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近年教育局積極推動結合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STEM教育,部分學校甚至融入藝術元素,進化成5個範疇的STEAM,培養學生綜合應用不同學科知識的能力,迎接未來以科技帶領的新世界。而運算思維中的各項概念,亦可有系統地與其他科目和日常生活連繫起來,促進跨學科的協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協作和解難能力。

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老師李潔儀中文科出身,透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的CoolThink@JC,她發現運算思維與不同學科息息相關。如編程概念中的「如果...就...( if...then)」語句,有別於過往在中、英文課上依書直說,她可以示範編程中一件事件如何觸發另一事件,讓學生體會其實際含意。此外,學生編程期間也會不知不覺融入其他學科知識,例如有學生去年眼見學校停課、無法外遊,家長和子女在家中「困獸鬥」,故利用Scratch設計了一款結合運動和世界歷史文化知識的歷險遊戲「堅暢遊」,讓同學和家長可以用「眼睛去旅行」。

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老師李潔儀中文科出身,致力將運算思維融入不同學科。

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的同學設計「堅暢遊」國外遊歷小遊戲,鼓勵在家抗疫的同學運動,更可以「暢遊世界」,為生活帶來趣味。

遊戲以埃及和亞馬遜森林作為背景,玩家需要透過跑、跳等動作,指示角色前進和避過障礙物。玩的同時能接觸各地文化知識,又能促進家長和子女多運動,多交流。Miss Li指,學生編寫程式時要搜集大量資料,包括兩地文化背景,發揮藝術頭腦設計遊戲介面,加上編程指令全是英文,學生少不了要不斷查字典,過程中不知不覺結合體育、視藝、常識等科目知識。

運算思維融入跨學科課程 學習體驗更豐富

「我哋思考點樣可以延展運算思維課程,帶畀學生更豐富嘅學習經歷。」積極參與CoolThink@JC的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每年均會舉辦全校性的跨學科課程,各科老師圍繞主題設計校本課堂和活動,其中一年的主題是「我心目中的茶餐廳」。常識課上老師會講解茶餐廳的發展歷程、常用語等;視藝課上學生會學習和設計茶餐廳的佈置和餐牌。負責運算思維課的鄭婉婷老師,便教導學生利用 App Inventor 編寫「電子點餐」應用程式。最終學生分組從多方面設計出理想中的茶餐廳,在「成果分享展」上展示。

「學校好想營造一個氛圍畀學生,於是訂咗一套茶餐廳嘅卡位放喺校園,老師當日仲提供埋菠蘿油、阿華田等食物。」Miss Cheng指當日校長充當「食客」,學生扮演侍應用新設計的程式落單,負責出餐的學生透過另一部電話收到「柯打」,將食物送到校長手上,整個流程與茶餐廳無異。過程中師生會就程式提供用後感,「譬如程式唔可以更改食物嘅數量,兩杯檸檬茶要分開兩次落,好唔方便。以往喺堂上話畀學生知,一般聽完就算,但當佢哋有機會實踐同應用,就會更容易理解問題出喺邊,從而修正。」

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老師鄭婉婷將運算思維融入校本跨學科課程,帶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經歷。

同學擺設攤位向低年級展示茶餐廳專題研習學習成果,包括利用 App Inventor 編寫的「電子點餐」應用程式。

融入學科分三個層次 創意應用最高階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主任羅金源非常認同CoolThink@JC的理念。他認為可以將運算思維與其他科目的結合可分為3個層面。最基本的Level 1屬成果展現,例如透過程式Scratch教導學生自製電子琴,以成品方式與音樂科結合。而Level 2則講求學生引用本科知識,例如將編程融入數學科,要求學生製作一個有自動辨識功能的「質數、合成數分類器」。學生設計程式時要充分理解兩者的分別,才能輸入準確的指令。進階的Level 3是學生能夠在不同情景運用編程概念,將問題分拆和理論化,有策略地重用及整合現有指令,甚至發揮數碼創意應對日常生活的挑戰。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主任羅金源希望透過電腦科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願意嘗試,逐步建立自信心。

「電腦科唔係主科,唔需要下下計分,可以從功利嘅思想退一步。我哋希望以電腦科作為一切入點,提升學生嘅學習興趣。」羅主任舉例道,部分學生主科成績不理想,但擅長體育或其他科目,得到老師讚賞和上台領獎的機會,逐漸肯定自己,整體成績亦相應進步,他希望將同樣理念應用在電腦科上。「電腦科需要時間內化,但我哋相信小朋友只要興趣,願意多試,佢哋嘅自信心會一點一滴累積,有助將來應對其他科目同困難。」

算思維需時內化,但只要多學多試,解難信心會逐步提升。

*部分照片於疫情前拍攝

「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在過去五年已累積培訓超過400名教師,讓超過2萬名高小學生有系統地透過編程學習運算思維。有興趣參加計劃的學校可留意計劃網頁 coolthink.hk Facebook專頁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