
囝囝爸:

做了幾十年人,看著幾十年以來的教育演變,我發覺任何時候,大眾都覺得當時的教育是糟透了的。

先講小學吧。當我還是就讀高小,不時做著「鞋帶習作」時,有大批老師出來示威,高舉「升中試,壞制度」的標語。受著各方面的 ...


內容由管理人員刪除:

歡迎討論參與討論, 但故意挑釁, 我們就絕不容許, 請大家留意.
作者: 慧妮會員    時間: 08-6-8 11:43

原文章由 tongyimtong 於 08-6-7 22:20 發表


十年前,大力推動母語教學的梁錦松,今天都是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國際學校。他自已和太太都不是英語人。


政客和野心家都喜歡編造神話 。但今天神話已破滅了。有那一個傻瓜會再去聽?

為了自己的兒女, ...


有能力的話,當然不想做傻瓜,沒能力才逼不得已在那朝令夕改的教育浪濤中任人擺佈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8 13:06

原文章由 ChiChiPaPa 於 08-6-8 10:26 發表


當年一刀切的母語教學語言政策並非沒有人反對。正因為有人反對,才會出現百多所英文中學。這正是政治角力出來的結果。但在教育政策的角力中,一向都沒有真正代表家長利益的政治力量。

今天的分班政策,津中議會及很多團 ...


ChiChiPaPa,

同意你的講法,家長沒有政治代理令一刀切母語政策順利誕生。由盤古初開至今,絕大部分家長的意見是很清晰的,就是英中好,中中不好。

但不容忽視的是,當時之所以能夠推行一刀切母語教育策,就是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非常多的學者、教育工作者、甚至政黨都支持母語教學。沒有這個因素,母語教學怎樣也不能推行。

我並非認為說母語教育不好,只是,在香港的大環境中,任何強制性的語文政策都是有害無益。由明年開始,政府放寬英文班的比例,但我仍覺得是做得不夠,最好還是回到九七之前,將教學語言權下放到學校去,讓學校自主,讓家長自主,才是最佳的做法。

Eviepa

[ 本文章最後由 eviepa 於 08-6-8 13:08 編輯 ]
作者: tongyimtong    時間: 08-6-8 17:13

原文章由 mission 於 08-2-29 08:22 發表
順從無知棄用母語

除了殖民地之外,全世界都用母語教育。法國用法文,日本用日文,西班牙用西班牙文。用學生容易掌握的語言來傳授知識,效果一定好過用學生仍未掌握得好的語言來傳授知識。這是自然不過的事,在沒有外力干擾 ...


特衰正苦」的精英權力階層都很自私。他/她們都知道在港只有掌握英語才能晉升社會上層。利用「母語教育」將晉身社會上層的梯級收窄。便可保障自己子女的「將來競爭者」減小。使自己的「既得利益」可延續。

p.s. 明顯地,施永青先生是一個自私的好爸爸。不留金錢給子女,但為他們做就了最大的競爭力。
作者: tongyimtong    時間: 08-6-8 17:16

原文章由 慧妮會員 於 08-6-8 11:43 發表


有能力的話,當然不想做傻瓜,沒能力才逼不得已在那朝令夕改的教育浪濤中任人擺佈


這就是「跨代貧窮」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政客所指的「缺乏社會保障」﹗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6-8 17:24

which IS?he is the person.

原文章由 tongyimtong 於 08-6-7 22:20 發表


十年前,大力推動母語教學的梁錦松,今天都是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國際學校。他自已和太太都不是英語人。


政客和野心家都喜歡編造神話 。但今天神話已破滅了。有那一個傻瓜會再去聽?

為了自己的兒女, ...

作者: tongyimtong    時間: 08-6-8 17:39

原文章由 mattsmum 於 08-6-8 17:24 發表
which IS?he is the person.


他當時是教統會主席。

他女兒入讀北角寶馬山某國際幼稚園。彭玲、胡慧中和李超人等名人的女兒和孫女都是入讀此校。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6-8 21:09     標題: 回覆 #1 tongyimtong 的文章

wait and see which primary she goes to.
作者: BonJonJohn5    時間: 08-6-9 17:49

唔止梁生, 羅飯都係啦, 自己d仔就讀國際學校。呢d死硬派, 攞別人d子女做白老鼠, 重死唔認錯。


原文章由 tongyimtong 於 08-6-7 22:20 發表


十年前,大力推動母語教學的梁錦松,今天都是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國際學校。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6-10 00:01     標題: 回覆 #72 eviepa 的文章

Eviepa:

社會近一二十年急劇轉變, 家長是否還常以想當年來印證子女現今的教育方法.

你說的幾十年前, 家長和學生的讀書壓力有如今的大嗎? 當年英中掛羊頭的年代, 還可存在較多中中名校, 中中未受到矮化. 幾十年前只有少數精英才可入讀大學, 大多數中學畢業已出社會工作, 英語應用要求也只內部而已.  但現今學生多以入讀大學為目標, 國際化下大學也更重視學生英語能力, 也更多學生出外留學. 交通資訊發達, 公私上我們也更多與世界接觸, 出外交流, 自行旅遊.  但教育當局十年來與社會和個人強烈需求背馳, 給學習來了一個母語教學緊箍咒, 收緊英語學習人數,  少數變為精英, 渴求下競爭得更為激烈.  為成為精英, 為保精英, 家長, 學生, 學校由幼稚園至中學鬥得死去活來. 各方資源, 時間, 精力大量投入, 半數花在競爭上, 做得到的成為消耗教育, 做不到的慘變虛耗教育, 令不少學生未到高小已失去學習動力信心. 這和母語教學政策是否有些關連?

今年小學放榜, 有一位小朋友得獲首選, 對傳媒說好彩不用入讀垃圾學校, 立即受到不少網民攻擊.  小小年紀都知道標籤效應, 垃圾之喻是有對比性, 不知道和我們母語政策下標榜凸出精英有沒有關係?

你說歷來任何政策都會受到批評.  但是否現今有問題政策不要再批評, 不求改進, 安於現狀.  官員和家長其實同一想法, 只施行政策, 但對其子女教育另有對策. 但香港很多家長沒有能力面對不良政策, 找出對策, 致陷入教育困境.

我說"支持母語者無言以對, 無力反對", 不是指家長, 是指有份制定母語教學的官員和教育學者. 不支持母語政策的家長多年來也是無力反對.  其實家長追求英中已有幾十年了, 你覺近年急劇, 只因選擇放寬, 英語直資, 升中自行加額和跨網更多選擇, 更能凸顯家長歷來大幅傾向.

今次政策改變, 不是官員順應民意, 也不是"孫公"力足以改弦易轍. 是在母語多年推行下, 很多我們已知或不知的外部內部的事實數據, 已一一浮現, 証明母語政策敗筆, 再下去後果嚴重, 才令制定支持的官員學者, 再無有力理據反對改革.

「掛羊頭、賣狗肉」. 我理解你和一些學者的擔憂. 不過, 香港小學教育不良, 語文程度差異甚大. 中學時, 因應不同程度學生, 任何一種或混合語言教學都有得着或失着, 應由教師對學生能力作出評估調適, 不應一刀切全中或全英. 分班分流分科分程度, 其實有不少中小學早已進行中, 不應再限制教學語言. 學校或會「掛羊頭、賣狗肉」去招徠學生, 直資學校都可能有此問題. 我們唯有相信家長的明智選擇, 好過信一刀切的剝奪性決定.

你說 … //我支持母語教育,好像很支持政府的政策,但實際上,我早就對香港教育制度失了信心,先是送女兒到另類小學,現在是找一間就近的中中,就是要能讓女兒騰出時間來,做一些我認為最適當的學術活動。反而你卻倚賴現成教育機制。有趣。//

你為女兒小學選擇另類學校, 但該校仍受本地制度制衡或受其害, 也受家長要求所導向, 要中途中英分流, 或引起標籤效應, 非你所想.  除了選讀中流之外, 你能影響學校或別選他校嗎? 又或令愛將入讀的中中, 將來順應潮流, 依照制度所許, 半中半英, 令她損失一半課外餘閒, 大失所算, 你又如何應對, 離開這個教育制度下的學校, 到國內台灣升讀中文學校去?  

你支持母語, 選擇中中讓女兒騰出時間, 做一些學術活動, 是說課外吧, 如果中中課外時間會比英中多, 為什麼英中在學界體育、音樂、學術比賽中比中中佔壓倒性好成績, 這些優勝結果要不要化很多時間練出來, 沒課外時間怎能成就.  我想中中學生有心向學的, 課外一樣要花時間, 培正學生應不比英中學生輕鬆, 要好成績, 可能還較辛苦.  中中生無心或無力向學者, 課外餘暇自然多, 結果當然是全零部隊.

我反對一刀切母語教學政策, 但小兒能入讀英中, 制度對他有利, 對我來說是有幸, 不是有趣.  但政策對整體社會和學生語文發展有礙, 少數英中受寵, 對英中或小兒來說也不是好事, 少競爭下學生自以為英語了得, 高人一等, 也減低提升動力.

… //我敢寫包單,幾年後,這個新語文政策亦會像「升中試」、「學能試」、「掛羊頭、賣狗肉」教育法、以及今天「一刀切語文政策」一樣,會成為公敵,成為眾人咒罵的目標。//

佩服你的前瞻.  制度未有細節落實執行前, 我不會推測將來結果.  任何事不會完美, 反對批評一定有, 可以改進.  新政策是否成為公敵, 除非大部分家長將來與自已一往所想所求相背.  語文要求有其長遠實用性, 不是趕潮流或短暫時髦, 也不是家長個人一時喜好意向, 較難改變.

[ 本文章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8-6-10 00:07 編輯 ]
作者: mamimummy    時間: 08-6-10 00:13

所以我唔想子女讀traditional名校.


原文章由 BonJonJohn5 於 08-6-9 17:49 發表
唔止梁生, 羅飯都係啦, 自己d仔就讀國際學校。呢d死硬派, 攞別人d子女做白老鼠, 重死唔認錯。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10 23:01     標題: 回覆 #79 囝囝爸 的文章

我說"支持母語者無言以對, 無力反對", 不是指家長, 是指有份制定母語教學的官員和教育學者. 不支持母語政策的家長多年來也是無力反對.


囝囝爸:

原來你只指掌握權力的官員和學者,那麼我不單止同意,甚至我覺得曾榮光的研究可以被新上任的孫公廢除一刀切語文政策「作下台階」。反正一刀切政策是前人所制定,不是自己的傑作。董特首好大喜功,在他主政下,火頭四起,每件重大教育改革都說來有理,但加起來卻令整個社會吃不消。現在孫公要與教育界大和解,這是絕對符合公眾利益的。他很有可能樂得有這樣的一個研究結果,可以將這人民頭號敵人廢除。

你仔細列出一刀切母語教學的弊端,我完全都同意。其實如果你有留意我過往的發表,我一向都是反對這政策的。我不是反對母語教學,如果大家能夠開開心心地進入中中,我覺得母語教學是良好的。但現實是,在家長大力反對之下,在標籤效應如此大之下,根本甚麼良法、甚麼有深厚理論基礎的政策都會變惡法。何況是一個當初在學者圈中爭論不已,有正有反的政策?

我很有信心今天孫公的構思如果能夠施行幾年,它會變成人民公敵。看,今天的標籤是:一小部分「優質學校」,大部分「劣質學校」。既然是大部分,那麼劣質極都有個普。明日的標籤是:學校分為六等,由全部英文到全部中文,標籤效果只會更大,而且出現好學校裡的「劣質學生」(五班英中學校裡的中中生)的標籤,更能使學生抬不起頭來。

我預測這樣的語文政策不會長久,教育當局的上策是馬上廢除所有語言限制,一切由學校決定。我覺得,任何形式的一刀切母語教育比「掛羊頭賣狗肉」式教育所造成的遺害更大。

我更覺得,要長遠地改善香港教育,學券制是一個出路,有了學券制,錢隨學生走,商人會比教育官員更有教育觸覺,到時會有百花齊放的學校,梗有一間合適既左緊。學校辦得好,教育商人可以賺得盤滿砵滿來反映他們對教育的貢獻,多好。

一個相當有名氣的補習天王Paul Hill(是香港人,不是鬼佬)是我中學的師兄,大約十年前,他對我說:如果他注意到學生之中有一個人在「中眼」,那麼他下課後會馬上檢討有甚麼地方出錯;相反地,如果一個正規老師遇到同樣情況,他會責備那個學生。

我不認為補習社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地方,亦不認為香港老師的態度有大問題,不過,教育私營化的確可以做到很多政府做不到的效果。

Eviepa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10 23:56     標題: 回覆 #79 囝囝爸 的文章

我反對一刀切母語教學政策, 但小兒能入讀英中, 制度對他有利, 對我來說是有幸, 不是有趣.  但政策對整體社會和學生語文發展有礙, 少數英中受寵, 對英中或小兒來說也不是好事, 少競爭下學生自以為英語了得, 高人一等, 也減低提升動力.


囝囝爸:

既然你囝囝自覺英語了得,那就由他帶著這種感覺去讀書吧,我很相信愈窮愈見鬼,愈是有錢愈易積累財富。愈是自覺高人一等,會愈努力去保衛著這個稱號。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想你必也認識。

你為女兒小學選擇另類學校, 但該校仍受本地制度制衡或受其害, 也受家長要求所導向, 要中途中英分流, 或引起標籤效應, 非你所想.  除了選讀中流之外, 你能影響學校或別選他校嗎? 又或令愛將入讀的中中, 將來順應潮流, 依照制度所許, 半中半英, 令她損失一半課外餘閒, 大失所算, 你又如何應對, 離開這個教育制度下的學校, 到國內台灣升讀中文學校去?  


前些時候,我曾經和你提過,在選校條件裡,中中是我喜愛的,但其priority比離家近、少功課為後。我情可選一間家裡附近的英中也不會選擇一間跨區的中中。

你支持母語, 選擇中中讓女兒騰出時間, 做一些學術活動, 是說課外吧, 如果中中課外時間會比英中多, 為什麼英中在學界體育、音樂、學術比賽中比中中佔壓倒性好成績, 這些優勝結果要不要化很多時間練出來, 沒課外時間怎能成就.  我想中中學生有心向學的, 課外一樣要花時間, 培正學生應不比英中學生輕鬆, 要好成績, 可能還較辛苦.  中中生無心或無力向學者, 課外餘暇自然多, 結果當然是全零部隊.


二十多年讀過一本心理學書,當中提到,平均來說,讀書優秀的連同運動、藝術活動也比讀書平平的好。所以你指出英中在課外活動也是壓倒中中,我完全不感到意外。

在我的教女理念中,除了要有不錯的成績外,及時行樂亦是一大重點。選中學的條件中,除了校風外,離家近、功課少、中文中學是我的三大要求。為的是甚麼?主要是預留足夠時間讓女兒去做她喜歡做的事。由小一到中六是十二年,人生有多少個十二年?由六歲到十八歲間,正是天真活潑,最需要玩樂的時候,如果花得太多時間在學業上,是不是浪費青春?

我囡囡要升中了,她成績好不好,能否發揮她的潛質是見人見智。但有一樣是肯定的——比起和她成績相近的朋友,她是最多時間玩樂,最少時間做她不喜愛做的:功課,溫習,補習、補充練習、閱讀英文書等等。在整個小學裡,她從未用「未做完功課」、「要溫習」作為理由推掉朋友的約會。在我家中,「玩」是大過天,有朋友仔的約會,甚麼也得要讓路。她在沒有壓力下完成小學,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她快要讀中一了,她已答應了我的要求:每天完成功課後騰出平均十分鐘的時間去溫習課本,其餘時間應該高高興興地玩樂、快快樂樂地閱讀喜歡的中文書,以及繼續現在晚上的英語時間。

我明白,這樣的教育下出不了8A的孩子,但我所期望的,是一個成績僅能入U,天天快樂的陽光少女。

Eviepa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11 00:49     標題: 回覆 #79 囝囝爸 的文章

囝囝爸

剛聽完昨天(10 Jun)的自由風自由風,田北辰對執行分班英文教育的困難,有其獨到的看法,值得一聽: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 ... nview/20080610.html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6-11 06:25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11 00:49 發表
囝囝爸

剛聽完昨天(10 Jun)的自由風自由風,田北辰對執行分班英文教育的困難,有其獨到的看法,值得一聽: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1/openline_openview/20080610.html ...


近來真的很忙。很想聽他的獨特見解,但真的沒時間。

其實每種方法都有好壞。現實生活中,難有完美的辦法。最好的方法應該是給予家長選擇,提高教學成果透明度,讓市場力量成為主要的力量去調整教學語言的發展方向。

對我來說,最好可以容許一些學校提供真的雙語或三語教學,而不是用單一教學語言教授所有學術科目。讓家長在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以外有更多的選擇。

至於各科目教學語言的安排可由學校決定,教局監察。可行的教學語言安排的例子如下:

語文能力要求較低的科目用英語教,像會計和數學。讓孩子多接觸英語。而去海外升學,英數由其重要。

用英文符號作答較易的科目,例如物理和化學,可考慮用英文課本,母語教,這個方法培正中學都有用,並很有成效。

語文能力要求較高的科目用母語教,例如歷史,發揮母語教學的優勢。

一些實用性的科目,即對就業有用的科目,如企管/商業,用雙語或普通話教,同時使用外國和內地案例,增加孩子的競爭力。

最重要的是這類安排可給予學生用英語作學習語言的機會,將來可以在海外升學,又同時享有母語教學的優勢,而又不用被標籤。學校不用為中英文班準備不同的教材和筆記。社會也不會因學生用中文或英文教學語言而對立,或不和諧。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6-11 06:39 編輯 ]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6-11 15:36

兩位爸爸:

昨天聴過節目, 似乎田少都未能說出定案.  我想我們幾位都有共識, 由學校自決教學語言是最佳辦法.  因學校才最了解學生能力, 也會因應老師能敎英語的人數作出調節英語科數或班數. 循序漸進加強中中學生學習英語力度, 對教學資源人力能力都是較佳做法. 我不擔心自由選擇會變出更多羊頭英中., 不同以往, 現資訊發達流通, 任何作假弄虚, 也難逃家長法眼. 未有能力而強行也會對成績有反效果.

擔心會造成"六等"標籤, 比分英中、中中兩級更為惡化. 我想如覺得教好和學好英語是重要的, 更多等級標籤只是副作用, 應以學生利益為先. 英中、中中標籤的副作用殺傷力大, 標籤顯著, 有成半或更多有能力學生被迫有限度下學習英語.  這類學生實質上在學習權利和信心都受到損害嚴重打擊.  很多標籤, 其實早已存在, 只不過未必為外人所知. 大部份家長只知名校, 英中或中中之分.  其他學校之 banding 頭尾校內名次是否精英, 未必廣為其他人所知, 標籤只屬內部層面性, 也不造成學習的短缺.

我真有些感嘆, 英語是歷來香港家長最重視科目, 不少幼時已進行家教, 但經歷幼園小學近十年家校教習, 到中一都不能理解英文淺顯的術科書本, 我們真要檢討小學英語學習方法、時數、和浸淫度.  

我想學券絕不是一個出路.  這是幾十年前構思, 當時貧富沒有今天的懸殊. 在香港這個競爭強和貧富懸殊社會, 自由選擇會有很大傾斜, 好學校可能有壹萬幾千報讀的, 在選生時間精力都會耗盡, 能入讀也難過中六合彩. 家長和學生選擇更多時, 也要在找學校準備上花大量時間和課外學習裝備.  直資校現況可反映一二.  但直資收費報讀還有局限性, 學券理論可報讀官津直資私校國際, 入讀和選生的人力物力虛耗會失控, 時間精力資源都花到非學習得益上.  到時收費名校都會不參與學券, 或提高學費高於學券金額, 來防止低下學生入讀, 也會失去學券幫助弱勢社群的原意.

關於子女教育問題, 是本題以外話.  有時間會在教育版細談.

[ 本文章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8-6-11 15:43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11 23:01     標題: 回覆 #84 ChiChiPaPa 的文章

ChiChiPaPa,

你所講的是一個相當可行的方案。不過,我仍覺得社會上有多種不同辦學理念、模式是最佳的教育環境。現在,政府實在將教育管得太死了,連那年要學甚麼都要規管。要長遠地改善香港教育質素,長官最好少管。

Eviepa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11 23:33     標題: 回覆 #85 囝囝爸 的文章

我真有些感嘆, 英語是歷來香港家長最重視科目, 不少幼時已進行家教, 但經歷幼園小學近十年家校教習, 到中一都不能理解英文淺顯的術科書本, 我們真要檢討小學英語學習方法、時數、和浸淫度.  


囝囝爸:

這點我非常有共鳴,香港小學英語的學習效果真是衰到貼地。而這樣差勁的結果一向是我心裡的一個謎團。

香港家長一向對子女英語的追求可以用上「宗教的熱情」去形容 (小弟也不例外) ,雖云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去輔導子女,但如此差勁的結果也令我大惑不解。

另外,香政府對教育撥款可謂非常充足。而且平情而論,香港的老師普遍都有愛心和責任感,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

講到小學英文教育,我一直都有個不能明白的問題,就是為甚麼香港的英文小學那麼少?以香港人對英語的渴求,英文小學應是搶手貨,不愁沒有生源。況且英語教學如果從小一開始,容易培養到真正雙語皆通的學生,符合社會的利益。

Eviepa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6-12 06:26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11 23:33 發表


囝囝爸:

這點我非常有共鳴,香港小學英語的學習效果真是衰到貼地。而這樣差勁的結果一向是我心裡的一個謎團。

香港家長一向對子女英語的追求可以用上「宗教的熱情」去形容 (小弟也不例外) ,雖云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 ...

講到小學英文教育,我一直都有個不能明白的問題,就是為甚麼香港的英文小學那麼少?…


英文小學比中文小學的經營成本重,因為要請大量的外籍老師和制作教材(注:香港小學的常識和其他語文以外的科目嚴重缺乏現成的英語教材。教育電視也沒有英語常識。)

只有近年的直資學校,同時有政府資助和自行收取的學費,才有這樣的財力用英文作教學語言。(現成的官津英文小學是出於很久很久以前,教會人士或英國來的教育官員都是外籍人士,用英文教學,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用高薪請外籍老師。當然,現在可能就和中文小學一樣,只有一、兩位外籍老師。)

私立學校要發展做英文小學,會把學校定位做國際學校,因為在收生上,會較有市場。如果定位做香港學制的小學,就難收取高學費,難以維持。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6-12 06:38 編輯 ]
作者: Share    時間: 08-6-12 11:36

市場是一個會自動調節的機制,學券是將市場這套機制引入教育中,使政府可更有效的運用教育的經費。學生家長可真正得益。

網上見到一篇值的一看的支持學券制的文章,意簡言核。


如何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与乔新生教授商榷
石明磊


乔新生教授在8月5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观察家栏目发表《“择校费问题”的责任到底该谁来负》的文章,在该文中他批评了期望运用经济杠杆来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的观点,提出应当由政府出面进行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以最终使得公民受宪法保障的平等受教育权得到保护。可以说,乔教授着眼于保护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好的,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我却与乔教授的观点不一致。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今天的“择校费”现象,不是市场调节手段滥用之咎,而恰恰是过去由政府调配教育资源留下的后遗症。道理很简单,今天出现的“择校费”现象一定是建立在某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好的基础之上,但为什么会有一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好而有些学校教育质量则差?其实这本是长期以来由政府调配教育资源造成的恶果。教育资源同其他任何社会资源一样,如果由政府来调配,都将面临着两个大的问题:第一,政府是否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计划者,从而能够保证把资源分配到任何一个应该被分配的地方?第二,政府是否能称为一个绝对公正无私的分配者,从而能够保证不受任何的诱惑与腐蚀而实现资源的公正分配?很显然,这两点都是不容易达到的。长期计划经济的制度实践已经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全能的上帝,唯有市场与政府的结合才是最不坏的设计;把政府幻想为一个公正无私分配者的想法业已被走关系批条子的社会现实所击碎。几经风雨,我们终于认识到,在资源分配中,充分运用市场杠杆的调节作用,方才有获得最大效率的可能。
主张在教育资源中充分发挥市场杠杆的作用并不代表我认同现在的“择校费”现象。恰恰相反,我认为目前盛行“择校费”现象一方面如乔新生教授所论的那样,伤害了公民受宪法所保护的平等受教育权;另一方面,我认为择校费从本质上也不是一种市场调节的方式,而是对政府分配教育资源这一大权进行寻租的租金。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完全市场化配置?国外的一种制度值得我们借鉴,此制度就是学券制。学券制最早由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出,后经托马斯·培因将之带到美国,再经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大力呼吁,得到美国几任总统支持。现在美国一些地区施行,哥伦比亚、瑞典、智利等国,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该制度。所谓学券制,指的是由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选择权力赋予学生家长,家长可以凭券为子女选择学校,政府则根据各个学校获得学券数量的不同来分配教育资源,获选多的学校则学生多获得的教育资源也就多,反之则少。该制度这一制度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可以很好地保障公民义务教育的选择权、平等权,也有利于激发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得教育质量获得稳步的提升,特别是使得政府的宪法义务切实地落到了实处,可谓有三利而无一害,值得在我国推行。
作者: Share    時間: 08-6-12 12:06

囝囝爸 ,
搭傘,引入學券其實是對弱勢社群更有幫助。

對有能力的家長來說,一係送孩子去了國際學校,私校,直資,出國讀書,一係有幾十樣的興趣班,雞精班,任君選擇,所以學券的推行與否對他們的孩子的影響不如弱勢社群那麼大,學校的好壞不是學生學習的全部。他們可由別處學到知識,培養自信心。

但對弱勢社群的學生而言,就是另一回事,學校的好壞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大部份,老師的影響深遠,所以更需要市場機制汏弱留強,留下一些真正有心教育孩子的老師.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6-12 14:20

Share:

以前在"私小直資的討論"題下, 我和一些家長也討論過學券一陣子. 當時我有看過一些有關資料.  如在 Google 在網上打上 School Voucher 搜尋, 會找到幾十萬筆資料.  香港近年也把學券引入幼稚園教育, 施行細節從未留意, 想家長有不同反響. 在教育政策版內也有幾個討論標題.

美國倡行學券, 幾十年來發展緩慢, 贊成反對參半, 反對人數較多. 不少州份提出推行學券法案, 能通過的只約一成左右, 通過而落實推行的更少. 推行時也引起不少爭論訴訟, 不同原因可在網上找到.

倡導者費利民先生對推動學券的原意精神, 正如你所說, 是讓弱勢社群的學生, 能到較好學校就讀. 當時或是指教會辦的私立學校. 美國推行學劵各地有不同方法. 我記得有一處地方推行方式較接近費利民意念.  就是教育機構給予每一位學生相等於教育成本的學券, 如不想讀成績差的公立學校, 可選讀私校. 但參與學券計劃的私校是自願性, 要學費不高於學券金額, 也不得選取學生, 如報讀人數過多, 以抽籤決定. 政策背後反映出這些較優質私校, 要有有教無類精神. 不過基於弱勢社群因交通問題, 或門戶問題, 選到私校就讀不踴躍, 不甚成功.

現今香港教育, 不同美國, 公立學校還較多優質學校, 多年來反把不少私校淘汰. 如不是校區, 世襲, 計分等所限, 純以抽籤入讀, 已有公平自選學券精神. 如不抽籤, 自行報讀, 選擇金額走向受歡迎學校, 弱校冇人讀結業, 但受歡迎校如皇仁多人報讀, 資源跟學生而來, 資金足之下是否可擴校或開分校, 把弱勢學生收過來, 教育成為名校生.  如果如此簡單, 學校不用轉直資來爭好取學生.  因為教育本身制度不改善, 好學生好老師不會因學券自由選擇而變多, 到時除非不論成績好壞公平抽籤, 否則有財力名氣學校, 會揀選成績好, 家境好學生, 容易配合造出更好成績. 你想弱勢學生會如何.  香港辦得好的學校, 有幾多有著有教無類精神, 有的都被殺校政策嚇怕, 以谷成績為先, 視差學生為瘟疫. 如此這般, 你覺香港可發揮真正學劵扶弱的精神, 基本教育機制和家長心態都不容許學校這樣做.  如推行學券, 教局不是有更大政策上的矛盾嗎?

太多選擇, 競爭下弱勢反而更少選擇.  競爭不能封頂, 也造成惡性循環, 大家都苦, 不能作主要十項全能的學生最苦.  芬蘭教育成功之處就是減低競爭, 不選取學生, 教育資源師資人力傾向去幫助成績最差三成學生.  好學生自動波, 差學生受幫助, 成績最終全面皆升.  香港反其道而行, 好學生受幫助, 差學生無助, 資源人力只把小部分好學生和學校作錦上潻花, 中學完結時不少弱學生連完整一中英句子都寫不出來.
作者: mow-mow    時間: 08-6-12 17:17     標題: 回覆 #76 tongyimtong 的文章

Actually Braemar Hill Nursery is not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Most of their students go to St Paul Co-ed which is a local Chinese primary school.
More & more parents are turning to these DSS schools at primary school level because they worry about the standard of Chinese in international schools.
Perhaps the trend is changing - in the not-too-distant future, parents of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 may start worrying about their standard of Chinese too!
作者: tongyimtong    時間: 08-6-12 21:09

原文章由 mow-mow 於 08-6-12 17:17 發表
Actually Braemar Hill Nursery is not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Most of their students go to St Paul Co-ed which is a local Chinese primary school.
More & more parents are turning to these DSS schools a ...



你估梁生和梁太會不會讓女兒去參加「大抽獎」,把女兒安排到官津中文小學?

現實一點,香港有那位高官富人會把小孩安排到「中中」升學?

我相信人都是自私的,透過權力和手段,把自己子女的「將來競爭者」減少。是本地高等華人階層的正常心態。我不會鄙視他們,我只對相信他們的人感到可憐﹗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12 21:50

原文章由 ChiChiPaPa 於 08-6-12 06:26 發表


英文小學比中文小學的經營成本重,因為要請大量的外籍老師和制作教材(注:香港小學的常識和其他語文以外的科目嚴重缺乏現成的英語教材。教育電視也沒有英語常識。)

只有近年的直資學校,同時有政府資助和自行收取的學費,才有這樣的財力用英文作教學語言。(現成的官津英文小學是出於很久很久以前,教會人士或英國來的教育官員都是外籍人士,用英文教學,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用高薪請外籍老師。當然,現在可能就和中文小學一樣,只有一、兩位外籍老師。)

私立學校要發展做英文小學,會把學校定位做國際學校,因為在收生上,會較有市場。如果定位做香港學制的小學,就難收取高學費,難以維持。


ChiChiPaPa,

我的謎團仍未打開,要辦一間高質素英小當然所費不菲,但難道沒有外籍教師的沒有存在價值嗎?自己編撰一些質素一般的英文常識教材不見得就貴?這樣普通質素的學校也應大有捧場客。

Eviepa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12 21:55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6-12 14:20 發表
Share:

以前在"私小直資的討論"題下, 我和一些家長也討論過學券一陣子. 當時我有看過一些有關資料.  如在 Google 在網上打上 School Voucher 搜尋, 會找到幾十萬筆資料.  香港近年也把學券引入幼稚園教育, 施行細節 ...


囝囝爸:

我對此題目很有興趣,可否告知在那裡?

Eviepa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6-12 22:16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12 21:50 發表


ChiChiPaPa,

我的謎團仍未打開,要辦一間高質素英小當然所費不菲,但難道沒有外籍教師的沒有存在價值嗎?自己編撰一些質素一般的英文常識教材不見得就貴?這樣普通質素的學校也應大有捧場客。

Eviepa ...


這種學校會有市場嗎?

如果可以重新選小學,你會不會考慮油蔴地街坊會學校呢?這是一所英文小學,但並沒有你所說的大量捧場客。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6-12 23:16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12 21:55 發表


囝囝爸:

我對此題目很有興趣,可否告知在那裡?

Eviepa


Eviepa:

如你指是我以往討論過學券的題目.  是在教育政策版內的"直資學校與私立學校之討論"題內.  我談及學券的有關文章, 始於04年2月13日, 文章編號為 #44, 126, 129, 137, 143, 241等.  其前後也有其他家長有關發文表述對學券的觀點意見.  時光飛逝, 已是四年多前的事.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12 23:19

原文章由 ChiChiPaPa 於 08-6-12 22:16 發表


這種學校會有市場嗎?

如果可以重新選小學,你會不會考慮油蔴地街坊會學校呢?這是一所英文小學,但並沒有你所說的大量捧場客。


ChiChiPaPa,

這個問題我沒有研究,但在憑空想像中,既然在九七年之前,大量質素不佳、完全沒有外籍老師的中學也有不少捧場客。現在市面上英文小學那麼少,如果質素一般的英小缺乏生源,我確實是跌眼鏡。

按照我閉門造車式的思路,油蔴地街坊會學校應有不少擁躉,但按照你的講法,這所學校收生有問題,我有興趣知道它的質素如何?收生的大概情況為是怎樣呢?

你知不知道,有沒有其他質素一般的英小面臨收生不足呢?

比起普通家長來說,我對母語教育的接受程度較高,沒有優質的英小、英中,我情可讓女兒讀中文學校。

Eviepa
作者: eviepa    時間: 08-6-12 23:24     標題: 回覆 #97 囝囝爸 的文章

囝囝爸 :

謝謝。

四年多前,我還未涉足BK,白白錯過了這有趣題目。

Eviepa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6-13 06:39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12 23:19 發表


ChiChiPaPa,

這個問題我沒有研究,但在憑空想像中,既然在九七年之前,大量質素不佳、完全沒有外籍老師的中學也有不少捧場客。現在市面上英文小學那麼少,如果質素一般的英小缺乏生源,我確實是跌眼鏡。

按照我閉門造車式 ...


這所學校收生沒有問題。每年都收足新生,自行收生階段要15分才入到。這正如你所說是因為英語教學的吸引力。

但捧場客的數目仍是太少,同區家長選中文教學的油天,都不會選它。由於是英語教學關係,又沒有足夠支援﹙指的是政府的教學支援和家長的實力與配合﹚,Band One 比率只有約20-30%。

辦新學校的投資者不會是單為金錢回報的,(因為有很多投資都比辦學校,更快回本,有更高回報),會係因為教育使命(或許少部份為自己的名聲)。在教學支援不足下,他們很難會對低投資額的英文小學有興趣。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6-13 06:42 編輯 ]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