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家長常問升中如何知道自己子女所屬的Band? ...
查看: 32549|回覆: 50
go

家長常問升中如何知道自己子女所屬的Band? [複製鏈接]

Rank: 4


665
1#
發表於 10-10-10 19: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我只是解釋升中Banding概念,如果有計錯數、認為太假設性等等,請不要太執着,有好的意見無任歡迎,不喜勿看!

***考呈分試的重點是爭取較前名次,以100分考第一或以90分考第一都無分別!
***2010升中的小六生分Band是參考2007及2008 Pre-S1 HK Attainment Tests


假設中西校網只有三間小學 School A, School B, School C
假設這三間小學每年的小六學生人數都不變。
假設2010全港升中小六生總數為900人。
<紅字代表校內試分數>
School A
2007 Pre-S1(9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98,90,88,86,80,75,70,60,50
2008 Pre-S1(9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92,90,86,85,82,80,75,70,30
(平均95,90,87,85.5,81,77.5,72.5,65,40)

School A 2010這屆小六生的第一次呈分試名次是 A2(校內分數100), A3(90), A9(88), A8(85), A6(84), A1(80), A7(75), A4(70), A5(65)
根據其校Pre-S1成績,考第一那位A2學生可以獲得(98+92)/2=95分,考第尾的A5學生可以獲得(50+30)/2=40分,如此類推,結果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A 2010小六生在第一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A1(77.5),A2(95),A3(90),A4(65),A5(40),A6(81),A7(72.5),A8(85.5),A9(87)
第二次呈分試名次是A2(100), A9(96), A6(92), A3(90), A1(89), A7(88), A8(80), A4(70), A5(65)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A 2010小六生在第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A1(81),A2(95),A3(85.5),A4(65),A5(40),A6(87),A7(77.5),A8(72.5),A9(90)
第三次呈分試名次是A2(100), A7(90), A6(85), A8(84), A1(82), A3(80), A9(78), A4(70), A5(6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A 2010小六生在第三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A1(81),A2(95),A3(77.5),A4(65),A5(40),A6(87),A7(90),A8(85.5),A9(72.5)
School A校內總名次(三次呈分試校內分數平均分計算):1.A2 2.A9 3.A6 4.A3 5.A7 6.A1 7.A8 8.A4 9.A5

School B
2007 Pre-S1(6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95,90,70,60,50,30
2008 Pre-S1(6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96,90,75,65,30,20
(平均95.5,90,72.5,62.5,40,25)

School B 2010這屆小六生的第一次呈分試名次是B1(校內分數100), B2(92), B3(91), B4(90), B5(80), B6(7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B 2010小六生在第一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B1(95.5),B2(90),B3(72.5),B4(62.5),B5(40),B6(25)
第二次呈分試名次是B3(98),B4(94),B2(90),B1(88),B6(80),B5(7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B 2010小六生在第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B1(62.5),B2(72.5),B3(95.5),B4(90),B5(25),B6(40)
第三次呈分試名次是B3(98),B2(92),B1(90),B4(80),B6(70),B5(6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B 2010小六生在第三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B1(72.5),B2(90),B3(95.5),B4(62.5),B5(25),B6(40)
School B校內總名次(三次呈分試校內分數平均分計算):1.B3 2.B1 3.B2 4.B4 5.B6 6.B5

School C
2007 Pre-S1(3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60,55,20
2008 Pre-S1(3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55,50,30
(平均57.5,52.5,25)

School C 2010這屆小六生的第一次呈分試名次是C1(校內分數100),C2(98),C3(8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C 2010小六生在第一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C1(57.5),C2(52.5),C3(25)
2010這屆小六生的第二次呈分試名次是C1(100),C3(95),C2(88)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C 2010小六生在第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C1(57.5),C2(25),C3(52.5)
2010這屆小六生的第三次呈分試名次是C3(100),C1(98),C2(9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C 2010小六生在第三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C1(52.5),C2(25),C3(57.5)
School C校內總名次(三次呈分試校內分數平均分計算):1.C1 2.C2 3.C3

统一派位是根據這三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分數的平均值計算Band1,Band2,Band3。
學生A2的平均分是(95+95+95)/3=95,學生C2的平均分是(52.5+25+25)/3=34.2
如此類推,這個假設的中西區網的所有學生便可以這個平均分排出名次如下:
Rank 1-18(中西區網共有18人)
(1)  A2 95   (全港第30名)
(2)  B3 87.8 (全港第120名)
(3)  A6 85   (全港第140名)
(4)  A3 84.3 (全港第150名)
(5)  B2 84.2 (全港第151名)
(6)  A9 83.2 (全港第200名)

(7)  A8 81.2 (全港第280名)
(8)  A7 80   (全港第299名)
(9)  A1 79.8 (全港第320名)
(10) B1 76.8 (全港第400名)
(11) B4 71.7 (全港第580名)
(12) A4 65   (全港第620名)

(13) C1 55.8 (全港第700名)
(14) C3 45   (全港第780名)
(15) A5 40   (全港第850名)
(16) B6 35   (全港第860名)
(17) C2 34.2 (全港第870名)
(18) B5 30   (全港第890名)

全網18人分開三等份,每個Band有6人:
Band 1 學生為A2, B3, A6, A3, B2, A9
Band 2 學生為A8, A7, A1, B1, B4, A4
Band 3 學生為C1, C3, A5, B6, C2, B5
這些學生所編入的Band便是用作统一派位乙部抽獎。

再以這個平均分,全港升中生一起排序,也排出另一個全港次第,學生A2雖然在中西區網排第一,但全港計算只能排等30名。
全港900人分開三等份,每個Band有300人:
Band 1 學生為A2, B3, A6, A3, B2, A9, A8, A7
Band 2 學生為A1, B1, B4
Band 3 學生為A4, C1, C3, A5, B6, C2, B5
這些學生所編入的Band便是用作统一派位甲部抽獎。

從這例子便可以看到
***中西區網Band2學生A8,A7在甲部大抽獎係升上Band1嘅!唔好以為本區Band2生统一派位甲部一定抽唔到Band1中學。
***校內試考100分,也並不表示係Band1,睇吓學生C1!
   51    0    1    0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4


665
2#
發表於 10-10-10 19:46 |只看該作者

學校自行收生主要根據甚麽去選學生interview?

以上述為例,自行收生報名期間只有頭2次呈分試的成績,根據這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分數的平均值計算,
學生A1的平均分是(77.5+81)/2=79.25,學生C1的平均分是(57.5+57.5)/2=57.5
如此類推,這個假設的中西區網的所有學生便可以這個平均分排出名次如下:

(1)  A2 95     (全港第25名)
(2)  A9 88.5   (全港第150名)
(3)  A3 87.75  (全港第160名)
(4)  B3 84     (全港第180名)
(5)  A6 84     (全港第200名)
(6)  B2 81.25  (全港第220名)
(7)  A1 79.25  (全港第320名)
(8)  A8 79     (全港第330名)
(9)  B1 79     (全港第380名)
(10) B4 76.25  (全港第420名)
(11) A7 75     (全港第650名)
(12) A4 65     (全港第680名)
(13) C1 57.5   (全港第720名)
(14) A5 40     (全港第800名)
(15) C2 38.75  (全港第860名)
(16) C3 38.75  (全港第870名)
(17) B5 32.5   (全港第880名)
(18) B6 32.5   (全港第895名)

假設中學School D自行收生只有A2,A4,A7,A8,B2,B3,B4學生報名,School D會向教育局申請這7位報名者以頭2次呈分試計算的全港排名,School D會收到一個排序(沒有實際的全港名次);
1.A2 2.B3 3.B2 4.A8 5.B4 6.A7 7.A4

如果學校只會interview頭5位,咁即是衹有A2,B3,B2,A8,B4獲得面試機會,有特異功能或其他關係要另計。現實中有些學校會寫明只會邀請全港次第頭200位,其實即是in這個排序頭200位的意思,並非真的要求一定要全港第200名內。

未完?要吃飯,稍後再繼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4


595
3#
發表於 10-10-10 20:19 |只看該作者
你真好
不如解釋埋這個case.

同一學校, 老師"話"考60以後的便是band2, 那麼為什麼學生A考名次61進入BAND2 學校, 學生B & C 分別考62 & 63, 但入了BAND1. (請為大家解釋下, 免得經常誤會band 2 派band1.  我打字好差.  唔該晒 .)

原帖由 greendotdot 於 10-10-10 19:46 發表
以上述為例,自行收生報名期間只有頭2次呈分試的成績,根據這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分數的平均值計算,
學生A1的平均分是(77.5+81)/2=79.25,學生C1的平均分是(57.5+57.5)/2=57.5
如此類推,這個假設的中西區網的所有學生便可以 ...

[ 本帖最後由 mamimummy 於 10-10-10 20:25 編輯 ]

Rank: 4


665
4#
發表於 10-10-10 20:22 |只看該作者

2010學生如何知道自己所屬的Band?

問學校啦!點解?原來2009學生分Band都是一樣參考2007&2008 Pre-S1,以School A舉例,假設2009家長以正常邏輯選校,原來校內總名次由第1-4都派Band1中學,5-8派Band2中學,考包尾派Band3,學校一定有這個資料,咁可能會對2010學生A3講你考第4係Band1尾,都可以搏Band1,對A7家長講你考第5大約係Band2頭,穩陣啲揀番Band2,搏唔搏隨便你,如果學校如實提示,你巳經很準確知道自己所屬的Band,對Band邊緣的學生準確性非常重要。如果學校唔講,自己也可以八卦問吓上屆家長同學派成點,估算吓個Band界線會切在校內名次的大約位置,再自求多福囉。結果真是大家如願以償,皆大歡喜。

2011學生如何知道自己所屬的Band?
又係問學校啦!咪咁開心住!點解?待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4


665
5#
發表於 10-10-10 21:04 |只看該作者

2011學生如何知道自己所屬的Band?

原來2011學生分Band會使用新一組:參考2008 & 2010 Pre-S1,又有變數,教育局保留2008巳經是唔想個變數放大!

School A
2008 Pre-S1(9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92,90,86,85,82,80,75,70,30
2010 Pre-S1(9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85,82,80,78,76,70,68,50,14
(平均88.5, 86, 83, 81.5, 79, 75, 71.5, 22)

School A 2011這屆小六生的第一次呈分試名次是 A11(校內分數100), A12(98), A13(95), A14(90), A15(84), A16(80), A17(77), A18(70), A19(6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A 2011小六生在第一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A11(88.5),A12(86),A13(83),A14(81.5), A15(79), A16(75), A17(71.5),A18(60),A19(22)
第二次呈分試名次是A13(98), A12(96), A11(93), A15(90), A16(88), A14(82), A18(80), A19(65), A17(6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A 2011小六生在第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A11(83),A12(86),A13(88.5),A14(75),A15(81.5),A16(79),A17(22),A18(71.5), A19(60)
第三次呈分試名次是A11(100), A15(96), A13(92), A16(88), A12(82), A14(80), A19(76), A18(72), A17(7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A 2011小六生在第三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A11(88.5),A12(79),A13(83),A14(75),A15(86),A16(81.5),A17(20),A18(71.5),A19(71.5)
School A校內總名次(三次呈分試校內分數平均分計算):1.A11 2.A13 3.A12 4.A15 5.A16 6.A14 7.A18 8.A17 9.A19

School B
2008 Pre-S1(6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96,90,75,65,30,20
2010 Pre-S1(6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99,98,90,80,70,50
(平均97.5, 94, 82.5, 72.5, 50, 35)

School B 2011這屆小六生的第一次呈分試名次是B11(校內分數92), B12(91), B13(90), B14(80), B15(78), B16(7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B 2011小六生在第一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B11(97.5),B12(94),B13(82.5),B14(72.5),B15(50),B16(35)
第二次呈分試名次是B13(98),B11(96),B14(90),B12(88),B15(80),B16(7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B 2011小六生在第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B11(94),B12(72.5),B13(97.5),B14(82.5),B15(50),B16(35)
第三次呈分試名次是B13(98),B12(92),B11(90),B15(80),B16(70),B14(6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B 2011小六生在第三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B11(82.5),B12(94),B13(97.5),B14(35),B15(72.5),B16(50)
School B校內總名次(三次呈分試校內分數平均分計算):1.B13 2.B11 3.B12 4.B15 5.B14 6.B16

School C
2008 Pre-S1(3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55,50,30
2010 Pre-S1(3位考生) 成績由高至低排序:80,55,10
(平均67.5, 52.5, 20)

School C 2011這屆小六生的第一次呈分試名次是C11(校內分數100),C12(98),C13(9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C 2011小六生在第一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C11(67.5),C12(52.5),C13(20)
2010這屆小六生的第二次呈分試名次是C11(100),C12(96),C13(88)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C 2011小六生在第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C11(67.5),C12(52.5),C13(20)
2010這屆小六生的第三次呈分試名次是C13(100),C11(98),C12(90)
根據其校Pre-S1成績,以全港學生計算:School C 2011小六生在第三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積分為C11(52.5),C12(20),C13(67.5)
School C校內總名次(三次呈分試校內分數平均分計算):1.C1 2.C2 3.C3

這個假設的2011中西區網的所有學生便可以這個平均分排出名次如下:
Rank 1-18(中西區網共有18人)
(1)  B13 92.5   (全港第40名)
(2)  B11 91.33  (全港第120名)
(3)  B12 86.83   (全港第150名)
(4)  A11 86.67 (全港第155名)
(5)  A13 84.83  (全港第180名)
(6)  A12 83.67 (全港第220名)

(7)  A15 82.17 (全港第320名)
(8)  A16 78.5   (全港第326名)
(9)  A14 77.17 (全港第340名)
(10) A18 67.67 (全港第400名)
(11) B14 63.33 (全港第580名)
(12) C11 62.5   (全港第590名)

(13) B15 57.5  (全港第598名)
(14) A19 51.17   (全港第780名)
(15) C12 41.67   (全港第850名)
(16) B16 40    (全港第860名)
(17) A17 37.83 (全港第870名)
(18) C13 35.83   (全港第890名)
全網18人分開三等份:
Band 1 學生為B13, B11, B12, A11, A13, A12
Band 2 學生為A15, A16, A14, A18, B14, C11
Band 3 學生為B15, A19, C12, B16, A17, C13
這些學生所編入的Band便是用作统一派位乙部抽獎。

再以這個平均分,全港升中生一起排序,也排出另一個全港次第。
全港900人分開三等份:
Band 1 學生為B13, B11, B12, A11, A13, A12
Band 2 學生為A15, A16, A14, A18, B14, C11, B15
Band 3 學生為A19, C12, B16, A17, C13
這些學生所編入的Band便是用作统一派位甲部抽獎。

到2011年4月報统一派位,學校又可以參考去年派位情況,告訴2011家長學生是所屬甚麼Band。以School A為例,2010情況是:校內試總名次由第1-4都派Band1中學,5-8派Band2中學,考包尾派Band3。現在學校有的參考資料,只有2次呈分試的名次,就算已經收到教育局自己學校2010 Pre-S1 HKAT成績,參考性都不大,因為其他學校的 Pre-S1還是變數,只好又依樣畫葫蘆。

2011校內試(頭2次呈分試)總名次:1.A12 2.A11 3.A13 4.A15 5.A14 6.A16 7.A18 8.A17 9.A19
咁樣學校可能對A12,A11,A13,A15學生話佢地係Band 1,事實上A15巳經變咗Band2,因為其校2010 Pre-S1 HKAT 相對其他學校考得差咗好多,School B則考得好咗,此消彼長,School B多咗Band1生。當然在這種靠估情況下,A15家長以為老師都話Band1,當正Band1揀學校咁咪中招囉!

同樣School B的2011校內試(頭2次呈分試)總名次:1.B11 2.B13 3.B12 4.B14 5.B15 6.B16
2010情況是:校內試總名次考第1肯定派Band1中學,2-3派Band1&2中學,考第4肯定派Band2,而5-尾都派Band3。學校可能對2011 B13,B12家長說Band1尾Band2頭,其實今年兩位都是肯定的Band1,因為其校2010 Pre-S1 HKAT 相對其他學校考得好好,多咗Band1生,如果這兩位家長聽學校講穩陣啲首選Band2中學,佢地永遠都未必會知道自己原來是Band1。

2012學生如何知道自己所屬的Band?待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4


665
6#
發表於 10-10-10 22:14 |只看該作者

2012學生如何知道自己所屬的Band?

又係問學校啦!上年Band邊緣學生是白老鼠,今年對Band邊緣學生會開心啲!原來2012學生分Band同樣是參考2008 & 2010 Pre-S1。因為只要參考番自己學校2011派位情況,必定準確。

話雖如此,亦要考慮人口變化對每年學生人數減少的影響,之前分析只不過假設每年學生人數不變,我以同一個例子看看學生人數減少,對分Band的影響。

假設2012 School C被殺校,3位學生去咗其他校網,以2011 School A & B 原班人馬空降2012計算:
Rank 1-15(中西區網共有15人)
(1)  B13 92.5   
(2)  B11 91.33  
(3)  B12 86.83  
(4)  A11 86.67
(5)  A13 84.83  

(6)  A12 83.67
(7)  A15 82.17
(8)  A16 78.5  
(9)  A14 77.17
(10) A18 67.67

(11) B14 63.33
(12) B15 57.5
(13) A19 51.17
(14) B16 40   
(15) A17 37.83
全網15人分開三等份:
Band 1 學生為B13, B11, B12, A11, A13
Band 2 學生為A12, A15, A16, A14, A18
Band 3 學生為B14, B15, A19, B16, A17
這些學生所編入的Band便是用作统一派位乙部抽獎。

因為這個假設的中西區網於2012無咗School C,
A12在2011是Band1, 在2012落咗Band2
B14在2011是Band2, 在2012落咗Band3

***這樣巳經反影每年學生減少,對分Band的影響。當然也要考慮減少啲乜嘢成績嘅學生!

好似殺咗間學校咁,或者會覺得事不關己,己不勞心,有啲嘢,如果有能力的話,社會上應該同舟共濟。
每一年各方面都存在變數,家長不要一本通書睇到老,如果你站在學校的立場,你便體會佢地對Band邊緣學生根本無把握估得準,如果有其他關係與內情,我地只係普通人毋須諗太多,不如多靠自己,觀察形勢,要懂得變通,唔係人講你就信(包括老師),自己都唔係實啱,必須小心求證,最好盡力爭取自行收生的機會。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4


665
7#
發表於 10-10-10 22:33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amimummy 於 10-10-10 20:19 發表
你真好
不如解釋埋這個case.

同一學校, 老師"話"考60以後的便是band2, 那麼為什麼學生A考名次61進入BAND2 學校, 學生B & C 分別考62 & 63, 但入了BAND1. (請為大家解釋下, 免得經常誤會band 2 派band1.  我打字好差.  唔該晒 .) 引用:
原帖由 greendotdot 於 10-10-10 19:46 發表
以上述為例,自行收生報名期間只有頭2次呈分試的成績,根據這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分數的平均值計算,
學生A1的平均分是(77.5+81)/2=79.25,學生C1的平均分是(57.5+57.5)/2=57.5
如此類推,這個假設的中西區網的所有學生便可以 ...

[ 本帖最後由 mamimummy 於 10-10-10 20:25 編輯 ]


唔洗點樣解釋,你睇吓School B
2010的校內總名次(三次呈分試校內分數平均分計算):
1.B3 2.B1 3.B2 4.B4 5.B6 6.B5

學生B1全級考第二,學生B2全級考第三,但是B1是本區Band2,B2卻是本區Band1,啲數據唔會整蠱你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4


665
8#
發表於 10-10-10 22:57 |只看該作者
上述例子其實巳經話俾家長知,Band邊緣的學生,我們並不能一刀切落去話係Band1定Band2,落咗刀都要諗埋誤差有幾多,當然更要睇運氣!如果無乜特殊的環境條件,邊有咁多反常理的事能夠發生,不過我個人始終認為要睇情況,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

原帖由 greendotdot 於 10-10-10 22:33 發表



引用:
原帖由 mamimummy 於 10-10-10 20:19 發表
你真好
不如解釋埋這個case.

同一學校, [url=http://adex.baby-kingdom.com/www/delivery/ck.php?bannerid=591]老師[/url]"話"考60以後的便是band2, 那麼為什麼學生A考名次61進入BAND2 學校, 學生B & C 分別考62 & 63, 但入了BAND1. (請為大家解釋下, 免得經常誤會band 2 派band1.  我打字好差.  唔該晒 .) 引用:
原帖由 greendotdot 於 10-10-10 19:46 發表
以上述為例,自行收生報名期間只有頭2次呈分試的成績,根據這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分數的平均值計算,
學生A1的平均分是(77.5+81)/2=79.25,學生C1的平均分是(57.5+57.5)/2=57.5
如此類推,這個假設的中西區網的所有學生便可以 ...

[ 本帖最後由 mamimummy 於 10-10-10 20:25 編輯 ]

唔洗點樣解釋,你睇吓School B
2010的校內總名次(三次呈分試校內分數平均分計算):
1.B3 2.B1 3.B2 4.B4 5.B6 6.B5

學生B1全級考第二,學生B2全級考第三,但是B1是本區Band2,B2卻是本區Band1,啲數據唔會整蠱你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88050
9#
發表於 10-10-10 23:52 |只看該作者
未睇完已頭暈.

Rank: 4


595
10#
發表於 10-10-11 00:36 |只看該作者
就是嘛, 邊有咁多反常.
在這個case裡, 學生 A,B&C其實都是 band1學生, 學生A聽老師"話", 就揀band 2學校, band1生揀band2學校當然可以; 學生B&C 以為自己是band 2搏到 band1, 因 學生A 都只是入BAND2學校. 其實只是A蝕了, 而 B&C 乃正常分配. 這就是邊緣生的麻腦.


原帖由 mamimummy 於 10-10-10 20:19 發表
你真好
不如解釋埋這個case.

同一學校, 老師"話"考60以後的便是band2, 那麼為什麼學生A考名次61進入BAND2 學校, 學生B & C 分別考62 & 63, 但入了BAND1. (請為大家解釋下, 免得經常誤會band 2 派band1.  我 ...

Rank: 6Rank: 6


6782
11#
發表於 10-10-11 09:50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reendotdot 於 10-10-10 19:42 發表
我只是解釋升中Banding概念,如果有計錯數、認為太假設性等等,請不要太執着,有好的意見無任歡迎,不喜勿看!

***考呈分試的重點是爭取較前名次,以100分考第一或以90分考第一都無分別!
***2010升中的小六生分Band是參考2007及2 ...

greendotdot,

以你計算, 每次呈分試後作Pre-S1對比, 再作平均分, 即前後有三次對比

但有人話係三次呈分試後, 計出平均分, 先作一次性對比,
如果係, 個結果和你計算會有很大分別

[ 本帖最後由 HappyEE 於 10-10-11 10:56 編輯 ]

Rank: 4


665
12#
發表於 10-10-11 10:45 |只看該作者
或者再補充一下,可能有其他家長想知得清楚啲。

重點:
1.呈分試的名次才是用作編配分數分Band,呈分試考得的分數只是計算校內成績。
2.因為以三次呈分試成績平均去計算,考生成績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
3.純粹個人主觀思維,不要罵!一般的Band1尾或以後的學生,並非資質比Band1頭差,而是態度稍欠積極和集中力稍遜,考Pre-S1前可能通宵打緊機,所以成績參差會較大,如果你小朋友落到這個位被編配分數的話,要自求多福。

用番mamimummy的例子:
假設這學校呈分試考第61名的會參考Pre-S1而獲編配78分,第62名->77分,第63名->76分,第64名->72分

第一次呈分試校內試成績,學生A->86(第61名)、學生B->84(第62名)、學生C->82(第63名)。
第二次呈分試校內試成績,學生A->80(第64名)、學生B->82(第61名)、學生C->81(第62名)。
第三次呈分試校內試成績,學生A->86(第61名)、學生B->85(第62名)、學生C->82(第63名)。

校內總成績(三次呈分試平均):
學生A->(86+80+86)/3=84    (考名次61)
學生B->(84+82+85)/3=83.7  (考名次62)
學生C->(82+81+82)/3=81.7  (考名次63)
但是校網的排名:
學生B->(77+78+77)/3=77.3  (校網排名次980)
學生C->(76+77+76)/3=76.3  (校網排名次990)
學生A->(78+72+78)/3=76    (校網排名次1020)

這校網共有3000學生,即是名次1-1000是Band1,1001-2000是Band2,2001-3000是Band3。學生A雖然校內試名次61,事實屬Band2,Band2派Band2合理;學生B和C雖然校內試名次分別是62和63,事實卻屬於Band1,Band1派Band1也合理。

我都明白家長心情,當事人睇表面會諗:「有無攪錯」、「老師點講」、「有內情」、甚至乎聯想到身份証括弧個check code作怪,有啲又會睇都唔睇,誓神劈願話Band1一定派唔到Band3等等,無錯,用來派位的電腦唔識攪小圈子,但是,要知道這些數字遊戲,彼此互相牽動,會隨着各種輸入的資料,組合千變萬化,我唔係講風涼話,如果結果巳不能再改變,乾脆認命再努力,不要自怨自艾。

原帖由 mamimummy 於 10-10-10 20:19 發表

你真好
不如解釋埋這個case.

同一學校, 老師"話"考60以後的便是band2, 那麼為什麼學生A考名次61進入BAND2 學校, 學生B & C 分別考62 & 63, 但入了BAND1. (請為大家解釋下, 免得經常誤會band 2 派band1.  我打字好差.  唔該晒 .) 引用:
原帖由 greendotdot 於 10-10-10 19:46 發表
以上述為例,自行收生報名期間只有頭2次呈分試的成績,根據這二次呈分試所獲編配的分數的平均值計算,
學生A1的平均分是(77.5+81)/2=79.25,學生C1的平均分是(57.5+57.5)/2=57.5
如此類推,這個假設的中西區網的所有學生便可以 ...

[ 本帖最後由 mamimummy 於 10-10-10 20:25 編輯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4


665
13#
發表於 10-10-11 11:07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HappyEE 於 10-10-11 09:50 發表

greendotdot,

以你計算, 每次呈分試後作Pre-S1對比, 再作平均分, 即前後有三次對比

但有人話係三次呈分試後, 計出平均分, 先作一次性對比,
如果係, 個結果和你計算會有很大分別

[ 本帖最後由 HappyEE 於 10-10-11 10:56 編輯 ]


我是明白不同的approach分別會很大嘅。不如我請教你,如果學生同分,你會點排名次?如果有很多同分的組合,你會唔會頭痛?大家同積分,點樣切塊餅先公平?我相信教育局的有識之仕,唔會自找麻煩,所以我也不相信你的說法。無問題,或者真是如你所說,咁樣我真是找不到合理原因解釋mamimummy上述的case啦!不過如果你的說法屬實,你幫我話番俾家長知,我亦只能概歎政府人才凋零。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5Rank: 5


2129
14#
發表於 10-10-11 18:19 |只看該作者
好深,好多數字,不過多謝你既好意:D

Rank: 4


665
15#
發表於 10-10-12 10:13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inijelly 於 10-10-11 18:19 發表
好深,好多數字,不過多謝你既好意:D

不用客氣,如果幫到有需要嘅人,大家都開心。我睇見你都幾苦心,囡囡小四巳經上嚟BK問到而家小六,你囡囡真係要衷心多謝媽咪!講番呢度,咁多數字只是想模擬迷你環境去增強論點的可信度,現實情況是會編碼電腦去重覆計算,不用理會。我諗你其實巳經很了解呢啲升中派位情況,現在只會專注囡囡的成績,真係好忙和操心,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剩下的呈分試再努力啲,升咗上Band One頭,多咗選擇咪可以開定香檳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5Rank: 5


2129
16#
發表於 10-10-12 19:45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reendotdot 於 10-10-12 10:13 發表

不用客氣,如果幫到有需要嘅人,大家都開心。我睇見你都幾苦心,囡囡小四巳經上嚟BK問到而家小六,你囡囡真係要衷心多謝媽咪!講番呢度,咁多數字只是想模擬迷你環境去增強論點的可信度,現實情況是會編碼電腦去重覆計算,不用理會 ...


HEHE~~多謝你鼓勵,肉麻D都要講句,係呢個徬徨無助既時候,送上一番鼓舞既說話,真係好WARM呀!!!
我都要衷心多謝你,呢兩年你幫我解答左唔小問題,多謝

Rank: 5Rank: 5


2382
17#
發表於 10-10-12 22:37 |只看該作者
好詳細, 多謝哂. 不過我要花些時間去消化下
我阿女小四, 現階段我覺得只要將阿女的成績提高, 到時就多些學校選擇了.


原帖由 greendotdot 於 10-10-12 10:13 發表

不用客氣,如果幫到有需要嘅人,大家都開心。我睇見你都幾苦心,囡囡小四巳經上嚟BK問到而家小六,你囡囡真係要衷心多謝媽咪!講番呢度,咁多數字只是想模擬迷你環境去增強論點的可信度,現實情況是會編碼電腦去重覆計算,不用理會 ...

Rank: 4


665
18#
發表於 10-10-13 01:5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errynequ 於 10-10-12 22:37 發表
好詳細, 多謝哂. 不過我要花些時間去消化下
我阿女小四, 現階段我覺得只要將阿女的成績提高, 到時就多些學校選擇了.


今年小四學生即是2013年9月升中,你太謙囉,你囡囡的成績綽綽有餘!不過還看教育局聲稱的調整工具,2010 Pre-S1 HKAT 考咗巳成事實,另一個2012 Pre-S1 仍是未知數,請今年小五的同學幫個忙啦。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4


665
19#
發表於 10-10-14 02:24 |只看該作者
再睇番家長mamimummy的例子,之前巳經模擬過這學校的2010分Band的「奇怪」結果,不如也模擬舊年2009分Band結果對比一下:

Pre-Conditions前置條件:
-- 2009&2010都是使用相同的分數調整工具
    (2007&2008 Pre-S1)
-- 這間小學2009&2010的小六學生人數不變
-- 校網2009&2010的小六學生人數也不變

學生以呈分試名次經Pre-S1調整後獲編配的分數仍然是:第61名->78分,第62名->77分,第63名->76分,第64名->72分

學校2009這屆:
第一次呈分試校內試成績,學生D(85分考第62名)、學生E(84分考第63名)、學生F(83分考第64名)。
第二次呈分試校內試成績,學生D(86分考第61名)、學生E(82分考第64名)、學生F(83分考第63名)。
第三次呈分試校內試成績,學生D(85分考第61名)、學生E(84分考第63名)、學生F(83分考第64名)。

校內總成績(三次呈分試平均):
學生D->(85+86+85)/3=85.3   (考名次61)
學生E->(84+82+84)/3=83.3   (考名次62)
學生F->(83+83+83)/3=83.0   (考名次63)

經過Pre-S1調整後,全港分數為:
學生D->(77+78+78)/3=77.7 (校網排名次 970)  Band1
學生E->(76+72+76)/3=74.7 (校網排名次1050)  Band2
學生F->(72+76+72)/3=73.3 (校網排名次1100)  Band2

結果:同一間學校,雖然2009&2010都是用相同的調整工具(2007&2008 Pre-S1),但可以分別咁大!

校內總成績     2009                    2010 (之前巳經post咗
                                                        點樣計算出來)
考名次61   學生D(77.7 Band1)     學生A(76.0 Band2)
考名次62   學生E(74.7 Band2)     學生B(77.3 Band1)
考名次63   學生F(73.3 Band2)     學生C(76.3 Band1)

2009考61名係Band1,到2010考61竟然跌咗落Band2,2009考62,63名係Band2,到2010考62,63竟然升上Band1!直至2010統一派位報名揀學校時,老師參考了2009後,以校內試總名次估算Banding,對學生說本校第62名之前是Band1,第62名開始是Band2,結果出乎意料之外!

總結(個人意見):當條件(e.g.調整工具、學生人數等)相同,對比上屆校內試總名次是可以粗略反映自己調整後校網名次的大約範圍,從而估算學生的校網Banding。如果自己的三個呈分試名次上落很大,估算時最好預留多少緩衝,以防萬一。如果條件改變,估算再無把握,要有心理準備和適當的應變工夫。

P.S.有家長聽說要先將3次呈分試平均,計出名次後才做一次性的對照工夫,我雖然並不認同,但也可以比較吓咁做有無好處。用番呢個例子更改少許,就當2010年 School A有學生D,E,F  ,School B有學生A,B,C ,假設School A & B 的 第61-64名Pre-S1調整數據巧合地相同(方便計數):
結果
校內總成績    School A       School B
   考名次61   學生D(78 )    學生A(78 )
   考名次62   學生E(77 )    學生B(77 )
   考名次63   學生F(76 )    學生C(76 )   
我覺得這方法的壞處是6個學生已經有3組同分,如果有太多同分要抽簽分先後,會破壞原先定義和增加處理工作的複雜性。

如果用番原先的方法:
結果
校內總成績    School A         School B
   考名次61   學生D(77.7 )    學生A(76.0 )
   考名次62   學生E(74.7 )    學生B(77.3 )
   考名次63   學生F(73.3 )    學生C(76.3 )  
起碼少咗很多同分,較易直接排出名次,所以我覺得後者較為可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Rank: 4


665
20#
發表於 10-10-14 02:39 |只看該作者

人口變化相關的推理題

政府說人口變化,小六學生每年遞減,不過我眼見果啲小學名校,小六學生人數卻年年都不減,名校就是名校,可能因為多產Band1學生,所以較受家長歡迎。

因為2009 & 2010都是使用相同的調整工具(2007&2008 Pre-S1)調整分數,如果校網和學校升中的學生人數不變,理論上同一間學校,2009和2010 的Band1生,人數會差不多。

假設東區網某名氣小學2009&2010升中人數相同有150人,這校2009年的Band1生有100人,如果你是這校2010年升中家長,囝囝呈分試校內成績總名次考第90名,老師都話佢係Band1,而且聽聞舊年2009總成績名次考第102名都升咗去Band1,不過東區校網還有8間規模、程度和名氣與自己這間學校相若的小學。家長諗,考第100名就驚啫,家考90,Band1好像幾穩陣。你點講?

2009&2010各區小六升中學生大約人數(資料來自報章)
校網   2010   2009  減少的總人數 減少的Band1人數
離島    1507    1568             61              20
南區    1740    1830             90              30
西貢    3231    3639             408            136
深水埗  3777   4080           303             101
元朗     6102   7293          1191            397
黃大仙  3898   4802            904            301
荃灣    2563    2950            387            129
北區    3175    3504            329           109
觀塘    4902    5417            515           171
屯門    4460    5406            946           315
葵青    4039    4455            416           138
東區    3511    4527           1016          338
沙田    4891    5586            695           231
大埔    2267    2775            508           169
油尖旺 2927    3717            790           263
九龍城 4800    5696             896          298
中西區 1939    2461             522          174
灣仔    2441    2616             175           58
全港   62170   72322

上面的資料顯示2010年東區校網有3511位升中學生,相對2009年,這個東區校網於2010年將會流失338個Band1學生... 睇完這資料,你估囝囝今年仲保唔保得住Band1?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